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時期的江南,佛教寺廟空前繁多,一度出現十餘萬僧民在香菸繚繞的殿宇內匍匐佛像前誦經懺悔的盛況。而這一佛事的領導者,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色戒皇帝」——梁武帝蕭衍。
梁武帝原本信奉道教,稱帝後宣布「舍道歸佛」,在無礙殿受戒,法名冠達。
他任命法超為僧正,相當於全國佛教「大主教」。又親自撰寫《斷酒肉文》,帶頭「色戒」禁斷房事,不吃魚肉,儼然像一個慈悲為懷的「大菩薩」。作為皇帝,梁武帝整整活了86歲,僅次於清朝乾隆皇帝,位列中國長壽皇帝的第二把交椅。他漫長的統治生涯,為中國歷史刻下了深深的印記。
梁武帝姓蕭名衍,字叔達。
他篡北齊,改國號為梁,定都於建康,在位四十八年。
他很有治國的方法,而且勤於政事,注重民生,又提倡所有的學術。因為他提倡學術,所以國家就一天比一天興盛起來;因為他真正想把國家治好了,所以勤政愛民。
梁武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怎麼還會餓死呢?這是他自己始料所不及的。據說梁武帝在因地修道的時候,有一隻很調皮的猴子。他不入定時,它不麻煩他;他剛剛一入定,它就弄出一個什麼動靜,把他擾亂的不能入定。
這猴子大概是怕他睡著了不念經,所以就給他做一個巡香的人;怕他睡著了不修行,就把他弄醒,令他不能入定。這個老修行心裡覺得很不高興就把這猴子圈到旁邊的洞裡。
圈到洞裡,他出定的時候,猴子已經餓死了。
因為這樣,這猴子死的時候瞋恨心很重的說:「你這個老修行,心這麼狠!這麼毒!把我餓死。我將來一定要報仇!」
因為這個老修行已經有一些功夫,圓寂之後雖然還沒修成,來生卻做了皇帝——也就是梁武帝蕭衍。蕭衍做了皇帝,怎麼樣也想不到會有一個人來造反,造反的人就叫侯景。
公元548年,梁武帝的侄子蕭正德聯合西魏叛將侯景,發動了叛亂。這個蕭正德,在很早以前就背叛了梁武帝,投靠了北魏。後來蕭正德在北魏混不下去,又返回了南朝。
令人驚訝的是,梁武帝不僅原諒了他的背叛,還將禁軍大權交給了他。可以說,梁武帝對親人的過分寬容,最終造成了嚴重後果。
就這樣,恩將仇報的蕭正德與侯景,將梁武帝死死圍困在臺城。
關於梁武帝之死,《資治通鑑》是這樣記載的:「(梁武帝)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就是說梁武帝生病久了覺得嘴巴苦,想要吃蜂蜜而不能,於是大喊「嗬嗬」數聲而死。根據這段記載,蕭衍是「疾久口苦」,也就是得了重病,嘴巴苦說明梁武帝並非空腹,而他想吃蜂蜜說明他並非肚子餓,而且送去的雞子有數百粒之多,就知道其他吃的東西一定都齊備。
梁武帝到底是餓死的還是病死的,恐怕今人已經很難明察,因為時隔久遠,但據《梁書》、《資治通鑑》記載,侯景從採石渡過長江的時候,兵馬總共只有八千多人,到攻破臺城時卻已經發展到十幾萬人了,也就是侯景在南朝是得到百姓的強烈擁護的。而百姓擁護侯景的原因,也正是侯景所宣揚的,蕭梁沉溺佛法、僧尼泛濫,朝綱廢弛、民生凋敝。
所以說讀史可以明鑑 知古可以鑑今,人們口口相傳下來的不一定是真實的,還是要多研究史書才能知道歷史事實到底是如何,由此可見,《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是相當過硬的,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建議大家,要多讀歷史,多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智慧。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
這套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我國臺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臺灣地區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這本書參照多個版本,取其精華,反覆校勘,經過國內專家精心編校整理而成,書中的內容儘可能能保證原貌,力爭做到準確科學。而且是精裝典藏版,適合收藏,也可以買來送給朋友,也是很有面子的。
對於這本書,只要能夠讀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穫。因此建議大家,趕緊買這套書,多讀幾遍,長長見識,學學權謀。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