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香味和健康,一樣不能少:做飯選雞精還是選味精?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人衛健康 人衛健康

很多消費者都認為,味精是化學合成物質,不僅沒什麼營養,常吃還會對身體有害,雞精則不同,是以雞肉為主要原料做成的,不僅有營養,而且安全。事實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味精和雞精究竟有什麼區別?

味精

味精,是穀氨酸的一種鈉鹽,為有鮮味的物質,學名叫穀氨酸鈉,亦稱味素。此外還含有少量食鹽、水分、脂肪、糖、鐵、磷等物質。

它是以小麥、大豆等含蛋白質較多的原料經水解或以澱粉為原料,經發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種粉末狀或結晶狀的調味品。穀氨酸鈉,是胺基酸的一種,它是國內外廣泛使用的增鮮調味品之一。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加食品的鮮味。味精在一般烹調加工條件下較穩定,但長時間處於高溫下,易變為焦穀氨酸鈉,不顯鮮味且有輕微毒性。

雞精

買雞精的時候,大家經常會看到大部分雞精的包裝上都形象地畫著一隻肥雞,寫著「真正上等雞肉製成」。但其實,它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樣。

雞精是以味精、食用鹽為主要原料,添加雞肉/雞骨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鈉及其他輔料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和(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劑經混合、乾燥加工而成,具有雞的鮮味和香味的複合調味料。按照製造雞精的行業標準,雞精中味精的含量佔總成分的 40% 左右。

雞精和味精的作用

1

味精對人體沒有直接的營養價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鮮味,引起人們的食慾,有助於提高人體對食物的消化率,對人體有一定的作用。

2

味精中的主要成分穀氨酸鈉對慢性肝炎、肝性腦病、神經衰弱、癲癇病、胃酸缺乏等疾病病人是有益的。

3

雞精味道之所以很鮮,主要還是其中味精的作用。至於雞精中逼真的雞肉味道,主要來自於雞肉、雞骨粉,它們是從新鮮的雞肉和雞骨中提煉出來的;雞精欠缺鈣、鐵、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以及各種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不要理解成「雞精」是雞肉的精華。

4

雞精吃多了不見得好,只是它比味精成分稍微複雜點, 所含的營養也稍微全面一點,但和味精一樣,雞精在食物中只是作為增鮮和調味目的,用量只佔食物的千分之幾,因此比較兩者的營養價值意義不大。

烹飪時到底選味精還是選雞精?

在實際生活中,作為增鮮和調味,選擇味精還是選擇雞精,這主要看烹飪對象和每個人的口味要求。如果您的烹飪對象,食物特徵、風味比較突出,如肉、魚等可以選擇單一味精,只起到增鮮效果,特別是瘦肉的食品,肌苷酸含量比一般食品高,只需加一點單一鮮味的味精就可達到增鮮效果,這時如果加複合調味料可能有損食物本身的特殊風味。

味精到底安全不安全?

關於味精是否安全的問題,發達國家及國際組織其實早有定論:在 1987 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組(JECFA)、歐盟委員會食品科學委員會(EFSA)都進行過評估和審查,均認為味精沒有安全性方面的擔心,因此在食品中的使用「沒有限制」。

而且在我國衛生計生委《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 (GB 2760—2014)中,《可在各類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的添加劑名單》中,穀氨酸鈉作為「增味劑」列入表 中,序號 21,沒有添加量的限制。我國目前也就沒有味精的每日參考攝入量標準,所以說,味精是一種天然、安全、健康的增鮮調味品。同樣,雞精也一樣。

現代味精生產,主要以玉米等穀物為原料,經生物發酵後提取、精製而成。別看味精亮晶晶的,好像一種人工化學合成品, 其實,它和醬油、醋一樣,都是一種釀造產品,所以,大家盡可放心食用。

安全小貼士

老人、孕婦及嬰幼兒不宜多吃味精、雞精,高血壓病病人不但要限制食鹽的攝入量,而且還要嚴格控制味精、雞精的攝入。雖然國家沒有規定攝入標準,但是建議每人每天食用量不應超過 6 克。

味精調味需要注意

1

如果在 100°C以上的高溫中使用味精或者雞精,鮮味劑穀氨酸鈉就會轉變為對人體有健康風險的焦穀氨酸鈉,如果食用不易排出體外。由於炒菜時油溫一般在 150 ~200°C,有時甚至更高,這就會使味精變成有毒的焦穀氨酸鈉,所以在炒菜時投放味精的適宜溫度是 70 ~80°C,也就是菜出鍋時,此時鮮味最濃。

2

建議不要在酸性食物中添加味精,如糖醋魚、糖醋裡脊等。味精呈鹼性,在酸性食物中添加會引起化學反應,使菜餚走味。

3

在含有鹼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味精遇鹼會合成穀氨酸二鈉,會產生氨水臭味,使鮮味降低,甚至失去其鮮味。

4

注意鹹淡程度。如果太鹹,味精就可能吃不出鮮味,做涼拌菜時宜先溶解後再加入。因為味精的溶解溫度為 85°C,低於此溫度,味精難以分解。而雞精中含有 10% 左右的鹽,所以食物在加雞精前加鹽要適量。

5

高湯、雞肉、雞蛋、水產品的菜餚中不用再放味精。

6

雞精含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就是尿酸,所以患痛風者應適量減少對其的攝入。每人每天食用量不應超過 6 克。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舌尖上的安全》(第三冊)

主編:程景民

原標題:《色香味和健康,一樣不能少:做飯選雞精還是選味精?》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雞精和味精有啥區別,做飯到底放味精還是雞精,值得收藏
    我們現在不管是做飯還是打掃家務還是辦事,都講究一個完美。在做菜的時候,不光要選擇的材料新鮮,還需要各種各樣的調味料,來增加菜品的味道。在眾多的調味料中,比如生抽和老抽,味精和雞精,僅僅差了一個字,作用就大有不同。今天,小編就帶你們了解一下雞精和味精到底有啥區別。
  • 雞精和味精,吃哪個危害更大?究竟能不能吃?許多人或許想錯了
    中國的美食數不勝數,講究色香味俱全,食物的口感好,有部分原因是我們比較擅長使用各種各樣的調味料,雞精和味精就是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兩種。但隨著人們養生意識的增強,很多人都不太敢吃雞精和味精了,有傳言說經常吃味精和雞精,容易致病,到底是真是假呢?雞精和味精,哪個對健康的不利影響更大?
  • 味精和雞精哪個對身體的傷害大?常吃雞精、味精會致癌嗎?
    大家是不是都應該聽過味精會致癌這個事?這其實是一個烏龍事件,雖說最終結果證明了味精並不會致癌但真相往往已經沒人關注了。味精作為提鮮的調味料,真的有那麼大危害嗎?雞精又是怎麼回事呢?醫生告訴你。判斷一個食物是否健康,不是通過天然綠色這四個字而是要看科學的檢驗結果。這個理論其實很好推翻,綠色發芽的土豆,是不是天然的?是不是綠色的?但是發芽的土豆中含有龍葵素,人吃了會中毒。
  • 味精是化學合成的致癌物?雞精跟味精比哪個更健康?別再被騙了
    近幾年來,味精的口碑越來越差,我們廚房裡的調味料漸漸失去了味精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各種雞精。味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被人們稱之為化學合成物,甚至有傳言說經常吃味精可以致癌。事實真的如此嗎?味精和雞精相比,到底哪個更健康呢?
  • 雞精和味精哪個營養更高呢?雞精和味精的化學成分分別是什麼呢?
    味精有特殊鮮味,但在高溫下(超過120℃)長時間加熱會分解生成有毒的焦穀氨酸鈉,所以在烹調中,不宜長時間加熱。此外,味精不是營養品,僅作調味劑,不能當滋補品使用。從化學角度講,鮮味的產生與胺基酸、縮氨酸、甜菜鹼、核苷酸、醯胺、有機鹼等物質有關。鮮味劑的主要代表性物質有味精、雞精等。1、味精。
  • 味精和雞精有什麼區別?
    最常用的調料要數這道鹽,白糖,陳醋,生抽,雞精,味精,蠔油這些了。事實上,這裡面「爭議」很大的就是雞精和味精,很多人到現在都不用了。許多人對雞精和味精爭議很大,其實主要是因為認為這兩種調料吃多了對人體沒有好處,很多人至今不明白,營養師揭露了真相,一起來看看吧。雞和味精可放心食用先看看雞精和味精到底是不是可以放心吃?
  • 雞精和味精真的不健康嗎?兩者有啥區別?看完是否和你想的一樣
    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人對於飲食健康、養生等越來越重視了,由原來的吃得飽變成了吃得好、吃得健康,所以對於飲食要求也是越來越高,而作為做菜提鮮的雞精味精卻總被人懷疑不健康。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吃雞精和味精了對身體不好,那麼是否兩者對我們的身體真的有害呢?下面小欣來給大家講解一下。
  • 雞精和味精哪個危害大?很多人都搞錯了,有一種是天然食物
    我們中國是一個吃貨大國,同時我們在吃的時候也注重的東西都是非常多的,比如說色香味,所以說大多數的一些時候,我們吃到的美食也都是需要使用味精和雞精來進行調味的,但我們並不知道的是大家清不清楚味精和雞精的區別到底在哪裡,那麼不妨跟著我一塊了解一下。
  • 雞精和味精哪一個危害大?多數人搞錯了,有一樣是天然食物
    所以說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吃到的美食都需要用味精和雞精進行調味,但是不知道大家清不清楚味精和雞精的區別在哪裡,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生活當中很多人往往在喜歡做菜的時候放一些雞精和味精,然而很少有人清楚雞精和味精的區別,而且大多數的人會覺得雞精和味精不宜放在高溫之下,否則的話很容易導致患癌症的風險,那麼這樣的說法是正確的嗎?
  • 雞精和味精哪個危害更大?多數人或許想錯了,有一種是純天然食物
    其實在平常的時候,我們中國的美食味道特別的豐富,而且大部分處於一種重口味的狀態,所以在製作食物的時候總會放各種各樣的調味品而在家裡很多人可能都不會刻意的去買一些基金或者是味精,但是在外面吃飯的時候,飯菜中總是少不了這兩種東西,其實雞精和味精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不會碰的,因為他們覺得雞精和味精對於我們的身體有傷害
  • 味精有毒、雞精營養?這些全是錯的
    雞精生產的時候加入了大量的鹽(40%以內)和澱粉,味精含量可能只有35%;而其中添加的鮮味核苷酸並沒有完善的國家標準,加多少全憑廠家良心,所以最終雞精的鮮味相對味精而言可能並沒有提升多少,實際做菜的時候,用量差不多。這樣算下來,雞精的性價比可能還不如味精。
  • 到底是吃雞精好,還是吃味精好?一文教會你如何選擇
    關於雞精以及味精,特別是長輩,似乎都有濃濃的偏見,很多人還會在網上散布謠言說吃雞精或者是味精則容易生病,這其實是無稽之談,因為到現在沒有科學證據能夠有效的證明食用味精或者是雞精會生病,所以做菜的時候可以放心的使用,但是很多人這時候會在雞精與味精之間犯了難,不知該選哪一個好。
  • 為何很多人不吃味精?雞精和味精有什麼區別嗎?
    首先味精的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它是一種在人體和大多數食物中都能找到的胺基酸。人們之所以認為它有害呢,原因可能有三年一化學合成,突然心臟。味精主要的生產方式是細菌發酵,但在二十世紀中期,工廠曾採用丙烯腈直接合成穀氨酸鈉的工藝製造味精這種化學的名字,再加上化學的生產工藝,所以味精就給人一種避孕不顧健康的想法。然而這種想法未免過於牽強,因為不管是F、D、A,而是W、H、O,經過多次的實驗研究後,衛星最終還是被歸類為了食品分類中的安全點位。
  • 雞精、味精、胡椒粉如果經常吃,對身體健康有影響嗎?
    雞精、味精、胡椒粉如果經常吃,對人的身體有危害嗎?胡椒粉是由胡椒樹的果實碾壓而成,它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調味品,可食用亦可以作藥用。大家有成見的是這兩個:雞精與味精。先來說說味精:味精的化學成分就是穀氨酸鈉,這也是味精提鮮味的主要原因,1908年,日本的科學家最早發現鮮味的主要來源就是穀氨酸鈉,之後,日本工廠就開始生產「味之素」味精,深受日本人民的喜愛,可見,食用味精在人類史上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了。
  • 雞精和味精哪個危害更大?可能多數人搞錯了,有一樣是純天然食物
    在我們平時所見到的美食當中,多數會利用到雞精和味精來進行調味,可是很多人到現在也沒有搞清楚雞精和味精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呢?經常吃雞精和味精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嗎?接下來不妨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有一些人認為,雞精和味精若是在高溫的烹飪下會產生致癌的風險,那麼這種說法正確嗎?
  • 味精雞精對人體健康有害?高溫會致癌?很多人誤解了,漲知識了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國內外組織經過多次研究,都把味精列入安全食品類,不然也不會公開出售。但這改變不了人們心中的想法,因為大多數人對於健康的標準有兩點(天然和綠色),味精好像都沾不上邊,自然有了不健康的觀念。味精加熱會致癌嗎?
  • 味精和雞精原來區別這麼大,很多人弄錯了,看完告訴家裡人別亂用
    相信每家廚房裡面都少不了炒菜時所用的調味品,其中有兩個比較相似的,名字中都有一個「精」字。沒錯,那就是雞精和味精。在日常炒菜的時候大家都會為了給菜增添一些味道,都會選擇放進去,那雞精和味精到底什麼時候放合適?加入多少量最好呢?讀了下面這些介紹,你就會發現很多小秘密哦! 首先,應該怎麼樣區分好的雞精和味精呢?對雞精的判斷,需要準備一杯水,在水中放入一勺雞精,如果雞精溶於水中所呈現的狀態是比較黏稠的,杯底的沉澱物也會很少這就是真正的雞精。
  • 有人說:雞精、味精不能吃,吃多了易誘發三高問題?有沒有依據?
    雞精、味精是廚房中常見的調味品,能為飯菜增鮮,因此被頻繁使用。但最近網上卻有人說:雞精味精不能吃,吃多了容易誘發三高。這樣很多存在心血管問題的人猶豫不決,難道以後只能清湯寡水?那麼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嗎?雞精味精還到底能不能吃?現在給大家全面講解一下。首先,一起來了解一下雞精跟味精的主要成分。味精的化學成分是穀氨酸鈉,是一種鮮味劑。
  • 吃味精會掉頭髮,吃雞精好?被誤解很多年,吃錯危害大
    記得小時候家裡是離不開味精這種調味料的,後來聽別人說要引起脫髮以及對身體健康帶來危害,家裡不吃了,換成了雞精,有人說吃雞精也不好,乾脆雞精味精都不放了,隨著近年來,健康意識的增強
  • 味精和雞精有什麼區別?現在知道還不晚,看完趕緊告訴身邊人
    生活中要烹飪的話,增鮮和調味的調味品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說雞精和味精。那麼大家知道雞精和味精有什麼區別嗎?味精的起源味精的主要起源地是在日本,在日本,味精叫做味之素,還有一家專門生產味精的公司,那就是味之素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