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北京天橋劇場上演了德國漢堡芭蕾舞團由John Neumeier根據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名作《茶花女》(La Dameaux Camélias)改編的芭蕾舞劇。
小說《茶花女》自1848年春問世以來,便不斷地被改編成戲劇、歌劇、電影、電視劇和芭蕾舞劇等藝術形式呈現在舞臺和銀幕上,足見其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
而小仲馬和茶花女的真實故事可能更讓人唏噓。
文|Enya
編輯|Chuan
小說《茶花女》的封面,具體出版時間不詳。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正如一百個讀者心目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或許一百個讀者心目中也有一百個茶花女。
茶花女這個人物,確有其真實的人物原型,茶花女的故事正是基於茶花女與作者小仲馬之間的一段真實感情故事而寫成。
小說《茶花女》中,女主人公名為Marguerite Gautier,是巴黎上流社會一位有名的年輕貌美的交際花。關於茶花女這個稱呼,小說中這樣描寫道:
——「只要有新劇上演,準可以在劇場裡看到她。她隨身總帶著三件東西:一副望遠鏡、一袋蜜餞和一束茶花……除了茶花之外,從來沒有人看見過她還帶過別的花。因此,在她常去買花的花店裡,有人替她取了個外號,稱她為茶花女,這個外號後來就這樣給叫開了。」
小說開篇是女主人公茶花女因患肺病離世之後幾天,其生前遺物被拍賣的場面,時間為1847年3月。小說故事的講述者「我」因在拍賣會上拍得茶花女生前擁有的一本小說《曼儂.萊斯科》(註:原書名為L』Histoire du Chevalier Des Grieux et deManon Lescaut,為十八世紀法國神父l』Abbé Prévost(1697 – 1763)於1731年發表的一部世俗愛情小說)而結識了小說的男主人公、貴族青年Armand Duval。機緣巧合,因此Armand向「我」講述了他與茶花女之間的那段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我」於是「依照聽到的講述寫下了這篇故事」。
實際上,小說藉助於Armand向「我」的傾訴,小仲馬完成了自己年輕時那段刻骨銘心的感情故事的吐露。因此,說《茶花女》是年輕的小仲馬的半自傳體小說並不為過。
現實中茶花女與小仲馬之間的故事
法國畫家Edouard Viénot於1845年為Marie Duplessis畫的肖像,她是茶花女的原型
小仲馬在 1844.9 - 1845.8 期間是她的情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畫像中的女子名為Marie Duplessis (1824 – 1847),是現實中茶花女的原型,其姿容端麗,以傾國傾城來形容也毫不為過。她本是巴黎一名有名的交際花、當時巴黎上層社會若干名流與貴族富豪的情人。
據小仲馬的自述與若干資料表明,在1844年9月至1845年8月期間,她是尚未成名的年輕小仲馬的情人。23歲時她因肺病而早早地香銷玉隕。對照Marie Duplessis的肖像,再看小說裡小仲馬對茶花女容貌的描寫,簡直細膩入微,完全是依她的模樣兒描下來的:
——「的確,瑪格麗特可真是個絕色女子。」
——「她的頭樣很美,是一件絕妙的珍品,它長得小巧玲瓏,就像繆塞所說的那樣,好像是經她母親精心摩挲才成為這個模樣的。」
——「在一張流露著難以描繪其風韻的鵝蛋臉上,嵌著兩隻烏黑的大眼睛,上面兩道彎彎細長的眉毛,純淨得猶如人工畫就的一般,眼睛上蓋著濃濃的睫毛,當眼帘低垂時,給玫瑰色的臉頰投去一抹淡淡的陰影……」
——「黑玉色的頭髮,不知是天然的還是梳理成的,像波浪一樣地拳曲著,在額前分梳成兩大綹,一直拖到腦後,露出兩個耳垂……」
——「瑪格麗特過著熱情縱慾的生活,但她的臉上卻呈現出處女般的神態,甚至還帶著稚氣的特徵,這真使我們百思不得其解。」
至於Marie Duplessis的身形,未曾查到她的全身畫像,但在小說《茶花女》中,小仲馬如此描寫道:
——「她身材頎長苗條稍許過了點分,可她有一種非凡的才能,只要在穿著上稍稍花些功夫,就把這種造化的疏忽給掩飾過去了……因此無論用什麼挑剔的眼光來看,線條都是無可指責的。」
如若不是小仲馬與Marie Duplessis之間曾經有過親密無間的關係,他怎可能把茶花女描述得如此栩栩如生,與Marie Duplessis如同一人?以至於幾年之後,1852年2月2日,小仲馬親自將小說改編成戲劇在巴黎的Théâtre du Vaudeville劇院首演時,他親自挑選的女主角 Eugénie Doche的相貌與Marie Duplessis 如出一轍,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對此,小仲馬曾如此宣稱:
——「Doche女士她不是我的演員,而是我的合作夥伴。」
1852年2月2日首演戲劇《茶花女》的女演員Eugénie Doche的肖像
長相與Marie Duplessis幾乎一模一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小仲馬的成長經歷
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1824 – 1895)是法國大文豪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père, 1802 – 1870)年輕時與一名女裁縫所生的私生子。
童年時期的小仲馬與母親單獨生活,作為私生子飽嘗周圍異樣的眼光和小夥伴的嘲笑。這段經歷影響了小仲馬的一生,使他變得十分敏感,小仲馬後來的成就也許一部分來自於父親的遺傳,一部分也來源於這段經歷。
1831年,大仲馬承認了小仲馬的身份,而後小仲馬被送入寄宿學校。1839 – 1841年間,小仲馬進入高中寄讀,由於沒有通過高中會考(即Bac),輟學後的小仲馬成為一名無所事事的花花公子,靠父親的錢度日,百無聊賴地打發無處安置的青春。直到1844年,小仲馬才搬到巴黎近郊的Saint-Germain-en-Laye與父親一起生活。
正是在這一年,20歲的小仲馬結識了他的茶花女——Marie Duplessis。
小仲馬的愛情
那年秋天,小仲馬與一位戲劇演員朋友在巴黎的Théâtre des Variétés看演出時,認出了對面包廂中他兩年前曾偶遇過的Marie Duplessis,當時Marie Duplessis由波蘭裔大富豪老公爵Stackelberg(小說中的老公爵)陪同。
演出結束當晚,在Marie Duplessis的朋友Florence Prats(小說中茶花女的鄰居朋友Prudence)的引薦之下,小仲馬拜訪了Marie Duplessis位於巴黎Madeleine大街(Boulevard de la Madeleine)的豪華公寓,與之結識,隨即與Marie Duplessis陷入熱戀之中。
由於Marie Duplessis的揮霍無度,年輕且無收入的小仲馬很快就債臺高築,不堪重負。加之Marie Duplessis同時還有不少的追求者和情人,這令小仲馬嫉妒難忍。一年之後,兩人於1845年初秋分手。其時的小仲馬已經為了Marie Duplessis欠下高達三萬法郎的債務。沒有文獻資料顯示兩人的分手是由於父親大仲馬的幹涉導致,畢竟大仲馬自己也曾有過荒唐的時候,而小仲馬正是大仲馬荒唐過往的結果。但在小說中,茶花女與Armand的分手則是因Armand的老父親背地裡向茶花女施壓造成。
離開Marie Duplessis之後,小仲馬並沒有能夠將她忘掉,他為她寫了好幾首詩,以與大仲馬同等的稿酬發表在一家青年文集上。
Marie Duplessis與小仲馬分手之後,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當時年輕的旅法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 – 1886)作為她的鋼琴教師,曾一度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並對友人聲稱這是他愛上的第一個女人。
——「La pauvre Mariette Duplessis est la première femme que j'aie aimée.」
但似乎李斯特並沒有獲得如小仲馬那樣的待遇,成為Marie Duplessis的情人,這一切只是李斯特的一廂情願而已。
斯人已逝,唯留芳華
1846年小仲馬去西班牙和北非作了一次長途旅行,等到1847年小仲馬回到巴黎時,才知道Marie Duplessis已經變成了Perrégaux伯爵夫人,並已於當年2月3日死於肺結核。Marie Duplessis去世的時候,丈夫Perrégaux伯爵(小說中的N伯爵)與舊情人老公爵Stackelberg陪伴在她的身邊。Marie Duplessis被葬於巴黎蒙馬特公墓。她死後幾個星期,其遺物被公開拍賣,拍賣所得用於償還她生前所欠的巨額債務,而這場拍賣就是《茶花女》小說的開篇。
得知Marie Duplessis的死訊之後,小仲馬把自己關在Saint-Germain-en-Laye的白馬旅館(l'Auberge du cheval blanc),重讀Prévost神父的《曼儂.萊斯科》,並在三個星期內完成了自己的愛情故事小說《茶花女》。
也許是小仲馬不願意Marie Duplessis後來嫁給了Perrégaux伯爵,抑或遺憾Marie Duplessis離世時他不在她身邊,小說中,小仲馬將茶花女的結局改寫為她孤獨一人彌留之際在病塌之上寫準備留給Armand的日記,向他講述他所不知道的一切,臨咽氣之前還在呼喚著Armand的名字。小仲馬通過手中的筆彌補了自己的遺憾。
《茶花女》一經出版便大獲成功,小仲馬因此一舉成名。
由於小說的持續空前熱銷,1851年初,有人建議小仲馬將小說改編成劇本搬上舞臺。小仲馬欣然接受,並於一周之內將小說改編成了一出五幕的劇本。巴黎的Théâtre du Vaudeville的老闆準備接下這臺戲劇,但是當時的內務部長認為此劇有傷風化,不允許上演。之後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看了劇本,欣賞劇情但同樣認為有傷風化,搬上舞臺的計劃就此擱淺。
1851年12月,新的內務部長上任,準許了此劇的上演。於是,戲劇《茶花女》終於在1852年2月2日於Théâtre du Vaudeville首演,大獲成功。Eugénie Doche出演女主人公茶花女。義大利著名作曲家威爾第(Jiuseppe Verdi, 1813 – 1901)在巴黎觀看了首輪《茶花女》的演出,靈感頓出。一年後,威爾第寫成了著名的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並請Francesco Maria Piave填寫了義大利語歌詞,女主人公茶花女的名字改為Violetta Valéry。
而後,若干版本的《茶花女》戲劇、歌劇、電影、電視劇陸續問世。《茶花女》改編成舞劇,則是百年之後,到20世紀下半葉才有的事。
1895年,小仲馬去世,同樣被葬於巴黎蒙馬特公墓,他的墓離Marie Duplessis的墓地只有一百米。
1896年Sarah Bernhardt主演戲劇《茶花女》的海報。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正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而生活,遠比藝術作品精彩豐富紛繁複雜得多。
本文開頭提到的John Neumeier編舞的芭蕾舞劇《茶花女》,也於2006年6月回歸巴黎,由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演員們在Palais Garnier上演並納入保留劇目。
如果你要是去了巴黎,有幸趕上了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檔期,不妨去看看。如果時間足夠,也可以去找找蒙馬特公墓、白馬旅館、Madeleine大街、Théâtre des Variétés,還有Théâtre du Vaudeville,這些地方還保留著百年前的樣子。
參考資料:
1、巴黎歌劇院2007-2008演出季芭蕾舞劇《茶花女》演出節目冊;
2、維基百科法語版、英語版相關詞條。
加入Sino-Franco Club內容創作團隊
書寫你感興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