「孩子讀大學,我每周給300生活費」,網友:有這種父母真悲哀!

2020-12-24 依依媽媽說育兒

父母養一個孩子要花費多少精力和金錢?這一直是個熱議的話題,也是很多人不敢輕易要孩子的原因。有人說掙得多就給孩子多花,掙得少就儘量不花,但在現實生活中並非這麼簡單。

有個媽媽發帖子吐槽說「孩子讀大學,我每周都給她300生活費了,她卻還不知足,跟我大吵一架,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早知道當初還不如不要生下她,我自己吃喝玩樂不香嗎?」

本以為這個帖子會得到大家的支持,卻沒想到引來無數網友的嘲諷和謾罵,甚至有人說反話刺激她說:「你怎麼不按頓給孩子錢呢?」

更是有人曬出了2019年全國大學生每月生活費的統計圖,並稱因為經歷了疫情,物價又在上漲,圖中的錢數早就不夠了。

我想起前兩天看到的一段視頻,講得就是當代大學生的消費,視頻中的主人公是這樣說的:平日食堂吃飯,早飯一碗粥一個餅5塊,中午一葷一素一米飯10塊,晚上就簡單吃個炒飯8塊,一天就是23塊,日常吃飽一個月四捨五入700塊。偶爾再買點水果,一周一次,一次10塊,一個月就是40塊。每個月還得買點日用品,60塊錢左右,買點零食奶茶啥的100塊,還得跟朋友一起出去改善改善夥食,一個月大概出去兩次,人均200塊。交通費話費網費150塊,和朋友出去玩200塊,化妝品護膚品200塊,再買點衣服褲子鞋啥的400塊,上述合計大概2000塊左右,還是在沒有對象且平價消費的前提下。

乍一聽,貌似確實都不能省呢,這個2000好像是最低標準了,難怪廣大網友去嘲諷那個吐槽的媽媽,不過仔細看了評論區,還是有很多不同意見的:

有的說,我抽菸600,吃飯1000左右,其他花銷基本沒有,把煙戒了的話……算了,飯都可以不抽,煙不能不抽,不過不抽菸的人,1000足富裕了吧。有的說,關鍵得找個對象,有了對象之後就能省點了,當然是指女生,男生的話,一旦戀愛,消費就上去了。有的說,跟朋友出去玩200?那出去兩次,是不是就得加到400?這有點太誇張了吧,那我一個月1000是不是不該過得這麼好啊?我同學還有一周一百的呢,人家也沒少吃少玩的,難道人家是荒野求生?還有的說,這個統計不科學,化妝品護膚品需要月月都買嗎?水果一周一次也不夠,我是很佩服一周只吃一次水果的人,臣妾做不到啊。另外,這個食堂的飯菜這麼便宜的嗎?

由此可見,生活費給多少?到底夠不夠孩子用?還是因人而異,因地制宜的事。

那麼,孩子的生活費真的給少了的話,會導致哪些不良影響嗎?

很多孩子錢不夠花,無法跟自己的小夥伴一起出去玩,慢慢地就會因為囊中羞澀而故意避開這些活動,變得孤立無助;有的孩子因為非常想要錢滿足自己的某種需求,就不擇手段地去搞錢來,什麼借高利貸、出賣身體之類的,後果不堪設想;還有一些孩子因為父母給錢少,跟父母吵架,親子關係急劇下降,就像那個吐槽的媽媽一樣。

退一萬步說,不管孩子因為缺錢產生了什麼不良行為,都跟家長的教育不到位脫不開干係,雖然每個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消費比不同,但家長如果能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他們就不會因為生活費的多少產生各種問題。

學會花錢,也要學會省錢

讓孩子知道有些地方是該花錢的,那就不用去想辦法省錢,更不要表現得很小氣,讓人看不起。而有些地方是不需要過多的花錢的,那就能省則省,不要怕被人嘲笑而愣充有錢,比如充大方請客等等。

讓孩子明白,只要是正常的行為,經父母衡量後都會給予滿足,但超過家庭預算的事情,還是要三思而後行。

高消費的事情,多考慮再行動

外面世界的誘惑很多,一些高消費的場所和事物總會吸引著孩子,這個時候就要求孩子有基本的自控能力,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要告訴他們某些行為是絕對要禁止的,如出賣身體、借高利貸等等。

父母多帶孩子知曉這方面的事情,讓他們有足夠的閱歷,就不會輕易被誘惑,同時,也要讓孩子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避免不必要的開銷,比如黃、賭、毒等。

支持鼓勵孩子的正當賺錢行為

如果家庭條件實在不好,父母負擔不起額外的費用,也可以教育孩子通過自己的力量去獲取收益,一來能鍛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二來還可以為家裡減輕壓力。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善於去發現孩子的專長,找到最適合他們的賺錢方式。

這樣幫孩子去樹立金錢觀、消費觀等正確觀念,讓他們知道賺錢的辛苦,也能給他們不當的行為一些警示。

今日話題:你覺得這個吐槽的媽媽做得對嗎?你認為現在的學生每月要多少生活費才夠?你和你身邊的人都是什麼樣的情況?歡迎一起來討論!

相關焦點

  • 女兒讀大學,媽媽每周給2500生活費,沒想到自己害了孩子
    01女兒讀了大學之後,媽媽每周給2500元的生活費周女士和丈夫共同經營著一家公司,兩個在這個小城市裡面也算是比較成功的企業家孩子從小出門都是有司機的,孩子想要的東西,周女士也都會滿足孩子,畢竟自己小時候沒有過上這麼優越的生活,也得讓孩子過上。上了大學之後,周女士原本想讓女兒自己出去租房子住,畢竟學校裡面的人太雜了,而且不方便,但女兒偏要住寢室,希望自己能交到新朋友,於是周女士也只能同意了。
  • 孩子上大學後,一個月給多少生活費合適?大學生:也就3000
    文|美芽媽媽(文章純屬原創,歡迎媽媽們轉載分享)經過了多少年的寒窗苦讀,我們的孩子終於考上了大學,終於離開了父母的懷抱,自己一個人走向外面的世界。但是大家也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在給孩子生活費這件事情上,不能像初中高中一樣小打小鬧了,必須要認真對待。那麼給多少才合適呢?有一張大學生生活費等級表非常有意思,第1等的學生每個月的生活費在5000元以上,妥妥的土豪家庭。第二等的學生在2500~4000塊錢左右,也很富裕了。
  • 大學生一個月多少生活費合適?
    去年9月份,一位大一新生向父母索要4500元生活費遭拒的求助帖走紅了。衍生話題#大學生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費#熱度也迅速攀升,引起了眾多網友討論。 理論上,一千塊一個月可以勉強存活,但是真要有一萬塊也能花光。大學生生活費或許有下限,但是揮霍起來就沒有上限了。畢竟只有不夠用的錢,沒有花不光的錢。 當然,除了少數伸手黨,大多數人的消費觀還是比較正常的。
  • 大學生是怎麼向父母要生活費的?看完聊天截圖後,網友:全是套路
    大學是孩子成長的轉折點,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他們已經具備基本的獨立生活能力,不需要父母再像小時候那麼操心了。由於很多孩子的學校是在外地,而他們在步入大學之後也會嘗試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平日裡和父母的溝通可能就會稍微的少一些。不過,話也說的不能太絕對,畢竟孩子在管父母要生活費的時候還是很積極的。
  • 大一女生,每月向父母要4500元生活費網友:來討債的吧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都會盡力給孩子一些經濟支持,尤其是孩子在上學的時候,沒有經濟來源,需要父母提供生活費,這樣孩子才能在學校無後顧之憂、安心地學習。可有一個問題就是,父母每個月應該給孩子多少生活費才夠?這是許多家庭都要面對的問題。
  • 「我是大一女生,讓爸媽每月給我打4000生活費,要求很高嗎?」
    你認為大學生活費應該給多少呢?接下來,我們看一看這位大一女同學的傾述: 「本人大一女,從高中步入大學,遠離家鄉,真真正正的開始獨立自己生活,感覺每走一步都要花錢。2000塊錢的生活費根本不夠支撐,可是每個月讓爸媽給我打4000,沒想到母親竟然想都沒想直接把我拒絕了。」
  • 大學生每月2000塊錢生活費,還嫌父母給的太少,很無奈
    但是,現在上大學了,每月只給2000塊錢生活費,所以一到月底她就不得不吃食堂,連護膚品、新衣服,也不能隨意買,生活水平不如身邊的女生......看到這裡,我感覺挺無奈的,這位大一新生把「吃食堂」「不能買想買的護膚品、衣服」,當成一種「超低檔次」的消費。難道,現在的大學生生活費都這麼?
  • 供一個孩子上大學,需要花多少錢?普通家庭還真有點吃不消
    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多少年輕人都打算讀研甚至讀博。 正因如此,考上大學在多數人眼中已經變成了常事。 可現在反倒是考不上大學的孩子會成為家長口中的反面教材。 可見我國在教育方面做出了多大的突破。 只不過對於很多家庭來講,供一個大學生讀四年書並非易事,這四年花的錢還真是讓普通家庭有些吃不消呢!
  • 大一新生要每月4500元生活費遭拒!到底多少才夠用?
    開學季到了大一新生也陸續進校園了最近有個女生在網上抱怨母親「我想要4500元被拒絕」「每月2000元生活費根本不夠!」這事在網上引發了熱議……這位網友的發言如下:本人女,大ー,目前在某新一線城市上學,但是我覺得我媽給的生活費太少了。
  • 50歲父母身體健康,卻強迫兒子給生活費,有多少父母在提前養老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父母為了讓兒女生活得更加體面,即使是退休了,依然會再找一份工作來補貼孩子,擁有這樣的父母無疑是非常幸福的。 年紀不大身體健康,50歲父母強迫兒子給生活費,最終釀悲劇 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趙康是一名典型的「鳳凰男」,出生大山,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考入到一所985大學。 大學畢業後,趙康在一座省會城市找了份不錯的工作,薪資雖然不是很高,但行業很有發展前途。
  • 「我是大一女生,每個月要求媽媽給我4500元生活費,過分嗎?」
    但如果你的家庭條件非常好,跟父母提這樣的要求並不過分,因為你的家庭承擔的起;但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我覺得你所提的要求不僅過分,而且是非常過分。假如我的女兒現在上大學跟我要4500元/月的生活費,我是真的給不起,因為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我每個月的工資才3500元,就算我把所有工資都給她,也滿足不了這4500元/月的「生活標準」。
  • 孩子成年後,父母還要承擔大學教育費嗎?
    近日,讀者譚先生向本報反映說,10年前,他和妻子李某離婚,8歲的孩子曉芸隨她母親李某生活,我每月付給撫養費。去年,曉芸考上大學。由於她當時才17歲,我負擔了她大一的教育費和生活費等。現在,曉芸已滿18周歲,為培養曉芸的獨立生活能力和鍛鍊能力,我想停付撫養費。
  • 基層父母,供孩子上完四年大學要花多少錢?結果超乎預料
    現在我國的教育體系越來越完善,幾乎家家的孩子都能上大學,在我國大部分家庭都是普通階層,其實供養一個大學生並不容易。考上大學對父母而言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但是隨之而來的,也有費用的壓力。孩子剛剛高中畢業,大多沒有賺錢的意識,別說賺錢了,對金錢的意識都不一定有。每天花的都是家長的錢,要多少有多少,從來沒斷過零花錢。但是孩子們也並沒有錯,養育子女本來就是為人父母的義務。孩子們剛經歷了高考大戰,迎來了人生中最長的暑假,對嶄新的大學生活充滿了嚮往。所以父母就算是掙錢再難,也覺得值得。
  • 大學生的生活費,一個月該問父母要多少?額外開銷得算仔細了
    不過我還是得勸你冷靜。拋開孝不孝順的問題來說,至少接下來的這好幾年裡,無論你上大學離家有多遠,都依然要接受被他們「支配」的命運。因為,他們控制著你的生活費。我這種跟父母一剛到底的人,當年可算是在這方面吃了大虧了。
  • 兒子瞞著父母考上大學,父母得知後卻萬般阻攔孩子求學,世上竟然有...
    我叫張雲峰,今年46歲,老家是山東省壽光市下面的一個村子。我在村口開了一家理髮店,起初給人理髮就八毛一塊的,到現在的八塊十塊,這一幹就是三十年。 1996年我跟同村的張玉平結了婚,婚後第二年我們有了兒子張光焱。
  • 《流金歲月》:多少孩子的悲哀,是因為有個「為你好」的父母
    「我都是為了你好。」這是多少父母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可這話,也成了多少孩子的噩夢和悲哀!謝嘉茵是一個單身媽媽,她努力拼搏,就是為了給兒子最好的生活,最好的教育,甚至是最好的朋友、未婚妻,但這些「最好」,都是她認知中的最好,而不是兒子心目中的最好!
  • 大一女生索要4500生活費引熱議:父母無條件付出換不來孩子的感恩
    關於這個話題,最近網上有個熱帖:一大一女生,因為讀大學期間,母親每個月只給2000元的生活費,她覺得不夠用,就向母親提出每個月增加到4500元,原本她以為母親會痛快答應,然而她沒有想到竟然被拒絕了。她說自己非常不理解的幾個點是:高中期間幾千甚至上萬的培訓費母親眼睛不眨就交了,為什麼到了大學生活費給4500反而不願意?
  • 「天才少女」岑怡諾背後令人悲哀的家庭教育
    各路網友看了這位「天才少女」的演講視頻,紛紛在下邊評論,大部分都是關於傳銷的字眼。14歲女孩有著非尋常人的「成功」,這是要其他孩子把她當作崇拜者去學習嗎?我們暫且不論她是否是真的「神童」,就算她真的是神童,而父母拿孩子當炒作工具,過度宣揚「神童」光芒,她的成長道路已經偏向,這樣的營銷,又會影響多少孩子呢?
  • 我為什麼要讀大學?這4個人的答案我最滿意!
    網絡上有這樣一則新聞:女孩玲玲考上大學本科,父親雖有錢供她讀書,但認為「撿垃圾都比讀書強」而拒絕提供學費和生活費。「讀4年書8萬,高中畢業打工掙8萬,來回16萬,拿去買房或開店都能賺錢。」玲玲父親為讀大學算了一筆經濟帳,於是認定讀大學是「肯定會失敗的投資」,他寧願出錢資助玲玲做點小生意,也不願「扔幾萬學費進去打水漂」。人民日報發文:讀書還有什麼用?提出這個問題本身是一種悲哀。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讀書的作用,難道還需要回答嗎?
  • 鄭淵潔上熱搜:是孩子的「童話」,還是父母的悲哀?
    近日「童話大王」鄭淵潔因為「神回復」上熱搜,00後孩子向50後的鄭爺爺吐槽與80後父母的代溝。當年幾代孩子在鄭淵潔的童話裡釋放天性,如今卻活成了下一代的枷鎖!好像讀他的童話雖然挺過癮,卻並不真的有用。最近,「童話大王」鄭淵潔因為在自己微博下面對網友的各種「神回復」又上了熱搜。有網友為自己的考研求祝福,鄭淵潔回復「祝你考研成績全國第二,我在抖音祝過一位讀者考研全國第一了。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