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雲淡風輕》:寫中年心境,像是說風景,當然也是心事

2020-12-23 澎湃新聞

蔣勳 文學報

蔣勳

「我從上遊到河口都走過的一條河,在接近失智失憶的喜悅時,走在陌生人間,含笑點頭,招呼說好,或回首揮別,叮嚀珍重,嗔愛都無,雲淡風輕,記憶的都要一一遺忘,一一告別。」

本文選自作家蔣勳的《雲淡風輕》一書,書名「雲淡風輕」與蔣勳中年的心境有關。他住在淡水河入海的地方,日日在窗口閱讀的風景便是大河入海,見到它自涓涓細流一路而來,有淺灘、有激流,有荒涼、有繁華,有喜悅、有哀傷,一段一段,有如東方的長卷繪畫。在長卷中,時間是真正的主軸,在過去與未來之間移動。

01

歲月像一條長河,不同年齡,經歷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流域,看到不同的風景。

大河的源頭常常在眾山環抱的高處,雲煙繚繞,也許只是不起眼的涓涓細流,或一泓飛瀑。往往沒有人會想到,這樣的小水,有朝一日,可以流成遠方一條波濤洶湧的寬闊大河。

從新店溪上溯到北勢溪、青潭、鷺鷥潭,青少年時是我常去露營的所在。青山綠水,雲嵐來去,沒有都市汙染,水潭清澈見底,潭底遊魚石粒都歷歷可見。當時來往碧潭一帶,雖有吊橋,兩岸還常靠手搖舢板渡船往來,船夫戴著鬥笠,烈日下,風雨中,賺一點小錢,擺渡過客。

我的童年是在大龍峒長大的。大龍峒是基隆河匯入淡水河的地區。基隆河在東,淡水河在西,清晨往圓山方向走,黎明旭日,可以聽到動物園裡獅子、老虎吼叫的回音。黃昏時,追著落日,過了覺修宮,就跑到淡水河邊。坐在河邊看落日,看颱風過後滾滾濁流,浪濤裡浮沉著死去的豬的屍體、冬瓜或女人的鞋子。

大龍峒、大稻埕一帶都是我童年玩耍的區域:圓環的小吃,延平北路光鮮燦爛的金鋪,演日本電影的第一劇場,大橋頭戲院前擠滿閒雜人等,等著散戲前五分鐘看戲尾,橋頭蹲著初來臺北打零工的人。

蔣勳畫作:《淡水河》

《雲淡風輕》配圖

那是淡水河的中遊地帶吧,在南端上遊的萬華淤淺後,載運貨物的船隻便聚集在中遊河岸這一帶,形成迪化街商鋪林立的繁榮。

一直到我二十五歲離開,我所有重要的記憶,都與這條河流的中遊風景有關。當時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會住到這條河流的河口八裡,大河就要出海了。

和基隆河匯合之後,淡水河真有大河的氣勢了。浩浩蕩蕩,在觀音山和大屯山系之間蜿蜒徘徊,仿佛有許多彷徨不舍。但一旦過了關渡,這條大河似乎知道前面就是出海口了,一路筆直向北,決絕澎湃,對遙遠高山上的源頭也無留戀掛牽。

這就是我過中年後日日在窗口閱讀的風景。潮汐來去,日出日落,有時驚濤駭浪,風狂雨驟,有時風平浪靜,雲淡風輕。

雲淡風輕,像是說風景,當然也是心事。

02

以前有人要題詞,不知道寫什麼好,就常常用「來日方長」。「來日方長」很中性,歲月悠悠,有花開,有花謝,沒有意圖一定是什麼樣的「來日」。我喜歡「方長」兩個字,像是漢朝人喜歡用的「未央」,真好,還沒到中央巔峰,所以並不緊迫,還有時間上的餘裕。像在眾山間看到涓涓細流,來日方長,真心祝願它從此流成一條大河。

有一段時間也喜歡寫「天長地久」。這是老子的句子,使人領悟生命只是一瞬,然而「天長地久」,慢慢懂喜悅,也慢慢懂哀傷。

喜悅與哀傷過後,大概就是雲淡風輕吧。雲淡風輕好像是河口的風景,大河就要入海,一心告別,無有掛礙。

我喜歡莊子寫一條大河到了河口的故事。原來很自滿自大的大河,寬闊洶湧,覺得自己在世間無與倫比。但是有一天大河要出海了,它嚇了一跳,面前是更寬廣更洶湧的海洋,無邊無際。

這是成語「望洋興嘆」的典故出處。驕傲自負的大河,望著面前的海洋,長嘆了一口氣。莊子愛自然,在浩大無窮盡的自然中,可能領悟到自己的存在多麼渺小吧。

蔣勳畫作:天長地久

《雲淡風輕》配圖

我因此愛上了河口,可以在這個年紀,坐在窗口,眺望一條大河入海,知道它如何從涓涓細流一路而來,上遊、中遊,有淺灘、有激流,有荒涼、有繁華,有喜悅、有哀傷,一段一段,像東方的長卷繪畫。

當生命可以前瞻,也可以回顧的時候,也許就懂了雲淡風輕的意思了吧。

東方有古老的記憶,歷史夠久,文明也就像一條長河,有各個不同階段的風景,很難只截取片段以偏概全。

宋元的長卷繪畫因此成為獨特的美學形式,近幾年我談詩詞,談繪畫,大概是在思索東方美學的特殊意義,留白、長卷、水墨、跋尾,連續不斷的歷朝歷代的收藏印記。東方美學其實是生命的領悟,領悟能夠永續,才是來日方長,領悟能夠傳承,才是天長地久。

東方美學是在漫長的歲月裡領悟了時間的意義,領悟了生命是一個圓,周而復始。

03

我對《千裡江山圖》最大的驚訝是色彩,在1191.5 釐米長的空間裡,群青濃豔富麗的靛藍和石綠碧玉般透潤溫柔的光交互輝映,熠耀輝煌,像寶石閃爍。是青金石,是孔雀石,貴重的礦石、次寶石,打碎,磨研成細粉,加了膠,在絹上一層一層敷染。寶石冷豔又內斂的光,華麗璀璨,好像畫著千裡江山,又像是畫著自己短暫又華麗的青春。

夕陽的餘光,山間明滅,透著赤金,江山裡且行且走,洋溢著十八歲青春應該有的自負,洋溢著十八歲青春應該有的孤獨,洋溢著十八歲青春應該有的對美的無限耽溺與眷戀。我想到李白,想到他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盛唐以後在文化裡慢慢消逝的對青春的嚮往,又在王希孟的畫裡發出亮光。

《千裡江山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 藏

文化是有機的,像人,有生、老、病、死。盛唐的詩,像氣力旺盛的少年,有用不完的高音,高音到極限還可以縱跳自如。盛唐的詩和書法,大氣開闊,沒有不能攀登的高峰。「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盛世的美,可以這樣不屑世俗,直上雲霄的高峰。

宋的美學當然不是盛世,國力衰頹,生命力弱,酸腐瑣碎就多。宋徽宗累積一百年的安定繁華,仿佛知道末世就在面前,徽宗的「瘦金」閃爍銳利,鋒芒盡出,不含蓄,也不內斂,他仿佛要在毀滅前唱出「崑崙玉碎」的末世哀音,悽厲高亢,不同於盛唐繁華,但是「寧為玉碎」,政和宣和美學還是讓人驚動。

我用這樣的方式看王希孟十八歲的《千裡江山圖》,揮霍青綠,像揮霍自己的青春,時代要毀壞,自己的肉身也即將逝去。十八歲,可以做什麼?可以留下什麼?用全部生命拼搏一戰,一千年後,讓歷史驚動。

04

被歸類於「青綠山水」,王希孟使用傳統的群青和石綠顏料,顯然有不同於前人的表現。

「青綠」的群青、石綠這些礦物顏料,在北朝的敦煌壁畫裡可以看到,這樣的群青石綠,最初是仿效自然中的山色吧。

《千裡江山圖》怎麼使用「青綠」?王希孟如何理解「青綠」?「青綠」是傳統宮廷美學,對照隋朝展子虔的《遊春圖》、唐人的《明皇幸蜀圖》,甚至北宋同時代王詵的《瀛山圖》,都可以看出王希孟對「青綠」的理解有所不同。

「 青綠」 在《千裡江山圖》裡, 不再是現實山色的模擬,「青」「綠」還原成創作者心理的色彩,像是王希孟對青春的嚮往,這麼華貴,這麼繽紛,這麼熠耀發亮。「青」「綠」把絹絲的底色襯成一種金赤,又和墨色疊合,構成光的明滅變幻。濃豔的「青綠」閃爍,和淡淡的墨色若即若離,繁華即將逝去,是最後夕陽的餘光,要在逝去前吶喊嘯叫出生命的高亢之音。《千裡江山圖》擺脫了傳統「青綠」的客觀性,使「青」「綠」成為畫面心理的空間。

《千裡江山圖》局部

《千裡江山圖》的「青」和「綠」堆疊得很厚,這也是它很少展出的原因吧。每一次展出,要展開要捲起,礦石粉都會脫落。臺北故宮博物院李唐的《萬壑松風》,細看原作就知道是「青綠」,許多人誤以為是水墨,就因為年代久,收放次數多,「青綠」脫落,露出底部墨色。

《千裡江山圖》用這樣濃重的「青綠」寫青春的激情,已很不同於傳統「青綠」。畫面中「青」「綠」厚薄變化極多,產生豐富的多樣層次,寶石藍貴氣凝定,一帶遠山和草茵被光照亮,溫暖柔和的「翠綠」,和水面深邃沉黯的「湖綠」顯然不同。

宋徽宗「嘉之」的原因,或許不是因為青年畫家遵奉了「青綠」傳統,而是嘉許讚揚他背叛和創新了「青綠」的歷史吧。

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是政和宣和的獨特美學,華麗、耽溺,對美的眷戀,至死不悔,和徽宗的「瘦金」和聲,美到極限,美到絕對,近於絕望,仿佛一聲飄在空氣中慢慢逝去的長長嘆息。

《千裡江山圖》在美術史上被長期忽略,蔡京題跋之後,僅有元代溥光和尚推崇備至。宋元以後,山水美學追求「滄桑」,「滄桑」被理解為「老」,甚至「衰老」,使筆墨愈來愈走向荒疏枯澀,空靈寂靜,走到末流,無愛無恨,一味賣弄枯禪,已經毫無生命力。王希孟的重「青綠」是青春之歌,富貴濃鬱,明豔顧盼,像一曲青年的重金屬音樂,讓人耳目為之一新。

屈斜路湖

《雲淡風輕》配圖

長卷是中國特有的繪畫形式,也常稱為「手卷」。數十年前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上課,莊嚴老師常常調出長卷,數百釐米長,要學生「把玩」。四名研究生戰戰兢兢,慢慢把畫卷展開。體會「把玩」,知道是文人間私密的觀看,與在美術館擠在大眾中看畫不一樣。

十二米長的《千裡江山圖》一眼看不完。想像拿在手中「把玩」,慢慢展開,右手是時間的過去,左手是時間的未來。「把玩」長卷是認識到自己和江山都在時間之中,時間在移動,一切都在逝去,有逝去的感傷,也有步步意外發現的驚訝喜悅。瀏覽《千裡江山圖》,也是在閱讀生命的繁華若夢吧。

內容選自

《雲淡風輕》

蔣勳/著

博集天卷·湖南美術出版社

2020年3月版

新媒體編輯:袁歡

配圖:書中插圖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原標題:《蔣勳:雲淡風輕,像是說風景,當然也是心事 |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蔣勳:雲淡風輕是生命最好的心境丨21讀書
    很多人了解蔣勳,都是從他的聲音開始的,從他講訴《紅樓夢》開始。七十歲的蔣勳先生,近年來追求的人生狀態——雲淡風輕。他說:「雲淡風輕好像是河口的風景,大河就要入海,一心告別,無有掛礙。」在雲淡風輕的心境下,去看自己,去看每一個人周遭的環境。
  • 僅一畫一詩的展覽——臺灣作家蔣勳雲門劇場講論「風景與心事」
    希望《雲淡風輕》成為我長久的記憶,當我不在池上,不在很好的環境,如果心情煩躁,能把這心事找回來,讓自己知道永遠可以雲淡風輕。」  蔣勳在池上一年半,用手機拍攝了4700多張照片,進而完成了29幅畫作,《雲淡風輕》是最大的一幅。他說,自己離開臺北的都會繁華,在安靜的村落裡,可以漫無目的在縱谷漫步,看曙光裡,雲從山腳下,朵朵升起。
  • 生命周而復始 蔣勳以《雲淡風輕》面對人生悲喜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我風 通訊員 劉迪近日,臺灣美學大師蔣勳新作《雲淡風輕》在大陸出版。本書為蔣勳先生最新散文作品,他在詩書字畫、蟲痕鳥跡中為我們找回東方最美的事物。
  • 蔣勳:雲淡風輕是生命最好的心境
    如同剛剛講說美是回來做自己,開始做自己是最後的終結,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他隨時在修正,喜歡李白的是自己,喜歡杜甫的也是自己,最後跟王維道歉的也是自己,是不同年齡的自己。我們常常講自己,把他定位為一個單一的自己,可是自己可能是長達七八十年當中一直在修正的自己。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他本來就要修正。就像我在畫畫的時候,我覺得我常常一直在修改那張圖。
  • 和蔣勳一起追求生活裡的美
    蔣先生開讀書會、上電視演講,聲音如碧波,像來自天堂,一波高過一波,清澈明朗。林青霞說過,先生的聲音,是入夢的良方。  《雲淡風輕》是蔣勳的新作,收錄了長長短短十五篇文章。看似雜亂無章,其實剝絲抽繭,講的是一件事情:如何追求生活裡的美。我們都承認,美是人活在世間,不遺餘力追求的東西,但,到底什麼是美?
  • 用音樂述說少年蔣勳的臺灣故事
    他寫了許多底層百姓,他們散落在臺灣的集集、望安、白河和八裡,透過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小人物故事,蔣勳將臺灣開埠、不同年代臺灣發展的歷史、各地的地方風俗寫成一部生動的歷史。蔣勳說,最初寫這部小說,只源於一個念頭,「我在臺北住了很久,就想去看更臺灣的臺灣」。臺灣有了高鐵之後,大部分人的足跡都圍繞著臺北、臺中與高雄,人們已經逐漸淡忘離島,忘記蘭嶼的野銀村,澎湖的望安。
  • 蔣勳:今日山水如此溫柔,眾生都好
    看河岸生態,隔了一點距離,河水蕩漾,雲淡風輕,旁觀生物的爭生存,仿佛也多了一點事不關己的優雅。晨起讀《詩經·大雅·綿》。「綿綿瓜瓞,民之初生」,像一串大瓜小瓜,順著藤蔓,生命這樣綿延繁殖。周代是這樣建國的,遷徙、定居,尋找水源,耕種,建立宗廟,有了城防,有了外交安靜而樸素的史詩,仿佛今日河面上的曙光,讓我思考歷史,也思考自身。
  • 蔣勳老師也來了!
    九位演員,鋼琴與小提琴的簡單配器,簡約的舞臺,拼出了臺灣的舊時風景,詮釋了蔣勳文字之外的另一個《少年臺灣》。由冉天豪作曲、符宏徵執導的這部音樂劇,在臺灣南海劇場首演便引發了轟動。蔣勳說,那些零零散散、沒有嚴格結構、不成篇章的札記、隨筆,是《少年臺灣》的雛形。他的記錄毫無目的,「純粹只是走過一個地方的自己記憶的痕跡。《少年臺灣》因此有一種自由,像是小說,也像散文,或者我覺得很多時候是用寫詩的心情看著這個島嶼。」
  • 蔣勳說紅樓夢[Kindle+有聲]
    爸爸卻給我說「有啊,因為我每一次讀,都是第一遍。」很長時間以來,我並不理解。曾經也有人問過我讀過紅樓夢沒?那是的我會回答「當然。」而現在,我卻不敢說我讀過《紅樓夢》。我只是知道來龍去脈,故事情節,淺顯的了解了人物關係,似乎覺得讀過了,但卻沒懂其精髓。紅樓夢真正精彩的是寫作手法,以及一些哲學的、佛學的道理。
  • 看開了,放下了,更容易活在當下 | 勳衣草說
    你一定和我一樣,此刻有自己的快樂吧~雲淡風輕是風景,也是心事。你的「雲淡風輕」又是什麼呢?記憶是一張老唱片,播放著叫做「過去」的旋律,那種單純的快樂被外界的快速吞沒時,殘留的又是什麼,反覆出現在你的夢裡?以上是往期推文中的互動話題,本期精選了幾位勳衣草的留言,與大家分享。
  • 蔣勳:關於孤獨的六個關鍵詞
    我周圍很多五六十歲的朋友,聊起天來感覺每個人都好委屈哦,會說,我那時候讀大學,爸爸希望我選那個專業我就妥協了,因為專業妥協後來的工作也就妥協了。畢業以後愛上一個女孩,可是媽媽不喜歡,結果相親結婚,也不見得現在的太太就不好,可就是覺得委屈。我想說的是,到中年回過頭看,人生不都是委屈,可不可能?我問這些朋友,如果重活一次會怎麼選擇?結果他們很茫然。這就好像魯迅說的,在沒有窗戶的鐵屋子裡呆久的人。
  • 蔣勳:鬼門關前走了一遭, 我看到一種極致
    所以我忽然想,金剛常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有時候我們會腦海裡會出現一個相,這個相是你意識到你會看到的人的狀態或者是風景,可是其實都是自己虛擬的,它並不是真實。我如果生病就會躲起來,我甚至會像動物一樣把自己圈起來,療自己的傷,所以很少人會見到生病的我。
  • 閒話「紅樓夢」,蔣勳與張愛玲的文學啟蒙,也是我的寫作指南
    蔣勳曾說:「《紅樓夢》是他年少時私密的記憶。」在十二三歲那年,接觸過《紅夢想》之後,便受其書吸引,開始沉迷其中,功課越來越差。父母得知後,開始禁止他閱讀《紅樓夢》,他就晚上躲在被窩裡,照著手電筒看……這成了他人生中一種特別的記憶。
  • 蔣勳:覺得《紅樓夢》後四十回「面目可憎」,是不是一種偏見?
    高雄四年的上課錄音,講得很細,也是我第一次把小說裡的許多小人物挑出來,做單篇論述,也就是近幾年寫的《微塵眾》的雛形。像薛蟠,這個看起來不學無術、粗魯鄙俗、被寵溺壞了的富家少年,在小說一出場就打死人(馮淵),硬搶別人未婚妻(香菱)。《紅樓夢》在前八十回裡寫最不堪、最鄙俗的人物,寫他們的愚昧無知,寫他們欲望上的貪嗔痴,可恨可愛,卻從沒有對人性的全然否定。
  • 《蔣勳日曆2021》分享會:告別2020,祈願2021|直播預告
    《蔣勳日曆2021》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版發行。這本日曆是蔣勳對歲月、日常的記錄與思考,對四季的惦念與持守。在歲時更替中,我們重新感受生命的流動與勃發,篤定前行,不驚、不怖、不畏。多年來,蔣勳以文字和繪畫啟發我們每個人,讓自身的體格、生活和內心遵從美的原則,與這個世界溫柔相處。席慕蓉稱:「蔣勳是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林青霞甚至嘆言:「蔣勳老師是我唯一的偶像。」
  • 蔣勳美學作品盤點
    作為融會貫通文學、藝術、美學之大家,「臺北風流人物」,蔣勳先生在臺灣的文藝圈裡擁有不少鐵桿的粉絲。林青霞說他是自己「唯一的偶像」;席慕蓉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踏入藝術門檻的最佳引路人」;張曉風更說他善於喚醒低眉垂睫、沉啞喑滅的美,稱他為「人類文化的孝友之子」「恭謹謙遜的善述者」「詩酒風流的產物」「從容、雍雅、慧傑、自適的人」。
  • 蔣勳《細說紅樓夢》徹底改變了我對人性的看法
    蔣勳《細說紅樓夢》這本書,我很早就在kindle上下載過,但是每次看了前面一點點,就因為看不下去而放棄了。直到上個月的3號,我在"微信讀書"中買到這本書,才下決心把它從頭到尾看了一遍。這一次,我堅持一邊看書,一邊在百家號寫《紅樓夢》寫人物小傳——一共寫了45個主要的人物小傳。
  • 人文中歐 蔣勳:孤獨也是一種精彩
    蔣勳是中歐常客,同時也在給後EMBA學生開設藝術人文課程。接下來,小歐為大家帶來蔣勳在本次人文藝術講座上的精彩片段。 謝謝所有的朋友,在一個忙碌的工作日的晚上來聽「孤獨」,我們其實很不孤獨,或者說我們現在越來越沒有孤獨的機會了。《孤獨六講》是我20年前寫的,我一直感覺到自己對孤獨的渴望。
  • 藝術家蔣勳:生活講究而隨意 只為自己的興趣做事
    (菲戈/攝)蔣勳的畫室離淡水河西岸的八裡龍形渡船頭只有幾步路,坐上船,十分鐘就能抵達淡水最繁華的街區,在那裡可以再轉搭捷運去臺北市中心。船開出碼頭之後回頭望,河岸邊僅見一棟高樓,就是畫室所在的那一棟。儘管從窗前向外眺望時已經感嘆過了,此時還是不免再次感嘆,蔣勳真是坐擁這一帶最好的風景。他一直住在淡水河邊,小時候住中段,現在住下遊。
  • 蔣勳《蔣勳說紅樓夢》
    2020年結束了,新的一年必須要有一個好的開端,不敢說日更,爭取不要年更。畢竟還是拖延症晚期,自我要求也不要太高,能時常更新就不錯了。2020年於國於家都很艱難,時至今日,提起新冠疫情,依然談虎色變。對我而言更是永遠不想回憶的一年。最艱難的那段日子,是蔣勳老師的《說紅樓夢》陪我度過的,這本對我的意義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