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八個月,我終於更新了我2020年的第一部電影觀後感----Tenet!(信條)從初中開始,小樂就開始陸陸續續給我安利了多部諾蘭電影,比如,記憶碎片,致命魔術,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雖然,我沒看過蝙蝠俠,也沒看過敦刻爾克,自稱是諾蘭粉,怕是要被打,但他的電影,給我的記憶很深,記憶碎片和致命魔術的鏡頭深深印在我的腦殼裡,十多年過去了,現在回想起來,依舊如此有感染力,或是對故事縝密邏輯的讚嘆,或是被場面的炸裂感所震撼。好了,吹彩虹屁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給觀後感做鋪墊,提升自己的逼格。為了方便不是理工科的朋友能理解電影基於物理理論的架構,我就自告奮勇的科普一下。電影裡開腦洞的基本物理概念,對於理工科學生來說,其實非常友好。我覺得,只要學過大物的朋友們,大致理解電影基於基本物理概念所開腦洞的邏輯,還是比較容易的。下面我就來一一為非理工科的朋友們科普一下以上的幾個概念:學概率;S-熵;ΔS-熵變,即,ΔS=S2(終態)-S1(初態);
從上面的式子可見:熵其實是一個統計學概念,熵也是一個狀態函數,即,熵的改變只取決於系統的初態和終態,而與其改變的過程無關;在孤立系統中經歷任意一個可逆過程,都是熵不減的過程;即,ΔS>=0;而在實際過程中,熱運動總是自發不可逆的,而且,總是向著熵最大的方向進行。以上的概念過於晦澀,我換一種說法就是,比如,一個建築,剛剛建成的時候,非常嶄新,而且性能很好,這就是熵小的時候,一切都是那麼井井有條,物業也是客客氣氣,房東也非常自豪自己裝的房子,希望能租出個好價錢;但是,經過50年的風風雨雨,感覺吧,它就不怎麼得勁兒了,樓道裡面掉渣,外牆脫落,就連地基都沉陷了,還要業主集資修繕,但是啊,我還租到了這樣的一個房子,房東還不給錢,話說,屋漏偏逢連夜雨,鏖戰房東和物業,給本來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然後,各個業主、租客全亂成一鍋粥,天天吵,這,就是熵增過程,從有序變成了混亂,而且一切都是因為房子老化(也就是房子的熵增引起的)。從有序變成無序的狀態,就是熵增,而且,熵增是自發進行的,就像房子老化是自發切不可逆的一樣!!!希望,玻爾茲曼和克勞修斯可以對我寬容一些,不要在我的夢裡罵我。回想武林外傳秀才說死姬無命的名場面,差不多就是這個味道。你現在的存在,說明你的祖父曾經的存在。如果,你穿越回過去(在你爹還沒出生的前提下),殺死你的祖父,那哪能有你爹呢?你爹不存在,那還有你嗎?那你回到過去殺死的人,又是誰呢?你還是你嗎?你的祖父還是你的祖父嗎?那,你回到的過去,應該就是與你平行的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任意一個你在這個時間節點可能發生的事千千萬,任何一個事件的發生都可能改變那個世界歷史的結局。所以,你殺死的是另一個世界裡,所謂你的所謂祖父。那個世界與這個世界的你的區別就是你的祖父去世了。其實吧,我自己也想不太明白平行世界的邏輯到底是個啥,相對論真的是令人禿頭。同一時間點發生的事件的可能性太多了,所以,回到過去改變歷史,產生蝴蝶效應,但結局其實是很難完完全全改變,有一種宿命感,這樣的理解會不會是:「那個世界與這個世界的你的區別就是你的祖父去世了。」的精髓?大佬就不要打我了,因為我的物理水平實在是太有限了,僅僅處於學完大學物理的渣渣水平,理解有誤的話,大家記得留言給我這個小白科普奧!但平行世界在電影裡並沒有出現,為了區別蝴蝶效應,星際穿越,我還是自告奮勇科普了一下。最後一個是時間鉗形攻勢是一個打仗的思維。這個是電影的最後一個高潮,也是最最激動人心的最後大作戰。其實,我認為導演是想通過時間鉗形來給我們表達自己的觀點,還有自己堅守的信念感。因為只看了一遍,我自己都是一臉懵逼,講不好的。這個工作,還是留給豆瓣知乎大神去吧。但我想通過我的一刷體驗,給大家講一講電影裡充滿理性克制的美感和自己的一些亂七八糟的想法。相比於《盜夢空間》裡的愛情,信條沒有過多的感情戲。看電影的時候,男主對女主的惻隱之心的表達,我覺得情感迸發地並不是非常自然,有一些些個人主義且故作英雄的感覺。總的來說,電影上演英雄救美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女主接近軍火大boss,大家齊心協力,通過阻止軍火大boss得到最後算法,避免現在的世界毀於一旦。我在科普物理概念的時候,講到了平行空間,但《信條》裡的時間線和平行時空的概念應該是不一樣的,所有的時間逆轉,都處於同一個時空,所以,會同時出現的兩個同樣的自己。而平行時空裡,是不會同時出現兩個自己的。電影裡的熵增和熵減概念,其實就是為了解釋同時出現的兩個自己而開發的腦洞,形成邏輯閉環。此處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理解:逆物質就是從無序狀態轉換到有序狀態,而這個轉化過程必須通過一個形式表現出來,諾蘭就用倒放來表現物質回歸到有序的過程。所以如果從自己出發,可以有三個時間點,第一個是從現在的自己到未來的自己,第二個是未來的自己逆向回到現在的自己,第三個是知道未來發生了什麼的自己,再從現在的自己正向到未來。在這個過程中,就是搞事情改變故事劇情的部分,第一點和第二點的經歷都是為了搞事情的鋪墊。大家覺得懵逼其實也是因為這樣的時間線穿插太多了,一時間分不太清楚經歷了什麼,就開始轉場了。我就是那個邏輯思維不太好的人,所以,我看完電影的時候,腦袋還是懵的。熵其實是一個熱力學概念,用這個概念來表徵時間的變化,其實是一種意向,也同時表徵了從正向現在的人的視角看未來的物質,他所感受的熵的變化是熵減(電影裡設定了未來的世界是趨於有序的,是熵減的過程)。電影裡的最大亮點,莫過於尼爾了。尼爾這個角色應該是含蓄表達了信條這個詞內涵的人。電影裡也反覆提及,有些事情,已經發生是無法改變的。如何在知道自己結局的時候,還能堅定不移自己的信念,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尼爾卻做到了,所以在電影最後才會出現金典對話:「我和你的友誼對於我(男主)來說才剛剛開始,但對於你(尼爾)來說,卻是結局。」(也就是說,來自現在的男主和來自未來的尼爾在現在的時間點一起搞事業,在這個過程中,尼爾是逆向從未來回到現在,再正向到未來,所以尼爾知道男主所經歷的一切,也知道自己最終的宿命,卻還是義無反顧的去幫助男主完成任務,阻止算法被軍火boss引爆。)1. 在基輔大劇院(尼爾用逆向子彈幫助男主跳脫了恐怖分子的襲擊);2. 尼爾在看到【正向現在的】男主與【逆向來自未來的】自己搏鬥時,阻止了逆向的自己向現在的自己開槍;3. 現在的男主正向到未來(注意,正向的人到了未來以後,正向人看未來的時間流逝是逆向的)為了拿到鈽241與軍火boss打鬥時,遭遇車輛爆炸,由於正向的人到了未來,所以,感受未來世界的物質為熵減,爆炸在正向世界是熵增的過程,但是到了未來,就是熵減的過程,本會被燒死的男主在到了未來以後,就是差點被凍死了,此時,尼爾出現,救助了男主,並在現在未來等待了7天以後,從未來回到了現在;4. 最後一次,應該是在最後時間鉗形作戰的時候,正向分隊的男主打不開鎖,還差10秒就要死去的時候,逆向作戰的尼爾從逆向回到了正向,在最後的關頭救助了男主,一起逃了出來。但尼爾其實知道自己已經死亡,所以,尼爾才會對男主說:「我和你的友誼對於我(男主)來說才剛剛開始,但對於你(尼爾)來說,卻是結局。」電影裡,每一個時間線就是一個閉環,都是從現在到未來,從未來到現在,再從現在到未來的循環過程。就像一個莫比烏斯環一樣,就算你走過的每一個面都是不同的,最終還是會回到起點。在這樣的循環過程中,每一次都有著不同任務,需要獲取不同的信息,需要解決不同的問題。期間,尼爾也在不停提醒男主,已經發生的事情,就是已經發生了。可能,他這樣說,也是為了給男主一個心理建設,讓男主能比較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死亡,希望男主能在心裡的某個角落裝下他們並肩作戰的場景,堅守自己的信念,正如他一樣,為了自己的信條,就算知道結局也會向死而生。在電影最後,男主殺死了印度的軍火奶奶,可能也是導演為了展現導演對「信條」這個詞的哲學思考。我希望自己沒有過度解讀這部電影。因為看一遍已經很費腦子了,腦細胞死太多,不能一直刷下去,所以,很多時間線我都沒有捋清楚。我的觀後感相對於解析清楚的大神,實在太粗製濫造啦!但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記得我問過一個大神:「你不覺得物理是一門很浪漫的學科嗎?」其實,我覺得的浪漫,不僅僅是物理本身具有的理性推導,嚴謹證明,還有物理帶給人們的思考。從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假設中一步步得到真理的過程所展現的歷史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事。如果沒有物理,那編劇也寫不出那麼多科幻電影,「大劉」也寫不出《三體》,我們可能也拍不出《流浪地球》這種電影啦。科幻作品所展現的思考,其實也是從物理的角度所映射出的人們對世界的思考。所以,物理天生就具有詩人的氣息,不同腦迴路的人有不同的表達方法,無論是物理學者們基於理性的,還是科幻作家基於感性的,還是大劉諾蘭這種把理性感性化,或是感性理性化的人。大家~如果有時間,就去看看《信條》吧!我Double Rr極力推薦!儘管《信條》在情感的表達上極其克制,不像《星際穿越》的親情以及《盜夢空間》的愛情那麼能引起人們共情,但是《信條》展現出來的友情以及對「信條」的思考是深刻的,我堅信,好的電影隨著時間的洗禮,會越來越好,我認為,《信條》可以做到這一點。最後,推薦有興趣的小夥伴去電影院觀看~~~如果是土豪的話,那IMAX就更爽啦~~~不知道下期什麼時候見,只要有好電影~我都會艱難掙紮營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