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仲馬和他的茶花女

2021-02-23 SinoFrancoClub

3月底,北京天橋劇場上演了德國漢堡芭蕾舞團由John Neumeier根據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名作《茶花女》(La Dameaux Camélias)改編的芭蕾舞劇。

小說《茶花女》自1848年春問世以來,便不斷地被改編成戲劇、歌劇、電影、電視劇和芭蕾舞劇等藝術形式呈現在舞臺和銀幕上,足見其影響力和受歡迎程度。

而小仲馬和茶花女的真實故事可能更讓人唏噓。

文|Enya

編輯|Chuan

 

小說《茶花女》的封面,具體出版時間不詳。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正如一百個讀者心目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或許一百個讀者心目中也有一百個茶花女。

茶花女這個人物,確有其真實的人物原型,茶花女的故事正是基於茶花女與作者小仲馬之間的一段真實感情故事而寫成。

小說《茶花女》中,女主人公名為Marguerite Gautier,是巴黎上流社會一位有名的年輕貌美的交際花。關於茶花女這個稱呼,小說中這樣描寫道:

——「只要有新劇上演,準可以在劇場裡看到她。她隨身總帶著三件東西:一副望遠鏡、一袋蜜餞和一束茶花……除了茶花之外,從來沒有人看見過她還帶過別的花。因此,在她常去買花的花店裡,有人替她取了個外號,稱她為茶花女,這個外號後來就這樣給叫開了。」

小說開篇是女主人公茶花女因患肺病離世之後幾天,其生前遺物被拍賣的場面,時間為1847年3月。小說故事的講述者「我」因在拍賣會上拍得茶花女生前擁有的一本小說《曼儂.萊斯科》(註:原書名為L』Histoire du Chevalier Des Grieux et deManon Lescaut,為十八世紀法國神父l』Abbé Prévost(1697 – 1763)於1731年發表的一部世俗愛情小說)而結識了小說的男主人公、貴族青年Armand Duval。機緣巧合,因此Armand向「我」講述了他與茶花女之間的那段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我」於是「依照聽到的講述寫下了這篇故事」。

實際上,小說藉助於Armand向「我」的傾訴,小仲馬完成了自己年輕時那段刻骨銘心的感情故事的吐露。因此,說《茶花女》是年輕的小仲馬的半自傳體小說並不為過。

現實中茶花女與小仲馬之間的故事


法國畫家Edouard Viénot於1845年為Marie Duplessis畫的肖像,她是茶花女的原型

小仲馬在 1844.9 - 1845.8 期間是她的情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畫像中的女子名為Marie Duplessis (1824 – 1847),是現實中茶花女的原型,其姿容端麗,以傾國傾城來形容也毫不為過。她本是巴黎一名有名的交際花、當時巴黎上層社會若干名流與貴族富豪的情人。

據小仲馬的自述與若干資料表明,在1844年9月至1845年8月期間,她是尚未成名的年輕小仲馬的情人。23歲時她因肺病而早早地香銷玉隕。對照Marie Duplessis的肖像,再看小說裡小仲馬對茶花女容貌的描寫,簡直細膩入微,完全是依她的模樣兒描下來的:

——「的確,瑪格麗特可真是個絕色女子。」

——「她的頭樣很美,是一件絕妙的珍品,它長得小巧玲瓏,就像繆塞所說的那樣,好像是經她母親精心摩挲才成為這個模樣的。」

——「在一張流露著難以描繪其風韻的鵝蛋臉上,嵌著兩隻烏黑的大眼睛,上面兩道彎彎細長的眉毛,純淨得猶如人工畫就的一般,眼睛上蓋著濃濃的睫毛,當眼帘低垂時,給玫瑰色的臉頰投去一抹淡淡的陰影……」

——「黑玉色的頭髮,不知是天然的還是梳理成的,像波浪一樣地拳曲著,在額前分梳成兩大綹,一直拖到腦後,露出兩個耳垂……」

——「瑪格麗特過著熱情縱慾的生活,但她的臉上卻呈現出處女般的神態,甚至還帶著稚氣的特徵,這真使我們百思不得其解。」

至於Marie Duplessis的身形,未曾查到她的全身畫像,但在小說《茶花女》中,小仲馬如此描寫道:

——「她身材頎長苗條稍許過了點分,可她有一種非凡的才能,只要在穿著上稍稍花些功夫,就把這種造化的疏忽給掩飾過去了……因此無論用什麼挑剔的眼光來看,線條都是無可指責的。」

如若不是小仲馬與Marie Duplessis之間曾經有過親密無間的關係,他怎可能把茶花女描述得如此栩栩如生,與Marie Duplessis如同一人?以至於幾年之後,1852年2月2日,小仲馬親自將小說改編成戲劇在巴黎的Théâtre du Vaudeville劇院首演時,他親自挑選的女主角 Eugénie Doche的相貌與Marie Duplessis 如出一轍,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對此,小仲馬曾如此宣稱:

——「Doche女士她不是我的演員,而是我的合作夥伴。」

1852年2月2日首演戲劇《茶花女》的女演員Eugénie Doche的肖像

長相與Marie Duplessis幾乎一模一樣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小仲馬的成長經歷

小仲馬(Alexandre Dumas fils,1824 – 1895)是法國大文豪大仲馬(Alexandre Dumas père, 1802 – 1870)年輕時與一名女裁縫所生的私生子。

童年時期的小仲馬與母親單獨生活,作為私生子飽嘗周圍異樣的眼光和小夥伴的嘲笑。這段經歷影響了小仲馬的一生,使他變得十分敏感,小仲馬後來的成就也許一部分來自於父親的遺傳,一部分也來源於這段經歷。

1831年,大仲馬承認了小仲馬的身份,而後小仲馬被送入寄宿學校。1839 – 1841年間,小仲馬進入高中寄讀,由於沒有通過高中會考(即Bac),輟學後的小仲馬成為一名無所事事的花花公子,靠父親的錢度日,百無聊賴地打發無處安置的青春。直到1844年,小仲馬才搬到巴黎近郊的Saint-Germain-en-Laye與父親一起生活。

正是在這一年,20歲的小仲馬結識了他的茶花女——Marie Duplessis。

小仲馬的愛情

那年秋天,小仲馬與一位戲劇演員朋友在巴黎的Théâtre des Variétés看演出時,認出了對面包廂中他兩年前曾偶遇過的Marie Duplessis,當時Marie Duplessis由波蘭裔大富豪老公爵Stackelberg(小說中的老公爵)陪同。

演出結束當晚,在Marie Duplessis的朋友Florence Prats(小說中茶花女的鄰居朋友Prudence)的引薦之下,小仲馬拜訪了Marie Duplessis位於巴黎Madeleine大街(Boulevard de la Madeleine)的豪華公寓,與之結識,隨即與Marie Duplessis陷入熱戀之中。

由於Marie Duplessis的揮霍無度,年輕且無收入的小仲馬很快就債臺高築,不堪重負。加之Marie Duplessis同時還有不少的追求者和情人,這令小仲馬嫉妒難忍。一年之後,兩人於1845年初秋分手。其時的小仲馬已經為了Marie Duplessis欠下高達三萬法郎的債務。沒有文獻資料顯示兩人的分手是由於父親大仲馬的幹涉導致,畢竟大仲馬自己也曾有過荒唐的時候,而小仲馬正是大仲馬荒唐過往的結果。但在小說中,茶花女與Armand的分手則是因Armand的老父親背地裡向茶花女施壓造成。

離開Marie Duplessis之後,小仲馬並沒有能夠將她忘掉,他為她寫了好幾首詩,以與大仲馬同等的稿酬發表在一家青年文集上。

Marie Duplessis與小仲馬分手之後,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當時年輕的旅法匈牙利著名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 – 1886)作為她的鋼琴教師,曾一度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並對友人聲稱這是他愛上的第一個女人。

——「La pauvre Mariette Duplessis est la première femme que j'aie aimée.」

但似乎李斯特並沒有獲得如小仲馬那樣的待遇,成為Marie Duplessis的情人,這一切只是李斯特的一廂情願而已。

斯人已逝,唯留芳華

1846年小仲馬去西班牙和北非作了一次長途旅行,等到1847年小仲馬回到巴黎時,才知道Marie Duplessis已經變成了Perrégaux伯爵夫人,並已於當年2月3日死於肺結核。Marie Duplessis去世的時候,丈夫Perrégaux伯爵(小說中的N伯爵)與舊情人老公爵Stackelberg陪伴在她的身邊。Marie Duplessis被葬於巴黎蒙馬特公墓。她死後幾個星期,其遺物被公開拍賣,拍賣所得用於償還她生前所欠的巨額債務,而這場拍賣就是《茶花女》小說的開篇。

得知Marie Duplessis的死訊之後,小仲馬把自己關在Saint-Germain-en-Laye的白馬旅館(l'Auberge du cheval blanc),重讀Prévost神父的《曼儂.萊斯科》,並在三個星期內完成了自己的愛情故事小說《茶花女》。

也許是小仲馬不願意Marie Duplessis後來嫁給了Perrégaux伯爵,抑或遺憾Marie Duplessis離世時他不在她身邊,小說中,小仲馬將茶花女的結局改寫為她孤獨一人彌留之際在病塌之上寫準備留給Armand的日記,向他講述他所不知道的一切,臨咽氣之前還在呼喚著Armand的名字。小仲馬通過手中的筆彌補了自己的遺憾。

《茶花女》一經出版便大獲成功,小仲馬因此一舉成名。

由於小說的持續空前熱銷,1851年初,有人建議小仲馬將小說改編成劇本搬上舞臺。小仲馬欣然接受,並於一周之內將小說改編成了一出五幕的劇本。巴黎的Théâtre du Vaudeville的老闆準備接下這臺戲劇,但是當時的內務部長認為此劇有傷風化,不允許上演。之後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看了劇本,欣賞劇情但同樣認為有傷風化,搬上舞臺的計劃就此擱淺。

1851年12月,新的內務部長上任,準許了此劇的上演。於是,戲劇《茶花女》終於在1852年2月2日於Théâtre du Vaudeville首演,大獲成功。Eugénie Doche出演女主人公茶花女。義大利著名作曲家威爾第(Jiuseppe Verdi, 1813 – 1901)在巴黎觀看了首輪《茶花女》的演出,靈感頓出。一年後,威爾第寫成了著名的歌劇《茶花女》(La Traviata),並請Francesco Maria Piave填寫了義大利語歌詞,女主人公茶花女的名字改為Violetta Valéry。

而後,若干版本的《茶花女》戲劇、歌劇、電影、電視劇陸續問世。《茶花女》改編成舞劇,則是百年之後,到20世紀下半葉才有的事。

1895年,小仲馬去世,同樣被葬於巴黎蒙馬特公墓,他的墓離Marie Duplessis的墓地只有一百米。

 

1896年Sarah Bernhardt主演戲劇《茶花女》的海報。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正所謂藝術來源於生活。而生活,遠比藝術作品精彩豐富紛繁複雜得多。

本文開頭提到的John Neumeier編舞的芭蕾舞劇《茶花女》,也於2006年6月回歸巴黎,由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演員們在Palais Garnier上演並納入保留劇目。

如果你要是去了巴黎,有幸趕上了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檔期,不妨去看看。如果時間足夠,也可以去找找蒙馬特公墓、白馬旅館、Madeleine大街、Théâtre des Variétés,還有Théâtre du Vaudeville,這些地方還保留著百年前的樣子。

 

 

參考資料:

1、巴黎歌劇院2007-2008演出季芭蕾舞劇《茶花女》演出節目冊;

2、維基百科法語版、英語版相關詞條。

加入Sino-Franco Club內容創作團隊

書寫你感興趣的故事


相關焦點

  • 薦讀 小仲馬與他的《茶花女》
    」;愛情,是他一生中文學創作的唯一主題,而他的創作靈感,全來源於自己的經歷; 他以上流社會婚姻、家庭問題為題材,抨擊資產階級的道德腐朽,開創了法國現實主義戲劇的先河;他的作品《茶花女》是最早被介紹到我國的西方文學名著,百餘年前,引得洛陽紙貴。
  • 小仲馬:作家兒子的成長史和《茶花女》的寫作經歷
    直到他認識了當時的法國名妓瑪麗·杜普萊西,經歷了一段來自情感和現實的衝擊,才產生出真正的傑作——《茶花女》1842 年,18歲的小仲馬正意氣風發,這一年他結識了著名的交際花——瑪麗。如同《茶花女》中的瑪格麗特一樣,瑪麗喜愛茶花和奢侈的生活,患有肺病。
  • 小仲馬的《茶花女》「有彩蛋」
    永遠屬於小仲馬的茶花女​         法國國寶級劇作家小仲馬殿堂級的愛情經典——《茶花女》。
  • 小仲馬的《茶花女》:我為這個故事而感到遺憾
    當然,這類的詩詞多是比較相似,而小仲馬成名之作《茶花女》也有這樣詩詞的影子,卻是不單單是這樣地描述。可以說讀完整部《茶花女》後,唯一給我的是遺憾。這樣的遺憾或許從一開始就註定,以至於以阿爾芒回憶、複述的方式來講訴瑪格麗特與自己,直到瑪格麗特的死去……。
  • 小仲馬《茶花女》丨當你愛上一個人 就給了他傷害你的權利
    為排解愁緒,他接受友人王壽昌提議,著手翻譯《茶花女》。2年後,小仲馬的原作被譯為《巴黎茶花女遺事》在中國出版,一段悽美愛情故事一時間風靡街頭巷尾。「不脛而走十萬本」,嚴復曾感嘆: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據說當時有位名妓謝蝶仙,也是因為這本書,實在太傾慕林紓的才華,所以想要嫁給他。
  • 小仲馬拼爹嗎?為什麼大仲馬說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小仲馬」?
    我前段時間的名著金句撈系列,分別分享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和小仲馬的《茶花女》,有書友看了,問我小仲馬之所以成名是不是得益於大仲馬?今天我想系統聊聊這個話題。大仲馬家族是法國大膽和多產創造力的縮影。大仲馬父親13歲時來到法國,在一所軍事訓練學校上學後,他加入了法國軍隊。
  • 大仲馬:我一生最得意的作品是小仲馬
    但大仲馬卻強硬的阻止兒子的戀情,並警告小仲馬若要娶瑪麗為妻,他便立刻發聲明斷絕父子關係。為了不讓心上人為難,瑪麗又去和闊佬們保持關係。小仲馬非常生氣,認為瑪麗玷汙了他們的愛情,並一氣之下寫下絕交信,然後出國旅行。從這些細節上看,《茶花女》的內容和小仲馬的人生多少有些重合。
  • 小仲馬: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古今蕩子腸.
    小仲馬的劇作大多以婦女、婚姻、家庭問題為題材,或描寫在資產階級淫靡風尚毒害下淪落的女性,或表現金錢勢力對愛情婚姻的破壞,或譴責夫妻之間的不忠,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資產階級道德的腐朽性質。作為法國現實主義戲劇的先驅者之一,其劇作富有現實的生活氣息,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結構比較嚴謹,語言通俗流暢。
  • 【深夜讀書】小仲馬《茶花女》
    你以為我會把你的愛情和車子、首飾相比嗎?你以為我會把虛榮當作幸福嗎?一個人心中沒有愛情的時候可以滿足於虛榮,但一旦有了愛情,虛榮就變得庸俗不堪了。——小仲馬《茶花女》 我去看阿爾芒的時候,他正躺在床上。
  • 歌劇《茶花女》的歷史背景
    以宿命的邂逅開始,然後就是瘋狂地、盲目地戀愛,不論古今東西,這是戀愛故事的一大規律。如果一讀法國作家普雷沃(1697—1763)的《曼儂.列斯科》,就會更加體會到這一點了。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以作者在瑪格麗特.高蒂耶的遺物拍賣會上用100法郎的高價購入特製的《曼儂.列斯科》一書為開端,展開了一個悲劇故事。作者在那本書的扉頁上發現了娟秀的筆跡。
  • 一周電影推薦| 《茶花女》和《茜茜公主》
    她珍重小仲馬的真摯愛情,但為了維持生計,仍得同闊佬們保持關係。小仲馬一氣之下就寫了絕交信去出國旅行。1847年小仲馬回歸法國,得知只有23歲的瑪麗已經不在人世,她病重時昔日的追求者都棄她而去,死後送葬只有兩個人!她的遺物拍賣後還清了債務,餘款給了她一個窮苦的外甥女,但條件是繼承人永遠不得來巴黎!
  • 歌劇展 | 《茶花女》歌劇作品賞析
    說到這個奇蹟的創造,無疑全是小仲馬的功勞,但其背後又有一段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小仲馬雖是大文學家大仲馬的兒子,童年間卻未得承認,過著受人歧視的生活。大仲馬依靠他的小說和戲劇名成利就以後,沒有忘記這個兒子,正式承認了兒子的地位,並且刻意栽培,小仲馬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年僅二十歲就走上了文學的道路。
  • 葛麗泰-嘉寶飾演的「茶花女」你看過嗎?
    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也是這樣。影視之所以選擇名著改編,就是因為名著已經是被時間驗證,已經被大眾熟悉,對於投資者來說,沒有風險。所以,像《茶花女》這樣的題材,常常是影視投資的首先。1935年,葛麗泰-嘉寶因為主演電影《茶花女》,獲得第三次提名奧斯卡獎最佳女主角。
  • 【搶票】茶花女 · 她比煙花寂寞
    相信每個人在讀書時期都做過這麼一道語文單項選擇題:《茶花女》的作者是(  )。A. 大仲馬 B. 蒂克 C.小仲馬 D.莫泊桑多年之後,《茶花女》的作者到底是大仲馬還是小仲馬,也許還是有很多人搞不清楚,但《茶花女》的故事卻一直留存在我們心中。
  • 英國皇家歌劇院《茶花女》高清放映 | 令人嘆息的愛情,永恆不朽的經典
    亞歷山大·小仲馬(法語:Alexandre Dumas fils,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19世紀法國劇作家、小說家,代表作為《茶花女》。《茶花女》就是根據小仲馬親身經歷所寫的一部力作,這是發生在他身邊的一個故事。
  • 《茶花女》:被上流社會批評渲染妓女生活,何以成為世界經典名著
    在中國,人人皆知《茶花女》是世界名著,各大文學翻譯家競相翻譯。法國文學《茶花女》一出版就轟動了當時法國文學圈,小說改編後被搬上了法國戲劇舞臺,成為久經不衰的經典曲目,在世界各地也被廣泛流傳。小仲馬因為《茶花女》一炮而紅,1875年成功進入了法蘭西學士院,他的作品也被列入人類共有文化遺產。
  • 威爾第:茶花女
    本劇取材自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由皮亞菲改編成劇本:一位遊走於巴黎上流社會的名交際花「茶花女」,一位來自正統家庭的年輕作家;二人不顧身份地位懸殊及世俗禮教,墜入了愛河。直到與可愛、感性且純良的阿爾弗雷德·傑爾蒙相逢,茶花女年輕而逐利的生命才第一次品嘗到愛之甘醇。威爾第運用美聲歌劇的曲式來達成本劇的戲劇效果,也使本劇在音樂和戲劇方面都獲得了巨大成功。
  • 應邀|G.Briccialdi《茶花女幻想曲》
    他很快就開始了高水平的職業生涯,在17歲時擔任羅馬聖塞西莉亞學院的長笛教學的工作。後來他搬到了那不勒斯,獲得了聲望很高的任命,擔任皇室的長笛老師,教國王的弟弟Syracuse公爵學習長笛。他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長笛作品比如《威尼斯狂歡節》,《茶花女幻想曲》《遊唱詩人幻想曲》等等。公眾對於布裡西阿爾迪的藝術水平有著極高的評價。
  • 《茶花女》是小仲馬的還是威爾第的? 【電影學堂】影展進行中
    故事講述的是:19世紀巴黎上流社交界,名妓薇奧莉塔(小說中:瑪格麗特)過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青年阿爾弗雷多(小說中:阿爾芒)的出現以及他對薇奧莉塔的真摯的愛猶如一股清新撲面的春風,在薇奧莉塔的心中泛起了情感漣漪,喚起了她對美好愛情的憧憬。他們一起離開巴黎,來到鄉下居住,過了三個月純潔、歡樂而幸福的愛情生活。阿爾弗雷多父親聞訊認為「有辱門楣」,而要求薇奧莉塔離開他的兒子。
  • 詩情話宇法蘭西 || 愛情與調情之間:還原茶花女
    瑪麗死後,小仲馬給她寫了一首詩,收在他的一本詩集裡。我找到詩集卻沒找到具體哪一首是給瑪麗的。於是我為她寫下自己的詩句,為那個年代那樣的女性。瑪麗和茶花女有什麼關係嗎?有! 二、茶花女瑪格麗特‧戈蒂埃的故事1847年3月12日,「我」(小說中講故事的人)在街上看到一則拍賣廣告,物主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