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死後在殿中停屍近40年,為什麼康熙一直不將祖母下葬呢

2020-12-22 騰訊網

在孝莊皇太后歸天之後,康熙皇帝並沒有將她立即下葬,而是選擇將祖母孝莊皇太后先暫時放在了清東陵外的「暫安奉殿」裡,這一放足足高達37年。很多人第一時間會將康熙皇帝的這種舉動歸結到不孝順這三個字上,不過事實背後的真相正相反,正是康熙皇帝太孝順,他才足足把自己祖母的屍體存放了高達37年之久。

這一現象的出現,並不是康熙皇帝自己所能左右的,他也想儘快的將自己祖母的棺木安置好,畢竟自古以來就有著「落葉歸根,入土為安」的說法,只是孝莊太后臨死之前的囑咐和清朝皇陵規矩發生了違背,這也是孝莊太后這一輩子給康熙皇帝出的一個難題。

01還原孝莊太后臨終前的遺命

《清史稿》中記載:「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公元1687年(即康熙26年),孝莊太后因病歸天,從清史稿當中的記載,我們能夠明顯看到,孝莊太后並不想死後和皇太極合葬,究其原因,其實並不像清稿當中記載的那樣,只是因為皇太極餘生並未寵幸過孝莊太后,如若不是順治帝即位,不憑藉「母憑子貴」的話,孝莊太后後期很難打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其實身為孫兒的康熙帝也明白祖母的意思,祖母從小到大就在自己成長的道路上傾注了太多心血,所以不管孝莊太后立下怎樣的遺囑,康熙皇帝都會盡力去照辦,除了盡心盡力以外,而且一定要按照祖母遺囑去做好。

02三十七年的擱置,康熙一直很犯難

我們暫且先拋開孝莊太后留下的遺囑,把著眼點放在清朝皇家祖制上,不管是在孝莊太后之前,還是在孝莊太后之後,皇后都應該和皇帝合葬,而且合葬的規矩是同陵同穴。可是如今如果真的要按照孝莊太后的遺囑來執行的話,那麼康熙帝不就很明顯的違背皇家祖制了嗎?

面對祖母的遺囑,和清朝帝王的祖制,康熙帝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前者,但是執行的速度卻很緩慢,前前後後大概用了37年的時間。不是康熙帝不想速成,而是孝莊太后留下的遺囑,實在太難實現。

「既不想和皇太極合葬,又不能太破壞祖宗規矩」,那為什麼不按照孝莊太后的遺願把她安葬在自己的兒子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陵墓的旁邊呢?縱觀清朝之前的歷朝歷代皇家陵墓,似乎也並沒有母親陪葬在兒子陵墓附近的典型。其次,更為關鍵的一點是,順治皇帝是「滿清入關以來的第一位皇帝」。

順治皇帝的陵墓,也就是孝陵,位於昌瑞山,是整個清東陵園區規格最高,等級最高的一座陵墓了。如果讓祖母孝莊太后的陵墓放在皇阿瑪陵墓的旁邊,看似是完成了孝莊太后的遺囑,但其實又不能凸現出孝莊太后地位的尊貴,因為孝陵旁邊實在是再難尋覓到一塊兒風水寶地了。

03康熙駕崩,雍正著手解決

為什麼康熙皇帝不再在暫安奉殿下挖掘地宮呢?這一點我們無從下手分析,但後來關於孝莊太后陵墓的問題,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是新繼位的雍正皇帝解決了這個事情,他雍正皇帝正式採取了在暫安奉殿下挖掘地宮陵墓的舉動。雍正帝的這個舉動,堪稱完美,一方面雍正地把握住了時間節點,另一方面,雍正帝在考慮事情上很靈活。

歷時37年,康熙帝也沒能實現為祖母修建合適陵墓的願望,為了妥善安置祖母的棺木,康熙帝不得不暫時在清東陵外,在短時間之內加派人手修建了暫安奉殿。孝莊太后的棺木就放在殿堂的寶座上,然後康熙帝命人將殿門永久用土掩埋,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座地上陵墓,但這也是康熙帝的權宜之計,因為他在世的時候,實在是想不到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來安置孝莊太后的棺木了。

直到康熙駕崩歸天,如何遵照孝莊太后的遺願進行安置,這個看起來很棘手的問題,自然而然就留給了雍正帝。雍正帝上臺初期,一直都為國事鞠躬盡瘁,直到公元1725年,也就是雍正三年的時候,雍正帝才開始著手這件事。我們上面也提到了,雍正帝把握住了時間節點,因為1725年是孝莊太后嫁給皇太極後的100年;其次,孝莊太后的棺木一直暫放在暫安奉殿內,同時期的康熙年間風調雨順,而且出現了太平盛世的景象,雍正帝便由此入手。

雍正認為暫安奉殿這塊地風水很好,而且位於清東陵旁,也是比較符合太祖母的遺囑,所以雍正帝決定開挖地宮陵墓。最終,困擾了康熙帝幾十年的問題,終於在雍正三年被解決。

相關焦點

  • 康熙為何將祖母孝莊太后在宮中停屍足足37年不肯下葬?
    公元前1688年1月27日,也就是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太后去世了。要知道這個孝莊太后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她可是有輔佐了順治和康熙兩代偉大帝王的女人。甚至有一些人把她的歷史功績和呂后、武則天等強人相提並論。
  • 康熙為何將祖母孝莊太后在暫安奉殿裡停留了37年不下葬?
    康熙二十六年臨近春節,75歲的孝莊太后去世,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孝莊死後整整37年沒有下葬,其棺槨一直停留在暫安奉殿達37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雍正帝才為孝莊太后建昭西陵,孝莊太后才真正入土為安,那麼,為何孝莊太后會在死了37年之後才下葬呢?
  • 孝莊死後,抬棺材途中發生了一件怪事,導致她的棺材37年後才被下葬
    比如:她死後在宮中停屍了37年,一直遲遲未曾下葬。可能有人會說,停屍37年不下葬,這女人也太悲劇了,生前沒有享福一天,死後還無法安息。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康熙為何將祖母孝莊太后在清東陵外的「暫安奉殿」裡停留了不下葬
    康熙皇帝在中國古代王朝歷代帝王之中算是非常出色的一位,之所以能夠有雄才大略與他的祖母孝莊有著很大的關係。孝莊輔佐了兩代帝王,一個是他的兒子,另一個便是康熙,從康熙幼年的時候就開始教育輔佐,可以說,孝莊在清朝的發展之中佔據著極重要的地位,也幫助康熙成為了一位偉大的帝王。
  • 孝莊太后去世,康熙帝將她停屍37年,為什麼遲遲不下葬?
    康熙帝最大的功績就是在位期間將臺灣收復,這讓之後臺灣一直處於清朝的領土。 這位女子不是他的皇后,而是康熙帝的奶奶孝莊太后,熟悉清朝歷史的人肯定知道,孝莊太后從康熙帝即位,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沒有孝莊太后,恐怕康熙帝坐不穩皇位。 現如今看來,孝莊太后的名氣也是很大的。有很多電視劇都是關於孝莊太后的,比如說《孝莊秘史》、《康熙王朝》等等,這些電視劇中都出現了孝莊太后的身影,而且在劇中孝莊太后還是主要角色。
  • 孝莊死後,抬棺材途中發生了一件怪事,從此她的屍體被放置了37年
    比如:她死後在宮中停屍了37年,一直遲遲未曾下葬。可能有人會說,停屍37年不下葬,這女人也太悲劇了,生前沒有享福一天,死後還無法安息。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她到底經歷了什麼?這背後到底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關於她的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 孝莊死後,抬棺材的途中發生一件怪事,從此她的屍體被放置了37年
    比如:她死後在宮中停屍了37年,一直遲遲未曾下葬。可能有人會說,停屍37年不下葬,這女人也太悲劇了,生前沒有享福一天,死後還無法安息。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她到底經歷了什麼?這背後到底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關於她的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 孝莊死後,抬棺材的途中發生了一件怪事,從此她的屍體被放置了37年
    比如:她死後在宮中停屍了37年,一直遲遲未曾下葬。可能有人會說,停屍37年不下葬,這女人也太悲劇了,生前沒有享福一天,死後還無法安息。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她到底經歷了什麼?這背後到底有著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關於她的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 孝莊太后靈柩37年不下葬,究竟是怎麼回事?遺體又是如何保存的?
    人的屍體則需要長時間處在極寒的環境下,才能保證屍體不會腐爛,所以在古代一般人死後都會儘快入土為安。但是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女人,她的遺體竟然37年未下葬,她就是孝莊太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她的遺體是怎樣保存的?孝莊太后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女強人,除了武則天以外,很多人都視她為最強,她的一生波折而璀璨。
  • 孝莊太后究竟做了什麼,能得康熙如此敬重?她是祖母,更是親娘
    可在康熙二十六年,祖母孝莊太后病重之際,康熙皇帝竟如此自我評價: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啥意思?不騎馬,不乘轎,步行到天壇,向天祈禱,「若大數或窮,願減臣玄燁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3、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太后崩逝於慈寧宮,康熙皇帝在悲痛欲絕之餘,六違祖制,甚至不顧「朕躬忌諱」;甚至不顧朝臣勸阻,「立意割辮」;向孝莊太后盡了最後一次孝道。
  • 孝莊太后 | 與康熙皇帝的那些事兒
    然而,來自祖母—孝莊太后的愛,彌補了他幼小心靈的感情空白,祖母也成為他生活中最可依賴的親人。作為祖母,孝莊太后可稱得上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她不僅關懷、愛護孫兒,而且更注重教育、培養。她的所作所為一方面是骨肉親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更是孝莊太后作為一位具有遠見卓識政治家的深謀遠慮。(視頻片段:孝莊太后教導康熙)祖母關心疼愛孫兒,本是情理之中、天經地義之事。
  • 孝莊死後35年,棺材才真正放入皇陵,康熙也有他的難言之隱!
    通過史料我們可以得知,康熙對自己的祖母孝莊太后十分孝順,事關祖母的一切康熙都力求事必躬親。不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康熙自始至終都沒有給自己的祖母修建陵墓。
  • 孝莊臨死前的一句遺言,康熙至死無解,雍正上任後輕鬆破解
    孝莊太后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人,在那個爾虞我詐的朝廷上,她和順治不但是孤兒寡母,還孤立無援,處處都要受攝政王多爾袞的掣肘,經過腥風血雨,還扶持著自己的兒子福臨登基。可惜順治皇帝太專情,因為一個女人便要出家,後來還鬱鬱而終,順治早逝之後,已經一大把年紀的孝莊太后又要從小提拔自己的小孫子康熙,可以說她為大清的盛世基業的奠定立下了汗馬功勞,孝莊於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壽終正寢。
  • 孝莊皇后臨終前一句遺言,康熙為之操心了38年始終無法解決
    歷史上對她的評價非常高,有人說她是清朝歷史為數不多的傑出女政治家,有人說如果不是她,清朝也不可能誕生明君康熙了。但是孝莊與順治的關係卻不太好,在順治看來,不管孝莊做什麼,都是為了獨攬朝中大權,甚至他作為皇帝,也不能得到自己的愛情,順治唯一喜歡的妃子是董鄂妃,但是孝莊卻出於政治目的,將其拆散,沒過多久董鄂妃便死了,這更加讓母子關係變得水深火熱,順治皇帝也鬱鬱而終。
  • 孝莊太后有沒有改嫁給多爾袞?本是天下皆知的事,卻被人為掩蓋
    孝莊太后下嫁之日,明朝遺臣張煌言曾作《建夷宮詞》戲謔說: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又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敦有今日成立。」但孝莊嫁叔之事,康熙引以為恥。1687年,孝莊皇太后死了,享年75歲。按照祖制,要運她的屍體到關外與皇太極合葬。康熙斷斷不能接受!
  • 孝莊太后不和丈夫合葬,也沒葬入清東陵,是因為她再嫁?
    這其實是很奇怪的,須知,在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77歲的仁憲皇太后逝世,康熙帝對嫡母的逝世也是痛苦異常,就在嫡母逝世後不久,康熙帝就將嫡母葬入了孝陵東部的新陵(最早在康熙三十二年已有記載),因在孝陵之東,在康熙五十八年,改新陵為孝東陵,而孝東陵也成為清朝第一座皇后陵。
  • 孝莊太后去世後,為什麼她居住的慈寧宮再也沒人住過?
    歷史上的孝莊太后是一個輔佐順治、康熙兩代皇帝的傑出女政治家,她是順治的母親、皇太極的皇后,名為孝莊文皇后,也叫布木布泰,其中的含義是天降貴人,意味著她天生就不平凡。孝莊文皇后去世後,她曾經住過的慈寧宮後來一直沒人再住過,這是為什麼呢?
  • 孝莊皇后死後37年不下葬,原因為何?臨終遺言說了什麼?
    一位來自蒙古大草原的女子最終成為了皇太后,清朝的皇太后,並對中國清朝的早期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她就是孝莊皇太后,孝莊皇后變成了科爾沁蒙古草原的親王的女兒,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後者增加在中國的東北,努爾哈赤建立後期強度不強,為了和明代形成權力制衡,建立在政治、國家政策下,皇太極孝莊皇后最終結婚了
  • 為何人死後不能馬上下葬?需停屍三天呢?是迷信還是有科學依據?
    這些年來,隨著我們國家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們國家的經濟水平越來越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越來越好了。與此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只是可能是程度上有所差距。就比如今天小編要和大家介紹的這個習俗習慣,那就是在中國的一些農村地區,人死後是不能馬上下葬的,需停屍三天。那麼,有麼有讀者朋友們知道為何人死後不能馬上下葬?需停屍三天呢?是迷信還是有科學依據?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是怎麼一回事吧。
  • 蕭莊太后死後,除了蕭聖憲皇后,沒有人住進慈靜宮
    原來的慈靜宮其實叫仁壽宮,李太后、鄭妃、昭妃都住在這裡。顯然只有這些皇后、妃子等皇族身份和尊貴的人才能在這裡居住,孝莊皇太后是進駐慈寧宮的第一人,而這一住就是40多年。孝莊太后(1613——1688)是蒙古科爾沁貝爾齊吉特部布赫的次女,孝端文皇后的侄女,皇太極的妃子,順治皇帝的母親,康熙皇帝的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