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一部名叫《82年生的金智英》的電影上映後,在韓國引起了軒然大波。演員鄭裕美因為出演這部「女性主義小說」代表作品遭受攻擊,其他女明星甚至因為看過原著遭到謾罵。
影片播出後,韓國女性和男性觀眾分別給電影打出了9.51分、2.59分的兩極分數,甚至被男性觀眾評價為:一群被害妄想症的狂歡,建議送她們去心理治療室。
於是,我很好奇這部兩個小時的電影到底演了啥?
說實話,我看完後還有點失望。失望的點在於,它只是講述了女性生活中最真實的故事,而韓國男性則認為無病呻吟,拒不接受。
整部影片沒有過度渲染,沒有激烈衝突,甚至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有的只是大家不同的立場和觀念,然後這些慢慢織成一張網,揉碎在金智英沒有太多波瀾的生活裡。
影片通過一個不起眼的「金智英」,揭露出韓國女性在成長和工作中所遭受的各種偏見歧視以及結婚後為家庭做出過度犧牲而不會尊重的社會現象。
看完後,我遲遲沒有從難過的情緒中緩過來,一直在想到底是什麼將金智英推向了抑鬱症?
評價和定位就是一張網,然後越收越緊,直到讓你喘不過氣來。
金智英生活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裡,自然也免不了被長輩、家人以及其他人評價。
在金智英過去的三十五年中,她明明沒錯,卻無數次被別人說「你錯了」。
從補習班回來的她被男生尾隨,父親責怪她不該去上那麼遠的補習班,說她衣服不得體,裙子太短,不要逢人就笑。所以,被尾隨是「你錯了」。
她勤奮優秀卻落選,領導說「女職員因為要結婚、休產假,所以很難長久」。所以,落選是「你錯了」。
她溫柔賢惠,卻因為老公想幫忙洗幾個碗,被婆婆話裡話外指責。所以,讓老公分擔家務是「你錯了」。
老公為了讓她出去上班想休育兒假,結果她被婆婆狠狠責罵。所以,讓老公犧牲事業是「你錯了」。
明明是和其他購買咖啡的客人一樣平等,卻要被人罵作「媽蟲」。所以,進咖啡店是「你錯了」。
因為手腕痛去看醫生,結果醫生說「飯是電飯煲做,衣服是洗衣機洗,為什麼會疼,哪裡辛苦」。所以,手腕痛是「你錯了」。
當然,金智英還有無數次被別人說「你錯了」的情況,然後慢慢地,她開始也覺得自己錯了。所以,她跟心理醫生說找不到出口時,沒有遷怒於他人或者社會的不公,只歸結為「這一切都是我的錯,別人應該也找到了自己的出口,我不過是自己沒能力,才落伍了」。
別人說你是什麼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明知道別人是錯的,卻慢慢覺得他好像是對的,然後逐漸迷失了自己。
金智英,受過高等教育,工作能力突出,對女性的社會地位諸多不滿,可又強迫自己按照他人的期待生活。
金智英與她媽媽以及婆婆那一代人完全不同,她對社會的不公有所知覺,她一直渴望實現自己的價值,內心極其矛盾。
她工作能力強,希望得到上司認可。
她溫柔賢惠,希望得到婆婆認可。
她全力照顧家庭,希望得到社會認可。
結果,都沒有,可她又無力反抗。
面對陌生人吐槽全職媽媽用老公的錢喝咖啡,她選擇了遠離。
面對婆婆的指責,她不敢直面回擊,只能默默忍受。
面對職場上女員工的不公待遇,她沒有金組長那正面剛的勇氣。
她既不願意像媽媽那樣對不公坦然接受,可是又無力公然對抗,所以只能在內心煎熬自己,以一種更加隱蔽的方式宣洩不滿。
她對爸爸單獨送筆給弟弟不滿,可不敢指責爸爸,卻十年來對那支鋼筆有著執念。
對刻薄的婆婆不滿,不想照顧大姑子一家,卻只能通過自己媽媽的口吻說:「親家母,想讓人休息就讓人回家。我也想見我女兒。」
對媽媽當年的自我犧牲不滿,卻只能以外婆的口吻對媽媽說:「美淑啊,對不起。」
我想,她不僅對社會的不公不滿,對現在的自己不滿,甚至對自己不敢跟不公對抗不滿。
可她無力向外對抗,只能朝內傷自己。
金智英第二次看心理醫生時說:「我覺得這樣活著也不錯,作為別人的媽媽,作為別人的妻子,偶爾也覺得挺幸福的。」
這偶爾的幸福中,唯獨沒有「我作為金智英也覺得挺幸福」。
這只能說明她對此時的自己很失望。
如果說,金智英以前有勉強讓她撫平內心矛盾和對抗社會不公的學業、工作的話,那麼全職媽媽的她,已經喪失了與社會不認同抵抗的資本,哪怕她用盡全力扮演好媽媽、老婆、兒媳婦以及女兒的角色,換來的不過是婆婆的挑剔、家人的習以為常以及他人對「媽蟲」的嘲諷。她不但沒了支撐自己的點,甚至跌入了深淵。
就像她說的「有時候呢,我又覺得自己像是被囚禁在什麼地方,我總覺得越過這面牆壁,應該就能找到出口,可依然還是碰壁」。
事實上,她已經找不到出口了,找不回自己。這一切也在她看心理醫生的時候得到了驗證。
當她絮絮叨叨跟心理醫生描述的時候,醫生並沒有長篇大論,僅僅只是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是金智英覺得都是自己的錯時,醫生說「不是你的錯。」否定了社會對她的否定,給了金智英面對一切的勇氣。
第二句是當金智英說她難受,醫生說「你以前難受的時候會怎麼做?」只是簡簡單單告訴她,請你找回自我。
社會讓金智英走向了抑鬱,而真正能讓她重返正軌的卻是自己,好在她最後也找回了自己,沒有繼續朝深淵墜落。
這部電影能夠觸動那麼多女性的原因在於,我們或多或少在金智英身上找到了自己。
雖然金智英很痛苦,但相對於老一輩的坦然接受,我更願意看到金智英對待不公的掙扎,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對不公的「知覺」。
然而,現實並不會因為我們的知覺而瞬間改變,所以能夠讓我們脫離痛苦的僅有自己。
希望那些有了知覺的女性,能像片尾的金智英一樣,終於一臉微笑,面朝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