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品析古詩詞文化》第9回
中國歷代對於《出師表》的評價都很高,宋代詩人陸遊在他的詩中提到:「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表》是為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臨行之前上書劉禪的表文,闡述北伐的必要性以、期望後主劉禪能夠繼承先帝劉備未完成的大業以及對劉禪治國寄予期望。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上回說到諸葛亮為完成劉備心願(託孤輔助劉禪和統一全國),對北上伐魏的必要性提出了內外因素環境分析,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提出了三條建議,即廣開言路、賞罰分明和親賢遠佞,其中第三條親賢遠佞是治國建議的重中之重,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治國建議,第一條,廣開言路,開張聖聽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諸葛亮建議後主劉禪要廣開言路,善於聽取臣子們的意見,將先帝劉備留下來的美德發揚光大,用寬廣的心接納臣子們的意見,振奮鼓勵那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的士氣。畢竟他們都是追念先帝的知遇之恩,想要報答到後主劉備身上,都是忠於蜀漢的。
治國建議,第二條,賞罰分明,內外一體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諸葛亮建議後主劉禪對待宮內和宮外的人要一直看待,賞罰需要以同一標準實行,不能僅憑自己好惡而斷章取義。
治國建議,第三條,親賢遠佞
原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古文賞析
表文中用了較多的篇幅在「選賢能」上,諸葛亮告訴後主劉禪可以依靠誰,文官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武將是向寵,而且著重地稱讚了他們的優良品格,是「忠臣良將」,又特別強調了他們是先帝劉備選拔出來輔佐新皇帝的,他們是值得信任的。
其實三條建議都是圍繞「親賢遠佞」的,「廣開言路」意在「親賢臣」,「嚴明賞罰」意在「遠小人」,可見是有針對性的,因為後主劉禪平日裡寵信宦官一類小人,如任由其發展下去,再加上諸葛亮在外北上伐魏的情況下,「忠諫之路」被堵塞,很有可能造成蜀漢的動亂。由此可見,諸葛亮著實為小皇帝擔憂。
諸葛亮用以前實例告訴後主劉禪的「賢佞」的選擇,親近賢臣,疏遠小人,是西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是東漢衰敗的原因。就連先帝劉備在世時,也為桓、靈二帝,親近小人,疏遠賢臣導致東漢衰敗感到痛心遺憾。希望後主劉禪能夠以史為鑑。
總結及感悟
「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這三條治國建議對我們現在也有很好的借鑑意義,作為企業管理者領導,要多深入群眾之間了解掌握實情,多聽取多方面意見(廣開言路);獎勵和處罰需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來執行(嚴明賞罰);多親近有才能的人,讓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及時開除隔離那些整天沒實事幹,喜歡搬弄是非、惹是生非的小人(親賢遠佞),給真正愛崗敬業的人創造公平的平臺,讓他們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大家對諸葛亮《出師表》向後主劉禪提出的三個治國建議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如您喜歡,請點讚關注!如您覺得有用,請轉發收藏,下回給大家分享《前出師表》下一部分諸葛亮追敘往事,「報先帝」、「忠陛下」的真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