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劉禪提出了三條治國建議,其三尤為重要

2020-12-24 騰訊網

《漫談品析古詩詞文化》第9回

中國歷代對於《出師表》的評價都很高,宋代詩人陸遊在他的詩中提到:「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表》是為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決定北上伐魏,臨行之前上書劉禪的表文,闡述北伐的必要性以、期望後主劉禪能夠繼承先帝劉備未完成的大業以及對劉禪治國寄予期望。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上回說到諸葛亮為完成劉備心願(託孤輔助劉禪和統一全國),對北上伐魏的必要性提出了內外因素環境分析,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提出了三條建議,即廣開言路、賞罰分明和親賢遠佞,其中第三條親賢遠佞是治國建議的重中之重,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治國建議,第一條,廣開言路,開張聖聽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諸葛亮建議後主劉禪要廣開言路,善於聽取臣子們的意見,將先帝劉備留下來的美德發揚光大,用寬廣的心接納臣子們的意見,振奮鼓勵那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的士氣。畢竟他們都是追念先帝的知遇之恩,想要報答到後主劉備身上,都是忠於蜀漢的。

治國建議,第二條,賞罰分明,內外一體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諸葛亮建議後主劉禪對待宮內和宮外的人要一直看待,賞罰需要以同一標準實行,不能僅憑自己好惡而斷章取義。

治國建議,第三條,親賢遠佞

原文:「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古文賞析

表文中用了較多的篇幅在「選賢能」上,諸葛亮告訴後主劉禪可以依靠誰,文官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武將是向寵,而且著重地稱讚了他們的優良品格,是「忠臣良將」,又特別強調了他們是先帝劉備選拔出來輔佐新皇帝的,他們是值得信任的。

其實三條建議都是圍繞「親賢遠佞」的,「廣開言路」意在「親賢臣」,「嚴明賞罰」意在「遠小人」,可見是有針對性的,因為後主劉禪平日裡寵信宦官一類小人,如任由其發展下去,再加上諸葛亮在外北上伐魏的情況下,「忠諫之路」被堵塞,很有可能造成蜀漢的動亂。由此可見,諸葛亮著實為小皇帝擔憂。

諸葛亮用以前實例告訴後主劉禪的「賢佞」的選擇,親近賢臣,疏遠小人,是西漢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是東漢衰敗的原因。就連先帝劉備在世時,也為桓、靈二帝,親近小人,疏遠賢臣導致東漢衰敗感到痛心遺憾。希望後主劉禪能夠以史為鑑。

總結及感悟

「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這三條治國建議對我們現在也有很好的借鑑意義,作為企業管理者領導,要多深入群眾之間了解掌握實情,多聽取多方面意見(廣開言路);獎勵和處罰需要嚴格按照規章制度來執行(嚴明賞罰);多親近有才能的人,讓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及時開除隔離那些整天沒實事幹,喜歡搬弄是非、惹是生非的小人(親賢遠佞),給真正愛崗敬業的人創造公平的平臺,讓他們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大家對諸葛亮《出師表》向後主劉禪提出的三個治國建議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和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如您喜歡,請點讚關注!如您覺得有用,請轉發收藏,下回給大家分享《前出師表》下一部分諸葛亮追敘往事,「報先帝」、「忠陛下」的真摯情感。

相關焦點

  • 情深意切的《出師表》為何沒能打動劉禪?勸諫,諸葛亮做對了嗎?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曾提出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戰略路線:「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三國志·諸葛亮傳》)。
  • 諸葛亮出師表的重要意義
    為了實現全國統一,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亂之後,於建興五年(227年)決定北上伐魏,擬奪取魏的長安,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即這篇《出師表》。出師表/前出師表【作者】諸葛亮  【朝代】三國時期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 感人肺腑的《出師表》為何最終沒有對劉禪起到感化作用?
    全文中諸葛亮表達了自己對劉備父子的忠誠以及對劉禪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劉禪能擔起蜀漢的重任,成為了一個合格的帝王,但總體上來看劉禪的表現前期有良臣輔佐平安無事,後期劉禪重用宦官朝堂一篇昏暗,達到了不得不亡國的地步。那麼為何《出師表》並沒有起到感化劉禪的作用。我覺得有以下三點原因?
  • 從大學生角度去看《出師表》,劉禪和諸葛亮感情,是怨還是愛?
    因為是當時諸葛亮不讓他執政嗎,在29歲之前,他確實沒有機會表演。可是他在諸葛亮死後的表現還是一樣,為何?諸葛亮死後劉禪的表現諸葛亮死後,劉禪首先廢除宰相制度,把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二,把文武分開,防止分權制衡;其次,任命蔣琬、費禕、董允等有能力的官員,使其軍政交替,獨霸一人,避免像諸葛亮那樣勞累過度。劉禪是三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
  • 一篇《出師表》,觀點提出的是分漢庭,還是統一國家?
    雖然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說:「北定中原,光復漢室,還於舊都」,調門很高,但是結合上面後出師表的話,就知道諸葛亮自己心裡很清楚,以弱蜀滅魏軍,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事兒!那諸葛亮為什麼還要堅持北伐呢?為什麼在前出師表中說要北定中原呢?除了為了北伐要師出有名之外,主要還是要從諸葛亮和劉禪之間的關係和蜀國的政權運作來分析。
  • 諸葛亮的《出師表》為何不提趙雲魏延,卻點名了籍籍無名的向寵?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沒有提及名將,只提到了一個無名小卒,表面上這個問題輕描淡寫,很好回答。因為我們只要跟風,不動腦子回答,答案信手拈來就是。無非是,趙雲、魏延要跟諸葛亮先生到前線去,出師北伐了,要對蜀後主交代後方的事。向寵軍紀嚴明,又組織能力,有執行力,當然值得劉禪依靠了。
  • 出師表是諸葛亮威脅劉禪的證據
    出師表是我們初中課本上的一篇文章,是要求我們會背的,顯示了諸葛亮的至忠至誠。但其實並不盡然,小編在這裡給大家分析一下。建議大家先點讚再對照著原文邊讀邊看。第三四段諸葛亮往劉禪身邊安插自己的人,而且說這是劉備認可的,如果你不用,那你就是不孝,我隨時可以給你換下來。第五段諸葛亮覺得對的人,那就是對的。諸葛亮是有定義好人還是壞人的權利的。而且現在有的這些成就都是因為我和先帝共同打拼的。
  • 出師表的存在有意義嗎?諸葛亮是寫給誰看的?劉禪真答應北伐了嗎
    眼看著蜀漢帝國在自己的盤算中一手建立了起來,諸葛亮甚是得意,恨不得拉上過去的好友們一起到成都酒吧一條街好好喝一頓。眼看著諸葛亮慶祝的請柬已經發出去了,萬萬沒想到,劉備卻又把這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基業給毀了。等到好友們來的時候,蜀漢帝國已經成了危如累卵的政權。別說慶祝了,諸葛亮要是再不努力一點,可能連飯碗都保不住了。
  • 經典欣賞:諸葛亮《出師表》原文及翻譯
    出師表介紹:《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歷史上有《前出師表》。至於三國演義中的後出師表,並沒有證實。通常所說的《出師表》一般指《前出師表》。表,古代向帝王上書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出師表原文: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xiè)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 看「出師表」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提高情商
    如何處理和領導的關係,是職場中很重要的學問,尤其是高管與老闆之間的關係。這一點可以從古人的文獻中受益頗多。諸葛亮的「出師表」是第一次北伐前寫給劉禪的。後世一般將其當「勵志」文來鑑賞,其實還可以跟著諸葛亮學習如何為人處世。
  • 諸葛亮的智慧,出師表中如果沒有這句話,後果不堪設想
    就連司馬懿自己的子孫,也都是推崇諸葛亮,反感司馬懿。最直接的就是司馬懿的玄孫知道當年高祖篡位的做法,驚嘆說:『做出這樣的事情,晉國怎麼可能長久呢?」不過,如果我們看完《出師表》的內容,就不難發現,這篇文章不像是大臣出徵前,給皇帝上的奏表。我們分析一下《出師表》的內容。一開始的時候,諸葛亮就先講到了現在蜀國的境遇,屬於大業未成,國力疲敝這麼一個糟心的情況。
  • 諸葛亮《出師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為了北定中原,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諸葛亮一方面率兵親徵北伐;另一方面對內政提出積極建議,主張開張聖聽、賞罰嚴明、善用人才。《出師表》中的主張,針對時弊而發,具體詳細,有理有據。做為一名政治家、軍事家,能夠清楚地認識社會現實,並有針對性地提出醫治方法,表現了他的治國才能。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政。劉備有了諸葛亮支持,可以說如魚得水。
  • 《三國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而刻意對劉禪進行了醜化?
    不得已"白帝城託孤",為了讓孔明全心全意輔佐"復興漢室",又拿劉禪做文章,假意對孔明說,你可輔佐就輔佐,若這個不成器的小子不能輔佐,你就取代自立。逼得孔明感激涕零,不得不年年勞師北伐以報"先帝之恩"。這在《出師表》中可以印證。由此一來,劉禪給人的印象就更不好了,似乎他真就是紈絝子弟一樣。 再後來,《三國演義》繼續把劉禪寫得碌碌無為。
  • 教授呼籲刪除《出師表》,指責諸葛亮有稱帝野心,事實真是這樣嗎
    然而,近世有教授發奇文、出怪語,認為諸葛亮是個將個人野心藏匿得很深的權臣,和王莽、曹操、司馬昭是同一類人。此教授甚至上書教育部,建議中學語文課本撤銷《出師表》。說起來,此教授還是很有來頭的,其人姓胡,名覺照,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後在陝西省西安市委黨校從事教學工作,出版了許多小說,還發表有許多歷史、哲學、經濟學等方面論文。
  • 2020初中古詩文經典名句之出師表(必背+默寫)
    《出師表》中表示作者感恩圖報的句子是: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     2.《出師表》中,諸葛亮分析先漢興隆的原因是:親賢臣,遠小人。     3.《出師表》中敘述諸葛亮追隨先帝驅馳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 諸葛亮《出師表》原文及翻譯
    能量 分享人生智慧打造中國最大的閱讀平臺分享智慧,功德無量點擊上方「吳光明」即可關注《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
  •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後出師表》6個不解,打了多少人的臉
    有位喜愛看三國影視劇的網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蜀漢地處天府之國,易守難攻,國土面積雖然小了一點兒,但以諸葛亮的治國能力,完全可以將蜀漢打造成三國最富裕的國家,國家富有,人民生活幸福,豈不美哉?為何一定要北伐呢?連年北伐,不僅勞民傷財,還掏空了蜀漢的國力。蜀漢滅亡,諸葛亮和姜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諸葛亮閉眼前,劉禪鬥膽問了一句話,諸葛亮才發現他是深藏不露
    劉禪,生於公元207年,字公嗣,小名阿鬥。他是在劉備的顛沛流離生活當中出身的,其實小時候日子過得並不好,甚至還不如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當年劉備投靠荊州劉表之後,劉表的兒子不爭氣向曹操投降,投降了還不告訴劉備,然後曹操就一窩蜂向帶著大批人馬的劉備殺了個過來。劉備常年徵戰跑得快,一溜煙就跑掉了。
  • 出師表
    寫作背景: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出山輔助劉備成就大業,建立了蜀國,與曹魏、孫吳鼎足而立。劉備稱帝後,拜諸葛亮為丞相。223年劉備病逝,臨終對諸葛亮託認國事,並囑咐兒子劉禪:「汝與丞相從事,當事之如父」。後劉禪稱諸葛亮為「相父」。
  • 胡覺照教授:課本刪除《出師表》,愚忠思想誤導青少年
    其殫精竭慮為勸劉禪所作的表文《出師表》更是載譽累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讚賞至今流傳,並被選入了中學語文課本,以使學生們了解史實,提高古典文學素養。 不過近日《出師表》卻遭到西安歷史系胡覺照教授的批判,聲稱應當將其從中學課本中刪去,理由是認為《出師表》有灌輸愚忠思想之嫌。此言一出,便在網上引發了熱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