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朗傳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人也。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十二,試經為童子郎,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疑朗匿年,劾問。朗曰:「朗之內外,累世長大,朗雖稚弱,無仰高之風,損年以求早成,非志所為也。」監試者異之。
後關東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險,欲徙居溫。朗謂邵曰:「唇齒之喻,豈唯虞、虢?溫與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為避朝亡之期耳。且君,國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帶山之縣必駭,是搖動民之心而開奸宄之原也,竊為郡內憂之。」邵不從。邊山之民果亂,內徙,或為寇抄①。
是時董卓遷天子都長安,卓因留洛陽。朗父防為治書御史,當徙西,以四方雲擾,乃遣朗將家屬還本縣。或有告朗欲逃亡者,執以詣卓,卓謂朗曰:「卿與吾亡兒同歲,幾大相負!」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陽九之會②,清除群穢,廣舉賢士,此誠虛心垂慮,將興至治也。威德以隆,功業以著,而兵難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內,民不安業,捐棄居產,流亡藏竄,雖四關設禁,重加刑戮,猶不絕息,此朗之所以於邑也。」
朗知卓必亡,恐見留,即散財物以賂遺卓用事者,求歸鄉裡。到謂父老曰:「董卓悖逆,為天下所仇,此忠臣義士奮發之時也。郡與京都境壤相接,洛東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興義兵者若未得進,其勢必停於此。此乃四分五裂戰爭之地,難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舉宗③東黎陽。黎陽有營兵,趙威孫鄉裡舊婚,為監營謁者,統兵馬,足以為主。若後有變,徐復觀望未晚也。」父老戀舊,莫有從者,惟同縣趙諮,將家屬俱與朗往焉。後數月,關東諸州郡起兵,眾數十萬,皆集熒陽及河內。諸將不能相一,縱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久之,關東兵散,太祖與呂布相持於濮陽,朗乃將家還溫。時歲大飢,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訓諸弟,不為衰世解業。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時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遺昌武亭侯,邑百戶,朗弟孚又以子望繼朗後,遺薨,望子洪嗣。
【注】①抄:掠奪。②陽九之會:指災難之年或厄運。③宗:宗族,宗室。
16.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客謝之 謝:道歉B.此朗之所以於邑也 邑:同「悒」,愁悶不安
C.捐棄居產 捐:捐獻D.不為衰世解業 解:懈怠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監試者異之 莫有從者
B.唇齒之喻 久之,關東兵散
C.監試者以其身體壯大 執以詣卓
D.為天下所仇 為監營謁者
1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司馬朗小時候就善於應答,表現出不同於一般少年的敏捷與機智,這種才能在被董卓詰問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B.司馬朗對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難的做法很不贊成,一是因為移家於溫不能真正避開災難,二是因為李邵的離開會引起當地居民的騷亂,但他的勸阻並未起作用。
C.司馬朗認為,如果董卓能夠清除眾多的惡人,廣泛推舉賢能的人才,仔細考慮,就能取得蓋世的功業,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誠意打動,最終放了他。
D.司馬朗回到家鄉,認為家鄉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於是建議鄉親們跟他一起舉家遷到黎明去,但父老們留戀故土,只有趙諮及家人跟著司馬朗遷走。
19.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代漢語。
(1)朗知卓必亡,恐見留,即散財物以賂遺卓用事者,求歸鄉裡。
(2)此乃四分五裂戰爭之地,難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舉宗東黎陽。
【答案】16.C17.A18.C
19.(1)司馬朗知道董卓必定敗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財物給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請求返回故鄉。
(2)這裡是軍隊四分五裂交戰爭奪的地方,很難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現在道路還可以通行,帶領整個宗室向東遷往黎陽。
【解析】
【16題詳解】
試題分析:理解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平時要多積累文言詞彙,要能結合具體語境,弄清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揣摩其意思。C.「捐棄居產」的意思是:拋棄了住房財產。「捐」是「拋棄」的意思,不是「捐獻」。故答案為C。
【17題詳解】
試題分析:考查對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的理解。A.選項中「者」分別為「的人」和「的人」;B.選項中的「之」的意思分別為「助詞,的」和「補足音節,不譯」;C.選項中的「以」分別是「因為」和「介詞,把」;D.選項中的「為」分別是「被」和「擔任」的意思。故選A。
【18題詳解】
試題分析: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從文章第3段的內容看,司馬朗認為,如果董卓能夠清除眾多的惡人,廣泛推舉賢能的人才,仔細考慮,就能取得蓋世的功業。這可從「朗知卓必亡」可知。選項中的「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誠意打動,最終放了他」屬於無中生有,文章並沒有這樣說。故答案為C。
【19題詳解】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1)句中的「亡(滅亡)、見(被)、以(用來)、遺(給)」幾個詞是賦分點;(2)句中的「乃(表判斷)、安(安居)、及(趁)、舉(全)、東(向東)」幾個詞是賦分點。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
【點睛】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彙,運用「增、刪、調、換、留」等譯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譯句文從字順,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範,句意儘量達到完美。
參考譯文:
司馬朗,字伯達,河內溫地人。九歲時,有人直接叫他父親的名字,司馬朗說:「輕慢別人父母的人,也就是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這個客人就向他道歉。他十二歲時,通過通經考試成為童子郎,監考的人因為司馬朗身體健壯高大,懷疑他隱瞞了年齡,就訊問他。我的父族和母族,歷代人都長得個頭高大,我雖然年幼,卻沒有希望高攀的習性,少報年齡來求得早有成就,這不是我立志要做的事。監考的人對他的話感到驚訝。
後來關東的軍隊起事,原冀州刺史李邵家住在野王,靠近山勢險要的地方,他打算遷居到溫地。司馬朗對李邵說:「唇齒相依的比喻難道只是指虞國和虢國嗎?溫和野王兩地也正是這樣;現在您離開那裡而居住到這裡,只是躲避早上滅亡的時刻罷了。況且您是郡國百姓中享有名望的人,現在敵寇還沒有到來您就先遷走,依傍山地的各縣百姓必定發生騷亂,這樣就會動搖民心而成為違法亂紀的根源,我私下為郡內百姓的安危感到擔憂。」李邵沒有聽從他的勸告。沿山一帶的百姓果然發生騷亂,他們向內遷徙,有的還進行搶劫。
這時董卓遷移天子改都長安,董卓仍留在洛陽。司馬朗的父親司馬防擔任治書御史,應當向西遷移,因為天下各地紛亂如雲,就派司馬朗帶著家屬返回本縣。有人告發司馬朗打算逃跑,把他抓起來送到董卓那裡,董卓對司馬朗說:「你和我死去的兒子同歲,怎麼這樣辜負我!」司馬朗於是就說:「您憑藉高出世俗的美德,恰逢天下遭遇災難的機會,清除眾多的惡人,廣泛推舉賢能的人才,這確實是您的虛心納下,殫精竭慮的結果。(這樣下去)將會出現興旺以致大治的局面。您的威勢和德行因此盛大,您的功勳和業績因此顯著,然而戰爭災難一天天興起,各州郡紛亂不安,郊野四境之內,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他們拋棄了住房財產,到處流浪逃竄,雖然四面的關口設卡制止,對逃亡的人加重刑罰懲治,但仍然不能禁絕止息,這就是我憂愁不安的原因。」
司馬朗知道董卓必定敗亡,害怕自己被留下,就分送財物給董卓手下管事的人,請求返回故鄉。他回到故鄉後對父老們說:「董卓犯上作亂,被天下人仇恨,這正是忠臣義士發奮有為的時候。我們郡和京城境界相連,洛陽城東面有成皋,北面毗連黃河,天下興起義兵的人們如果不能前進,那情勢必然使他們停留在這裡。這裡是軍隊四分五裂交戰爭奪的地方,很難使自己安居下去,不如趁現在道路還可以通行,帶領整個宗室向東遷往黎陽。黎陽有軍營,趙威孫過去同我們鄉裡有姻親,擔任監營謁者,統領軍隊,足可以做我們的首領。如果以後有變化,再慢慢觀望也不晚。」父老們留戀故土,沒有跟著司馬朗遷走的,只有同縣的趙諮,帶著家眷一起和司馬朗遷往黎陽。幾個月後,關東各州郡起兵,聚眾幾十萬人,都集結在滎陽、河內一帶。將領們不能統一行動,放縱士兵搶掠,百姓被殺死的近一半。過了很久,關東的兵散去,太祖和呂布在濮陽一帶相互對峙,司馬朗才帶著家人回到溫地。這一年發生大饑荒,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司馬朗收留撫恤宗族裡的人,教育自己的弟弟們,不因為是衰亂時期就放鬆學業。
建安二十二年,因患病去世,當時四十七歲。
微信號
相關文言文閱讀,可點擊下面連結:
商鞅立木
黃庭堅學書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
揚雄傳
柳秀才
始得西山宴遊記
愛蓮說
醉翁亭記
出師表
劉禹錫傳
呂元膺
勸學
阿房宮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