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漢族官員,卻有資格在清朝享太廟,康熙死前卻故意連降三級

2020-12-23 騰訊網

說起清朝,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滿族人的王朝。並且朝中的大臣基本上都是滿族人,漢族非常的少,並且在朝中也是很難得到重用,然而,有一名漢族男子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清朝三代皇帝都十分重視他,在他死後,他得到了最高的榮譽,死後配享太廟,這是清朝從開國到滅國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漢人就是張廷玉,在康熙在位期間,許多官員腐敗。社會的總體風氣十分差,普通百姓抱怨很多。就在這時康熙將這個整治的重擔交給了張廷玉去辦理。

張廷玉心裡很清楚康熙讓他辦的這個事情,是一個令人反感和危險的工作,但是,張廷玉卻沒有推辭,直接就接下重任。並且不管多大級別的官員,只要你腐敗,所有的事情都會以統一的方式處理,在此之後康熙對他更加的重用。

張廷玉的父親自身便是個大學士,但是張廷玉比起他的父親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在29歲的時候就中了進士,從這時就進入康熙的視線。儘管剛開始重用他是因為他的父親,然則,到後來康熙感覺張廷玉這個人特別的有才華,可以協助自己解決很多棘手的麻煩,比當時很多的滿人大臣都要好用。

但是,康熙去世之前居然將張廷玉連貶三級,很多人對這件事情非常不理解,都感覺是張廷玉在某些地方得罪了康熙,雖然他的家人愁眉苦臉的,但是張廷玉本人卻和平常沒什麼兩樣。面對安慰他不放在心上,仿佛這次降職比升職更讓他高興。張廷玉的兒子看到父親這個樣,不禁地問道是什麼原因?張廷玉告訴他的兒子,當新皇帝上任時,他會得到比之前更好地恩寵。

果然不出他所料,雍正登基後立馬升了張廷玉的官職,其實康熙貶他的官職是為了給雍正鋪路,他是希望雍正能更加的重用張廷玉,給張廷玉更高的賞賜,這樣張廷玉就會在輔佐雍正的時候更加用心,可以說這是康熙的一個小小的手段。而張廷玉這麼多年在康熙身邊,也是很明白康熙心裡想的是什麼。

後來,張廷玉對雍正付出的一點都不會比康熙少,他將不少得罪人的差事都接了下來,比如說刑法的改革、流民的安定或者是史書的編撰一些差事,作為一位才華橫溢的人,他在學術領域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為後世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作品

相關焦點

  • 康熙駕崩前將這個人連貶三級,他卻高興地說了八個字,後來字字應驗
    每個朝代都會有特別出名的大臣,他們或許是忠臣或許是奸臣,都憑藉著極其特殊的個人特色成為那個時代的代表人物。清朝的時候是滿人的天下,那時候雖然提倡滿漢一家,但是大家心裡肯定還會有那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所以滿人的地位還是比較高的,這一點無論是在前朝還是後宮都有體現。
  • 清朝配享太廟有多難?296年僅12人有資格,漢人唯他一人,他是誰
    人生在世,總該留些什麼吧,縱觀歷史,很多人都很在乎人們給他的評價,而在朝廷做官,配享太廟,是至高無上的榮耀,是皇帝最高的賞賜,是用多少錢買不到的輝煌,註定要載入史冊,而到清朝296年,只有12歲,漢人只有一個人,他是誰?
  • 清朝296年間,配享太廟者僅26人,但漢人卻唯他一人,不是曾國藩
    而在清朝將近300年的歷史中,有這樣一個人,他是清朝初期的三朝元老,也是死後能進入太廟的26位大臣中的唯一漢人,他並非曾國藩,他是誰,又為何能取得這麼大的殊榮?1672年,一位肱股之臣出生在桐城世家之中,這個家庭頗受盛寵,一家三代都為朝廷付出了汗馬功勞,而這位就是著名的張廷玉。
  • 此人輔佐康雍乾三朝,後因退休惹怒乾隆被抄家,為何仍配享太廟?
    張廷玉,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可以說是個炙手可熱的人物,位極人臣,他「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張廷玉是安徽桐城人,父親是清朝大學士。他28歲中進士,31歲便調入南書房陪康熙皇帝讀書或外出巡視。到康熙朝末期,他從刑部右侍郎調任吏部左侍郎。
  • 清朝最慘官員俞鴻圖:科考洩題被判腰斬,死前以手蘸血連寫七個慘
    因此到了清代,嚴刑酷法大多都被廢除,最常見的就是被判斬立決,相比於那些折磨人的刑罰,斬立決犯人遭受的痛苦就小多了,其實這些嚴刑酷法的廢止也有一個過程,比如腰斬刑罰的廢除就與清朝一個官員有關,此人名叫俞鴻圖,是康熙五十一年的進士,雍正年間的河南學政,俞鴻圖可以說是清朝最慘官員了,他是最後一個被腰斬的犯人,因死前死狀太慘,連雍正皇帝都看不下去了,最終決定封刀,廢除這一酷刑。
  • 清代大臣配享太廟的僅有13人,張廷玉真的具備這個資格嗎?
    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他獲得了配享太廟的榮譽。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清代配享太廟有什麼標準,張廷玉是否具備這個資格?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說一下什麼是「配享」。配享通俗地說,就是在祭祀的場所,在主位神牌的兩旁供上地位稍低的人的神牌,作為配角,與主位神牌共享供奉的香火。配享在我國由來已久,比如在孔廟中就有「四配」,這四個人都是孔子最有成就的弟子。後來還有「十二哲」,這十二個人也是被歷代推崇的先賢。
  • 如果康熙沒殺此人,清朝有可能成世界強國,就算美日聯手也不怕
    如果康熙沒殺此人,清朝有可能成世界強國,就算美日聯手也不怕 導語:1687年,清朝大臣戴梓製造出了衝天炮。這款大炮威力巨大,一炮就能轟掉一座小山包。當時康熙正在遠徵蒙古準噶爾部,他當即在戰場上拿出了衝天炮。準格爾部落三十萬鐵騎被盡數打敗。康熙大喜過望,他立刻冊封戴梓做了威遠大將軍。
  • 在清朝,這9種爵位比正一品都要高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官員的等級有著深嚴的規定,官員的品級則代表了他們的權力和責任有多大,同時也用來量化定義官階大小及俸祿多少。而從漢朝以來,中國各大王朝一般都實行九品十八級制度,即使是清朝入關後,也沿用了這樣的官職部署。
  • 康熙若將皇位傳給此人,清朝可能會更強盛,也不會被列強欺凌!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假如當初秦始皇沒有統一六國,那麼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中國還是處於戰爭紛亂的時代,可能也就不會有後來強盛的大漢王朝,自然也就沒有影響深遠的儒家文化。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這段歷史是清朝康熙年間的九龍奪嫡。一般來說大家對九龍奪嫡這段歷史非常的熟悉,因為現在很多影視劇都非常熱衷這段歷史的翻拍。
  • 清朝康熙皇帝馭人之術有多厲害?你看得懂,卻不一定學得會
    清朝一共十二帝,但若說起精明能幹的皇帝,除了開國的努爾哈赤外,首推的就是康熙皇帝。康熙8歲登基,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統治期間,經歷了挫敗權臣鰲拜,平三藩,退沙俄,收復臺灣,親徵噶爾丹等多項重大歷史事件。他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 她出身卑微,卻在十年間為康熙生下三男三女,後被尊為皇太后
    康熙皇帝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時間長達61年。在他的一生中,共有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庶妃、常在、答應等66人,與他生下了35個皇子,20個女公主。這其中有一位出生卑微的女子,卻能在十年間為康熙皇帝生下了三男三女,後來還被尊為皇太后。那麼,她是誰呢?她叫烏雅·瑪琭。
  • 康熙當初不搞死他,清朝可稱霸:列強無一能敵
    康熙影視形象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清朝的確在康熙手上強大過一段時間,但是康熙卻是清朝走下坡路的一個轉折點。這其中有一個人不得不說,那就是清朝火器專家——戴梓。戴梓生於清順治六年(1649),為浙江仁和人。真是史料記載,此人博學多能,通曉兵法,善造火器,是不可多得的火器專家。為何這樣說呢?
  • 清朝三眼花翎有多高級?郡王、親王都沒資格,整個王朝僅七人佩戴
    對清朝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他們等級劃分非常嚴格,連穿衣打扮都有高低之分,什麼樣的人穿什麼樣的衣服,佩戴什麼裝飾,都有嚴格要求,不得越界。對於官員來說更是,官居幾品,就穿著相應的衣服,顏色深度、上面的圖案也各不相同。就連帽子都有講究,雖然戴在頭上遠遠看上去都差不多,但是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帽子上的翎戴有細微的差異。
  • 從對待繼母的態度上來看,康熙不愧是千古一帝
    在康熙朝,我們對後宮了解更多的是孝莊皇后,對順治帝的第二位皇后孝惠皇后卻很少提及,雖然這位孝惠皇后當了50多年的皇太后,但在孝莊巨大的影響力之下,卻顯得很渺小。事實雖是如此,但康熙皇帝對這位繼母卻是孝順備至,悉心照顧。
  • 康熙若沒殺此人,清朝有可能就獨霸全球,八國聯軍也就不敢來了
    康熙如果沒殺此人,清朝有可能就獨霸全球,八國聯軍也就不敢來了康熙可是中國歷史上評價很高的一位君王,有的人說他是千古一帝,在他的帶領下,中國當時的經濟蓬勃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當時的社會慢慢的安定,為後來的朝代開創了一個良好的開端和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 她曾是鹹豐眾妃之首,凌駕於慈禧之上,卻被連降三級,屈死冷宮
    從個人風格來看,鹹豐皇帝與其父道光有幾分相似,都比較好色,又都喜歡把氣撒在女人身上,因此,道光與鹹豐兩朝後宮的妃嬪經常遭到降級處分,今天筆者要講的是鹹豐後宮的一個女人,這個女人曾是眾妃之首,比慈禧排名還要靠前,卻不知為何惹怒了天子,被連降三級,以致屈死於冷宮,這個女人就是玶常在。
  • 八虎騎戰功赫赫,為何唯獨虎豹騎統領曹純未能配享曹魏太廟?
    至262年郭嘉最後一個配享太廟,前後一共五次共有26位曹魏開國功臣得以配享太廟,這當中包括8位文臣,18位武將(包括程昱在內),不少人對這份名單有些不解,認為其中漏掉了一些人,比如荀彧、許褚、滿寵、于禁等等,其實這四個人落選未能進太廟各有各的原因,比如荀彧一生忠於漢室、于禁戰敗投降、滿寵有酷吏之名得罪過宗室和世家大族、許褚只是保鏢沒有立下多大戰功等等。
  • 清朝入關後,祭祀用了太廟,那太廟裡明朝先帝的牌位,去哪裡了?
    滿清能夠入關得了天下,純粹是因為李自成和崇禎之間的鷸蚌相爭,讓清朝這個漁翁得利,撿了一個大便宜。而且,滿清的這位大恩人李自成,還幫忙解決了一個大問題,就是太廟中明朝皇帝的牌位問題。清軍統帥多爾袞,在李自成陝西稱帝,進攻明朝前,曾寫信向李自成求和,希望能夠「協謀同立,並取中原」,以實現滅明之後,「富貴共之」的目標。不過,多爾袞的請求並沒有得到李自成的回應。
  • 張廷玉兒子考中探花,為何他卻上書雍正,請求將其降為二甲
    自古以來,父母都有「望子成龍」的想法。在古代,一個人走上仕途的最好辦法,就是參加科舉,父母不無希望兒子能夠高中,可以光宗耀祖。有的人為了博取一個功名,甚至不惜作弊、賄賂考官等等。然而歷史上有位父親,他的兒子考中探花,他卻主動上書雍正皇帝,請求將其降為二甲,這個人就是張廷玉。
  • 清朝與明朝是敵對的,為何康熙要拜謁朱元璋陵,並行三跪九拜禮
    史料記載,康熙帶著群臣浩浩蕩蕩來到鐘山後,便在欞星門外下御輦,並對不遠處的明孝陵行三跪九拜之禮。 到了明孝陵後,康熙又不惜君子之尊,再次行三跪九拜之禮。 隨後,康熙親行祭酒,並在陵前發表一篇盛讚朱元璋的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