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劍」釘住了沙窩窩——內蒙古、陝西沙漠(沙地)生態修復治理...

2020-12-27 中國經濟網

千百年來,「沙進人退」是人們在黃沙面前無奈的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防沙治沙事業進入穩定發展新階段。第五次荒漠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國荒漠化面積由上世紀末年均擴展1.04萬平方公裡,轉變為目前年均縮減2424平方公裡。廣大幹部群眾團結齊心、攻堅克難,在茫茫大漠中建起一條條綠色長城,造出一個個綠色寶庫。正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共同努力,讓「沙進人退」的局面向「綠進沙退」轉變。

1997年,當馬青春一家決定開始沙漠造林之時,可能沒有想到,他們選擇的是一條極其艱難的道路。馬青春的家鄉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多倫縣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南端,曾被形容是倒扣在首都北京上空的「大沙鍋」。「流動的沙丘就像長著長腳的八爪魚,無論我們怎麼拼,栽樹進度都比不上沙丘流動速度。」馬青春說,最絕望的一次,他補種了9次的樹苗都沒能成活。

馬青春一家換樹種、改方法,失敗了爬起來繼續幹。如今,他們栽種的1000多畝樟子松,已經成為釘在「大沙鍋」上的一把把「綠劍」,讓沙丘動彈不得。

通遼市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沙地面積4199萬畝,佔科爾沁沙地總面積的54%,是我國沙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在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茂道吐蘇木的公音浩饒嘎查,86歲的村民格日樂是一位有著20多年治沙經歷的治沙模範。格日樂奮戰的地方叫「白音茫哈」,意為「豐富的沙子」。從1994年開始,每年3月份,河裡的冰還未完全開凍,格日樂就和丈夫從溫暖舒適的家中走出來,輾轉到科爾沁沙地深處,一直住到11月初,河水都結冰了他們才返回城裡。多年來,夫妻倆一直沒停下植樹的腳步。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執拗地固守在沙坨子中間,讓小小的綠意一點點蔓延開來、連片成群。20多年來,格日樂夫妻倆組織村民們一起治沙造林2000多畝,植活20多萬棵樹,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2019年5月,格日樂將自己和丈夫建設的「沙漠綠洲」無償交給公音浩饒嘎查黨支部。她依依不捨地說:「這『綠色銀行』的行長我一輩子也不想退休。」

據統計,通遼市已累計完成人工造林1892萬畝,完成退耕還林工程624.3萬畝;全市2066萬畝沙地得到有效治理,900多萬畝水土流失土地、1500萬畝農田、2000萬畝草牧場得到有效保護。

在億利集團庫布其沙漠生態科技中心內,億利集團沙漠研究院院長張吉樹正在為大家介紹著治沙的情況。2000年,張吉樹進入億利集團庫布其生態項目部,開始了他20年的治沙生涯。他每天早上5點準時出發,在沙漠裡一幹就是一天,渴了喝口水,餓了啃口餅,累了就躺在沙上歇一會兒。通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張吉樹帶領團隊申請了20餘項治沙專利。他們發明的智能微創植樹技術,十幾秒就可以種活一棵樹,節水約50%。億利集團採用這項技術植樹150多萬畝,節約費用22.5億元。團隊還通過無人機飛播造林技術,遙感測量複雜地形,將研發的特殊種子包衣彈射到特定區域,一天可飛播540畝左右,解決沙漠腹地人難進、樹難種、種樹貴的問題。

陝西省治沙研究所是一個擁有60年治沙經驗的科研院所。所長石長春告訴記者,他們一直致力於荒漠化防治領域的研究,飛播治沙、樟子松引種造林、沙漠綠洲建設等一批研究成果,除在榆林沙區廣泛推廣外,還輻射到內蒙古、甘肅、寧夏等周邊省份。目前,陝西省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積達到2248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34.8%。(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常 理 崔國強)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我國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
    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非常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政府主導與民眾參與相結合,自然修復與人工治理相結合,法律約束與政策激勵相結合,重點突破與面上推進相結合,講求科學與艱苦奮鬥相結合,治理生態與改善民生相結合——防沙治沙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舉世矚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荒漠化防治取得顯著成效。」
  • 生綠又生金 科爾沁沙地成了農牧民的「聚寶盆」
    執著,茫茫沙海變綠洲奈曼旗位於科爾沁沙地腹地, 200多萬畝沙土地一度讓奈曼飽受風沙之苦。多年來,奈曼旗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先後提出了「兩種三治」「生態立旗」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踏上了艱苦卓絕的生態治理歷程。
  • 毛烏素沙漠,歷代治沙人將沙地變綠洲,全世界向中國致敬
    中國有四大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位於陝西省榆林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的毛烏素沙地,面積約4.2萬平方公裡,但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改成三大沙地,因為毛烏素沙漠馬上就被消滅了,中國人再次創造了綠色奇蹟。
  • 中國北方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改善 沙化土地持續減少
    這是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多倫縣蔡木山鄉鐵公泡子村周邊種植的樟子松林,反映出渾善達克沙地治理效果。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5日電(記者哈麗娜、於嘉)一場降雪為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草原披上一層銀白。在一處牧場的圍欄邊,一位身穿棉大衣、頭戴棉線帽的牧民把飲了水的牛趕到草場上去。
  • 科學治理 久久為功(記者手記)
    我國西北、華北以及東北西部,分布著四大沙地及八大沙漠。作為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長期以來高度重視沙地沙漠生態修復治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幹部群眾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經過艱苦努力、不斷創新,防沙治沙取得顯著成效。
  • 毛烏素:「沙漠」沒有消失,只是被人類縛住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一輛汽車行駛在榆林市橫山區沙漠治理與未治理的分界公路上(2018年8月4日無人機拍攝)。拼版照片左圖:1998年8月,榆林市靖邊縣郭成旺老人帶著曾孫行進在沙漠中。「毛烏素沙漠」其實不是沙漠,而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榆林市林業和草原局專家說,沙漠和沙地的形成原因有所不同。沙漠的形成以自然原因為主導,人為因素起輔助作用;沙地的形成人為因素起首要作用,自然因素為輔。但長期以來,毛烏素被人們習慣性地稱為「沙漠」。毛烏素沙地位於陝西省榆林市和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之間,沙區佔榆林市56.1%的面積,風沙肆虐、土地貧瘠曾長久困擾著當地。
  • 內蒙古:守護黃河「幾」字彎
    黃河進入內蒙古第一站,便遇到了烏蘭布和沙漠的侵擾,10年前每年300萬噸的泥沙湧進黃河。  守護黃河,首要是「治沙」和「防沙」。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空間一體化保護和治理,內蒙古特意加了「沙」。沿河6個盟市聯手著力打造沿黃生態走廊帶。  烏海和巴彥淖爾市磴口縣聯手治理黃河兩岸沙丘。在磴口縣,曾經有一句民諺流傳甚廣:「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小風眼難睜,大風活埋人。」
  • 京津風沙源治理二十年:以生態工程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的實施,使全縣有林地面積增加到169.9萬畝,90%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67%。以推動林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右玉縣創新造林綠化機制。堅持專業隊、民營戶、企業、幹部群眾「四個結合」,做到誰治理誰開發、誰管護誰受益,帶動發展民營林業大戶120多個。每年以2萬畝的速度實施退化林分修復改造,培養功能完備的森林生態系統。
  • 【第一觀察】以沙為媒 沙漠經濟熱起來
    經過多年發展,庫木塔格沙漠景區各類設施不斷完善,旅遊產品愈發豐富,成為集科研、考察、探險、沙地運動、沙療保健、大漠觀光於一體的風景區,是新疆最成熟的景區之一。  依託當地資源優勢,新疆各地沙漠旅遊雖立足於沙漠,但絕不千「沙」一律。  從庫爾勒市向南85公裡處,羅布人村寨景區坐落於此。
  • 「北京後花園」多倫:實現「沙中找綠」到「綠中找沙」巨變
    7月6日,來自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林業和草原局的消息顯示,通過官方多年治理,多倫這一昔日的京津風沙源頭,如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天然避暑地、北京後花園」。總面積3773平方公裡的多倫縣,地處內蒙古大草原,是內蒙古到北京直線距離最近的旗縣,在過去的數年中,因風沙肆虐嚴重,這裡被外界調侃:「多倫每少一片沙地,北京就會多一片藍天。」多倫縣頻繁遭遇的風沙肆虐與位於該縣境內的渾善達克沙地有關。
  • 即將被「憋屈」死的毛烏素沙漠,都快水草肥美了!
    如果你還沒有追隨《東邪西毒》去一趟位於榆林的毛烏素沙漠,你可能就沒機會了,因為它快被陝北人民消滅掉了。身為堂堂的生命禁區,烏毛素沙漠還是挺「憋屈」的。陝西省林業局近日發布數據: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這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被「憋屈」死,從陝西版圖「消失」。
  • 自治區氣象局召開2019年內蒙古生態氣象綜合監測與評估報告新聞...
    近年來,隨著生態保護及生態建設等生態工程實施,部分地區荒漠化和沙漠化趨勢初步得到了遏制,通過分析1990年至2019年近30年內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亞馬雷克沙漠與巴音溫都爾沙漠面積現狀及其邊界動態變化,結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巴音溫都爾沙漠、亞瑪雷克沙漠總面積10.64萬平方公裡,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境內面積10.58萬平方公裡,佔自治區國土總面積的
  • 石光銀:「惡沙不除,窮根不拔,我枉活一世!」
    為了徹底改變「沙進人退」的惡劣環境,扭轉「因沙致窮」的千年困局,沙海「愚公」石光銀帶領鄉親們歷經千辛萬苦,在毛烏素沙漠南緣築起一條長百餘裡的「綠色長城」,將治沙與致富相結合,沙窩窩真正變成了「金餑餑」。
  • 「沙窩窩」大荔蘇村一年四季皆美景
    (李世居、李忙倩釆寫)40年前的「沙窩窩」蘇村給我的印象是坑窪不平的道路、漫天風沙如「騰雲駕霧」,至今記得那年20多歲,幫著朋友家做「賣碗」生意,拉上架子車春節前夕趕到溢渡村趕會,那路上高低不平,儘管嚴寒,一路上汗流浹背,一路上埋怨,蘇村原來就是這個樣子,心裡咕唧著以後在不到這沙窩窩去。
  • 王文彪: 用29年奮鬥為沙漠扶貧代言
    靠著這些,王文彪將他治理沙漠的雄心和藍圖不斷轉換為先進的治理模式和技術,也把治沙從防沙護廠做到護路、護河,從護路、護河做到重塑庫布其生態,一步步從治理走向利用,從簡單利用走向更高層次的綜合開發,走出一條建工建農、建沙建人、惠民富民的新路子。  修建穿沙公路的過程中,為了鞏固公路兩側的綠化,億利嘗試種植了甘草。
  • 你在網上種的梭梭樹,他在戈壁沙漠種了18年
    年近70歲的圖布巴圖 住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一個小村莊 他一直有個夢想 要在這片戈壁荒漠種上一萬畝梭梭 修復家鄉生態 讓沙漠變綠洲 這一做就是18年
  • 探尋沙漠綠洲背後的「秘密」
    雍黎/圖  17000畝沙漠已經變綠  還有眾多「未解之謎」待解開  「內蒙古冬天來得早,地裡的部分辣椒、西瓜都是來不及收就已經被霜凍了。」11月10日,在位於烏蘭布和沙漠實驗地裡,重慶交通大學沙漠土壤化研究團隊負責人易志堅教授一邊說著,一邊帶著記者翻看沙地裡的各種作物。
  • 新疆種植巨菌草好處多:化解畜牧業飼料短缺,助力沙漠生態修復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5000多畝今年新引進的巨菌草試驗種植成功,這是我國首次使用機械化扦插方式進行大面積種植並取得成功,對未來南疆地區大規模發展畜牧業、加快生態修復意義重大。菌草技術解決了「菌林矛盾」這一世界難題,開闢了菌草新興產業和菌草生態治理的新途徑。為什麼要在喀什種植巨菌草?新疆是我國主要牧區之一。發展畜牧業一直是當地政府發展經濟、扶貧維穩的重點工作。
  • 綠進沙退,讓「風吹草低現牛羊」美景重現
    2012年,通過人工幹預,依靠尊重自然的理念和生態大數據技術的支持,結合播種、封育、松耙、灌溉等技術手段,經過三年的生態治理,這裡恢復起超過2萬畝的天然草原,「風吹草低現牛羊」的美景得以重現。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橫跨「三北」,大部地區降水量少,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
  • 你在網上種梭梭樹,他在戈壁沙漠種了18年
    年近70歲的圖布巴圖住在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一個小村莊他一直有個夢想要在這片戈壁荒漠種上一萬畝梭梭修復家鄉生態 讓沙漠變綠洲這一做就是18年18年種了4000多畝梭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