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自己的面子,硬生生亡了一個國家,大明王朝的後期實在可悲

2020-12-25 指點江山

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清軍在皇太極的帶領下一舉攻破了松山、錦州、杏山三個軍事重鎮,獲得了松錦之戰的勝利。此戰過後,明軍在遼東一帶完全喪失了主動權。如果不是孤城寧遠尚在手中,明王朝恐怕連山海關都要丟掉了。

一想到關外如狼似虎的清軍,崇禎皇帝就心急如焚。自從即位以來,他每時每刻都希望能夠中興大明。但是,在他的苦心經營中,明王朝的國力不僅沒有增強,反而一日不如一日。如今,國內的流賊越剿越多,遼東方面又是一敗塗地。

戰事如此緊張,可崇禎帝能夠調動的軍隊,實在是寥寥無幾。兵部尚書陳新甲見崇禎帝愁眉不展,有心為皇帝分憂。他單獨來到崇禎帝的面前,提出可以用議和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崇禎帝認為可行,但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不願意公開此事。而且,崇禎帝也不知道清軍方面是否同意議和。如果求和不成,反被拒絕,那麼,自己就無地自容了。

陳新甲揣摩到皇帝的心思後也不點破,只是加緊謀划起議和的事宜。確立好具體人選後,他暗中派這些使臣前往遼東,同皇太極商討停戰之事,並讓兵部職方馬紹愉在一旁協助。馬紹愉本以為議和之事肯定會遇到很多波折,但卻沒想到清軍方面也同樣有停戰的想法。明朝的使臣來到瀋陽後,皇太極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

皇太極心中明白,己方雖然兵鋒正盛,但充其量只能在明王朝的東北方耍耍威風。而且,松山戰役中,清軍引以為傲的八旗兵損失慘重,急需一段時間來休養。八旗兵在數量上比不過明軍,之所以能夠連戰連捷,完全是憑藉著一股狠勁。清王朝疆域狹小,後期保障能力極為有限。因此,這些作戰兇悍的八旗部隊,死一個就少一個,短時間內很難得到補充。

而明軍方面就不同了,明王朝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江浙一帶更是富庶無比。明軍遭遇大敗後,很快就會從後方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皇太極深知,滅亡明王朝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此時,李自成、張獻忠等流賊非常猖獗,為了剿滅流賊,明王朝不得不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既然如此,何不讓明軍和流賊拼個兩敗俱傷,然後使清軍從中漁利呢?

出於這樣的考慮,皇太極盛情款待了陳新甲派來的使臣,並在議和條約上做出了極大的讓步。他向崇禎帝表示,自己願意釋放一部分俘虜,以表誠意。而作為交換,明王朝方面應當購買一批清王朝的特產。此後,明、清兩國互稱兄弟,彼此之間友好共處。

平心而論,皇太極的要求並不過分。清軍在兩國邊境向來以搶掠為生,犯下的罪行不知道有多少。明軍派兵前去抵禦,耗費巨額的軍費不說,還經常損兵折將。如果能夠以金錢的方式來換取和平,明朝方面是求之不得的。

更何況,皇太極要的錢並不多,還是打著貿易的幌子。以這樣的方式來議和,明王朝面子上也不至於太難看。馬紹愉將清廷的意見反覆看了看,感覺此事可行,於是,就將皇太極的要求寫在了一封密信中,然後,派人火速呈遞給陳新甲。

看了密信,陳新甲非常興奮。他不顧疲累,趕忙找來紙筆,準備給崇禎帝匯報這件事。但是,陳新甲只顧著高興,忘了議和之事應該在絕密的情況下進行。看完之後,他並沒有把密信藏起來,而是隨手放在了自己的几案上。

真是無巧不成書,陳新甲的書童來到屋裡,恰好看到這封密信。書童不知道議和之事,也不知道這封密信的內容,還以為是普通的信件。像往常那樣,他拿著書信公開讓人抄寫。很快,朝廷要與滿清議和的事情傳遍了整個京城。

等到陳新甲發現密信洩露的時候,大臣們彈劾他的奏章早已堆在了崇禎帝的面前。

在明王朝的朝堂上,有很多自詡清流的大臣。他們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把主戰和愛國聯繫在一起,極力勸皇帝戰鬥到底。一旦有人想要議和,他們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扣上一頂投降賣國的帽子再說。

其實,他們也知道,主戰和主和,都要結合現實的條件具體分析。可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忠心,他們就不顧一切地鼓吹主戰。至於說能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他們絲毫不關心。因為,上戰場的又不是他們。

懷著這樣的心思,他們在奏章中痛罵陳新甲,將陳新甲說成了一個勾結胡虜、賣國求榮的漢奸。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也因為這件事對崇禎帝產生了懷疑。一時間,朝堂上議論紛紛,都說崇禎帝畏敵如虎,想要同清王朝這樣的蠻夷議和。

崇禎帝雖然惱恨陳新甲洩密,但為了議和大計,還是決定為陳新甲開脫。他先是斥責了陳新甲一頓,做了一番表面文章。等到大臣們氣勢稍緩的時候,他又令陳新甲承認錯誤,好給滿朝文武一個交代。

此時,明眼人都能夠看出,所謂「承認錯誤」,就是典型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做法。崇禎帝如果真的想嚴加懲處陳新甲,直接痛下殺手就可以了,根本沒必要這麼費事。可是,陳新甲卻完全沒有理解皇帝的意思。

在他看來,自己真是蒙受了不白之冤,不明真相的大臣們罵自己也就算了,怎麼連皇帝也不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呢?

於是,他不停地上書申辯,強調自己在議和一事上立下了大功。崇禎帝見陳新甲不肯認罪,不禁火冒三丈。這樣進行下去,那「投降」的罪名,不是要落在自己身上了嗎?

為了維護自己的聖君形象,崇禎帝更加嚴厲地批評陳新甲,想讓陳新甲醒悟。可是,愣頭青陳新甲還是堅持自辯清白,說什麼也不為皇帝背鍋。他越是辯解,崇禎帝就越是生氣。最後,崇禎帝索性直接將陳新甲打入了死牢。

被押入死牢後,陳新甲徹底傻了眼。為了活命,他讓家人四處求人,甚至不惜重金賄賂內閣中的周延儒、陳演等人。此時,他再也不顧及自己是否冤枉,只求留住性命。

周延儒在官場中摸爬滾打多年,非常懂得勸諫的技巧。拿了陳新甲的錢財後,他決定出一份力。趁著斬殺陳新甲的聖旨還未下達,他趕忙勸說道:「陛下,按照慣例,敵方沒有逼近城下,可不能殺掉主管軍事的兵部尚書啊!」

避著整個事件不談,只著重強調了陳新甲的官職,這種勸說方式頗為巧妙。崇禎帝若是順著這個臺階走下來,就有理由不殺陳新甲了。但是,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很多人都猜測崇禎帝參與了議和事件。崇禎帝急於和議和一事撇清關係,於是,決定把整件事都推到陳新甲的身上。

他沉著臉,冷冷地對周延儒說道:「國家如今多災多難,前前後後共有七位親王死在流賊手中。你說,這難道不比敵軍兵臨城下還要危急嗎?」周延儒聽了之後啞口無言,只得先行告退。當年的九月二十二日,陳新甲被當眾處死。崇禎皇帝用這樣的方式維護了自己的名望,也讓這次珍貴的議和機會化作了泡影。

此後,明王朝繼續在流賊和清軍兩條戰線上疲於奔命,最終,在兩年之後走向了滅亡。

參考資料:

【《明史》、《南明史》】

相關焦點

  • 看《大明劫》:大明王朝真亡於瘟疫嗎?
    看《大明劫》:大明王朝真亡於瘟疫嗎?
  • 亡國之君朱由檢可悲可嘆,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天亡大明
    明朝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具血性的王朝,建國之初就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誓言。可嘆就算再強悍的政權也敵不過昏君亂政,小人禍國,走向衰敗。作為明朝的最後一為君王,朱由檢繼位之初,國家已是內憂外患,岌岌可危,有滅國之險。
  • 縱觀大明一朝,朱元璋的後代中,誰才是明亡的第一責任人?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一朝,他為了老朱家的天下,甚至不惜與功臣翻臉,一個個誅殺了他們,其目的就是防止這些功高震主的文臣武將不能危機自己後代的地位。可是,大明最終並沒有按照朱元璋的意願發展,在經過兩百多年後,還是滅亡了。
  • 《大明王朝1566》,何以能高度還原明朝的真實政治生態?
    不過,《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等歷史劇,確是可圈可點的佳作。《大明王朝1566》,整部劇的氛圍同其布景、光線、色彩一樣,充滿了陰鬱、灰暗的基調。每一個出場人物,都給人以壓抑的感覺。可是,這種設定,恰恰真實地襯託出嘉靖一朝的政治氛圍——在剛愎自用又馭下有術的嘉靖皇帝的統治下,朝堂上下拉幫結派,相互攻訐,既為了爭權,更為了自保。
  • 《大明王朝1566》一個虛無主義者的自白,兼評大明王朝
    我心疼自己,成為一個不徹底的虛無主義者。大明王朝這部電視劇是少有的不把觀眾當智障的電影,權力的遊戲本就如此,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心疼自己的原因,是這個世界上有三種人。一種人一心相信三代之治,相信天下大同,共產主義,願意為之而奮鬥,他們是幸福的。
  • 《大明王朝1566》背後的歷史|嚴黨為什麼招惹身為儲君的裕王
    導語《大明王朝1566》是國產劇的巔峰之作,在前大部分描繪了清流和嚴黨的鬥爭,但是很多觀眾會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裕王是大明朝事實上的皇儲,嚴黨就算是再厲害,怎麼就那麼不知死活的和以裕王為核心的清流死磕,其實劇中隱去了一個歷史上很重要的人物。
  • 《大明王朝1566》朝堂上上下下不明不白的大明王朝……
    挺喜歡鄭泌昌與何茂才的,他們這個時候快要下線了,還有點捨不得……咳咳,後期我們會關愛關愛小閣老的……————————分割線——————海剛峰不愧是海剛峰!大明律法簡直了!666!!!嘉靖皇帝的茅臺泡腳養生……「朕四季常服不過八套」哈哈哈哈這是什麼心態?
  • 《大明王朝1566》影評8.2——大明王朝
    花了3天時間,把46集大明王朝肝完了這是一部正史劇,相比於康熙王朝著重表現康熙,大明王朝更加視野開闊,講述了那個時代君臣,父子,同僚,朋友。更加揭示了腐敗的根源,尺度很大,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借鑑意義,人民的名義,也沒敢把貪汙腐敗講得那麼深。
  • 在今天,為什麼人們仍懷念《大明王朝1566》?
    這樣一個精神榜樣,首先是孤獨的。《大明王朝1566》前,劉和平曾執筆《雍正王朝》的劇本,「雍正」在劇中,同樣是一個被孤獨感纏繞的形象。海瑞與雍正,一個是自下而上,一個是自上而下,「一個是最高道德境界上的孤獨者,一個是最高權威境界上的孤獨者」。
  • 不該死的三位將軍,他們關係著國家的安危,人死國亡
    其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在戰場上驍勇善戰,立下了不少的戰績,但是太平都是這些將軍們打下來的,然而到了太平年間,這些將軍們卻一個一個的被懷疑有二心,最終慘死。細究數千年的歷史上那些將軍,有三個較為特殊的將軍,他們關係著國家的安危,人死國亡,實在是可悲可嘆。第一位就是李牧。
  • 大明王朝最後的救命稻草會是他嗎
    1644年,歷經276年的大明帝國走到了盡頭。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史有云:傳庭死,而明亡矣。大凡每個朝代即將結束,都有能夠力挽狂瀾的人物出現,來挽救這個沒落的王朝。而在明朝末年,這個決定大明王朝命運的人物應該是孫傳庭。
  • 《大明王朝1566》後,中國還有可堪入目的歷史劇嗎?
    當黃志忠得知自己演海瑞的時候,當即表現出自己的敬業:為了讓自己的形象更貼近海瑞,他用12天時間迅速減掉了19斤肉,把自己瘦成海瑞——一個乾瘦老頭的樣子(我要是有這份毅力,早就減肥成功了~)但是,演海瑞的難度卻並非減肥這麼簡單,海瑞一角演飾的難度在於精神。
  • 大明王朝內部,風雲再起
    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穩定。和,天下蒼生的和諧幸福。海瑞,也是蠻拼的啊!他,不辭辛苦。日夜兼程,到處巡視。只是,希望早日剷除嚴嵩父子。等到,大明王朝徹底風清氣正的時候。自己,來到浙江一帶。南田石門神山,那座人間天堂裡面。跟隨著,劉伯溫國師。進行,修道成仙!可惜,天道無常。
  • 《大明王朝1566》:在史冊裡,在人心裡
    然而事與願違,該劇最後的收視率「慘不忍睹」,待該年湖南臺出品的《恰同學少年》和《血色湘西》全部播出後,湘劇的黃金年代業已告終。但放眼湘劇乃至於整個國產歷史劇裡,劉和平和張黎合作的這部劇都可以算得上是前無古人,也許它還將後無來者。《大明王朝1566》。
  • 《天盛長歌》被閹,又一個「大明王朝」涼了?
    2007年初在該臺播出的《大明王朝1566》,收視甚至不達0.5%,因未能敵過同期播出的偶像劇,不但沒火,亦遭下線,10年後復播,卻被奉為神劇,豆瓣評分高達9.7。 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湖南衛視,此次還能見證奇蹟嗎?再過10年,《天盛長歌》是否能成為又一個鹹魚翻身的《大明王朝》呢?
  • 10個關鍵詞,20部電影,看穿大明王朝
    從一個出身貧寒、好幾次都差點餓死的農民,到農民起義軍裡一呼百應的絕對領袖,再到大明帝國的創始人,朱元璋花了十六年的時間。這十六年裡,他到底靠什麼本事,才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功呢?02 明教:大明王朝來自於明教?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是一部經典作品,它講的是元末明初的故事,整個大背景,就是朱元璋揭竿而起,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 明朝並不是古代王朝中最強盛的,可是為何卻能圈粉無數?
    中國歷史傳承久遠,封建王朝更迭很頻繁,歷史上的朝代也有很多,明朝並不是古代王朝最強盛的,可是為什麼卻能夠圈粉無數呢?說出幾點原因,大家還是非常認可的。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上,明朝是一個很具影響力的朝代,它是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歷史上的地位,也是有目共睹的。
  • 《大明王朝1566》究竟有多好
    《大明王朝1566》是由陳寶國、黃志忠、倪大紅主演的電視劇,講的是明朝嘉靖皇帝一朝的重要事情,有嚴嵩、有海瑞等,活靈活現的歷史人物躍然紙上,一件又一件的歷史事件基本還原,把當時的社會階級矛盾和勾心鬥角刻畫地非常到位。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大劇,甚至可能是大陸最好的歷史大劇。他的亮點很多,我主要說一下三個方面。
  • 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中國歷史走向會如何
    一,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那大明不僅解決了努爾哈赤的後金繼續在東北關外做大並威脅大明王朝國家安全的問題,還順帶重新對白山黑水的女真各部加強了控制,女真各部也重新對大明宣誓效忠,這樣大明就可以在國內別的地區有戰事時,效法西漢、東漢從邊疆徵調忠於自己的少數民族部隊去打仗的舊例,去從效忠自己的女真各部徵調部隊,為自己平定其他民族的叛亂效力
  • 大明王朝之明世宗(大明史上著名的道君皇帝)
    誰來接手這大明江山呢?這是擺在群臣面前的一道難題。按照老祖宗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位繼承制度:「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現在武宗並無子嗣,只能從兄終弟及這條線去尋找了。於是張太后(明武宗的母親)和內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這樣這位道君皇帝便拉開了他執政46年王朝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