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報導者》坎城獨家:張昭和樂視模式代表網際網路電影及中美合拍的未來

2021-02-15 網際網路聚焦

   

       5月12日可謂是「坎城樂視日」。正值樂視影業參與出品的《盜墓筆記》召開盛大發布會之時,一股樂視旋風席捲坎城。全球電影產業權威媒體《好萊塢報導者》(THR)刊登記者Patrick Brzeski獨家專訪樂視控股副董事長及樂視影業CEO張昭,對他及樂視影業給予了高度評價。報導稱,樂視影業無論在中美合拍還是電影產業的網際網路化方面,都站在中國電影產業的前沿,並指出,他所倡導的中美G2戰略代表了中美電影產業合作的未來方向。

 

電影產業的網際網路時代已經來臨,而樂視影業正走在行業尖端

 

「驅動電影市場的的方法不是單純地靠提升觀影體驗去吸引新觀眾,而應該是為更多的用戶和觀眾提供更多的價值。」張昭在此次訪談中對於數位化的電影市場提出了他的解讀。而THR則認為樂視目前的一雲七屏、一定三導的數位化的營銷方式和全球電影生態的布局,是走在了中國電影行業的最前端。這種全新的分眾發行和營銷手段都旨在打破固有的舊的中國電影發行體系,破界成為重塑中國電影行業的領先模式。

作為中國前三民營電影公司之一的樂視影業,剛剛作為重要的內容環而併入樂視網,從樂視生態的一個分身轉變成為注入樂視生態的一劑強心針,使融合了多頻多終端業務,涵蓋網際網路、電視、手機、汽車(LeSEE汽車更被THR譽為「中國版特斯拉」)、VR等各個行業的樂視生態體系發揮更強大的邏輯運算與生態化反功能。

5月初,張昭邀請THR的記者來到他的北京辦公室,接受了THR關於中美合作模式及策略的訪問,並透露了為什麼《長城》這樣的能夠對全球觀眾胃口的電影作品能夠成為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的「試金石」——「 中美兩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兩個電影市場,好萊塢又是最重要的世界電影產業的中心,強強聯合一定會讓我們共同受益,《長城》就是一個完美的開始,於我而言,也是圓夢。」

同時,張昭再次提到了中美合作的G2(Great 2)策略,也就是兩個市場的戰略牽手,樂視影業強大的整合市場能力的目標可見一斑。「樂視網和樂視影業合併,使得我們擁有更多的線上數字影院的終端來呈現內容,一雲七屏等數位化的營銷及生態閉環在世界上都是特殊的建立在「網際網路生態+」時代的生態模式。」

對於未來的影院模式,張昭大膽地預測影院的功能將改變,「人們走進電影院不僅是為了欣賞電影,更是為了社交。在樂視的生態中,人們無論在任何一個終端都可以獲取內容,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我們提升了影院的社交體驗。」

 

    中西方觀眾胃口不再「眾口難調」, 樂視影業將會代表先進內容參與到電影全球化分工

 

今天的好萊塢,幾乎人人都在談合拍片,張昭認為這的確是「大勢所趨」。

採訪中,THR提到了最具挑戰性的中美合拍片的市場戰略布局,如何將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最豐富的內容資源與好萊塢這一全球電影製作中心進行對接,也是THR對於樂視的全球內容生產的生態布局中最飽受讚譽的部分。

「人們都問來問我,除了大卡司,誰是這部電影中故事的主導?——實際上,這部電影的主演只有一個,它就是中國最偉大的建築『長城』,它是這部電影一切的根基。」張昭提到如何化解中西方兩個文化地域之間的隔閡的方法就是樂視成功的優質內容開採能力,「所以我們遇到的困難有很多,但最核心的就是故事——如何把故事講好,使中西文化兩個市場的觀眾都感覺合胃口,這是最大的挑戰,但這也是全球化進程的必然結果,其中挑戰與機遇並存。」

對於如何滿足東西方觀眾的需求,獲得票房是最受THR關注的問題,「這個局面將要從樂視影業這裡開始改變,以後我們會做更多的全球合拍作品,會和更多的製片公司合作,還有可能是中國、美國、印度三地的合作,因為一直以來樂視生態被證明有足夠大的市場來支撐這些作品,使得我們也有足夠的信心用它來打開另一片天地。」


樂視影業這次的中美合作模式無疑打開了世界對中國優質工業級電影走出國門的關注,THR評論認為「非常看好中國公司的投資能力,人們甚至開始回憶起80年代時索尼收購哥倫比亞的例子,認為終有一天好萊塢六大也會被中國公司收購。「但是他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中國公司對於好萊塢的目標不僅僅是「買買買」,樂視生態和好萊塢影視產業甚至可以生態化反、共同學習進化,將給市場帶來更大的回報。合作及共贏才是中美合拍片的真正意義,你帶來你的產品,我給你最好的製作,市場和發行渠道自然就會帶來新的受益。

相關焦點

  • 專訪張昭:右手是電影,左手是網際網路
    2011年張昭離開光線影業,創立樂視影業,任樂視影業CEO兼執行董事。期間參與製作、發行過《歸來》《長城》《影》《小時代》系列、《傷城》《導火線》《鬥牛》《熊出沒》系列等電影。他被好萊塢譽為「中國電影產業升級時期文藝復興式的旗手」,將網際網路與電影創造性地融合,使用O2O的市場模式,將電影受眾從6000萬影院觀眾擴大為6億網際網路民。
  • 賈躍亭悼念原樂視影業CEO張昭:他為電影而生
    《好萊塢報導》把張昭稱為「中國電影產業『文藝復興』的旗手」。2016年全年,整個影視行業的增長率是3.73%,而樂視影業獲得了71.5%的增長,這是提振資本信心的重要緣由。那時候,逆市場潮流的增速和「片片過億」的成績,一時讓樂視影業風頭無兩,站在聚光燈背後的人,就是張昭。在張昭的樂視履歷中,他建立了「網際網路時代的電影公司」。其製片作品包括張藝謀的《歸來》《長城》《影》,還有郭敬明的《小時代》系列等。
  • 前派拉蒙影業總裁古德曼加盟,樂視如何打造全球內容高地?
    如今,原派拉蒙影業和夢工廠總裁古德曼也宣布加盟樂視,並與樂視控股在美國成立一家新電影公司,古德曼將擔任這家公司的總裁,向兼任這家公司董事長的樂視控股副董事長、樂視影業CEO張昭匯報。與國內其他走出國門的大公司項目片單以及單純的資本層面合作不同,樂視選擇了與好萊塢高管合作的路線。這實際上是樂視把國內合伙人機制在海外的一次複製。
  • 張昭:一個想顛覆電影工業的人
    《電影》:《歸來》在坎城沒有進入競賽單元而是進入了展映單元,是為了先在國內上映和照顧國內市場而做出的取捨嗎?張昭:樂視影業整個核心理念是科技+藝術+網際網路,現在正是中國文藝復興的前夜,你看歐洲的文藝復興,也是科技+藝術+新興媒介的傳播方式。推進中國電影文化的復興,這三種元素要結合到一起,給當代年輕人新的觀影體驗。藝謀導演和我合作,也是因為我們都很注重這些,所以從《歸來》開始我們開始推廣4K。
  • 電影人張昭去世,賈躍亭深夜悼念
    歸國後,張昭先是在1996年加盟上影集團,導演了多部中美合拍影片、電視劇,2000年加盟視點傳播公司任職副總裁,與美國十幾家電視臺合制並播出了上百小時的介紹當代中國的紀錄片。2006年,張昭依託中國最大的民營娛樂傳媒集團之一光線傳媒創立光線影業,任總裁。至2010年,光線影業出品並發行了20餘部商業電影,連續4年保持100%的增速,被業內譽為「光線速度」。
  • 曾靠郭敬明張藝謀合作好萊塢賺瘋!大鱷張昭帶著傳奇離去
    他是一個和我非常有默契的人,他是一個非常刻苦、非常有夢想的拼命三郎,這很感動張昭。在張昭加盟樂視五年多的時間內,樂視從一個剛剛上市、市值才40多億的小視頻網站,成長為現在已經是市值近千億的網際網路獨角獸,這充分證明了他的判斷力。而且電影和網際網路視頻網站的結合,是大勢所趨,這是電影產業網際網路化很重要的一個機會。
  • 張昭,壯志未酬
    李傑依然有底氣說自己曾在樂視影業幹過,「為什麼影業能夠在2011年,12年迅速起來,就是我們的地網系統,那個時候是黃紫燕帶著一幫人全國打,給打了下來」,他補充道,「張昭總則是背後的總指揮」。樂視影業成立於2011年,相對於華誼、博納和光線十幾年的積澱,樂視影業是一個十足的後來者。
  • 張昭:被資本耽誤的電影人的一生
    2月3日,著名電影人張昭帶著未盡的事業突然離世,終年58歲。張昭是復旦大學計算機系高材生,和後來共事的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是同學。 早期的張昭是著急的、暴躁的、雷厲風行的,他的不回答不是不愛電影,而是太愛電影了,但他深知中美電影產業的差距,太急著把路修好,讓各種汽車、跑車、摩託車飛奔上路。 張昭很急,卻不急功近利。 2004年,張昭從體制內出來,抱著重振中國電影產業的雄心,以藝術總監的身份加入光線傳媒,和老同學王長田攜手。
  • 電影之子張昭的「青蛙與蝴蝶」
    一向精於長遠布局的張昭,曾在危機中把自己比作一隻青蛙,而他一手創辦的樂視影業最早的商業模式是一隻蝴蝶形象。青蛙的意思是深蹲後起跳,而蝴蝶象徵著這個輕資產的網際網路影視公司連接線上線下的商業模式。轉身離開一手創辦的樂視影業,這位中國影視產業中為數不多受過專業系統電影教育的掌門人,留下無數的唏噓。他曾被稱為「電影之子」,下一個階段的他,將在哪裡?
  • 從光線到樂視,張昭終帶著職業生涯中的「魔咒」離去 | 稜鏡
    人們唏噓更多的,是張昭身上造化弄人的矛盾悲情。作為90年代第一批走出國門、開眼看世界的電影人,張昭的野望不止於製作電影,而是做產業的「總設計師」。多年來,張昭不斷表達著想在中國修起「電影產業之路」的構想,想讓好萊塢式的資本、發行、監製、運營經驗在上面飛馳,將中國電影品牌化,帶動起全行業的繁榮。為此他不斷尋找著思想和資本的盟軍,共建基石。
  • 張昭的「精神遷徙」|獨家專訪
    當然這取決於你「相信」什麼,如果你相信電影終究是文化的媒介,那麼《熊出沒》製作鄉音版的背後,最大的疑問應該是張昭為什麼選擇給《熊出沒》帶上「文化」的帽子?「這是中國第一次發五個大的方言版,在內容上越來越國際化,在文化上越來越本土化,這是中國電影未來和好萊塢打仗的核心,兩種缺一不可的力量。」
  • 好萊塢的窘境,樂視影業的救贖
    大師時代的回歸  樂視的野心很大,他們並不滿足於搭建一個不可複製的「大師實驗室」,而是要在全球搭建一個能充滿活力的,能讓各種新東西脫穎而出的生態體系。  樂視影業CEO張昭說:「好萊塢電影在工藝上已經很高了,尷尬就在於沒有新的活力、觀點和主張。」他想起當年,第一集《星球大戰》讓美國一代年輕人能站在陽臺上仰望星空。
  • 張昭:從樂視影業到樂創文娛,就是要擺脫陰影,給投資者一個交待
    就是從一個只有電影業務變成一個以電影業務作為核心,然後通過電影作為一個品牌媒介,然後來形成IP的這樣的一個衍生運營,反哺回來,再來推進電影的這樣一個發展的這樣的一個業態,所以它的商業模式變了,所以它是一個文娛的商業模式,是文化娛樂,以電影業務作為核心的文化娛樂。那麼這個裡邊有意思的就是還有一個字就是文字,娛樂是娛樂,文化是文化。
  • 張昭「資本論」:玩轉電影+文旅,估值不止漲了一點點 | 獨家專訪
    首先走出困境的,可能會是曾經的電影業務——如今的樂創文娛。今年3月,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曾刊發報導《樂視「倖存者」張昭口述:終於挺過「至暗時刻」》。今年的619發布會,被樂創文娛CEO張昭定名為「照亮」。「照亮,正是對應此前的『至暗時刻』。」
  • 電影人在線-第017期_娛樂頻道_鳳凰網
    面對這些行業內外關注的熱點話題,樂視影業總裁張昭在多倫多電影節期間接受了鳳凰娛樂的獨家專訪,聽他在訪談中回應這些是非與爭議:《小時代》刪不刪、「彈幕」好不好、《歸來》衝不衝奧……這一次,張昭先生的口才與乾貨「齊飛」。
  • 張昭:那個為中國電影解題的人走了|貴圈
    1996年張昭回國,加入上影集團。他拍過一部電視劇,導演了一部中美合拍電影,成績不太理想。 這幾乎也是當時許多人的困境。他想起一個朋友從美國回來,拍電影《蘭陵王》,「把投資的公司拍沒了;周曉文當年拍《秦頌》,把當年很出名的大洋公司也給拍沒了」。張昭發現:" 你把你自己要拯救一個產業的願望放在作品裡,破壞力是很大的。
  • 對話張昭 | 「記住我們是倖存者,倖存者不可貪圖安逸」
    樂創文娛董事長兼CEO張昭這是樂創文娛今年3月決心剝離「樂視基因」之後的再一次宣告:「至暗時刻」已經過去,樂創文娛正在升級,從網際網路影視公司轉變成以電影為核心的IP品牌運營平臺,商業模式從單領域IP的簡單授權模式改成了多產業連接的平臺模式
  • 張昭,帶著執念離開
    1996年,張昭回國加盟上影集團,2003年他加盟光線傳媒任藝術總監,2006年張昭正式創辦光線影業,並由此開創地網發行模式;2011年,應賈躍亭邀請,他離開光線創辦樂視影業。2019年,在樂視影業正式更名為樂創文娛後,他把自己親手創辦的公司送上了新的旅途,轉而加入了復星影視集團,開啟新的職業生涯。直到2020年5月,張昭辭任復星職務,再一次踏上創業之路。
  • 【觀察】《小時代》系列13億票房昭示:電影產業進入「網生代」
    《小時代1》和《小時代2》的成功是粉絲經濟與O2O商業模式的融合,而《小時代3》則是網際網路IP+粉絲經濟+影院社交+O2O營銷的成功,如最近熱門的《小時代》彈幕影院活動,就是這個模式的集中體現。」作為「網生代」概念的首創者,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學術活動部主任王旭東表示:「中國社會在經歷了勞動時代、文化時代後,已經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中國的電影產業在這種背景下,也在經歷了第五代、第六代後,開始步入新的『網生代』,以《小時代》系列為代表的作品,和以樂視影業為代表的企業可以佐證。」作為年度關鍵詞之一,「網際網路思維」的出現顛覆了人們對傳統電影產業的認識。
  • 電影《盜墓筆記》導演李仁港宣布籤約樂視影業
    發布會現場還為全球樂視影視會員首發了《盜墓筆記》電影終極版預告。李仁港導演未來將共同針對不同的分眾用戶推出影視產品,並通過UP2U的方式為樂視影視會員服務。這將開啟網際網路產業的一種全新商業模式,標誌著樂視生態化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