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末年沒有參與奪嫡之爭的四個皇子都是誰?他們都是什麼結局?

2021-03-02 歷史文化網

九子奪嫡,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兒子們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當時康熙皇帝序齒的兒子有24個,其中有9個參與了皇位的爭奪。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為了奪得大位,這九位皇子分化成了多個陣營,相互傾軋、明爭暗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康熙帝駕崩於暢春園,這場曠日持久的奪嫡之爭終於有了結果,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胤禛即位後改年號為雍正,是為雍正皇帝。那些曾與雍正帝爭奪大位的兄弟們在其即位後不久即被清算,紛紛被奪爵圈禁,有的甚至被折磨致死,而擁戴有功的少數幾人則被加官進爵以示恩寵。當然,康熙帝的這些兒子中,除了彼時年幼和早夭的阿哥外,還有幾人選擇了置身事外、坐等結果,他們選擇不加入任何陣營,明哲保身。這其中包括皇五子愛新覺羅·胤祺、皇七子愛新覺羅·胤祐、皇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祹和皇十五子愛新覺羅·胤禑。

皇五子愛新覺羅·胤祺,生母宜妃郭絡羅氏,幼時養於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宮內,9歲尚未讀過漢文。其心氣平和且性情善良,給人以「心性甚善,為人淳厚」的印象。康熙四十七年秋冬康熙帝病時,胤祺同胤祉、胤禛陪侍床邊。次年和胤祉、胤禛同時被封賜親王,冊封為和碩恆親王各得賜銀5000兩,子弘昇為世子。在康熙末年的奪嫡之爭中,原本有實力一爭的胤祺卻選擇置身事外,他不願意看到這些一起長大的兄弟們劍拔弩張、爭鬥不止。雍正帝即位後,沒有為難這位善良淳厚的弟弟,一直對他頗為照顧。雍正十年(1732年)夏,恆親王允祺病逝,諡曰「溫」,時年五十四歲。直到兩年後,雍正帝還不忘給這個忠厚老實的弟弟立碑以記,稱讚他「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

皇七子愛新覺羅·胤祐,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奉命統率鑲黃旗大營隨康熙出徵葛爾丹,以功晉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三月,晉封多羅淳郡王。康熙五十七年十月(公元1718年),奉命管理正藍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務。胤祐雖在朝中管理部分事務,但對奪嫡之爭卻敬而遠之,他更願意效命疆場,建功立業。雍正帝即位之後,以允祐「受命管理旗務以來,恪盡其職,諸務畢舉,頹風靡習漸至改變,晉封和碩親王,仍號淳,」是為和碩淳親王。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春,和碩淳親王允祐卒,年五十有一,諡度。有詩見《熙朝雅頌集》,子七人女十人。雍正帝為其刻碑記功,詔褒其「敬謹小心,安分守己」之秉性。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胤祹,生母定妃萬琉哈氏(正黃旗包衣辛者庫人),生於康熙二十四年。幼年被康熙帝交由蘇麻喇姑撫養,在蘇麻喇姑的精心照顧和教導下,在宮中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同時也養成了胤裪獨善其身、處事淡然的性格特點。在康熙末年的奪嫡之爭中,他知道自己生母出身不高,自己更不是皇父康熙帝屬意嫡位的那一個,選擇保持中立,名哲保身。雍正帝即位後,冊封允祹為多羅履郡王。但僅僅兩年之後,允裪從多羅郡王降爵至固山貝子,數月後更是降爵為奉恩鎮國公。面對爵位的起起落落允祹卻淡然處之,不氣不惱,正常生活。雍正八年五月,雍正帝才恢復胤裪多羅履郡王爵位。乾隆帝即位後,以「履郡王允裪在朕諸叔中年齡最長,具實心辦事,晉和碩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七月,和碩履親王胤裪薨世,乾隆贈諡號「懿」,年七十八歲,在康熙帝的所有皇子中,他是最高壽的。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胤禑,生母庶妃王氏(即順懿密妃),其母密妃深受康熙寵幸,康熙帝還讓耶穌會畫家為她畫像,據祖例,嬪位以上的妃子才能自己養育孩子,因此胤禑出生後便離開了母親交予德妃撫養。康熙三十九年,年僅七歲的胤禑便隨康熙從幸塞外,可見康熙對這個皇子也十分喜愛。在康熙四十八年的奪嫡之爭時,胤禑才十六歲。相比那些成年的哥哥們,胤禑自知無法相抗,因此選擇明哲保身,置身事外。胤禛即位後,為避帝名,便改為允禑,此時二十八歲。直到雍正帝四年五月,允禑才被封為貝勒,命守景陵。八年二月,晉愉郡王,次年二月病卒,年三十有七,諡「恪」(恭敬,謹慎)。

相關焦點

  • 康熙帝的五皇子很有實力,為何沒有參與奪嫡?
    康熙帝的五阿哥胤祺的身份並不低可是他沒有參與九龍奪嫡,他與九龍奪嫡中的老九胤禟是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他們的母親都是宜妃郭羅氏,二人的感情相對而言是不錯的。從九阿哥的奪嫡之路來看,五阿哥是有絕對的實力以及能力來爭奪帝位的。那最終是什麼結果沒有讓他走上奪嫡之路呢?接下來請聽本人的分析。
  • 奪嫡之爭那麼激烈,康熙九個兒子為何都不願當個逍遙自在的王爺?
    康熙皇帝可謂披荊斬棘,南徵北戰,而誰料晚年失策,九子奪嫡,禍起蕭牆,腥風血雨,慘烈異常,讓人惋惜!從意義來說,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不用愁吃喝,還不用擔風險,多美的事,而能當個無憂無慮王爺的美好結果,誰還會提著腦袋參與到競爭激烈的奪嫡之爭呢,實際情況是不允許你這麼想的,尤其是清朝的王爺是有很多擔憂,要面對諸多困難的。
  • 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和十二阿哥胤祹,為何沒有參與奪嫡之爭
    九子奪嫡指的是清朝歷史上康熙晚年他的九個兒子為了皇位展開了激烈的爭鬥,最終以四皇子胤禛(雍正)勝出而告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是九子奪嫡的分水嶺,之前因為儲君早定所以諸子並沒有多少紛爭(二皇子胤礽早在其剛滿周歲的康熙十四年就被立為太子),這一年康熙一廢太子這給了其他皇子機會,因此各個皇子之間為此展開了爭鬥。
  • 康熙帝有實力的五皇子,為什麼沒有參加奪嫡?
    康熙帝的五皇子,就是那個性情溫和的胤祺。他如果能當皇帝的話,定是一位仁愛之君,可他自始至終都沒有參與奪嫡。康熙帝的五皇子為何沒參與奪嫡呢? 先來看胤祺的實力 第一、生母受寵,且胤祺還被位高權重的皇后和嫡祖母共同扶養。
  • 清朝沒有「奪嫡」之念卻貴為王爺,安享榮華富貴一生的八大皇子,你可能一個都沒有聽說過
    確實,在清朝歷史上奪嫡伴隨了從努爾哈赤創建後金到清朝滅亡,幾乎代代都有爭奪,但是也不乏通曉人事之後卻對皇位避之唯恐不及的皇子。在清朝歷史上,有8位傳奇皇子你可能都從未聽聞,但他們成功避開了當朝最激烈的皇位爭奪之戰,一生安享榮華富貴度過一生。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細說他們的趣事和他們避開的激烈爭奪戰。
  • 康熙最長壽皇子,受乾隆尊敬封親王,為何手握重權卻不參與黨爭?
    並自那一時期起,皇子爭權奪位之戰便逐漸落幕,以至於到了清朝康熙後期力不從心之時,震驚歷史的九子奪嫡之戰便一敗塗地。這場大規模的奪嫡戰爭中,有相當大一部分的王室成員都參與了權力鬥爭。最後他們組成了八爺、四爺兩個黨派,最後由雍正掌管的四爺黨終於取得了勝利,繼承大統之後,他開始大肆清洗那些曾經與他抗爭的兄弟們。
  • 九子奪嫡不僅是皇子們的野心,而是康熙精策劃,真是又狠又高明
    清朝皇位相爭後結果最慘的也在這一屆,在這裡可以有人就會問了,為什麼一定要當皇帝呢,當個閒散悠閒的王爺不好嗎?像康熙的二哥福全、乾隆的弟弟弘晝,這些人都活得逍遙自在。都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大家同樣作為皇子,自然都想在想繼承人這事上爭一爭,而且康熙、胤礽後期的做法也給了兄弟們覬覦皇太子之位的機會。
  • 揭開康熙九子奪嫡的歷史真相——十四阿哥胤禵爭位敗北之謎
    眾所周知,雖然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有流血犧牲,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都被後來繼位的唐太宗所斬殺,但是康熙諸子奪嫡的殘酷性甚至更強於唐初的這場政變,因為雍正繼位後對於諸多爭位皇子的彈壓、圈禁與懲治、折磨,比明面上李世民的暴力處理方式還要毒辣和陰狠,當然勝利者自然有笑到最後的原因,掌握著捨我其誰的砝碼,更享受著宰割政敵的快感,盡具備著殺伐決斷的資本
  • 康熙的九個兒子為什麼要爭皇位,當個無憂無慮的王爺不好嗎?
    康熙時,九子奪嫡的場面極其血腥,九個兒子分屬不同的陣營,雖然,並不是每一個兒子都在爭奪皇位,但是他們都在支持爭奪皇位,可見每一個皇子都不能免俗。康熙帝病情加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看見自己九個兒子為了一把龍椅鬥得死去活來,甚至都想致對方於死地。
  • 康熙的20個兒子都去了哪裡?最後的結局都是怎樣?現在有沒有後裔
    康熙自小8歲就登登基,14歲就開始親徵也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61年。大家估計也知道,康熙的兒子們各個都很厲害,所以在康熙晚年的時候出現了九子奪嫡的局面,那麼康熙的20個兒子都去了哪裡了呢?現在有沒有後裔呢?現在就告訴你,事實驚人!
  • 康熙的九位皇子為何要拼了命爭奪皇位,卻不願做個無憂無慮的王爺
    所謂「成王敗寇」,這些參與「九子奪嫡」的康熙皇子們不是不知道參與皇位爭奪的風險,也不是不知道一旦奪嫡失敗而將要面臨的嚴重後果和悲慘結局,可他們卻依舊選擇置身其中。 究其原因,除了皇位所帶來的巨大吸引力讓這些康熙皇子們無法拒絕外,康熙的一些有意和無意的安排,也讓他的這些兒子們不甘心於只做一個無憂無慮的王爺,進而選擇了「富貴險中求」,參與到了「九子奪嫡」之中。
  • 他是康熙兒子中十三阿哥,九子奪嫡未曾參與,雍正繼位封為怡親王
    引言眾所周知,康熙帝膝下一共24個兒子。能繼承大統者只能一位,儲位之爭在所難免。果不其然,康熙王朝晚期,「九子奪嫡」之爭一觸即發。允祥( 1686——1730) ,滿族正藍旗人,他是康熙帝的第十三個兒子。
  • 從雍正殺子的傳聞解讀康熙朝末年的儲位之爭
    首先,「早薨」二字明顯帶有敷衍的意味,弘時生於康熙四十三年,比乾隆皇帝弘暦大7歲,雍正五年,弘時已經快24歲了,24歲的年輕皇子,說成是「早薨」,實在有點說不過去; 其次,弘時並不是「無嗣」,他有一子,名叫永珅,四歲時夭折了。 再次,弘時的死並不是正常死亡,在死前曾被嚴懲,並被削掉了宗籍。
  • 康熙的九個兒子們,為什麼非得爭一個皇位,做個閒散王爺不好嗎?
    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相信大家已經聽過很多遍了,關於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和具體經過估計大家也都非常清楚了。所以,我們今天就不說這些都知道的事情,只是簡單地聊一聊,為什麼康熙的九個兒子們,不能做一個閒散王爺,而非要九死一生的去爭奪那個皇位。
  • 九子奪嫡:康熙皇帝一手釀成的悲劇,沒有誰是勝者
    康熙皇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沒有之一。康熙皇帝身體健康,精力旺盛,有一個龐大的後宮,也生育了眾多兒女。光是皇子,就有35人之多。其中,有20個皇子活到成年。
  • 「九子奪嫡」中,那個被康熙厭惡,卻受雍正重用的神秘人到底是誰
    1661年,愛新覺羅·玄燁登基,年號康熙,也就是後來的康熙皇帝,康熙帝雖然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人難免一死,康熙帝也不例外,但是皇帝駕崩,儲位又該落於誰手。為了爭奪儲位,康熙晚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
  • 胤祉文武雙全,一度是康熙最喜歡的皇子,為啥奪嫡失敗?起跑過早
    很多人甚至認為,胤祉作為一位飽讀詩書之人,其實壓根就沒有奪嫡的心思。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他確實參與了奪嫡,而且手段非常高明。01胤祉是康熙眾多兒子中,最有學問的一個。康熙是什麼人?那是千古一帝,之所以這麼稱呼他,倒不是說他當皇帝有多厲害,而是他學習能力超級強大。他對漢文化的研究,比很多漢人都要高深,此外對西方的學問他也涉獵很深。
  • 乾隆帝有17個兒子,為什麼沒有發生奪嫡之爭?這3個原因是關鍵
    "九子奪嫡"指的是康熙的九個皇子,爭奪皇位繼承權的事件,在這一過程中,讓人們深切感受到了何為"最是無情帝王家",最終勝出的雍正皇帝卻也在歷史上留下了"弒兄、屠弟、好殺"的罵名。
  • 康熙最長壽的兒子,手握重兵,卻不參與奪嫡,70多歲仍被委以重任
    也就是在這二十個兒子之間,產生了九個爭奪皇位的兒子,分別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其中四阿哥胤禛最終勝出,取得了皇位,這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雍正帝。
  • 康熙圈禁幾個皇子和後來雍正圈禁那些兄弟,環境條件怎麼樣?
    可以看出,康熙還是對這個皇長子留有情義的。大阿哥也是文武雙全的人,曾經跟隨撫遠大將軍出徵,參與指揮戰事,之後立下赫赫戰功。之後看到太子被廢,被權欲薰心,就產生奪嫡之心,結交了一位巴漢格隆的巫術人,藉此人幫他詛咒廢太子,此事被三阿哥胤祉發現並告密康熙,這件事已經觸到了康熙的底線,康熙痛罵道:「像你這樣的蠢豬,也想當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