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張愛玲編劇電影展「借銀燈」黃愛玲止庵座談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借銀燈——張愛玲編劇電影展

部分影片海報

張愛玲是華語電影人的心魔,幾乎每一個華語導演都有拍關於她或改編她作品的衝動。自80年代以來,港臺導演將她多篇小說搬上銀幕。她本人也自小愛看電影,曾以中英文發表過影評。戰後,她編寫過電影劇本,50年代來港及移居美國後更受好友宋淇之邀,為香港的電懋公司寫過不少電影劇本。這次講座會從張愛玲作品裡的上海傳奇談起,進而勾勒她從上海到香港的電影劇本創作歷程。

張愛玲自小即與電影有不解緣,她的小說和散文中屢屢提到電影,寫作技巧顯然也受到電影的啟發。她短暫的編劇生涯始於戰後上海,走喜劇路線,將家庭倫理化悲為喜,幽默抵死卻又感人至深。後來為香港電懋公司編劇,題材雖然仍是婚姻與家庭,卻在電影裡建立一個與小說截然不同的世界。10月14日至23日,UCCA藝術影院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香港電影資料館聯合主辦「張愛玲編劇電影展」,為大陸觀眾首次展映張愛玲作為電懋公司編劇出品的五部作品。並邀請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的黃愛玲女士,以及《張愛玲全集》主編止庵在影展期間開設講座與觀眾交流。

此次影展的主題為「借銀燈」,選自張愛玲的一篇影評的標題,「《借銀燈》,無非是借了水銀燈來照一照我們四周的風俗人情罷了。」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何思穎介紹說,這五部電影創作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張愛玲短暫的編劇生涯始於戰後上海,通過這些作品可以欣賞到張愛玲在電影方面的才華,她走喜劇路線,將家庭倫理化悲為喜,幽默抵死卻又感人至深。張愛玲的小說本身就帶有「紙上電影館」的特點,其編劇的電影同小說又不完全相同,電影的表現更為直接、商業,把上個世紀的繁華奢美生動的躍然於熒幕。

香港駐京辦主任曹萬泰出席開幕式並在致辭時說,香港的電影事業發展近百年,素有「東方好萊塢」之稱,至今仍在世界電影市場中穩佔重要一席,這靠的是香港電影人大膽創新和堅毅不撓的精神。電影不僅是一項主要的創意產業,也是促進各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因此,特區政府一直積極支持香港電影業的發展,包括成立香港電影發展局支援和推廣電影業,並設立「電影發展基金」,資助香港電影業發展的活動,以及為電影製作提供部分融資。

他表示,香港與內地在電影業上的合作由來已久。在2003年籤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後,內地與香港的電影合作走上了新的臺階,兩地合作拍攝的電影由2004年前每年約10部,大幅增加至現時每年約30部;而在2009年和2010年內地十大國產電影票房中,有7部就是內地與香港合拍片,這清楚顯示香港電影及電影人在內地市場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參展電影:

《情場如戰場》

張愛玲第一個在香港的電影劇本《情場如戰場》,遇上林黛,為她量身打造嬌豔女神,讓她把放縱不羈發揮到淋漓盡致。先搶姐姐的心上人陳厚,再勾引劉恩甲,只為吸引表哥張揚的注意,林黛周旋在三個男人之間,嬌媚中帶著任性和淘氣,享受著青春和勝利者的歡愉。寫這一類神經喜劇,對愛看三、四十年代好萊塢電影的張愛玲可謂駕輕就熟,是名符其實的才女。戲中的對照,演姐姐的是與林黛氣質截然兩樣的秦羽﹙秦亦孚﹚,幕前演出不多,主要在編劇發展,後來擔任電懋編劇主任,兩奪金馬獎。

《六月新娘》

張愛玲為待嫁的葛蘭編寫的《六月新娘》。從日本坐郵輪來港,準新娘子汪丹林充滿期盼,同時也有點忐忑,未婚夫的舊相好竟摸上門來。有葛蘭當然少不了載歌載舞,不過歌舞對手不是未婚夫張揚,而是大力追求的菲律賓華僑田青,抱著吉他既歌且舞。加上喬宏的美國華僑海員,二男一女仿效百老匯的夢幻芭蕾場面。誤會重重構成多角關係,丹林不滿父親利用她釣金龜,又以為未婚夫偷腥,於是上演一幕走佬俏新娘,怎料未婚夫也找來後備……差點斷送女兒的幸褔,充著闊佬向未來女婿「打秋風」的父親是否似曾相識?始自《不了情》的自私父親,在張愛玲筆下始終揮之不去。

《南北一家親》

宋淇編劇的《南北和》(1961)叫好叫座,發展出雞同鴨講的「南北」系列。《南北一家親》把編劇一責交到好友張愛玲手上,女角依舊是丁皓、白露明。梁醒波的廣東茶樓與劉恩甲的北方館子鬥個你死我活,下一代則在西餐廳約會談情。兩肥難免大打出手,但南方人和「撈松」生活習慣上的矛盾,以喜劇方式化解消融,更化冤家為親家。電影署名「原著秦亦孚」,有論者認為戲裡的廣東俗語未必出自張愛玲的手筆。而北方組裡的丁皓,以電臺標準廣東話見家長梁醒波時順利過關,實情是身為廣東人的她佯裝北方人,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觀眾亦照單全收。丁皓在現實中卻未如電影般美滿,黯然收場。

《南北喜相逢》

南北系列來到第三部,南北的分歧作為引子,戲劇的發展和衝突,主要來自梁醒波易弁而釵的「姑媽」身上。故事橋段脫胎自英國話劇《真假姑母》,劉恩甲反對女兒與廣東人田青交往,被公司指派巴結來港投資地產的華僑女富商卻正是田的姑媽。姑媽臨時改期來港,田只好找來友人扮女人頂替,於是反串、誤會、錯摸、博懵、謊言……,祖師奶奶製造出一連串笑料,把鬧劇進行到底。張愛玲看通香港的拜金現象,也深明戲劇的賣點,不但繼續要梁醒波、劉恩甲打到滾地葫蘆,還安排鍾情、白露明泳裝上場。姑媽的兩位追求者是看錢份上,而兩位女主角面對愛情,視作世界上最偉大的事業,最後得償所願成為「結婚員」。

《小兒女》

本次放映未能包括桑弧導演、張愛玲參與構思的《哀樂中年》(1949),然而「人間重晚晴」的主題在《小兒女》裡有更張愛玲,亦更女性的發揮:妻子早亡的王鴻琛(王引)與同事(王萊)相知相戀,但為了三個兒女,對再婚的事忐忑不安。《哀樂中年》側重父親心態,《小兒女》則花費更多筆墨在後母身上,沒有想當然歸類為洪水猛獸,反而也道出了一點點當續弦的複雜心情,這與張愛玲初嫁賴雅不無關係,亦切合她不喜歡斬釘截鐵的人性書寫之理念。鴻琛的女兒(尤敏)對父親又憐惜又怨責又嫉妒又依戀,潛意識儼然欲取代亡母,不無張小說的病態色彩;只是張深諳電影為大眾娛樂,在其中釋放一點天真與樂觀,將一切矛盾在鬧哄哄中圓融化解。

相關焦點

  • 5部「張愛玲電影」 北京低價展映
    本報訊(記者 喻德術)也許你看過張愛玲的書,但不一定看過她「寫」的電影,現在機會來了。記者獲悉,今日起到23日,由女作家張愛玲任編劇的《小兒女》、《情場如戰場》、《六月新娘》、《南北一家親》、《南北喜相逢》5部影片將在北京798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展映。這是張愛玲的電影首次集中與內地觀眾見面。
  • 黃愛玲:「張愛玲熱」源於長時間文學形態壓抑
    核心提示:隨著近幾年《小團圓》、《雷峰塔》等張愛玲遺作的出版,大陸「張愛玲熱」非常厲害;近日,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香港電影資料館聯合主辦「張愛玲編劇電影展」首次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張愛玲編劇的電影引進大陸,而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的黃愛玲女士卻說:「一時的熱和不熱
  • 賈樟柯:自在芬芳——追憶黃愛玲老師
    編者按:2018年1月3日,香港影評人、電影文化工作者、首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費穆榮譽評審黃愛玲逝世,賈樟柯導演作此文追憶黃愛玲老師。
  • 自在芬芳——追憶黃愛玲老師
    預計閱讀時間為: 5 分去年(指2017年)九月,籌辦中的首屆平遙國際電影展在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時,我們也在電影史課上簡單了解過費穆先生,但藉由《詩人導演——費穆》一書,我第一次全景式地了解到費先生的創作,這份紮實的研究成果正來自香港。這份研究對大陸電影工作者來說尤為重要,它將中國三四十年代被左翼電影遮蔽的另一種電影傳統延續了下來。黃愛玲老師和她同仁們的工作,彌補了大陸電影研究因意識形態影響而造成的缺憾。
  • 格非×止庵×張悅然:天才夢——張愛玲百年誕辰紀念對談
    文章一開頭,19歲的張愛玲便給自己下了定義,以後見之明來看,這或許是關於張愛玲的文字中最為簡潔精準的:「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感嘆「成名要趁早」的她23歲便發展了她的天才,憑藉文字紅極上海灘,第一部小說集《傳奇》出版四天即被搶購一空。
  • 止庵《沽酌集》:一本「讀書的書」
    止庵的《沽酌集》就是一本「關於書的書」,是一本「讀書的書」,但是它不是書評或者書介,就是讀書的一些感想。裡面收錄的五十四篇文章大多與書有關,或是書人書事,或是書評隨想。書中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同時也有相當篇幅的文章是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一曲難忘,張愛玲的香港電影故事
    這篇文章是對2011年10月14日至23日,由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AA)藝術影院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香港電影資料館聯合主辦的以「借銀燈」為主題的「張愛玲編劇電影展」所做的特別報導,發表於《電影世界》2011年11月號。由電影世界雜誌(微信號:CINEMAWORLD)授權使用。
  • 宋以朗:遺產執行人眼中的張愛玲作品|訪談
    「在張愛玲的眼中,張學良和趙四小姐似乎將浪漫愛情看得比國家大事都更重要,所以《少帥》其實是一個愛情故事,延續著她投射在愛德華八世身上的少女幻想。」宋以朗說。止庵則認為,「張愛玲也許是在少帥的身上,看到歷史和時代變化的縮影。」
  • 《沽酌集》:這裡面有一個「別處讀不到的止庵」
    止庵先生《沽酌集》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沽酌集》收錄止庵先生文章五十四篇,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或是書人書事,或是借題發揮,舒展自然中見性情,內斂平淡中見積澱。
  • 《沽酌集》出新版 止庵:讀閒書之道,首先在於挑選
    作家、學者止庵的《沽酌集》,近日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新書發布在北京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店舉行。作者止庵與嘉賓——編劇史航,以「閱讀使我真正成為我」為主題,與到場讀者進行了分享。《沽酌集》收錄止庵文章54篇,大多與書有關,或是書人書事,或是書評隨想。書中既有對周氏兄弟、張愛玲、廢名、錢穆等現代文學作家及其作品的品評與考據;也有對日、法、俄等外國文學、歷史、藝術作品的賞讀;更有說「文心」的篇目,兼談作者買書、讀書、寫書、編書的心得。
  • 電影《一諾千金》上映 黃愛玲詮釋平凡母親
    黃愛玲與故事中原型父母在一起黃愛玲《一諾千金》劇照  搜狐娛樂訊 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一諾千金》於9月9日在河北某劇院進行首映。該劇由編劇詹文冠改編,導演馬會雷指導。素有母親專業戶之稱的黃愛玲此次傾情加盟該劇在劇中飾演失去孩子的母親寶陽娘。黃愛玲在劇中將這位平凡目前演繹的淋漓盡致。  電影《一諾千金》以河北農大果樹班同學15年來一直悉心照顧過世同學李寶陽的父母為題材,運用真實的故事,以及生活化的臺詞再現了這15年來果樹班同學照顧李維賀夫婦的點點滴滴。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一諾千金》不僅弘揚了主流的價值觀,更是將人性的光輝體現的淋漓盡致。
  • 對談|張愛玲小說改編起來為什麼那麼難
    為什麼還要讀張愛玲?而不讀張愛玲又會讓我們錯失什麼?9月19日,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格非,作家張悅然與止庵進行了一場對談,這次談論的對象是張愛玲。張愛玲的小說為什麼改編很困難?張愛玲在19歲時的散文《天才夢》中有其最著名的句子:「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而寫下這句有些「一語成讖」意味的話時,早慧的張愛玲已經開始文字創作有12年。
  • 張愛玲是偉大的作家,但她是什麼水平的編劇?
    董季方趕緊拉上窗簾、遮住月亮,讓劇情回歸了正軌——這是編劇張愛玲的一點自嘲,也是她有意無意留下的個人記號。編劇張愛玲和小說家張愛玲頗不同,其筆下文字直供大銀幕,借了演員肉身給演出來後,怎麼看都不那麼張愛玲,觀眾/讀者全憑忠心和慧眼識出那些記號來接頭。張愛玲自己也說,「寫文章是比較簡單的事,思想通過鉛字,直接與讀者接觸。
  • 《親愛的》京郊熱拍 黃愛玲閆妮演繹母女情
    黃愛玲與閆妮黃愛玲苦口婆心勸說女兒  由閆妮、黃愛玲、許還幻等主演的電視劇《親愛的》,日前正在京郊熱拍中,該劇講述了發生在改革開放初期,以一家印刷廠女工李寶莉人生中的愛恨糾葛來反映改革開放帶給這代人的悲歡離合。
  • 《霧都》熱拍 黃愛玲上演「中國式母親」
    黃愛玲《霧都》角色造型  搜狐娛樂訊 由黃力加親執導筒、趙冬苓擔任編劇,張豐毅、黃愛玲、葉靜領銜主演的電視劇《霧都》日前正在重慶熱拍中。老戲骨黃愛玲在劇中出演性格潑辣、卻心地善良,為了革命犧牲自己丈夫與兒子的茶館老闆娘,上演一幕「中國式母親」的英雄故事。
  • 緬懷影評人黃愛玲 (2篇)
    《戲緣》使人意識到,好的影評能夠切入肯綮,深入電影的深處,卻又能夠借蘊藉雋永的三言兩語道出來,這不僅事關功力,也事關作者的智慧和人生的閱歷及感受。《戲緣》全書到處充滿智慧的珠璣。黃愛玲的影評,真的很可能是香港有史以來罕見優美的評論。這裡面蘊涵著的是個寧靜、平和和充滿人性悲憫的至善世界。得以進入這個世界,只能說是一種幸福。」這是香港影評人舒琪對黃愛玲《戲緣》一書的評價。 在我看來,他們要說的是,《戲緣》是一本從容優雅的影評集。
  • 看張愛玲編劇的電影
    前不久北京798的尤倫斯中心放映了五部張愛玲編劇的電影。  張愛玲編寫這些劇本時,還在做一件對自己來講更重要的事,就是寫英文小說,包括TheBook of Change(《易經》)和The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在內,雖然這兩部作品當時未能出版。她需要同時做另外一件事來養活自己,這樣才能去寫這些小說,這就是給電懋公司編寫劇本。這種事情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有先例,美國小說家福克納就是好萊塢的一位編劇。
  • 張愛玲去世20年了,為什麼新作一本接一本的出?
    張愛玲1995年去世,今年正好20周年。在這段時間裡,《小團圓》、《雷峰塔》、《易經》等一本又一本新作面世,不是炒冷飯式的重新編選,而是未曾與讀者見面的「遺作」。在昨日《少帥》的首發式上,止庵說,張愛玲的小說「到此為止了」,「全部在這擱著」——但這只是小說部分,還有數量龐大的書信正待整理出版呢!為什麼張愛玲已經逝世了20年,新作卻一本接一本呢?
  • 止庵VS史航:京都的氣象讓我們慚愧
    4月20日下午,在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著名編劇、影評人史航和著名學者、作家止庵一起,就《京都》一書、京都氣象和京都所引發的北京想像等話題,和讀者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止庵說。相較來說,我們談到人、談到城市,特別愛下結論。在止庵小時候,家裡人教導他,結婚一定不要找東北人或四川人。「這樣下結論不是一個好的做法,而且往往漏洞百出。」 京都是一種風格 在《京都》一書中,林屋辰三郎談到京都的別名是「山紫水明處」。
  • 張愛玲百年誕辰:八卦、情史和假金句背後
    從60多年前在淪陷區「孤島寫作」,在上海灘聲名鵲起,到遠走香港、美國事業遇阻,再到港臺、大陸的重新出版引發閱讀熱潮,最終客死他鄉,張愛玲的一生可謂真正的「傳奇」。1984年,作家、學者止庵第一次讀到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敏銳地發現這部小說和當時國內的其他作品完全不同。他和張愛玲的緣分從此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