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無缺的成長環境,實際上是在傷害孩子

2021-03-02 問對教育

去年,我的一位朋友花了不菲的代價,把一批環保塑膠地板運至位於法國南部的別墅,原因是擔心在暑假期間,她蹣跚學步的孩子會在石板地上摔傷。雖然一代代法國孩子可能就是在同樣的石頭地上跑、摔、玩、睡,而且平安長大成人的,但這並未阻止她要確保安全的決心。

我認為,這極端體現了我們這輩人的普遍臆想:我們能夠控制孩子,讓孩子的成長環境完美無缺。在這種為孩子營造理想環境的奇怪而又徒勞的想法背後,暗藏著更為奇特、也更為徒勞的理念:培養理想化的孩子。

當然,對我們多數人來說,這種完美、安全、無時不在教育的氛圍實難企及;通過翻閱《居住》(Dwell)或其它精美的雜誌,我們可以體驗到這個只可意會的夢想——美侖美奐的Oeuf嬰兒床以及一塵不染的託兒所。我們多數人撫養孩子的時候,沒有成堆可愛而益智的木質玩具、鬆軟的塑膠地板或是健康的有機零食,但這種臆想存在於我們的腦海中,發揮著難以捉摸的影響力。

控制孩子的臆想早在孩子出生前就已存在,雖然在追求時髦的完美主義的過程中,不時有真知灼見閃現,也算是在現實世界中對我們過度焦慮的矯正

記起當初懷孕時,我曾有些驚愕地讀到過一篇平鋪直敘的文章,說研究表明毒品嬰兒(crack baby)最終會與非畸形兒一樣聰明伶俐。現如今我們連吃色拉中的羊奶奶酪、喝幾口葡萄酒都覺得很愧疚,而這些吸食毒品的女士生出的竟然也是聰明健康的寶寶!實際上,雖然確實似乎沒人真心建議所有的孕婦都靠吸食毒品來放鬆自己,但這個根本的諷刺似乎闡明了一個要點:即便是還在子宮裡,寶寶們也比我們想像的更具適應能力和忍耐性,也更為神秘莫測。

然而,目前的心思仍是控制孩子,甚至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美國新近出版了一本引人關注的書——《源頭:出生前九個月如何影響我們的一生》(Origins: How the Nine Months Before Birth Shape the Rest of Our Lives)。書中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多吃魚是否會提高孩子智力,多大壓力有益於未出生的寶寶等等。(壓力太大不好,但壓力太小也不好。某醫生的研究表明:有些生活愜意寧靜的孕婦詢問她該如何做,才能給安安靜靜呆在子宮裡的寶寶增加點健康壓力。)

然後,就在去年10月,英國一項廣為人知的研究表明:懷孕期間少量飲酒有益健康,事實上,相比於滴酒不沾的媽媽,稍微喝點酒的父母生出的孩子反而要略微聰明一點。你也許會認為,這條新證據會挑戰我們在飲酒與懷孕問題上一刀切的態度——近乎虔誠的熱情,但也可能喝酒對孩子實際上沒多大影響。哪怕喝一丁點酒都會傷害未出生的寶寶,這種正當性以及充滿道德考量的懷疑比理性的討論和科學依據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在寶寶出生前,我們就準備好了愧疚與犧牲,準備好了周圍人眾目睽睽的監督,也準備好了鋪天蓋地的道德考驗與非難。

我的一位朋友曾經非常謹慎地問過我一個問題:在懷孕後期喝上一杯葡萄酒,「這樣微小的風險是否值得一冒?」回答當然是不。為了自己一時貪杯的歡愉而拿孩子的健康或者能否上名牌大學來冒險,這樣追悔莫及的傻事只有麥克白夫人(Lady Macbeth)幹得出來。但是,這個問題本身就背離了自身的假設:對於無法實現的控制孩子的念頭,我們誇大其風險和敏感行,本身可能也在傷害孩子

通常的邏輯是,如果你喝點酒,你的孩子可能會笨一點。孩子本質上不會有啥傷害,但就是稍微笨一點。在這種考慮背後,就是製造出完美孩子的說不清道不明的心思。但也許我們應該捫心自問:即便我們能造出這樣的孩子,他長大後會不會讓人受不了?

你知道我說的孩子是什麼樣:金貴無比、天真輕信、呵護備至、喜歡挑剔,身穿漂亮的毛衣或是精挑細選的時髦T恤。我們全天候地保護孩子,不讓他沾染塵土、暴力、糖果、空虛、蛋白,以及偷他的塑料恐龍玩具的壞孩子,一句話,每天都讓他免遭塵世間一切紛擾,這算是為孩子好嗎?即便孩子周圍滿是木質玩具,即便家長苦口婆心、無私奉獻,家裡培養孩子如何成材的書籍堆積如山,這一切事實上不是在傷害孩子,或者是改變孩子的天性嗎?

我認識的一位女士告訴我:在早上做早餐、準備午餐以及整理衣服時,她就為孩子們做好了藝術計劃。藝術計劃!聽起來充滿了難以想像的詩情畫意——想像力豐富、安排緊湊、值得稱道。然而,這是否也有點太過瘋狂?我們如今生活的世界籤證處人滿為患,交通擁堵不堪,它能達到如此近乎完美的啟發水準嗎?你能強迫或者把你的孩子設計成充滿創造力嗎?

提供「真知灼見」的書不勝枚舉:

《神奇大腦:用遊戲、活動等開發孩子智力》(Amazing Minds: The Science of Nurturing Your Child’s Developing Mind with Games, Activities and More);

《如何培養靈氣十足的孩子:培養奔放、敏感、睿智、持之以恆及精力充沛孩子父母必備》(Raising Your Spirited Child: A Guide for Parents Whose Child Is More Intense, Sensitive, Perceptive, Persistent, Energetic);

《培育全面型孩子:如何培養自主型穩靠孩子(無憂慮之虞)》(Free-Range Kids: How to Raise Safe, Self-Reliant Kids (Without Going Nuts with Worry)。

這些書(以及無數類似的書)都聲稱可以培養出健康、有教養的孩子,每個障礙、每段就寢時間以及每次發脾氣,均可像學校的考試那樣加以把握。

我們能否暫且回溯至寬仁放任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記得父母開party時,孩子們四處瘋玩直至天黑,捕捉螢火蟲。孩子們餓了就自己隨便抓幾片蛋糕吃,吸入了大人們抽的二手菸,把雞尾酒端到已經有點語無倫次的大人手裡,那時候壓根就沒人注意他們;他們也得家長疼愛,只是沒人監督。我清楚地記得,那些沒人管的溫暖夏日夜晚是多麼地自由自在。在那些悶熱無聊的日子裡,在單獨、沒人監管、無人指手畫腳的歲月裡,孩子們茁壯成長;正是在這樣的歲月點滴中我們長大成人。

當然,有時理想的環境實際上並不理想。就拿部分現代家長樂此不疲地培養孩子時的一絲不苟的態度來說吧。《紐約時報》近日登載了一篇名為《寶寶知道:髒東西對身體有好處》(Babies Know: A Little Dirt Is Good for You)的文章,針對的就是這樣一些家長:堅持進屋必須脫鞋、必須隨時洗手、不許孩子乘地鐵以及隨身攜帶小瓶消毒劑等。文章寫得底氣不足。

很顯然,從理性的科學觀點說,的確存在過分講究衛生的事;事實證明,孩子要有免疫力,還得接觸點髒東西,而且在操場上高興啃著棍子、全身髒兮兮的孩子,似乎比那些全身乾乾淨淨、完美無缺的孩子身體要好。我喜歡這個說法,原因在於這也許是描述過度呵護這個難題的最好比喻,而這種呵護壓根就起不到任何保護。

家庭作業給家長們提供了幹涉或者說全面介入的另一個絕佳機會。我還記得我媽媽在樓上隱約對我喊「作業做完了嗎?」,但我不記得她曾挽起袖子,和我一起為一個越南計劃剪稻田圖片,或監督我讀了多少頁《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

一位母親告訴我這樣一件事:她七歲大的兒子就讀於紐約某頂級私立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是讓他寫一篇小品文——根據其「生活閱歷」理解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未選之路》(The Road Not Taken)中的詩句:「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吾徑擇其荒者往)。當然,由於她七歲兒子的「生活閱歷」還拓展得不夠全面,這個問題實際上要求家長親自動筆來寫。

我們控制孩子的新風氣中更麻煩的一點是:它包含的正確培育孩子的願景,在啟智方面與上世紀50年代的所有做法一樣專斷而墨守成規。按照當前的流行做法與科研成果,任何不控制孩子成長環境的家長——偷偷給孩子M&M巧克力與無機奶、或者開party直至凌晨二點鐘——均為不負責任與不計後果的行為,有點像是在挑戰現狀。

更重要的問題是:一味給孩子營造理想環境的臆念並未考慮現實差異——由祖父母、單親媽媽或者離異家長撫養成人的孩子。遠景規劃無疑是基於父母雙方輪流擔負起培養理想化孩子的重任。換言之,孩子全天候處於培養與充實之中,是迫於家長的「淫威」。

隨便翻下日曆,隨便找個周六,在這一代最出類拔萃家長中隨便找一家,都會看到他們與孩子一起奔波於體操課、生日聚會、足球班、藝術薰陶與登臺表演——為了孩子所謂的幸福,所有的日子都消弭於緊湊而又精準的安排中,家長們一天到晚連連貫的談話都成了奢望。(環境差點的家長只得指望這種殫精竭慮的育兒方法。)

有時看到這些疲憊不堪、滿懷虔誠、略顯呆滯的家長從車裡擠出來,就不禁會想:這種高標準的專注、指導與剖析真的會讓誰更快樂嗎?

人們不禁要問:家庭生活是否太過偏向於孩子了——這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對孩子少關愛一些,而是成人扭曲的觀念影響到了親子關係

人們更想知道:這種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關心是否真對孩子有益?家長的自私自利——想著自己生活忙亂不堪,因此有時自己所做的事並不完全著眼於孩子的娛樂或者成長——是否能有點心安理得?

我也不禁要問:打造完美孩子的所有努力(猶如上流社會的布爾喬亞對時尚食品的關注),是不是家長在轉移自己的失意?

忙碌了一天之後,這些為孩子殫精竭慮、道德上仁至義盡的家長是否是為了自己的放棄尋找補償?

婚姻中錯失的東西?彌補浪漫的缺憾?還是職業或冒險的折衷?

換言之,我們不禁要問:若是託爾斯泰(Tolstoy)或者福樓拜(Flaubert)再世,會對當前教育子女的做法作何感想?

家長控制孩子的努力一直延續著,伴隨孩子的成長。美國已有大學明白無誤地告訴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後何時該離開,否則家長還會賴著不走。即便對於上了大學的十七、八歲孩子,家長還是不願撒手、管這管那、買這買那,忙得不亦樂乎;換句話說,他們就是想賴著不走,繼續控制孩子。

當然,按此模式塑造完美孩子勢必會以失敗告終。家長無法控制一切,塵世間總有一些不齒的事讓孩子覺得不快樂、膩煩甚至傷心,難免會有背信棄義的朋友、失敗的聽寫或者糟糕的老師。把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帶到這個沉淪世界後真正讓人恐懼的事實是:不管你運送了多少塑膠地板到法國南部的別墅,都無法保護孩子不受傷害。

這聽起來可能比我想說的更誇張。我想建議的就是,家長們也許該靠邊站了,去倒杯酒,讓孩子們來點彼此折磨、厭煩或是傷害。

也許該試著放任孩子自由成長了;放飛他們的藝術想像空間,而不給他們做藝術計劃;讓這個不完美的世界與不完美的孩子順其自然吧。

相關焦點

  • 解析《瑪蒂爾達》:比起「暴力」環境,你更該關注普通孩子的成長
    但作為一個育兒師,我從這部電影中看到的是,我們更應該關注到普通孩子的成長。一:暴力環境下的堅持自我瑪蒂爾達的原生家庭很糟糕,父親是從事非法交易的商人,母親品味庸俗,打扮的花枝招展卻毫不關心自己的女兒,哥哥智商不高卻仗著父母的偏愛經常欺負瑪蒂爾達。在父母的眼裡,金錢和享樂才是重要的,看書、上學不僅無用還會被嘲笑。
  • 《少年的你》火了,抵制校園暴力,還孩子安全成長環境,大家行動起來吧!
    遏制校園暴力勢在必行,重視起來,行動起來,還孩子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近年來校園暴力呈現低齡化、群體性、網絡化特點,女生之間的暴力逐漸增多。有專家分析,這其實是長期積澱的社會問題的外露。另外如果父母之間經常有家庭暴力存在的話也容易讓孩子受到影響。原因3:道德教育效果有限,學生法制觀念薄弱學校「以成績為標準,以名校為目標」的教育理念,也讓老師們僅抓學習,而忽視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相應的心理輔導,這使得孩子缺少對自我行為的把控意識,做事不計後果,根本不知道自己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究竟要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 《奇蹟男孩》:能成為奇蹟的孩子,都有著怎樣的成長環境?
    伊莎貝爾教會我們:作為父母,最大的責任不是毫無原則的保護,而是幫助孩子成長。讓他們正視自己的缺陷,以另一種眼光或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學會與自己和解,自信的融入到現實生活中。奧吉在學校受到傷害鬧情緒時,他能及時給予疏導,陪伴、鼓勵。他把奧吉的頭盔藏起來,斬斷兒子退縮的後路,只為讓兒子早日走出自卑,勇敢面對現實。印象最深的兩個細節是:(1)第一天放學,大家都在安慰受了委屈的奧吉。爸爸趁媽媽不在,小聲對奧吉說:「要是有誰欺負你,你就欺負回去,誰都不用怕。」
  • 阿耐筆下的女性: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過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
    之所以要講她們,是因為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被原生家庭所傷害,但兩個人卻走上了兩條全然不同的道路。 同為不完美家庭出身的孩子,是什麼讓她們走上不同的道路?那些被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與孩子一塊成長!
    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為神聖不可侵犯,對於新的信息和資訊,他們也沒有多少興趣,似已疲憊不堪。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 許多人不接納自己,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卻放棄了內在探索,而選擇忍耐和逃避。
  • 傅首爾兒時為見母親喝洗潔精,童年的成長環境,可能左右孩子命運
    年輕作家傅首爾有著非常特別的一段童年的記憶歷程,對她來說可能小時候的環境氛圍就定下了它的發展方向,可以說代表了一種童年環境對於成長曆程的一些影響,可以說這樣的一種逐步的作用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地顯現出來的,這其中的環境氛圍會逐漸影響著理念觀點在成長中的不斷形成,這也是種很典型的環境因素的表現形式
  • 表現出攻擊性,是孩子成長的信號
    成長的動力本身包括攻擊性的釋放,《如何應對孩子的憤怒和攻擊》一書中提到,當孩子經歷一個成長節點時,攻擊性情感就會浮出水面。很多時候孩子表現出的惱人行為僅僅是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根據他們的經驗,只有當他開始攻擊別的孩子時父母才會出現。我們談論孩子的攻擊行為,實際上在談孩子是如何建立關係的,攻擊也是關係建立的一種方式,在他還沒有學會用語言表達,或者他還沒有完全被社會化之前,攻擊是孩子能選擇的建立關係的為數不多的一種方式。
  • 猛獁專訪丨「受氣包」王雷:沒有完美無缺的婚姻和家庭
    王雷還表示,沒有完美無缺的婚姻,也沒有完美無缺的家庭,必須有人去做一些努力和承擔,才能平衡家庭。劇中,相比妻子風風火火的職場女強人狀態,丁宇的隨遇而安似乎一直是夫妻間隱而待發的火藥桶,但在王雷看來,化身「超級奶爸」的丁宇只是在「最合適的時間選擇了最應該做的事」。
  • 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裡成長 區少兒圖書館開展「親子讀書會」活動
    親子讀書會現場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裡成長——12月24日,涪陵區少年兒童圖書館攜手涪陵城區第二幼兒園,開展了「親子讀書會」主題活動。通過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增加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並引導家長參與其中,共同體驗和分享親子閱讀的樂趣,增進親子感情。「在森林裡住著熊熊一家人,熊媽媽和熊爸爸每天都會告訴三個熊寶貝『你們是世界上最棒的熊寶寶』。但是有一天,小熊寶寶開始好奇,到底熊爸爸、熊媽媽最喜歡誰呢?
  • 孩子愛哭就是玻璃心?偽裝的「小男子漢」,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對於很多家長來說,愛哭的孩子都是脆弱的「玻璃心」,不堅強的孩子將來也無法應對社會各種挫折,孩子一哭就是玻璃心的話題,一直也沒有停止過探討,尤其是男孩子的成長更應該堅強,摔了不應該哭、被欺負了更不應該哭。
  • 請別讓離異後的某些行為持續傷害孩子
    但夫妻雙方在婚姻中未被滿足的私慾行為,即便在離異後,也會繼續直接或間接的投洩到孩子身上,傷害孩子的心靈。在現實中,這種傷害尤其體現在離異夫妻以下的幾種行為。這看似只詆毀對方,其實也深深地傷害著孩子。夫妻任一方的名譽都會影響著孩子的心理成長,如果是人為的「汙名」,更容易擊穿孩子的心靈。(三)騷擾撫養者與孩子的生活。(撫養者:本文指與孩子共同生活的夫妻任一方。)這也是離異後常見的一種不守規則的行為。
  • 買「垃圾」兒童床,你的孩子可能會經歷這些傷害「育兒環境攻略」
    設計師南爸×育兒環境標準倡導聯盟根據2016年《兒童傷害預防倡導報告》中的統計結果,45%以上的兒童人身傷害,是發生在家庭裡的。之所以那麼高發,除了一些家長看顧上掉以輕心外,更大的原因是因為家裡面的環境有各種各樣安全漏洞和隱患。
  • 父母日常的三句「口頭禪」,實際上最傷孩子,你是否還在說呢?
    父母日常的三句「口頭禪」,實際上最傷孩子,你是否還在說呢?人們在生活中都會有自己的口頭禪,為人父母當然也是一樣,可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無意中對孩子傷害很大,看看你自己是否有中招呢?1.再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安全感是必不可少,而能給予孩子安全感的就是自己的父母了,父母要是常說「再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語,很容易讓孩子感覺不到安全感,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很不利的,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懦弱,這樣孩子長大後很難有大出息。
  • 孩子意外傷害賠償標準是什麼,孩子意外傷害賠償有哪些標準?
    所有的意外傷害事故當然都是由於一些外來的突發性的原因才導致的,有很多人都特別關注於對學生的意外傷害案件,也是學生的這種意外傷害是直接在學校才導致的。那麼孩子意外傷害賠償標準是什麼,孩子意外傷害賠償有哪些標準?
  • 張鑫渣的完美無缺,張一抓得不動聲色—誰動了白色月光
    01 張鑫的渣,渣的完美無缺。張鑫在眾人眼裡一直是好爸爸,好丈夫的形象。沒有人不羨慕張一有這麼一個完美的丈夫,而張一,也在張鑫的這種完美表演下認為自己的婚姻肯定是例外。在張一第一次願意相信張鑫挽救婚姻,用錢打發走了鄭雯雯後。
  • 你家孩子屬於哪種氣質?了解「氣質9向度」,給孩子舒適成長環境
    氣質本身不分好壞,關鍵是環境和孩子的氣質配合的好不好。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這9個向度的體現,只不過是強弱之分,你需要根據孩子每個向度的表現來做出反應。趨避性趨避性強的孩子:融入新環境較慢,但不是不能融入,所以不要強迫孩子外向,而是應該引導和支持孩子,見到外人他不打招呼,別說孩子沒禮貌、害羞、膽小,可以跟外人解釋「孩子還沒準備好」。
  • 願孩子成長的每一寸道路上都充滿陽光
    這些對於孩子的一生以及家庭都是一種傷害和打擊,這類孩子,失去了這個階段孩子該有的快樂和天真,更多的是活在了別人異樣的眼光中。在我的教學生活中,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孩子——天生失聰的一個小女孩。在這個孩子的身上,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心疼。
  • 《三十而已》顧佳是完美無缺的全職太太嗎?
    有不少網友認為顧佳不是個完美無缺的全職太太。你覺得顧佳是完美無缺的全職太太嗎?顛覆了全職太太的歷史形象以前想到全職太太更像是個貶義詞,像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失敗婚姻的全職太太,或是全心全意照顧家庭、孩子和丈夫還不討好的全職太太。電視劇《三十而已》播出後,看到全職太太顧佳的形象,讓人顛覆了全職太太的歷史形象。顧佳愛自己,更愛家人。在照顧好一家子的所有事情時,也很好的提高了自己。如果全職太太是一份事業的話,小編認為顧佳做到了優+。
  • 孩子成長需要父母陪伴,只陪不伴對孩子的傷害,比你想的還要嚴重
    只要提到教育孩子,許多書籍和文章都會提到一個高頻詞彙——「陪伴」,大多數父母都知道陪伴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很多人並未完全理解「陪伴」的含義。倩倩今年3歲,最近剛上幼兒園,父母工作都比較忙,大多時候都是爺爺奶奶幫著接送孩子,好不容易遇到周末,父母與孩子約定周日到遊樂場玩。
  • 「我都是為了你好」,不是用來傷害孩子的理由,不要讓愛變質
    當這種想法在他們的腦海中盤旋的時候,孩子會變得否定自己,變得懷疑自己,甚至漸漸不自信。②孩子想要逃離父母用「我都是為了你好」去傷害孩子的時候,讓這份愛變了質,會慢慢構建起一個痛苦的生活環境。孩子在這個環境中成長,笑容不見了,溫柔不見了,剩下的只是恐懼與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