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最近卻引起討論。
建國之初,為了推廣「勞動光榮」「人人平等」這些理念,出現了一系列新式的叫法,而服務員就是其中之一,顧名思義,為客戶提供幫助。
有人當老師,教書育人;有人當醫生,救死扶傷;有人當警察,維護正義……哪怕小e這樣普通的工作,也能稱作編輯,用文字來輸出觀點。
如果說「服務員」這個稱呼代表貶損,那麼其他崗位,無論教師醫生,同理也算不上高貴。
再看看職場人士的自稱,從「社畜」到「打工人」,無疑都是自嘲說法。
我們說自貶為社會畜生的時候,怎麼沒覺得被侮辱了呢?
以職業來稱呼一個人實在再正常不過。出門打車,就叫「師傅」,在消費場合需要獲得幫助,就請「服務員」幫忙,這和鄙視鏈沒有一點關係。
「我一般都是跪下來磕個頭叫聲爺爺奶奶再繼續跪著點菜,吃完了把碗刷了才敢走。」這就讓小e想起前不久一個新聞,某博主在漢堡王就餐,吃完後將垃圾自行收拾倒入垃圾桶,隨後吐槽學生沒素質,因為其他桌上全是殘渣剩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