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孟夏紀》有云:「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冬日的暖陽,慷慨地灑在實驗的校園,些許靜謐,些許安詳,那是希望的沉澱與積蓄。實驗學校全體語文老師正是那一個個蓄勢待發的生命,帶著滿腔學習的熱情,迎來了全國語文特級教師武瓊老師。
1
「學課標、重實踐、求實效」,三者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武老師以一個問題切入,全體語文老師在自主探討、自由發言中探究出三者之間層層遞進、相互依存的關係。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武老師提出:「語文課不是一味追求答案的課,而是思維訓練的課。」語言和思維同屬於語文課程的兩方面,二者既對立又統一。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形式,思維是語言的內在支撐,有什麼樣的的思維方式,就有什麼樣的語言表達,沒有思維的訓練就沒有語言的發展。在場老師無不為武老師縝密嚴謹的邏輯思維而深深折服。
2
必備的語文知識、基本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良好的學習習慣,四個環節循序漸進、缺一不可。基於此,武老師要求老師們根據課標要求,對接自己的課堂,「初心」不改,做到有理可循、有法可依,不斷反思、總結、提高。
3
教育,即「教書」和「育人」,這是武老師提出的一個趨於平民化的概念。她認為,「育人」比「教書」更重要,「育人」,不是單純地、機械地給學生灌輸道理,而是讓其習得語文知識、運用語文能力實現自身價值,從而獲得來自他人、集體的關注和關愛。期間,武老師結合自己的教育事例,深入淺出地為老師們娓娓道來「教育」的真諦!
4
最後,武老師先從整體上為老師們深刻剖析了課程總體目標與內容,又帶領老師們縱向學習了不同學段的學段目標與內容。識字、閱讀、習作等,不同學段的不同目標與內容都值得我們仔細推敲,武老師從編者意圖和學生認知規律等方面為老師們做了詳細闡述。全體語文老師或點頭示意,或低頭沉思,或奮筆疾書,絲毫不允許自己錯過這樣一場關於「課標」的饕餮盛宴。
5
楊校長在總結時提出,課標,是一把標尺;教學,是集體規範下的個體操作。教師只有熟記課標,才能在教育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但使晦澀難,會有歲稔時。」教育,任重而道遠,但相信勤奮的實驗人定會以滿腔熱忱書寫教育的新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