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魚當街買?鮰魚論筐稱?30多年前鎮江的江鮮美食是什麼樣的

2021-02-16 鎮江風情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有家著名的醬油工廠叫「龜甲萬」,出資拍攝了一部美食紀錄片。

這部叫《中國之食文化》的系列紀錄片,在中國完成攝影取材的5集,選了北京、江南、廣東、四川四個地區,綜合展示80年代我國的飲食文化。

80年代的中國,剛從落後走向開放。很多食材,還是比較豐富的,那時候生活簡單幸福,在吃方面更是淳樸。

在這部30多年前的紀錄片裡,還能看到鎮江。

當時的鎮江,最吸引美食愛好者的,就是江鮮美味了。

80年代的鎮江自由市場,一派豐盈。

在這部紀錄片中,竟然能看到刀魚、鮰魚在鎮江市場上富足的盛景,令人驚喜。

鎮江靠長江邊,靠水吃水,吃魚就是鎮江人的生活日常。

 

至味在人間,正月鱸魚美,二月刀魚香,三月鱖魚肥,四月鰣魚嫩、五月白魚嬌,不同的季節魚的鮮味各有不同。

 

「鮮」之一味,只有到過鎮江,嘗過正宗的長江鎮江段江鮮的人,才能體味只有鮮在舌尖心頭輕跳是一種什麼感覺。

品嘗江鮮最好的季節是清明節前後,出名的鎮江三魚:刀魚、鰣魚、鮰魚。可能在80年代的時候,鰣魚已經有點難打了,但刀魚和鮰魚絕對是足足的,是遠近聞名的鎮江高檔美食。

刀魚

江中最鮮的是刀魚。

刀魚是「春饌妙物」。往年3—4月間正是刀魚繁殖季節,刀魚成群溯江而上進行繁殖,形成魚汛,這時候刀魚肉質細嫩、爽滑,腴而不膩,味道鮮美,魚刺入口即化。

 

美食家認為,吃刀魚吃的就是一個「鮮」字。「腮紅新出水」點出刀魚味美之關鍵。作家汪曾祺筆下寫過鎮江人做刀魚的味道:鎮江人以刀魚煮至稀爛,用紗布濾去細刺,以做湯、下面,即謂「刀魚面」,很美

80年代之前,江裡刀魚又多又大,我父親說到刀魚,說他小時候看到京口閘常能看到一尺多長的刀魚,真如一把銀刀一般。那時候清蒸、紅燒都是尋常人家的家常菜,現在估計半尺長的都要幾千元了,更何況有錢還吃不到。

刀魚刺多,肉嫩鮮美,但刺多,很多人望而生畏。鎮江名廚潘正平發明過一道「白炒刀魚絲」。

「白炒刀魚絲」的做法有一定的難度,刀魚肉軟嫩,魚刺細密,怎能做魚絲呢?

先片下魚身兩面的肉,魚皮朝下,平放在砧板上,用刀背輕捶魚肉,使細刺粘在魚皮上,待魚肉成為細茸時用刀輕輕刮下,放入碗內。

加入打散的雞蛋清,蔥薑汁,細鹽,紹酒,水澱粉等調勻成糊,倒入用牛皮紙做的漏鬥裡,從小孔中將魚糊慢慢擠入溫油鍋中,小火養熟撈出,切成絲。 

將綠葉菜、火腿、水發香菇等切成同魚絲粗細相仿的絲,與魚絲同炒,轉眼間,一盤雪白噴香的刀魚絲便呈現在眾人面前。

一筷魚絲入口,魚脂鮮美不用多說,細細品嚼後有回甘。此菜保留了刀魚的鮮美,省去了剔骨的麻煩,色澤潔白,軟嫩爽口,清淡滑潤,保留了刀魚鮮美的原味。


鮰魚

 

長江鮰魚

春秋兩季的鎮江鮰魚最是肥美鮮嫩,而鎮江焦山腳下的白吉魚(鮰魚)最為名貴,「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這是誇鮰魚勝黃魚肉多而無刺,賽河豚味美而無毒。

鎮江的江鮮宴中,鮰魚最正宗最原味的烹飪方法就是清蒸白汁,這樣就較好保存了鮰魚的原味。

在鎮江,還有一個奢侈的吃法,就是用鮰魚製作獅子頭,也是一道難得的佳餚。

做法是先將鮰魚宰殺去內臟,洗淨後剔去魚骨,帶皮切成粒待用。豬夾心肉細切粗斬成米粒狀,置盆內,放入鮰魚肉,加蔥花、薑末、精鹽、料酒、蝦籽醬油、味精、攪拌上勁。然後分成10份,用雙手來回翻轉成光滑的肉圓。逐份放入燉盅內,加入白湯、淋上香油,蓋上盅蓋。

蒸鍋洗淨加清水大半鍋,置旺火上燒沸,架上蒸籠,將盅內的長江鮰魚獅子頭放在蒸籠內,蓋上籠蓋,隔水用旺火足汽蒸約30分鐘左右出籠。

揭開食盅,只見湯汁清美,不能以箸夾之,而是用勺,一點點輕觸,顫巍巍,碩大的獅子頭歷經水火,早已像一位風情萬種的美人,體貼入微。火候掌握得好的獅子頭,會入口即化,明明吃到嘴裡,感覺到它的熟,它的爛,如舌尖的纏綿,但又倏忽而逝,回味無限。

「鮰魚獅子頭」味型鹹鮮,色澤潔白、形似獅頭、美觀悅目、魚肉鮮嫩而不膩、湯濃而味醇、原汁原味,魚餚中之佳品。既保持了「清燉蟹肉獅子頭」的風味,又彰顯了鮰魚的上佳品質,不愧為傳統名菜蟹粉獅子頭引申創新之典範作品。

拍攝這部美食紀錄片的日方團隊在當時非常專業,策劃方「萬字醬油「聞名的食品公司龜甲萬株式會社帶隊;拍攝方巖波映畫製作所,則擅長人文、科教題材的紀錄片攝製。抵達中國後,他們不僅得到了中方單位、出鏡店鋪的通力協作,也得到各地名廚的支持。

所以這些食材看得就特別豐富。

鱖魚

青魚

據說是陳果夫在鎮江發明的「天下第一菜」。

看過影片,我們所驚嘆的,是那真是一個美食家的好時代啊:那時候沒有外賣,沒有網紅店,只有一群技近乎道的匠人,和熱愛生活的食客,在豐盛的人間,全心全力去追求人生的色香味。

哪怕時移世易,這份痴迷,還會在下一個35年,與你我難分難離。

跟著唐詩看鎮江:

1.寫下「青山一道同雲雨」的王昌齡,在鎮江寫過兩首很牛的送別詩!

2.唐朝的詩人在鎮江說,不趁春天好好看花偷閒,春天就白過了

3.1300年前寫在鎮江北固山下的一首詩,讓人觸摸到了大唐盛世的溫度!

4.很多人來鎮江,只為尋找唐詩裡的「小山樓」,張祜筆下的金陵渡!

5.唐代詩人筆下的鎮江:潤州的城曠達,人也風流!

6.鎮江有個美女叫杜秋娘:我的傳奇容顏,讓你難忘千年!

7.大唐的詩仙在鎮江,留下過多少傳奇!

這正是:

看這些鎮江的記憶,卻已淹沒在光陰裡!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一張名片,

請幫忙右下角點個在看,並給我個

如感興趣,您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

↓↓↓

相關焦點

  • 刀魚、鯔魚、鱸魚、鰱魚、包頭魚……杭州江鮮地圖收好
    開捕以後,我們接下來都能吃到什麼品種的江鮮,杭城哪裡有江鮮上岸,哪些農貿市場有江鮮直銷,我們獨家整理了一份杭城私房江鮮地圖。  杭城第一江鮮市場:城東七堡楊公村農貿市場  杭州城東七堡楊公村農貿市場,聚集著本村46艘漁船的江鮮直銷點,有著「城中第一江鮮市場」的美譽。昨天早晨,市場裡熱鬧非凡,食客們冒雨來買江鮮。
  • 舌尖上的旅行之江蘇鎮江篇-這6種美食10個景點,你到訪品嘗過幾個
    鎮江,古稱「潤州」。山丘環抱,幽靜典雅,歷史悠久,遺存豐富,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稱。這兒的美食是典型的淮揚風味,兼具南北,別有特色。特別是麵食有其獨到之處。「香醋擺不壞、餚肉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這鎮江三怪可以說是一個重要體現吧。
  • 疫情防控期間特推「一人刀魚宴」,新鎮江酒家玩轉「舌尖上的春天」!
    三月春分時,正是刀魚、香椿、春筍等春季美食上市的時節,位於南京西路的老牌酒家新鎮江近日就陸續推出了多款時令美味,與食客們一起玩兒轉「舌尖上的春天」。「我每年都要來買刀魚餛飩的,就這個季節可以吃到呀,不好錯過的。」市民王阿姨今天到南京西路新鎮江酒家選購刀魚餛飩和青團。
  • 春到南通食魚鮮
    南通盛產魚鮮,其中以長江四鮮最為聞名,此外諸如竹蟶、板魚等很受食客歡迎。食盡天下魚,方知味鮮醇。一個優秀的美食家至少會掌握蒸、煮、炸、烤、煨做魚的方法,說起魚肉的鮮嫩可口,那是如數家珍。美食是講究時令的,物性與時節相宜,味道四時殊異,如「春初早韭,秋末晚菘」,換個時候,味道就差很多。鮮字訣說白了就是什麼時節吃什麼東西,這也算是「道法自然」。
  • 【唱響新時代長江之歌】棄「江鮮之名」揚「綠色美名」 看全國首個...
    「沒有『江鮮美味』的光環,我們依然能製作出『舌尖上的美味』!」80後楊世建信心滿滿,「一是我們有豐富的烹飪經驗,二是從選材到烹飪,都會更加用心。」  鎮江揚中是全國首個「江鮮之鄉」。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後,從老漁民、河豚烹飪大師,到整個江鮮島,他們都在改變。而這種改變深刻卻又不著痕跡。  先從老周的改變與不變說起。
  • 時隔4個月,錢塘江江鮮今天回歸!我們能吃到哪些小鮮
    江鮮交易區1號攤位的漁嫂王大姐和丈夫捕魚已經30多年,開禁第一天,一共捕到30多斤江鮮。「昨天吃完晚飯出船捕魚的,捕到凌晨1點鐘上岸,4點半拉到市場裡賣,早上7點多,20多斤漁獲全部賣完了,總共賣了1000多元錢。」因為魚賣完了,早上9點王大姐和丈夫又出了一船,繼續捕魚,捕到下午1點半上岸,捕了10多斤魚,現在賣了一半。
  • 專題為南通美食打call,全是鮮掉眉毛的名菜!
    答案是——鮮掉你眉毛的南通美食!聞名遐邇的南通刀魚佳餚下江入海,採集新鮮食材。南通餐飲業界的「大咖」們紛紛拿出看家本領,好好「安利」了一把南通美食。展示刀魚、河豚魚烹飪技藝。話又說回來究竟南通的哪些美食吸引到了央視呢?
  • 刀魚不香
    友人欣然曰:非全然觀景賞江也,實讓君品嘗吾家鄉名菜,刀魚!時令之鮮,刀魚之美,實不可多得!把酒相對,品味刀魚,君定會仰天長嘯:人生不過如此!刀魚之美之鮮如雷貫耳,民間有俚語: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魚吾多食亦喜食也!河魚、海魚屈指難數,食之無數,只此刀魚,久聞大名,未謀其面。酒樓不大,不新,幾分老式江南酒肆。
  • 這個春天,去吃詩文裡的南京美食[組圖]-河豚 美食 南京中醫藥大學...
    生於長江之源,逝於長江之濱,近水而居,多次沿江而下,尋覓江鮮,留下了一段段東坡居士的江鮮情緣。除了蘇詩,不少古詩文中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江南美食情緣,讀來令人食指大動。   春天養肝保健  「風、寒、暑、溼、燥、熱,是中醫理論病因學中的『外感六淫』,春季對應的是『風』。中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很多疾病都是由風邪引起。」
  • 棄「江鮮之名」揚「綠色美名」 看全國首個「江鮮之鄉」如何保護長江
    「沒有『江鮮美味』的光環,我們依然能製作出『舌尖上的美味』!」80後楊世建信心滿滿,「一是我們有豐富的烹飪經驗,二是從選材到烹飪,都會更加用心。」揚中是全國首個「江鮮之鄉」。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後,從老漁民、河豚烹飪大師,到整個江鮮島,他們都在改變。而這種改變深刻卻又不著痕跡。先從老周的改變與不變說起。
  • 30年前鎮江有名的「四大飯店」,招牌美食和價格是什麼樣的?
    前段時間在一篇鎮江大西路老字號裡面寫到了一些鎮江老味道,有網友留言談到了老宴春、京江飯店、同興樓的很多美味。30年前,宴春、京江飯店、同興樓酒樓、京僑飯店這四家飯店,一度被老鎮江稱之為鎮江「四大飯店」,因為在當時不僅美食多,裝修夠新潮適合婚宴家宴,雖然現在老宴春還在勉力支撐,但這四大飯店一直留在老鎮江人記憶裡。這兩天找到一本1989年的《鎮江消費報》,無意中看到一則四大飯店的「消費信息」,裡面都是這幾家飯店的當家菜,當時的美味加上當時的價格,令人滿滿的回味。
  • 【小店故事】一碗光面"火"了50年,老半齋刀魚汁面一個世紀的好味道或成絕味
    民國初年改名「半齋酒樓」,開始對外營業,經營鎮江、揚州風味的菜餚、點心,深受上海市民歡迎。名菜名點有白汁鮰魚、水晶餚肉、刀魚汁面、蟹粉獅子頭、熗虎尾、鹹菜煨面、千層油糕等等,解放前魯迅、胡適、梁實秋等上海名流都是這家酒樓的常客。1999年因為市政工程需要,老半齋酒樓從漢口路596號原址搬到了如今的店址福州路600號。
  • 每斤上千元的刀魚,今年「全面禁捕」卻更火了?
    鮮美至極的刀魚刀魚和鰣魚、河魨和鮰魚一起被譽為「長江四鮮」,是春季最美味的時鮮。刀魚,身形狹長而側扁,似一把尖刀,名字由此得來。刀魚最大的特點是肉質極其鮮美、細嫩,有「天下第一鮮」之稱,因而本文所說的刀魚,並不是北方人對帶魚的另一種叫法。每斤上千元的價格,野生江刀早已不再是百姓餐桌上的普通時令菜,其數量因持續捕撈,一直呈下降趨勢,但市場需求量大,所以價格居高不下,最高紀錄破過萬元一斤。海刀和湖刀成為主角與往年相比,今年長江禁漁政策更為嚴格。
  • 餐廳全面禁售江鮮,招牌和菜單不得出現「江鮮」字樣!
    「只要涉及到江鮮,包括店招牌、菜單都必須全部清除,以免誤導消費者。」 近日,揚州市發布禁令,要求全市各餐飲企業自即日起不得提供長江水產品(江鮮類);不得售賣江鮮及相關菜餚;對採購的水產品要嚴格落實進貨查驗及索證索票制度,確保來源可溯;店堂內外廣告招貼和菜單等均不得出現「江鮮」等字樣。
  • 從刀魚看中國「惡吃」文
    而當地熟知水產市場的人士稱,鑑於今年靖江本地所產的刀魚少之又少,「有的魚販一天最多也只能收到四五斤本地江刀」,而一些在上海崇明陳家鎮團結沙港長江入海口處捕撈到的「海刀」以及安徽巢湖等地捕撈的「湖刀」,被放到靖江本地的江水中「過過水」,「擦擦背」,充當靖江江刀。
  • 苦等六年,這條「美食高鐵」今日終於售票開通!
    這就意味著,從省會南京出發,可以去「美得讓你吃醋」的鎮江,再路過去年剛剛入選「世界美食之都」的揚州,途經讓汪曾祺魂牽夢縈的水鄉高郵,最終抵達曾經「九省通衢」的淮安,最終抵達鮮美的連雲港。@揚州晚報美食團當然,揚州還有非常多美食的美食。
  • 老電影《小小得月樓》裡的「天下第一菜」,和鎮江有一段故事
    在這之前,得月樓只是歷史典籍上一家始創於明朝嘉靖年間,在四百多年前就已經盛極一時,蜚聲吳中,被乾隆賜名「天下第一食府」的店,它在歷史的流轉中早已沒了蹤影。1982年有部電影《小小得月樓》在這家「得月樓」裡拍攝,至於到底是先有了得月樓餐廳再拍的電影,還是先拍了電影才開成的餐廳,這似乎還是個謎團。
  • 「天下第一鮮」刀魚餛飩上市,搶瘋特了!
    懂吃的上海人怎捨得錯過這份極鮮之味,春光易逝,錯過這一季,只能等下一個春暖花開。為了更貼心地照顧到客人的需求,可以買師傅們包好的成品,現包現寄!趁著春江水暖,買幾盒與家人朋友嘗鮮,才算不辜負了大好春光,也彌補了不能外出之憾。
  • 長江刀魚,大家嘴下留情
    2015年,《國家重點野生動物保護名錄》公開徵求意見中,刀魚榜上有名,這說明保護江刀已迫在眉睫。多種因素導致刀魚入險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公布的數據稱,1973年,長江沿岸的刀魚產量為3750噸,2012年以後,年總產量已不足百噸,主產地江蘇有40多噸,上海只有五六噸。曾經隨處可見的刀魚如今為何面臨如此險境?
  • 肥嫩滑爽 白汁鮰魚
    鮰魚主產於長江流城北至黃河,南至閩江各水系均有分布,為名貴食用魚種。上至四川,下至江蘇均產。淮河中遊產者稱回王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