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帳號:做書 ID: zuoshu2013 原創作者:竹光侍 原標題:「豆瓣圖書Top250大換血,《追風箏的人》終於不是第一了」。未經授權,請勿隨意轉載。
作為國內最大的書影音評分網站,豆瓣推出的榜單也廣受關注。只不過,相比於豆瓣電影片單已經成為國內影迷的觀影參考,書單的「存在感」就要低很多。
不久之前,豆瓣圖書Top250悄然更新,根據官方公告。此次更新主要在以下兩方面:1. 圖書評分對排名的影響增加了,熱度(評價人數)對排名的影響減少了;2. 對部分成套圖書,用全集條目替代了各分冊條目。
規則調整帶來的最大變化,是榜上圖書大換血,Top 10紛紛易主,《追風箏的人》Top 1的位置被《紅樓夢》所取代,跌到了30位。第二名《解憂雜貨店》也讓給了更有說服力的《活著》,跌到了100名以外。
新榜單的另一個變化,是補充了很多近幾年出版的「新鮮血液」,《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空降12名,那不勒斯四部曲全部入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成為最年輕的Top250入圍者。
榜首的易主,經典的歸位,新書的加入,讓豆瓣圖書Top250不再那麼槽點滿滿。一直以來,雖然豆瓣用戶並不把這份榜單作為閱讀指南,但它卻是各類營銷號閱讀推薦的風向標。《追風箏的人》《解憂雜貨店》的長銷不衰,這份流傳甚廣的榜單功不可沒。
然而,相比豆瓣電影Top250的「權威性」,豆瓣讀書Top250一直以來廣受詬病。《為什麼豆瓣讀書的Top250那麼垃圾?》《豆瓣讀書250為什麼如此不靠譜?》《為什麼豆瓣Top250的書中,前九名東野圭吾一人佔了三本?》《為什麼豆瓣讀書Top250第一名是追風箏的人?》……知乎的上的這些問題說明它有多麼不得人心,簡直可以入選「網際網路大型迷惑現場」。
「相比豆瓣電影250,豆瓣讀書250感覺完全是我們這個年代的人投出來的。。。有不少我上大學時的當季暢銷書,經典讀物也是那個時候的版本,現在年輕人是不太喜歡看書了嗎?」正如這位讀者所說,這份榜單的最大問題在於毫無經典性可言,註定很快就會過時的暢銷書、網絡文學佔了半壁江山。
雖然豆瓣讀書Top250經歷過多次改版,在2013年以前前三名分別是《小王子》《紅樓夢》和《活著》,但無論是舊版還是換血之後的新版,即便《紅樓夢》奪回榜首,整個榜單依然給人「80、90後青春期讀物一覽」的感覺。
不少人好奇這份榜單是如何選出來的。雖然豆瓣讀書並沒有專門出來科普,但豆瓣工程師曾經解密過電影Top250是怎麼算出來的,可以作為參照。
經過分析,豆瓣工程師認為IMDb通過調節「評分人數的預設值」來權重的算法,無法滿足當前國內電影排行榜的實際需求(近幾年觀影方式的多樣化以及影院觀影的持續火爆,使得新近上映的影片很輕鬆地就能獲得大量的評分,相較之下,老片子的曝光機會少了很多),決定換個做法,提煉出兩個關鍵指標:1、它應該具備人群的廣泛適應性;2、它還需要具備持續關注度,不能曇花一現。 具體做法是:取得每部影片在不同時間周期內的收藏人數和評分,將其匯成一條收藏曲線,再分析不同的曲線及其間關係,計算相應的分數。
從最終結果來看,豆瓣電影Top250與影迷心中的經典高度重合,Top 10中僅有兩部2000年後的電影(《千與千尋》與《盜夢空間》),大多都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影史佳作,類型片導演更是不可能獨佔三個名額,註定曇花一現的商業大片也不可能上榜。
豆瓣工程師未嘗不想通過同樣的算法,得到一份槽點更少的讀書250榜單,然而,電影和圖書消費人群、消費周期、長尾效應的不同,使得兩份榜單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
首先,電影是工業化程度更高的大眾文化產品,觀影人次動輒百萬、千萬起,所以其普適性、覆蓋度都遠非圖書可比,傳世經典集中的是全球觀眾情感的最大公約數。
一部經典影片幾乎可以滿足所有人的口味,但即使銷量千萬的暢銷書依然只是「圈層爆款」,是一群人的蜜糖,其他人的砒霜。更何況,大多數讀書人並不慣於豆瓣打分,60萬人評分就能把《追風箏的人》推上榜首。
經典電影呈現的是跨越時空、地域的普遍情感,而暢銷書往往契合了某一群人某一時期的心理狀態。幾十年前的經典電影會讓普通觀眾如痴如醉,但經典著作只會讓大部分普通讀者望而生畏。更何況圖書的消費頻次、消費渠道遠遠比不上電影,長銷書的讀者數量要遠遠少於長青電影。
如果說豆瓣電影250反映的是超越時代的普遍人性,那麼豆瓣讀書250反映的是大眾閱讀口味的隨時轉移。
圖書的長尾效應和顆粒精細度也遠非電影可比。2019年國內出版了超過50萬種圖書,院線上映的影片不到1000部,院線之外觀眾可以有大把時間重溫經典,但讀者連每月新出的書都目不暇接。
正如微博博主@Mandelstam 所說:豆瓣圖書Top250是一個有點奇怪的概念,它源自電影,但是圖書的類別要遠比電影豐富,電影本質上仍舊是虛構或非虛構的「故事」,令它們彼此之間的比較至少有一定基礎,但是圖書,尤其是偉大的圖書,彼此之間的差異令這種比較難以令人信服。《紅樓夢》和《國富論》有可比性嗎?它們和《聖經》又有可比性嗎?
所以,不可能有一份榜單可以為圖書在「出版史」(類似於影史)排座次,也沒有一份書單能成為所有人的閱讀指南。每個群體、每個人、每一時期的閱讀口味可能千差萬別,這難道不正是閱讀的迷人之處嗎?參差多態才是幸福的本源。
我們固然要為《紅樓夢》登頂榜首而歡呼,但不妨把這份榜單當作窺視年輕人閱讀口味的一扇窗口,觀察哪些書上榜,哪些書下榜,哪些書上升,哪些書下沉,追蹤閱讀風向的變遷。對於那些依然樂此不疲轉發舊版250榜單的營銷號,我們大可以一笑置之。
公眾帳號:做書 ID: zuoshu2013
記錄好書背後的故事,探索出版的可能性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