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宋四家當中,蘇軾書法以其才氣取勝,黃庭堅則是草書冠絕時代,米芾用筆多樣,繼承並發展了晉人的筆意,而蔡襄因楷書聞名於世。
《宋史·文苑傳》曾這樣評價米芾的書法:芾特妙於翰墨,沈著飛,得王獻之筆意。
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思是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方面及其突出。
米芾的書法中,行書成就最大,之後的南宋多喜歡以米芾的行書為篆刻參本,影響深遠。在當時,米芾的書法、繪畫藝術,也是及受當時的皇帝宋徽宗的喜愛。
歷史上,曾有這樣一段記載。米芾被宋徽宗請入宮中相互切磋,一次米芾正在遊龍走筆時,突然想吐痰,便大呼:「皇帝,痰壺!」
一張嘴,周圍的太監宮女都為之捏了一把汗,要知道皇帝九五之尊,哪能為你遞痰壺?這不是往刀尖上撞嗎,誰知,宋徽宗不但不生氣,反而笑嘻嘻地為之遞上痰壺
由此可見,米芾的書法繪畫造詣水平非常高,宋徽宗可以說是米芾的狂熱粉絲。
值得注意的是,在米芾眾多作品中,要數他的《蜀素貼》了,《蜀素貼》創作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時年他38歲,正值技藝純熟,書法巔峰時期。
《蜀素貼》雖寫於烏絲欄內,但絲毫沒有阻礙其氣勢的發揮,坦率灑脫,筆勢豪邁,轉折撇捺之間,變幻無窮。尤其是《擬古》這兩首詩的書寫,開始是行書,而後愈發灑脫,神採飛揚。
常言道,米芾用筆好"八面出鋒",變化莫測。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
因此,米芾的《蜀素貼》又被成為「天下第八大行書」,流傳了900多年,利用現代科技將其放大,可以看出米芾筆勢變化的特點,令人拍案叫絕,不愧是行書的極品。
米芾的《蜀素貼》曾前後被董其昌、吳廷、高士奇、王鴻緒、傅恆等人收藏,現存在於臺灣故宮博物院。
——編輯 芊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