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圖書Top250大換血,《追風箏的人》終於不是第一了

2020-12-25 什麼值得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帳號:做書 ID: zuoshu2013 原創作者:竹光侍 原標題:「豆瓣圖書Top250大換血,《追風箏的人》終於不是第一了」。未經授權,請勿隨意轉載。

作為國內最大的書影音評分網站,豆瓣推出的榜單也廣受關注。只不過,相比於豆瓣電影片單已經成為國內影迷的觀影參考,書單的「存在感」就要低很多。

不久之前,豆瓣圖書Top250悄然更新,根據官方公告。此次更新主要在以下兩方面:1. 圖書評分對排名的影響增加了,熱度(評價人數)對排名的影響減少了;2. 對部分成套圖書,用全集條目替代了各分冊條目。

規則調整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榜上圖書大換血,Top 10紛紛易主,《追風箏的人》Top 1的位置被《紅樓夢》所取代,跌到了30位。第二名《解憂雜貨店》也讓給了更有說服力的《活著》,跌到了100名以外。

新榜單的另一個變化,是補充了很多近幾年出版的「新鮮血液」,《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空降12名,那不勒斯四部曲全部入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成為最年輕的Top250入圍者。

榜首的易主,經典的歸位,新書的加入,讓豆瓣圖書Top250不再那麼槽點滿滿。一直以來,雖然豆瓣用戶並不把這份榜單作為閱讀指南,但它卻是各類營銷號閱讀推薦的風向標。《追風箏的人》《解憂雜貨店》的長銷不衰,這份流傳甚廣的榜單功不可沒。

然而,相比豆瓣電影Top250的「權威性」,豆瓣讀書Top250一直以來廣受詬病。《為什麼豆瓣讀書的Top250那麼垃圾?》《豆瓣讀書250為什麼如此不靠譜?》《為什麼豆瓣Top250的書中,前九名東野圭吾一人佔了三本?》《為什麼豆瓣讀書Top250第一名是追風箏的人?》……知乎的上的這些問題說明它有多麼不得人心,簡直可以入選「網際網路大型迷惑現場」。

「相比豆瓣電影250,豆瓣讀書250感覺完全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投出來的。。。有不少我上大學時的當季暢銷書,經典讀物也是那個時候的版本,現在年輕人是不太喜歡看書了嗎?」正如這位讀者所說,這份榜單的最大問題在於毫無經典性可言,註定很快就會過時的暢銷書、網絡文學佔了半壁江山。

雖然豆瓣讀書Top250經歷過多次改版,在2013年以前前三名分別是《小王子》《紅樓夢》和《活著》,但無論是舊版還是換血之後的新版,即便《紅樓夢》奪回榜首,整個榜單依然給人「80、90後青春期讀物一覽」的感覺。

不少人好奇這份榜單是如何選出來的。雖然豆瓣讀書並沒有專門出來科普,但豆瓣工程師曾經解密過電影Top250是怎麼算出來的,可以作為參照。

經過分析,豆瓣工程師認為IMDb通過調節「評分人數的預設值」來權重的算法,無法滿足當前國內電影排行榜的實際需求(近幾年觀影方式的多樣化以及影院觀影的持續火爆,使得新近上映的影片很輕鬆地就能獲得大量的評分,相較之下,老片子的曝光機會少了很多),決定換個做法,提煉出兩個關鍵指標:1、它應該具備人群的廣泛適應性;2、它還需要具備持續關注度,不能曇花一現。 具體做法是:取得每部影片在不同時間周期內的收藏人數和評分,將其匯成一條收藏曲線,再分析不同的曲線及其間關係,計算相應的分數。

從最終結果來看,豆瓣電影Top250與影迷心中的經典高度重合,Top 10中僅有兩部2000年後的電影(《千與千尋》與《盜夢空間》),大多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影史佳作,類型片導演更是不可能獨佔三個名額,註定曇花一現的商業大片也不可能上榜。

豆瓣工程師未嘗不想通過同樣的算法,得到一份槽點更少的讀書250榜單,然而,電影和圖書消費人群、消費周期、長尾效應的不同,使得兩份榜單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

首先,電影是工業化程度更高的大眾文化產品,觀影人次動輒百萬、千萬起,所以其普適性、覆蓋度都遠非圖書可比,傳世經典集中的是全球觀眾情感的最大公約數。

一部經典影片幾乎可以滿足所有人的口味,但即使銷量千萬的暢銷書依然只是「圈層爆款」,是一群人的蜜糖,其他人的砒霜。更何況,大多數讀書人並不慣於豆瓣打分,60萬人評分就能把《追風箏的人》推上榜首。

經典電影呈現的是跨越時空、地域的普遍情感,而暢銷書往往契合了某一群人某一時期的心理狀態。幾十年前的經典電影會讓普通觀眾如痴如醉,但經典著作只會讓大部分普通讀者望而生畏。更何況圖書的消費頻次、消費渠道遠遠比不上電影,長銷書的讀者數量要遠遠少於長青電影。

如果說豆瓣電影250反映的是超越時代的普遍人性,那麼豆瓣讀書250反映的是大眾閱讀口味的隨時轉移。

圖書的長尾效應和顆粒精細度也遠非電影可比。2019年國內出版了超過50萬種圖書,院線上映的影片不到1000部,院線之外觀眾可以有大把時間重溫經典,但讀者連每月新出的書都目不暇接。

正如微博博主@Mandelstam 所說:豆瓣圖書Top250是一個有點奇怪的概念,它源自電影,但是圖書的類別要遠比電影豐富,電影本質上仍舊是虛構或非虛構的「故事」,令它們彼此之間的比較至少有一定基礎,但是圖書,尤其是偉大的圖書,彼此之間的差異令這種比較難以令人信服。《紅樓夢》和《國富論》有可比性嗎?它們和《聖經》又有可比性嗎?

所以,不可能有一份榜單可以為圖書在「出版史」(類似於影史)排座次,也沒有一份書單能成為所有人的閱讀指南。每個群體、每個人、每一時期的閱讀口味可能千差萬別,這難道不正是閱讀的迷人之處嗎?參差多態才是幸福的本源。

我們固然要為《紅樓夢》登頂榜首而歡呼,但不妨把這份榜單當作窺視年輕人閱讀口味的一扇窗口,觀察哪些書上榜,哪些書下榜,哪些書上升,哪些書下沉,追蹤閱讀風向的變遷。對於那些依然樂此不疲轉發舊版250榜單的營銷號,我們大可以一笑置之。

公眾帳號:做書 ID: zuoshu2013

記錄好書背後的故事,探索出版的可能性與未來。

相關焦點

  • 豆瓣圖書Top250大換血:《紅樓夢》奪得第一
    作為國內最大的書影音評分網站,豆瓣榜單廣受關注,甚至直接影響了人們觀影讀書的選擇。不過相比豆瓣電影的參考意義,豆瓣圖書TOP250的「存在感」就小的多,甚至有網友吐槽「為什麼豆瓣讀書的Top250那麼垃圾?」
  • 《追風箏的人》:一本暢銷書的十年
    暢銷書排行榜上,一定能一眼抓出這本書紅得發紫的封面:夕陽裡,懸在半空中的風箏剪影,腰封上印著那句著名的「為你,千千萬萬遍」。2006年出版後,《追風箏的人》一直在當當網暢銷書排行榜前20位,且越來越受歡迎:2012年前十,2013年前三,2014年後連續兩年第一,今年有超過半年排名第一,而當當網的線上圖書銷量佔圖書市場份額的1/3。
  • 豆瓣top250書單「大換血」,這107本書首次上榜
    《肖申克的救贖》,豆瓣評分:9.128.《基督山伯爵》,豆瓣評分:9.029.《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豆瓣評分:9.230.《追風箏的人》,豆瓣評分:8.931.《東方快車謀殺案》,豆瓣評分:9.032.《萬曆十五年》,豆瓣評分:8.933.《夾邊溝記事》,豆瓣評分:9.234.
  • 上映26年後,周星馳的《九品芝麻官》終於進入「豆瓣電影top250」
    而在喜劇這個領域,可能未來很多年都未必有人能追得上他。他的很多作品,從某個層面上來講,是能影響整個時代的存在。想看懂周星馳的作品,需要時間可是周星馳跟那些"出道即巔峰"的人不一樣,他的風格在早期是受盡了嘲笑的。他的很多電影,在上映之初都不被理解。
  • 全新豆瓣讀書Top250出爐,東野圭吾不再霸榜!這份書單值得參考嗎?
    參照豆瓣電影Top250,豆瓣根據每本書讀過的人數和該書所得的評價等綜合數據,生成了一份豆瓣讀書Top250。大多是熟面孔,但有一個問題——太偏重暢銷書了。很多小夥伴閱畢冒出了大大的問號,為什麼榜單的第一名是《追風箏的人》?什麼前十名裡有三本東野圭吾的書?為什麼經典的排名這麼靠後?對此,豆瓣於近日調整了評分標準,對榜單做了大換血。
  • 豆瓣讀書Top250換算法,東野圭吾不再霸榜!出版人推薦了選書方法
    參照豆瓣電影Top250,豆瓣根據每本書讀過的人數和該書所得的評價等綜合數據,生成了一份豆瓣讀書Top250。大多是熟面孔,但有一個問題——太偏重暢銷書了。很多小夥伴閱畢冒出了大大的問號,為什麼榜單的第一名是《追風箏的人》?什麼前十名裡有三本東野圭吾的書?為什麼經典的排名這麼靠後?對此,豆瓣於近日調整了評分標準,對榜單做了大換血。
  •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1984年,胡賽尼高中畢業,申請到聖塔克拉拉大學念生物,畢業後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醫學系就讀。1993年取得了MD(行醫執照)後,1996年在加州洛城的錫安山醫學院完成實習工作。□□□他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問世後大獲成功,成為近年來國際文壇最大黑馬,獲得各項新人獎,並蟬聯亞馬遜排行榜131周之久,全球熱銷600萬冊,創下出版奇蹟。
  • 一次性看完【豆瓣電影Top250】
    一部電影或電視劇好不好看,豆瓣評分是個重要的指標。而一部豆瓣評分8分以上的電影,就一定不會太差。
  • python爬蟲—豆瓣電影top250及數據可視化!
    豆瓣電影top250榜單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上榜的電影都是經過時間的沉澱留下來比較經典。本次教程就是利用requests庫實現對於top250榜單電影數據爬取,並對爬取的數據繪製圖表進行可視化,做簡單的數據分析。文章將分為兩個部分:top250數據爬蟲和數據可視化。
  • 《追風箏的人》的鐵粉都不知道的50個秘密,你知道嗎?
    《追風箏的人》是卡勒德·胡賽尼出版的第一部小說,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加利福尼亞當醫生。 2.本書創作的緣起早在1999年,胡賽尼從新聞報導中得知塔利班在阿富汗下令禁止民眾放風箏。他認為這項禁令「極為殘酷」,稱自己年幼生活在阿富汗時就是放著風箏長大的,這條新聞對他的內心產生巨大的衝擊。
  • 圖書榜單那些事:電商數據折射社會,豆瓣讀書特立獨行
    2017噹噹圖書暢銷榜、京東圖書暢銷榜、亞馬遜圖書排行榜和豆瓣年度讀書榜單內容總體看來,噹噹、京東、亞馬遜的年度暢銷榜單關聯度極高。《解憂雜貨店》、《白夜行》、《島上書店》3本書3家全部上榜,《追風箏的人》、《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擺渡人》、《自在獨行》4本書2家上榜,這7本書佔據了電商榜單幾乎全部的位置。
  • 《追風箏的人》阿米爾:一個高情商的人應該如何和自己和解?
    「我很高興終於有人識破了我的真面目,我太累了。」—阿米爾《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作品,歐巴馬推薦,暢銷2千萬冊的經典小說。該書主要講述了一個自我救贖的故事。《追風箏的人》圖書少年阿米爾是一位少爺,他衣食富足,但他在家中過得並不快樂時時擔心父親討厭軟弱的自己。在親眼目睹從小的玩伴哈桑被人侵犯之後,阿米爾的大半生都活在一種自我厭惡之中。
  • 鄧靜:追風箏的人
    著名作家卡勒德·胡賽尼在其《追風箏的人》裡寫著這樣一句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 , 不管那意味著什麼 , 讓我們勇敢地去追。」在對鄧靜的採訪中,深刻感受到他就是一位「追風箏的人」,懷著一顆守藝的初心,跟著風的方向,追尋空中爭奇鬥豔的「點點星辰」。疫情期間鄧靜製作愛心風箏,為武漢人民抗擊疫情加油鼓勁鄧靜對風箏的喜愛源於兒時。
  • 看完追風箏的人簡介,想問電影跟小說區別大嗎?
    2007年上映的美國電影《追風箏的人》,主要卻講述的一部關於中東阿富汗故事的電影。而這部電影也不是原創,而是改編自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長篇同名小說。《追風箏的人》原著小說當然不用提,絕對是阿富汗通俗文學當中,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一部小說之一。
  • 《追風箏的人》書摘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追風箏的人》書摘作者:(美)卡勒姆·胡塞尼編輯:Simone插畫:Simone無論如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朋友。雖然我們彼此學習如何在騎自行車的時候放開雙手,或是用硬紙箱製成功 能齊備的相機。雖然我們整個冬天一起放風箏、追風箏。雖然於我而言,阿富汗人的面孔就是那個男孩的容貌:骨架瘦小,理著平頭,耳朵長得較低,那中國娃娃似的臉,那永遠燃著微笑的兔唇。
  • 《追風箏的人》讀後心得
    昨天終於再次將《追風箏的人》看完,這本書我曾看過三遍,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偏偏夾雜了太多的情感,朋友之情、兄弟之情、父子之情,紛紛交雜糾纏在一起。    在對他人造成嚴重傷害的錯誤時,會產生兩類人。一類人是逃避、隱瞞、甚至欺騙,總之不想直面錯誤,不願承擔責任,害怕認錯帶來的痛苦,最後隨著時光的流逝慢慢忘卻。另一類人逃不過良心的譴責,從此種下心結,備受煎熬。
  • 《追風箏的人》觀影感悟
    ——題記《追風箏的人》就像是一盞明燈,點亮了人們的心。這個電影講述了一個少年成人之後為自己曾犯下的錯誤買單,並勇敢的面對曾經的人、曾經的事。主人公阿米爾與僕人的兒子哈桑原是一對非常友好的夥伴,可是在一次風箏比賽上,他們的命運被逆轉了。哈桑為了去追阿米爾割斷的風箏,而被人打了一頓暴打。雖然阿米爾目睹了整個悲劇的發生,但他並沒有出手相救,只留哈桑一人被折磨著。
  • 讀書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結尾當阿米爾再一次放起風箏,再一次使用哈桑的絕招「猛升急降」,再一次為索拉博,或者更準確地說是為了哈桑,為了他自己去追風箏的那一刻,他內心的愧疚已全然消散,當負罪的軀體再次輕快地奔跑,當傷口癒合的臉頰湧現笑意,如果你不曾從頭讀來,你定不會理解那一刻,那一刻讓人感覺異常幸福,然而這種幸福就像捧在手掌的水晶,如此光芒耀眼,如此珍貴美麗,卻也是如此易碎難得。
  • 《追風箏的人》: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今天知行君想和大家分享一本書,它的名字叫《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ussein)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講述了一個富家少年和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看這本書的同時,知行君摘抄了一些經典句子,和大家分享。
  • 《追風箏的人》:坦然面對必須懺悔的罪惡,才能找到心靈的救贖
    《追風箏的人》是一本書,出自作者卡勒德·胡賽尼。這部小說自出版以來就受到很多人的喜歡和追捧。距離這本書出版的時間已經有好幾個年頭了,可要是你問問身邊的人,肯定會有人知道這本書,這就是這本書給人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