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因反抗南非白人的種族隔離制度,
而遭受27年的監獄囚禁生活。
可身體的桎梏,
卻未曾限制他心靈的解脫。
他曾說,
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
監獄大門時,
我已經清楚,
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
那麼我其實仍然身陷牢獄。
他是首位黑人總統,
他被稱為南非國父,
他是納爾遜·曼德拉。
2013年12月,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葬禮幾乎雲集了世界所有的國家領導人,被稱為「世紀葬禮」,有媒體評論其規模不亞於印度聖雄甘地及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葬禮。
來自東西方不同地域的、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不同政見的領袖,不管是合作夥伴還是敵人,都暫時放下了分歧,在曼德拉生前倡導的和解及平等精神下,進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聚會。
一個領導人,特別是政治領導人,要得到一部分人的信任和擁護是不難的,但是若要獲得大多數人甚至是獲得全世界的尊重和愛戴,那就是非凡的人了,而曼德拉正是這樣的領袖。
他的身上為何具有如此大的魅力?
曼德拉其實並不是一位「聖人」。他自己也曾說過:「在獄中有件事深深困擾我,我不經意向世界展示了一個錯誤形象,被人當成是聖人。我從不是(聖人),而是一名不斷努力的罪人。」
他也有他的缺陷和弱點(如早期的暴力抗爭和失敗的婚姻),但曼德拉最令人敬仰和讚譽的地方,是他對過去曾經迫害過他的人所體現的寬容、謙卑和高貴的人格魅力。
曼德拉當年因為抵制白人種族而被捕入獄。他46歲入獄至72歲出獄,牢獄生涯長達27年。
如此漫長的牢獄生活帶給他身心靈嚴重的傷害,但是在走出監獄的那一刻,曼德拉決定活出作為一個基督徒的信仰,不讓心中的怒火來控制他,不向過去傷害他、逼迫他的人報復。
曼德拉曾說:「當我怒氣上升,就對自己說,他們已經囚禁我27年,如果繼續恨他們,心靈終究不得釋放。我想要自由。
當我走出囚室,經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傷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在1990年,72歲的曼德拉獲釋出獄,並在幾年後當選為南非總統。
在總統就職典禮上,他的一項舉動震驚了全世界,他邀請了當年迫害他的三名獄警來到現場。
曼德拉表示,自己年輕的時候性子急,脾氣差,是在牢裡才學會控制情緒,得以生存下來。漫長的牢獄折磨,讓他反而學會安靜自己,也使他更知道如何面對苦難。
介紹完三位獄警,年邁的曼德拉甚至緩緩站起來,恭敬地向他們致敬,三人當場淚流滿面,眾人更是對曼德拉的胸襟肅然起敬。經歷過苦難,曼德拉更加懂得寬恕的寶貴。
1993年,曼德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很多人都喜歡Beyond樂隊著名的歌曲《光輝歲月》,而這首歌,就是黃家駒獻給曼德拉的致敬之歌,歌詞所寫的,正是曼德拉。
曼德拉活出了寬恕的美德,這種力量,來源於他的基督教信仰。
佛教同樣是一個講求包容的宗教,佛法中處處都是包容的智慧,因為能夠包容,所以生命中沒有不能寬恕的事,沒有不能原諒的人。
佛法說,「心如虛空」,只有當我們的心能像宇宙一樣寬廣,博大的胸懷能包容萬物時,才能到達佛的境界。
有一本書,叫做《包容的智慧》。它的兩位作者,一位是享譽華語傳媒界、掌舵鳳凰衛視的劉長樂,一位是人間佛教的創始人,將佛法傳播到全世界的星雲大師。
這兩位智者告訴我們,人們一生都在渴望善待、愉悅、從容、和睦,而這看似可遇不可求的一切其實都只源於「包容」二字。
劉長樂說,「你的名氣有多大,人們對你的關注就有多大;你得到多少讚美的鮮花,就要準備接受多少攻擊的口水,忍受多少委屈的眼淚。」
星雲大師另有一篇《恩怨人生》的文章,其中寫道:
其實,人生不必恩怨太分明;恩怨太分明的人生,就一定能成功嗎?佛說:「以怨止怨,如揚湯止沸」,能夠「以恩止怨」,則無事不辦。
此中表現的正是中國人「冤家宜解不宜結」的寬恕胸懷。
凡是能夠「不念舊惡」,與人能夠沒有隔宿的仇恨,則所謂「恩怨人生」,又哪會有什麼不可解的怨與恨呢?
包容蔑視你的人,因為他醒覺了你的自尊;
包容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
包容中傷你的人,因為他砥礪了你的人格;
包容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激發了你的韌勁;
包容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會了你的獨立;
包容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勁了你的雙腿;
包容斥責你的人,因為他提醒了你的缺點;
包容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
因為包容,我們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才會擁有生命真正的自由!
文章來源於網絡
寂靜法師:只要生命不停留,就沒有過不去的苦!
如何感得上天的恩賜,讓愛和一切美好開始?
教你一個秘笈!如何生一個安樂易養的素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