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理論與經驗論的音樂啟迪(四)

2021-02-18 知樂古典音樂

大衛·休漠(David Hume)1711~1776 

貝克萊之後,大衛·休漠(David Hume)把經驗主義推到極限——他把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主義哲學發展到自身的邏輯終局。

休漠把經驗的對象稱為「知覺」(perceptions),把知覺分為印象和觀念,在他的《人性論》中這樣闡述:「進入心靈時,那些最強的知覺可以稱之為印象(impressions)。而印象包括了所有初見於靈魂中的一切感覺、情感和情緒。至於觀念(idea)指的是感覺、情感和情緒在思維和推理中的微弱意象。印象與觀念有別,觀念是較不生動的知覺,是在回想到上述各種感覺或運動時,才感覺到的。」

休漠為音樂認識提供了新思路:如果把音樂看作是經驗對象,那麼音樂知覺亦可分為音樂印象和音樂觀念。當音樂進入耳朵時,耳朵能夠獲得最為直接的感受——音響和節奏以最直觀的形式呈現給耳朵,這是最初的音樂印象。當然這種「印象」除了耳朵聆聽外,也包含心靈頓時湧起的各種情緒和情感,好比遊子在異國突然聽見到鄉音大都會悵然涕下。用海德格爾的說法來描述:音樂印象就是直觀、直接的音樂呈現——即現場。在場就意味著發生,發生就意味著生動,音樂印象即生動的音樂知覺。

音樂觀念是音樂知覺的另一種形式。簡單來說,音樂觀念就是人們在思維結構中對音樂的認識。這種認識依然來自音樂印象,並作為比音樂印象微弱的某種心理形象存在。至於什麼是心理形象,休漠進一步把觀念分為記憶的觀念與想像的觀念。其次音樂觀念也可以進一步區分為音樂記憶和音樂想像。音樂記憶是一種心靈重溫能力,比如演奏者背譜演奏就已經能記住旋律、節奏了;音樂想像則對音樂印象進行再加工、再創造。比如把普羅科菲耶夫《彼得與狼》中各種樂器想像成各種動物,並進行故事化串聯。當人們獲得某種音樂觀念後,觀念運轉就不必依賴於音樂在現場了。也就是說,憑藉對音樂印象的回憶與反省,觀念就開始有了獨立性。

休漠先是把經驗的對象看作知覺,進而把知覺分為印象和觀念,又把觀念區分為記憶與想像。但依然出現了悖論,當他把人類心靈安排得滿滿當當時,信仰卻難以找到恰當的位置。因此,他開始自我懷疑。

休漠做出了兩個偉大貢獻。「第一個偉大」在於他建立了強大的經驗論體系,即認定一切知覺的來源是印象,經驗是所有認識的基礎,但他又懷疑這個基礎,懷疑經驗本身。這是他和洛克、貝克萊最大的不同,也是其《人性論》最難懂的地方。在他看來儘管可以通過印象獲得知覺,但知覺本身是不可靠的。

「第二個偉大」在於他發現了一切經驗論的根基,即「我們的一切經驗結論都是從『未來將符合過去』這一假設出發」。「未來將符合過去」實際上是用經驗而不是理性去重複地驗證過往經驗。休漠寫道:「只不過是在相似的實例反覆出現之後,心靈為習慣所影響,於是在某一事件發生後,就來期待它經常的伴侶,並相信它是會存在的。」由此得出結論:經驗論的根基僅僅是對因果性的假設,而這種被假設出來的因果性不能被理性驗證,只是心靈的習慣而已。

休漠的懷疑動搖了經驗論根基,給經驗主義音樂結構致命一擊。當音樂被看作某種經驗結構並在感知中獲得合法性時,由印象、觀念所支撐的音樂結構還可靠嗎?

心靈與音樂之間的因果聯繫難以被理性驗證。由此帶來另一個重要問題——音樂結構的合法性考量。在很多文化中都有合法性的爭論,如中國音樂中的鄭衛之音與宮廷雅樂之爭,西方音樂的基督教音樂與異教音樂之爭。在更大的文化視野裡還有西方音樂與民族音樂之爭等。實際上,每一種音樂結構的合法性都是心靈習慣使然。某種音樂結構一旦被反覆使用,該結構就有可能被心靈預設為合法;而其他結構往往會遭到排斥,被認為是異教的、叛逆的。但整個音樂史發展表明,在心靈和心智習慣於某種音樂結構後,就會向著新的結構突圍。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再到現代音樂……一次次突圍改變著人們的音樂習慣。

當經驗論走到盡頭,心靈習慣竟然成為認識的發端,一切因果竟然是心靈習慣的預設。休漠把經驗論逼到極端,沒有人能順著這個方向再向前一步。所以,休漠陷入了沉默,陷入了不可知論——經驗論就此終結。但思考還將繼續,哲學並未終止,這個難題留給了近代最偉大的哲學巨人——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

知樂古典音樂—知識文庫

www.zhiyue001.com 

有聲音的古典音樂鑑賞平臺

微信公眾帳號 ID:zhiyue_music

新浪微博:知樂古典音樂

招賢納士|商務合作|添加進群

QQ群:498605894

相關焦點

  • 啟迪控股董事長王濟武:「四步走」打造河南原生科技創新體系
    12月15日,在第十二屆啟迪創新論壇現場,啟迪控股董事長王濟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下一步,啟迪控股將深度融入河南的原生科技創新體系培育計劃,並通過「四步走」的方式打造河南原生科技創新孵化體系。據介紹,隨著這一體系的打造和持續完善,將會有更多「啟迪系」以及啟迪控股孵化培育的科技創新企業在河南落地生根。
  • 《訟論》的司法啟迪
    作為一名法官,看到清人崔東壁先生的《訟論》,真的喜出望外。據說崔東壁是中國古代士大夫中第一個公開著文反對「息訟」的人,而《訟論》恰是其代表作。作為一篇專門探討訴訟、公開反對「息訟」的文章,歷經數百年,《訟論》對於我們司法工作者乃至於所有的社會工作者也不無啟迪。
  • 從經驗到理論、從數據到網絡——腦科學研究的四次範式轉移
    經驗科學/經驗範式2000年前,《黃帝內經》提出「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其蓋,下在風府」、「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髓海有餘者,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視,懈怠安臥。」論述了腦的部位、生成發育及功能反面的觀察。
  • 酒井直樹x孫歌:歐洲負責生產理論,亞洲負責生產經驗?
    2017年末,中間美術館舉辦展覽「失調的和諧」,將80 - 90年代東亞四個區域的當代藝術並置,在這冷戰之交,日韓當代藝術開始與西方接軌,而中、臺更偏本地生態建構,此區別也對應各自區域經濟發展和政治環境的區別。以「失調」形容「和諧」,本身即是一種對和諧的挑戰,更深的問題是,四個區域的當代藝術是否有一種可敘述的東亞/亞洲共性。
  • 茱莉亞效應:「唯成績論」只會害了孩子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心理學上的理論——茱莉亞效應(Julliard Effect),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給各位家長一些啟發。什麼是"茱莉亞效應"?茱莉亞效應是指:無論你多麼有才,要獲得成功,除了專業知識外,還必須擁有面對人和社會的能力,這樣才能有助於擴展你的職業空間。
  • 20世紀80年代審美反映論的理論前提與問題導向
    2020年11月10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優勢學科」系列講座2020年第七講在文學研究所舉行。本次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張永清教授擔任主講人,講座主題是「八十年代審美反映論的理論前提與問題導向」。
  • 《銀行護衛隊2》失利不是偶然,凸顯「唯重工業論」的荒謬
    文|南如珉編輯|樸芳今年整個5月份市場並不如預期,五一檔四部國產片儘管在口碑上取得不錯的結果,但彼此的抵消以及缺乏絕對性的高口碑,導致彼此均不如預期。就在大家都把希望寄託給漫威大作《銀河護衛隊2》的時候,同日開畫的《摔跤吧!爸爸》卻異軍突起,不到一周時間便輕鬆逆襲拿到單日冠軍。
  • 「四唯」如何破:中國科學院研究所評價的實踐和啟示
    2018 年 10 月,科學技術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五部門聯合發布《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引起廣泛反響。一方面,各部門和單位對照文件精神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以下簡稱「四唯」)問題——取消了各級考核制度或規定中一些明顯不合理的「四唯」指標要求,起到了糾偏作用。
  • 《原佛》輯刊第三輯|義趣篇|陳永革:論太虛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反思性
    此與20世紀上半葉中國佛教思想的整體背景相關,堅持中國佛教的本位或中國性,是太虛佛教理論的不二原則。四、「大師主以佛法應導現代人心,而要自學佛者之摧乎僻化、神化、腐化著手。使佛法而可行於斯世,舍『人生佛教』莫由!惟其平常,乃見偉大!「即人成佛的人生佛教」,影響深遠,是太虛大師眾多佛教理論中最具新創意義者。
  • 韓劇《天空之城》戳中教育痛點:「唯成績論」成毀掉孩子的根源
    從樸英才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唯成績論並不是培養優秀孩子的辦法,反而可能會毀掉孩子 的一生。"唯成績論"是毀掉孩子一生的根源1.孩子缺乏自我時間和空間在"唯成績論"理念的驅使下,很多父母都會要求孩子將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上,而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興趣愛好的時間。
  • 維根斯坦關於唯我論和私人語言論述的聯繫
    因此,現在我從反對基於自我的唯我論的內在論證出發來考察它們。不那麼為人所知的是,這批評還有另一個方面,它針對唯我論者關於向個別的東西而非某些類別東西「內指」的假定。這就是我所謂的「反對基於自我的唯我論的內在論證」的批評路線。維根斯坦主張,唯我論者的「內指」未能獲得在他的理論中它所需要的選擇性。我現在想從他這一時期的著作中引證一些話來說明這種批評的要旨。
  • ...2020年名老中醫經驗與學術流派傳承分會學術年會暨省級中醫藥...
    >3.中醫藥治療感染性疾病路線圖」應對超級細菌、超級病毒感染的理論探索及抗疫實踐 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 扈曉宇4.傳承瘟疫論之探針法在新冠肺炎治療中的啟迪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施維群5.從瘟論治新冠肺炎台州市中醫院 李偉林
  • 【魏】曹丕《典論·論文》原文的全面解析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 哈貝馬斯 | 論盧曼的系統理論對主體哲學遺產的接受
    它們不同於經驗主體,沒有在一種先驗意識的同一性形式中暫時獲得和諧。許許多多與系統相關的周圍世界代替了建立在先驗基礎上的世界。[3]系統論者在其對象領域中發現了各種不同的系統-周圍世界-關係。在這個意義上,對於系統論者來說,先驗與經驗之間的區分也就失去了意義。  康德其次,系統理論憑藉這一決定超越了主觀唯心主義的局限,這和黑格爾當時的做法如出一轍。
  • 廣東啟迪集團與南科大資產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同時,廣東啟迪集團將依託在創新創業、產學研等方面的成熟經驗、資金優勢和資源優勢,助力提升南科大科技成果轉化率和戰略新興產業對接實力。▲ 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辦公會成員、總法律顧問、資產公司董事長王蘇生致辭王蘇生在致辭時圍繞建校淵源、學科建設、創新能力等方面,介紹了南科大的發展情況。
  • 唯產品論的今天,全新RAV4榮放首月3萬訂單合情合理!
    導讀:唯產品論的今天,全新RAV4榮放首月3萬訂單合情合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汽車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 《中觀四百論》(完整版)
    在此,我們先講「桑」的解釋,即「淨」——在具有唯明唯知的體性當中,我們去認知事物。認知「淨」的時候,因為某種障礙、阻礙的原故,當我們的意識去認知事物時,沒有辦法淋漓盡致地發揮所有(覺知)的能力,會有這樣一個的障礙,當這個障礙被淨除之後就是「淨」。也即我們唯明唯知的意識,本身具有了解事物的能力,但是被某種障礙給阻擋了,當把這種障礙拿掉、淨除掉之後,就是「淨」。
  • 佛教:七十空性論、十住毗婆沙論、百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在論中詳細地說明了生、住、滅、有、無、劣、等、勝等相,並確切地指出世俗諦法是「名言中有」,而「名言中有」也就是「唯由名言安立為有」的意思。另外,此論還闡明了對世俗諦法究竟是怎樣安立為有的道理,以補《中論》之不足,因此有學者稱這部論是《中論》的餘論。
  • 曹丕《典論·論文》原文的全面解析
    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至於雜以嘲戲;及其所善,揚、班儔也。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夫文本同而末異,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備其體。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 藝術的跨媒介性與藝術學理論的跨媒介建構
    一、藝術的媒介之維  現當代藝術研究的分析框架長期受到美國藝術理論家艾布拉姆斯的藝術四要素論的影響。每一件藝術品總要涉及四個要點:作品、藝術家、世界、欣賞者。儘管一般理論會涉及四個要素,但批評家往往根據其中一個要素,來界定、劃分和剖析藝術品的主要範疇,生發出藉以評判藝術品的四類價值標準,如圖1。在這個分析圖式中,藝術品作為闡釋的對象被置於整個理論框架的中心。其中有三類理論,即摹仿說、表現說、實用說,主要根據作品與另一要素(世界、藝術家或欣賞者)的關係來解釋作品,第四類客觀說則把作品視為一個自足體孤立起來加以研究,認為其意義和價值與任何外界事物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