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糧食,看發達國家都有什麼?

2021-01-10 老碗哥

糧食,不僅是一個國家的基礎,還是整個世界的基礎。尤其對於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糧食的基礎作用非同小可,至關重要。

糧食等於農業嗎?非也!農業有可能是只是糧食,但是糧食不等同於農業,它只是農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糧食的重要性大家都是清楚的,但是有糧食就一定有農業嗎?不一定。例如很多國家的糧食主要靠進口維持,他們本國是不產糧食的,或者糧食產量非常低,不夠吃。像我們熟知的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還有非洲一些國家都是這樣的國家。新加坡就沒有農業,不產糧食,靠進口。日本糧食產量不夠吃,也靠進口。但這似乎沒有影響他們成為公認的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標配,是工業,不是農業。有農業的國家,農業是基礎,工業則可強國。世界上有很多發達國家,他們的農業也發達,但農業發達未必是糧食大國。

例如日本就是一個例子,日本的農業發達,但主要依賴進口糧食才能保證國民的口糧。但沒有工業的發達,則就不構成發達國家的必要條件了。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就此得一個結論:

發達國家必須有強大的工業,工業強大下,農業才會發達。但農業發達不代表糧食發達。比如有的國家土地面積有限,耕地面積少,農業發達但產糧不多。也就是說,糧食並不是一個發達國家的必要條件。

但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卻是唯一一個例外。佔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又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如果沒有農業發達,糧食發達,單靠工業強大,是構不成發達國家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就是我們中國的經難念,就在這裡——不僅要工業強,還要農業強。

這就好比父母養孩子,如果只有兒子或者只有女兒,那就把這一個養育好就成功了。可既有兒子又有女兒,就需要把兩個都養育好才算成功。光把一個養育好,另一個荒廢不管,也稱不上合格的父母。

別人可以沒有農業但國強,中國必須是農業強,工業強,國才強。為什麼?因為中國人口多,吃飯的多,又是農業大國,產糧大國。基於這個原因,中國的糧食安全又是首要的,別人可以靠進口糧食吃飯,那是因為他們人口少,對糧食需求本來就不大,用其他資源隨便換點就夠了。中國一旦靠進口糧食才是吃飯,沒有一個國家能應付得了這麼大的胃口,就算是許多國家加到一起供應中國人的糧食,也會掏空他們的倉庫,同時對我們自己也是一種巨大的風險。

所以中國的特殊性就在這裡。農業靠自己,糧食靠自己。

除了這些,社會福利更是衡量發達國家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可以說,一個國家的所有發達最終的目標,就是體現在社會福利上,一切發展也好發達也罷,最終都是為了人。中國,走的是社會主義路線,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就是一個高福利的社會,不是按勞分配,而是按需分配。舉個具體例子,同為養老,如果城市物價高,養老需要一個月一萬元,那國家就發一萬塊錢養老,農村物價低養老需要1000元,那國家就發一千元。就是你的需求到哪裡,國家就滿足到哪裡,這就是共產主義按需分配。

很遺憾,這只是一個想像中的例子罷了。

福利與人口之間,是一個反比關係,人口與國家資源儲備之間,是一個辯證依存關係。

比如,人多的時候,分到每個人的福利就必然少,相反人少福利就多。這個道理很簡單好理解。

可國家資源儲備與人口數量之間的辯證依存關係,有一點點複雜。比如,當國家的資源儲備過程,是以勞動力為支撐的時候,就需要大量勞動力,也就是需要大量人口來完成這個資源儲備目標。當不是依賴勞動力,而是依賴搞科技的時候,對勞動力需求不高,就不需要那麼多人了。需要的人少,但對人的含金量要求提高了。比如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流時候,100人只需要10個大學生,90個初中生就可以。當以高科技為主流時候,100人就需要90個大學生,10個初中生。因此一個國家的教育的大政方針,又跟這一點相關。

來看一下我們中國的當前階段就知道了。中國當前所處的狀態,儘管科技發展快了,但社會財富,或者說是國家資源儲備的方式,主流還是勞動力型的。在這樣情況下,對人口生育率就特別敏感。一旦出現新出生人口水平降低,就會引起勞動力缺乏的擔憂。還有就是教育體系的結構設計。例如砍一半初中分流,什麼意思大家就明白了。儘管好多人說孩子上高中多接受教育,國人的素質才會整體提高。觀點本身是對的,但是,說好的國情適配性呢?當國家需要勞動力時候你說要提高教育程度,當國家需要含金量高受教育程度高的高素質人的時候,你說及早畢業參加勞動是硬道理。這就是話沒錯,錯在了說的不是時候。

但我剛才也說了,這種辯證依存關係,人口與資源儲備是可以相互扭轉的。如果人口出生率持續低迷,根本達不到預期目標,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抓緊高科技發展,提高人口含金量,以此來化解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實現人少,高科技,福利高的目標。

假如我們對人口出生率的擔憂程度越高,則說明我們對高科技發展的信心就越低。

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就是一個互動過程。

比如,國家一再提出要加速農業現代化,對加速二字的理解,其實就是為了能及時化解農業勞動力出現的缺口。當年輕人不再種地,今天的老農民又幹不動的時候,農業怎麼保證?糧食怎麼保證?就必須依賴高科技現代化才能保證。

所以,一個人口大國,要想社會福利跟進發達國家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焦點

  • 發達國家有哪些?大國中有哪些發達國家?紐西蘭是如何成為發達國家的?
    前20名分化嚴重,除過韓國、澳大利亞這二個發達國家及沙特一個石油國之外,有俄羅斯、墨西哥、印尼、土耳其四個發展中國家,有西班牙、荷蘭、瑞士三個沒進G20的發達國家。G20除過以上17個國家外,就是阿根廷與南非。所以世界上發達國家與大國就是G7為首,後面有韓國、澳大利亞、沙特三個中型國家,及一直擠在G20,常邀會員的西班牙。這十四個國家既是大國,也是經濟強國。
  • 警惕農業被「卡脖子」:中國的種子,有多依賴外國?
    受此消息刺激,12月21日,轉基因和農業種植板塊出現大漲,整體表現強勢。農業的「晶片」,被哪些國家掌控?如果說晶片是手機、電腦最核心的零部件,那麼種子就是糧食安全最重要的東西,種子就是農業的「晶片」。中國是農業大國,但種子行業的科技含量跟發達國家比差距巨大。而且,在種子來源上,中國部分農產品也需要大量進口外國種子,被外國「卡著脖子」。主糧方面,中國的水稻和小麥種子的國產化率都比較高。
  • 從根本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
    來源:中國證券網原標題:從根本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談2021年「三農」工作熱點話題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北京1月3日電 新年新開局。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保持糧食生產穩定意義重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 農業真的變了,你不得不知的四大趨勢
    第二,水資源先看淡水資源:中國佔全球20%的人口,但只擁有世界6%的淡水資源,因而水資源也不充足。再看用水情況:2019年中國使用水6021億立方米,其中農業使用3682億立方米,大概60%的淡水都被用於農業。所以,中國發展農業的一個剛性限制條件就是水資源的缺乏。
  • 全球糧食危機,中國的糧食夠吃嗎?
    由於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國際糧食市場波動較大,為保證本國供應,越南、烏克蘭、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多國對糧食出口實行了管制;加上洪災、颱風、旱災等極端氣候的影響,沙漠蝗蟲、草地貪夜蛾對不少糧食主產國的侵害,貿易、物流限制導致的糧食運輸困難,以及跨境旅行暫停讓歐美等糧食主產地出現勞動力短缺等多重因素,都給全球糧食安全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
  • 三大因素決戰我國糧食安全的未來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52億畝,比上年增加1056萬畝,增長0.6%。其中全國穀物播種面積14.69億畝,比上年增加176萬畝,增長0.1%。得益於我國從政策上對耕地的保護以及對土地荒蕪現象的重視並採取了多項措施。這裡要問,土地託管是解決土地荒蕪、農村空心化的途徑和方式嗎?起碼從目前看是十分有效的。
  • 【地評線】用「糧心」紀念「糧食日」 崇尚「節儉風」
    聯合國統計顯示,目前全球有近6.9億人(佔全球總人口的8.9%)處於飢餓狀態,預計到2030年,將有超過8.9億人,即全球人口的9.8%受到飢餓影響。糧食危機危及人類生存,危及世界和平發展,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警惕,必須擁有「糧心」。  世界面臨糧食危機,但是,糧食浪費現象十分嚴重。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糧食安全 如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要加強農業面源汙染治理。  「要想保證糧食供應,『藏糧於地』,首先要確保耕地安全,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定寰認為,當前國內非常重視耕地保護,但還存在一部分耕地被「非農化、非糧化」利用的情況,比如有的農業耕地被私自轉型用作
  • 亞洲有四個發達國家,那「最不發達國家」有幾個?
    眾所周知,亞洲公認的發達國家有四個,分別是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以色列。這些國家人均GDP都超過三萬美元大關,無論是人均收入,還是經濟發展水平,生活質量,教育醫療體系,在亞洲都屬於領先水平。我們知道,亞洲與非洲,拉丁美洲一起,並稱「亞非拉」,也就是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的國家居多,最落後的國家也被稱為「最不發達國家」,那麼亞洲到底有幾個最不發達國家?首先還是認識一下怎麼才算是最不發達國家,按照聯合國發展政策委員會所制定的標準,人口不超過7500萬,人文資源匱乏,經濟比較脆弱,人均國民收入低於1035美元,即可被列入最不發達國家名單。
  • 反食品浪費法草案來了 一粒糧食背後蘊含什麼價值?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珍惜糧食,反對浪費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每一個現代公民應盡的義務中國農業科學院做過估算,我國的糧食全產業鏈總損耗率約為12%,在播種、收穫、儲藏、運輸、加工等各個環節,本來就因為設備和技術局限而存在不同程度的損耗。
  • 糧食戰爭離我們有多遠?溫水煮青蛙,中國種子大量依賴進口的隱憂
    一、中國農民的困惑——俺種出來的糧食為啥不能留種?根據新華社旗下的《瞭望》報導:目前有70多家國際種業巨頭已經成功大規模進入中國農業市場,並且深度滲透到了中國的田間。以玉米為例,美國先鋒公司20餘個玉米品種已全覆蓋我國糧食主產區東北、黃淮海地區,比如大名鼎鼎的先玉335。
  • 射陽縣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獲農業農村部表彰
    中國江蘇網1月9日鹽城訊 近年來,射陽縣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工作,緊緊圍繞「優結構、補短板、升技術、強組織、促整體、上水平」發展目標,以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鎮和示範片創建為切入點,深入開展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範縣創建,有力推動了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
  • Z博士的腦洞|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將糧食安全問題作為經濟工作的八大任務,是基於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的客觀事實,具體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中關於糧食安全的舉措,體現了糧食安全在國家經濟安全中的基礎位置。糧食安全問題是個什麼問題?是個離我們最近又離我們最遠的問題。
  • 日本海外農業投資戰略啟示
    《環球》雜誌記者/楊汀(發自東京)日本國土面積不大,糧食自給率不高,但在國際知名智庫發布的報告中,日本糧食安全排名卻高於中國。有專家認為,這源於日本重視糧食安全問題較早,政府支持,民間(貿易公司、銀行和投資機構)積極,與ODA(政府開發援助)聯動,注重投資對象當地接受度和國際輿論,等等。
  • 北大荒,糧食的光芒——北大荒現代化大農業主題攝影作品展(三)產業...
    「北大荒,糧食的光芒——北大荒現代化大農業主題攝影作品展」 呈現的是一組閃耀著糧食光芒、豐富博大的光影意象,是昔日北大荒、今日大糧倉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的絢麗畫卷。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農業和糧食生產。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機械化、信息化,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北大荒人充分利用良好的外部環境提升科技水平,堅持種好「中國糧食」,端穩「中國飯碗」,裝滿「中國糧倉」的發展理念,積極建設現代化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勇當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 比黑龍江更靠北的丹麥,為何會是發達國家?
    丹麥人都說自己是個農業國,如果你從統計數字上來看是看不出來的,丹麥農業產值只佔到國民經濟的2%,從業人口只有8萬人,但這很大程度上是統計方法營造的假象:農產品的銷售,以及農產品的加工在丹麥被劃分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內,而且第一產業的產值被人為壓低。
  • 農業農村部:我國糧食多年豐收,庫存較為充裕;今年春播進展順利...
    農業農村部:我國糧食多年豐收,庫存較為充裕;今年春播進展順利,夏糧豐收有望;國際影響有限,米麵隨買隨有,不必囤積搶購。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中國有14億人,人人要吃飯,天天要吃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我國糧食生產已連續五年保持在13000億斤以上,去年糧食產量達到13277億斤。
  • 數據看中國| 紀錄片裡的中國農業
    數據看中國 | 紀錄片裡的中國農業,看完才知道,滿足14億人口腹之慾是怎樣的壯舉  在美國版知乎—Quora上,有這樣一個提問引起過上萬網友討論,「中國是怎麼生產這麼多糧食,足夠養活十多億人的?是靠進口還是自給自足?」
  • 糧食,食物原料,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中心之一
    中國的栽培植物漢代確立以農為本的基本國策,農業生產有了顯著的發展,在黃河流域,粟佔主導地位,麥作被進一步推廣,而大豆則逐步向副食方向轉化;南方仍以水稻為主。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北方旱田作物開始向南方推廣之外,糧食布局沒有太大的變化。
  • 只有三十多萬人口的冰島,憑什麼是發達國家?
    加拿大工業世界上公認的發達國家有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德國、丹麥、瑞典、挪威、芬蘭、冰島、英國、法國瑞士、奧地利、義大利、西班牙、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以色列、日本摩納哥賭場世界上輪流封頂最富裕的國家摩納哥與列支敦斯登與發達國家無緣,因為這兩個國家以旅遊業、金融業或博彩業賺大錢,人民生活水平很高,國內幾乎沒有工廠,科技實力也很弱,也就沒有多少國際組織評他們為發達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