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死後35年,棺材才真正放入皇陵,康熙也有他的難言之隱!

2020-12-26 騰訊網

康熙之所以被譽為「千古一帝」,不僅是因為他的能力突出,他的道德品質同樣令人稱頌。

我們知道,康熙是個十分孝順的皇帝,哪怕是撫養他長大的蘇麻喇姑,都得到了這位皇帝無微不至的照料。

康熙對一個無血緣關係的老宮女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他的親人呢?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莊太皇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晝夜不離左右,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

康熙在誦讀祝文時涕淚交頤,說:「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然而自然規律是無法抗拒的,該月二十五日,孝莊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歲的高壽安然離開了人世......

通過史料我們可以得知,康熙對自己的祖母孝莊太后十分孝順,事關祖母的一切康熙都力求事必躬親。不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康熙自始至終都沒有給自己的祖母修建陵墓。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康熙不為孝莊太后修陵的原因。

根據史料記載,孝莊臨終之前曾立下一道遺囑,依照「卑不動尊」的原則,她不想驚擾皇太極的清眠,希望能葬在孝陵附近,陪伴兒子順治帝。按照清廷祖制,后妃過世後應與其丈夫合葬。顯然,孝莊的遺囑給康熙出了個大難題,此時的康熙正面臨著兩難抉擇:

如果遵照祖母的遺願,勢必會違背祖制;

若按照祖制安排,又辜負了祖母的囑託。

無奈之下,康熙只能想了一個權宜之計,先將祖母的靈柩停於東陵的殯宮中,以後再拿主意。沒想到,康熙一生都沒能做出決定,在後來的三十五年裡,直到他駕崩也未曾給祖母修陵。

有人覺得,康熙畢竟日理萬機,連睡眠時間都比其他皇帝短得多,顯然是顧不上為祖母修建陵墓,這才耽擱了三十多年。不過,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康熙曾先後三十次祭拜孝莊太后,這足以說明他心中始終牽掛過世的祖母,根本不會因為忙碌而忽略了祖母的身後事。

況且,康熙為了安葬孝誠修建景陵的時候,正值三藩之亂之際。在這種緊要關頭,他仍能抽出時間為皇后修陵,怎會沒時間為祖母修陵呢?

那麼,究竟為何康熙會「忘記」給孝莊修陵呢?

在史料中我們找不到答案,有些史學家認為,康熙始終在拖延為祖母修陵,想要想到一個既不辜負祖母又不違反祖制的方式安葬孝莊。然而,窮康熙一生,他都沒能找到這個折中的辦法。無奈之下,康熙只能將這個問題留給下一代。

平心而論,康熙的做法雖屬迫於無奈,但交給後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確是個好主意。雍正上位後,以曾孫的身份解決了這個困擾先皇三十餘年的問題,將曾祖母的殯宮改建成孝莊陵,輕而易舉地解決了該問題。

雍正選擇為曾祖母修陵的時間非常討巧,這一年正是孝莊與皇太極結婚一百周年。在這一年中,雍正改建殯宮安葬曾祖母,終於幫父親解決了這個難題。

那麼,康熙讓祖母停靈三十五年的做法,是否怠慢了過世的孝莊呢?

我們且來看看孝莊的棺木是如何停靈的。此前,許多朋友望文生義,認為將孝莊停於殯宮就是將棺槨安放在地面的大殿上,並未讓死者「入土為安」,實際上並非如此。雖然在史料中鮮有這些記載,不過筆者卻在《康熙起居注》中的隻言片語中分析出了孝莊棺槨的停靈情況。

首先,我們來看看在康熙十三年和康熙十七年過世的兩位皇后是如何停靈的。這兩位皇后均在康熙二十年被葬入景陵,所以,她們的棺槨分別經過了七年和三年的停靈期。根據《清實錄》的記載,這兩位皇后的梓宮雖被停於殯宮,但殯宮的構造卻「與地宮無異」。也就是說,即便是停靈於殯宮,棺槨亦會被埋入地下。

其次,在關於孝莊文皇后停靈的記載中,我們能夠看到「隧」和「封」等字眼。根據這些字眼判斷,所謂「殯宮」應該是一座地宮,亦或是殯宮之下另修有一座地宮。若孝莊被停靈於地面上,在史料中亦不會出現這些記載。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將孝莊停靈於殯宮總共花了多少時間。根據史料的記載,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宮人開始將孝莊的靈柩安放在安奉殿內,整個過程用了四天時間。如果僅是將棺木安放在地面上的大殿內,怎會用了四天時間呢?顯然在這段時間裡,必有工匠在填砌隧道,這四天便是破土動工的工期。

所以,根據這三點,我們就能判斷出孝莊停靈期間,其靈柩是被埋入地下的,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樣停在地面。

當然,這些均是筆者個人的主觀判斷,如有不同意見還望各位斧正。

相關焦點

  • 孝莊死後,抬棺材途中發生了一件怪事,導致她的棺材37年後才被下葬
    比如:她死後在宮中停屍了37年,一直遲遲未曾下葬。可能有人會說,停屍37年不下葬,這女人也太悲劇了,生前沒有享福一天,死後還無法安息。 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康熙為何將祖母孝莊太后在清東陵外的「暫安奉殿」裡停留了不下葬
    孝莊對於康熙的教育是極為嚴格的,從其飲食起居到言行舉止,嚴格執行。所以年少時的康熙就歷經徒制,長大以後一定要做一位偉大的帝王。而孝莊在皇帝身邊也潛移默化的給了他很大的影響,培養他治國的態度,在幼年時期所養成的好習慣,伴隨了康熙一生才使得康熙如此的長壽,能夠在皇帝的位置上做了61年。
  • 孝莊死後,抬棺材途中發生了一件怪事,從此她的屍體被放置了37年
    她在世期間,一心輔佐兩位皇帝,皇太極死後,年幼的順治才6歲,孝莊作為母親,盡心扶持自己的兒子,走過了那段特殊時期。 在經歷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之後,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莊太后病危,該月二十五日,七十五歲高壽的孝莊安然離開了人世,壽終正寢。 之後,康熙給祖母上了尊崇的諡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文皇后。
  • 孝莊死後,抬棺材的途中發生一件怪事,從此她的屍體被放置了37年
    她在世期間,一心輔佐兩位皇帝,皇太極死後,年幼的順治才6歲,孝莊作為母親,盡心扶持自己的兒子,走過了那段特殊時期。 在經歷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之後,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莊太后病危,該月二十五日,七十五歲高壽的孝莊安然離開了人世,壽終正寢。 之後,康熙給祖母上了尊崇的諡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文皇后。
  • 孝莊死後,抬棺材的途中發生了一件怪事,從此她的屍體被放置了37年
    她在世期間,一心輔佐兩位皇帝,皇太極死後,年幼的順治才6歲,孝莊作為母親,盡心扶持自己的兒子,走過了那段特殊時期。 在經歷了順治、康熙兩代皇帝之後,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莊太后病危,該月二十五日,七十五歲高壽的孝莊安然離開了人世,壽終正寢。 之後,康熙給祖母上了尊崇的諡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文皇后。
  • 康熙為何將祖母孝莊太后在暫安奉殿裡停留了37年不下葬?
    康熙二十六年臨近春節,75歲的孝莊太后去世,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孝莊死後整整37年沒有下葬,其棺槨一直停留在暫安奉殿達37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雍正帝才為孝莊太后建昭西陵,孝莊太后才真正入土為安,那麼,為何孝莊太后會在死了37年之後才下葬呢?
  • 康熙為何將祖母孝莊太后在宮中停屍足足37年不肯下葬?
    公元前1688年1月27日,也就是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太后去世了。要知道這個孝莊太后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她可是有輔佐了順治和康熙兩代偉大帝王的女人。甚至有一些人把她的歷史功績和呂后、武則天等強人相提並論。
  • 孝莊太后死後在殿中停屍近40年,為什麼康熙一直不將祖母下葬呢
    在孝莊皇太后歸天之後,康熙皇帝並沒有將她立即下葬,而是選擇將祖母孝莊皇太后先暫時放在了清東陵外的「暫安奉殿」裡,這一放足足高達37年。很多人第一時間會將康熙皇帝的這種舉動歸結到不孝順這三個字上,不過事實背後的真相正相反,正是康熙皇帝太孝順,他才足足把自己祖母的屍體存放了高達37年之久。
  • 孝莊臨死前的一句遺言,康熙至死無解,雍正上任後輕鬆破解
    孝莊太后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人,在那個爾虞我詐的朝廷上,她和順治不但是孤兒寡母,還孤立無援,處處都要受攝政王多爾袞的掣肘,經過腥風血雨,還扶持著自己的兒子福臨登基。可惜順治皇帝太專情,因為一個女人便要出家,後來還鬱鬱而終,順治早逝之後,已經一大把年紀的孝莊太后又要從小提拔自己的小孫子康熙,可以說她為大清的盛世基業的奠定立下了汗馬功勞,孝莊於康熙二十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壽終正寢。
  • 孝莊太后靈柩37年不下葬,究竟是怎麼回事?遺體又是如何保存的?
    對於她死後為什麼沒有直接葬在陵園,而是安置了整整37年,歷史上一直有很多傳言,有的傳言說孝莊太后生前與多爾袞有著不清不楚的關係,導致她無法與皇太極合葬,這也是流傳最廣的一個謠言,還被許多影視劇當作正史拍了出來。
  • 她是康熙出身最高的皇后,死後坤寧宮無人敢住,孝莊親自祭拜
    康熙是一個非常重視出身的皇帝,他冊立過三位皇后,這三位皇后都是來自一等一的八旗世家,如果您要問出身最高的是哪一個,當屬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
  • 孝莊皇后臨終前一句遺言,康熙為之操心了38年始終無法解決
    孝莊皇后臨終前一句遺言,康熙為之操心了38年始終無法解決 清朝歷史上有兩個女人獨掌大權,一個是清初的孝莊皇后,一個是晚清的慈禧,說來也有趣,孝莊皇后在一定程度上將清朝推向了高峰,然而慈禧卻把清朝推進了深淵,如果說慈禧陰險歹毒、懦弱不堪的話,那孝莊皇后就是她的反例,孝莊不僅胸懷大度,還培養出了清朝許多明君
  • 康熙才12歲,孝莊為何急於讓他大婚?孝莊的權謀之術遠勝慈禧
    孝莊太后的孫子康熙皇帝乃是清朝最有作為的皇帝,有「千古一帝」之稱,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與另類,其中非常值得玩味的一條就是過分早婚。  康熙皇帝8歲登基,12歲大婚,而且,古人都是採用虛歲,康熙出生於1654年,1665年大婚時實際上剛剛11周歲。這樣的年齡,在如今只是個小學生,即便在古代也絕對沒到成家立業之時。  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早亡,大婚之事完全是祖母孝莊太皇太后一手安排的。那麼,孝莊到底為什麼急於讓年僅12歲的康熙小皇帝大婚呢?
  • 為什麼孝莊死後37年才下葬,原來是她死時給康熙留了一個難題
    接下來咱們來看看孝莊死的時候留下的遺囑,她死的時候還囑咐康熙,說太宗皇帝埋葬的時間已經很久了,就不要再動他的陵墓了,如果再建造一個陵墓的話,又有些不值得,不如直接在清東陵找個地方安葬了就是了,而且自己對順治和康熙也比較眷戀,不想葬的太遠。  而從孝莊的眼中來看,這似乎就很合適,但是在康熙眼中,這是一個大難題。
  • 多爾袞死後,蘇克薩哈為何執意公布孝莊皇太后和多爾袞的曖昧關係
    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終於在死後被追封為皇帝,實現曾經渴望的夢想,達到風光榮耀的頂峰。但其死後哀榮曇花一現。次月十五日,多爾袞屬下蘇克薩哈等人,率先告發多爾袞,說多爾袞死後,侍女吳爾庫尼在殉葬前,曾將羅什、博爾惠、蘇拜、詹岱、穆濟倫五人叫來,叮囑他們一定要將王爺多爾袞生前秘密備下的八補黃袍、大東珠等物,偷偷放進多爾袞棺材內。多爾袞生前還試圖率兩旗兵馬駐永平,陰謀篡奪皇位。
  • 她是康熙眾嬪之首,備受寵愛卻打入冷宮,死後還被扔出皇陵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年的九月份,康熙還在紫禁城與首輔索尼之孫赫舍裡氏舉行了大婚,赫舍裡氏便是康熙的原配皇后—孝誠仁皇后。 康熙初期,除了冊立皇后和尊封前朝先帝妃嬪之外,很少對妃嬪進行冊封,一直到康熙十六年,康熙才第一次大規模冊封妃嬪,在這次冊封中,李氏被封為安嬪,位列七嬪之首,僅次於皇后鈕祜祿氏(孝昭皇后)與貴妃佟氏(孝懿仁皇后),是大清後宮第三妃主,比後來寵極一時的惠宜德榮四妃排名還要靠前,這說明李氏在當時極度受寵,可以說是漢軍旗妃嬪在大清後宮的一面旗幟。
  • 她是雍正後宮最低等的答應,敢用皇太后封號,死後卻被拋出皇陵
    關於德答應的家世,史料中沒有記載,推測應該是一名來自內務府的包衣女子,其實,清朝時期,也有很多著名的包衣世家,這些家庭出身的女子通常還能得到皇帝的寵愛,比如說雍正便將內務府鑲黃旗包衣出身的慧賢皇貴妃高氏賜予兒子弘曆
  • 雍正死後與年世蘭合葬在一起?雍正的陵墓有沒有被盜過?
    某種意義上來說,雍正是一位極為「叛逆」的皇帝,他沒有因循祖制,而是頂住重重壓力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政治上的改革在這裡暫且不提,這裡就說一下在皇陵制度上的改革。 雍正帝在皇陵制度上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開創了皇貴妃從葬帝陵的制度,這個制度原本是為十三爺允祥而創立的。
  • 孝莊皇后死後37年不下葬,原因為何?臨終遺言說了什麼?
    一位來自蒙古大草原的女子最終成為了皇太后,清朝的皇太后,並對中國清朝的早期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她就是孝莊皇太后,孝莊皇后變成了科爾沁蒙古草原的親王的女兒,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後者增加在中國的東北,努爾哈赤建立後期強度不強,為了和明代形成權力制衡,建立在政治、國家政策下,皇太極孝莊皇后最終結婚了
  • 《康熙王朝》孝莊那麼恨董鄂妃,為什麼沒有在董鄂妃死後報復
    《康熙王朝》裡的董鄂妃,恐怕是劇中人緣最差的人了。除了皇帝,基本沒人喜歡她。不只是因為她最得皇帝寵愛,還因為她心術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