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銀燈——張愛玲編劇電影展
部分影片海報
張愛玲是華語電影人的心魔,幾乎每一個華語導演都有拍關於她或改編她作品的衝動。自80年代以來,港臺導演將她多篇小說搬上銀幕。她本人也自小愛看電影,曾以中英文發表過影評。戰後,她編寫過電影劇本,50年代來港及移居美國後更受好友宋淇之邀,為香港的電懋公司寫過不少電影劇本。這次講座會從張愛玲作品裡的上海傳奇談起,進而勾勒她從上海到香港的電影劇本創作歷程。
張愛玲自小即與電影有不解緣,她的小說和散文中屢屢提到電影,寫作技巧顯然也受到電影的啟發。她短暫的編劇生涯始於戰後上海,走喜劇路線,將家庭倫理化悲為喜,幽默抵死卻又感人至深。後來為香港電懋公司編劇,題材雖然仍是婚姻與家庭,卻在電影裡建立一個與小說截然不同的世界。10月14日至23日,UCCA藝術影院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香港電影資料館聯合主辦「張愛玲編劇電影展」,為大陸觀眾首次展映張愛玲作為電懋公司編劇出品的五部作品。並邀請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的黃愛玲女士,以及《張愛玲全集》主編止庵在影展期間開設講座與觀眾交流。
此次影展的主題為「借銀燈」,選自張愛玲的一篇影評的標題,「《借銀燈》,無非是借了水銀燈來照一照我們四周的風俗人情罷了。」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何思穎介紹說,這五部電影創作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張愛玲短暫的編劇生涯始於戰後上海,通過這些作品可以欣賞到張愛玲在電影方面的才華,她走喜劇路線,將家庭倫理化悲為喜,幽默抵死卻又感人至深。張愛玲的小說本身就帶有「紙上電影館」的特點,其編劇的電影同小說又不完全相同,電影的表現更為直接、商業,把上個世紀的繁華奢美生動的躍然於熒幕。
香港駐京辦主任曹萬泰出席開幕式並在致辭時說,香港的電影事業發展近百年,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至今仍在世界電影市場中穩佔重要一席,這靠的是香港電影人大膽創新和堅毅不撓的精神。電影不僅是一項主要的創意產業,也是促進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特區政府一直積極支持香港電影業的發展,包括成立香港電影發展局支援和推廣電影業,並設立「電影發展基金」,資助香港電影業發展的活動,以及為電影製作提供部分融資。
他表示,香港與內地在電影業上的合作由來已久。在2003年籤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後,內地與香港的電影合作走上了新的臺階,兩地合作拍攝的電影由2004年前每年約10部,大幅增加至現時每年約30部;而在2009年和2010年內地十大國產電影票房中,有7部就是內地與香港合拍片,這清楚顯示香港電影及電影人在內地市場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參展電影:
《情場如戰場》
張愛玲第一個在香港的電影劇本《情場如戰場》,遇上林黛,為她量身打造嬌豔女神,讓她把放縱不羈發揮到淋漓盡致。先搶姐姐的心上人陳厚,再勾引劉恩甲,只為吸引表哥張揚的注意,林黛周旋在三個男人之間,嬌媚中帶著任性和淘氣,享受著青春和勝利者的歡愉。寫這一類神經喜劇,對愛看三、四十年代好萊塢電影的張愛玲可謂駕輕就熟,是名符其實的才女。戲中的對照,演姐姐的是與林黛氣質截然兩樣的秦羽﹙秦亦孚﹚,幕前演出不多,主要在編劇發展,後來擔任電懋編劇主任,兩奪金馬獎。
《六月新娘》
張愛玲為待嫁的葛蘭編寫的《六月新娘》。從日本坐郵輪來港,準新娘子汪丹林充滿期盼,同時也有點忐忑,未婚夫的舊相好竟摸上門來。有葛蘭當然少不了載歌載舞,不過歌舞對手不是未婚夫張揚,而是大力追求的菲律賓華僑田青,抱著吉他既歌且舞。加上喬宏的美國華僑海員,二男一女仿效百老匯的夢幻芭蕾場面。誤會重重構成多角關係,丹林不滿父親利用她釣金龜,又以為未婚夫偷腥,於是上演一幕走佬俏新娘,怎料未婚夫也找來後備……差點斷送女兒的幸褔,充著闊佬向未來女婿「打秋風」的父親是否似曾相識?始自《不了情》的自私父親,在張愛玲筆下始終揮之不去。
《南北一家親》
宋淇編劇的《南北和》(1961)叫好叫座,發展出雞同鴨講的「南北」系列。《南北一家親》把編劇一責交到好友張愛玲手上,女角依舊是丁皓、白露明。梁醒波的廣東茶樓與劉恩甲的北方館子鬥個你死我活,下一代則在西餐廳約會談情。兩肥難免大打出手,但南方人和「撈松」生活習慣上的矛盾,以喜劇方式化解消融,更化冤家為親家。電影署名「原著秦亦孚」,有論者認為戲裡的廣東俗語未必出自張愛玲的手筆。而北方組裡的丁皓,以電臺標準廣東話見家長梁醒波時順利過關,實情是身為廣東人的她佯裝北方人,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觀眾亦照單全收。丁皓在現實中卻未如電影般美滿,黯然收場。
《南北喜相逢》
南北系列來到第三部,南北的分歧作為引子,戲劇的發展和衝突,主要來自梁醒波易弁而釵的「姑媽」身上。故事橋段脫胎自英國話劇《真假姑母》,劉恩甲反對女兒與廣東人田青交往,被公司指派巴結來港投資地產的華僑女富商卻正是田的姑媽。姑媽臨時改期來港,田只好找來友人扮女人頂替,於是反串、誤會、錯摸、博懵、謊言……,祖師奶奶製造出一連串笑料,把鬧劇進行到底。張愛玲看通香港的拜金現象,也深明戲劇的賣點,不但繼續要梁醒波、劉恩甲打到滾地葫蘆,還安排鍾情、白露明泳裝上場。姑媽的兩位追求者是看錢份上,而兩位女主角面對愛情,視作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最後得償所願成為「結婚員」。
《小兒女》
本次放映未能包括桑弧導演、張愛玲參與構思的《哀樂中年》(1949),然而「人間重晚晴」的主題在《小兒女》裡有更張愛玲,亦更女性的發揮:妻子早亡的王鴻琛(王引)與同事(王萊)相知相戀,但為了三個兒女,對再婚的事忐忑不安。《哀樂中年》側重父親心態,《小兒女》則花費更多筆墨在後母身上,沒有想當然歸類為洪水猛獸,反而也道出了一點點當續弦的複雜心情,這與張愛玲初嫁賴雅不無關係,亦切合她不喜歡斬釘截鐵的人性書寫之理念。鴻琛的女兒(尤敏)對父親又憐惜又怨責又嫉妒又依戀,潛意識儼然欲取代亡母,不無張小說的病態色彩;只是張深諳電影為大眾娛樂,在其中釋放一點天真與樂觀,將一切矛盾在鬧哄哄中圓融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