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將至,重慶連續的高溫天氣已經過去,終於迎來了久違的秋天。
在中國傳統飲食習慣中,秋天是要大補的季節,只有將身體補養好了,才能健健康康地順利度過冬天。
能夠大補的美食有很多,其中,湯類是主流,且最為大眾所接受,雞湯、魚湯、羊肉湯等都是人們在大補時的首選。
要說哪一種菜最適合燉湯,菌菇類,絕對能排上名號。像小雞燉蘑菇、竹蓀老鴨湯,都是中國老百姓大補時最常做的菜式,甚至有的家庭還會把它們作為家常菜。
蘑菇如果單獨做成一道料理,其實並沒有多麼美味,一旦跟各種肉類燉在一起,就會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到底為何會如此,只能向專業人士討教了,對吃貨來說,好吃就夠了。
竹蓀,外表呈網狀,菌柄好像被一層網紗包裹住,如嬌羞的姑娘般純潔。所以,重慶遊品第一次見到的時候,完全沒有看出來它是菌菇類。
從外表上看,它和腐竹、油豆腐這類豆製品非常相似,直到吃到嘴裡,才感到詫異,這樣的外表,居然是菌菇?怎麼跟平時見到的那些菌菇完全不一樣呢?
竹蓀看著軟軟的,燉在湯裡,吸收了湯汁,分泌出許多營養物質,嚼起來卻是脆脆的。竹蓀老鴨湯將兩種營養滿分的食材組合在一起,那滋味別提多美妙了。
就算不吃鴨肉,單吃竹蓀,喝鴨湯,都能讓飽食一頓了。
但若是單獨燉鴨肉,或是單獨燉竹蓀,味道都難免有所欠缺,一定要搭配起來一起燉,才能使食材發揮出最大的作用,直接上升了好幾個Level。
說到菌菇的Level,猴頭菇不得不提。
記得在早些年,猴頭菇還是只聞其名,不見真身,一個存在於傳聞中的珍稀品類。所以,重慶一直覺得只要吃了猴頭菇,身體都會變得強壯。
直到後來,猴頭菇在市場上已經非常普遍,老百姓們也可以自己買來吃,才知道猴頭菇根本沒有傳聞中那麼邪乎,但確實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吃了還是有好處的。
在家做猴頭菇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好泡發的時間,泡發不充足的話,猴頭菇就很難煮熟。如果覺得自己做猴頭菇比較複雜,可以用新鮮的口蘑替代。
口蘑在超市就能買到,並且新鮮程度也有保障,用來清炒或者炒肉都很不錯,操作也比較簡單。口蘑同樣也對身體好,有保護肝臟的作用,經常吃可以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蟹味菇,也是與眾不同的存在。「香在松茸,味在玉蕈」中所說的「玉蕈」就是蟹味菇,因為吃起來有獨特的蟹香味,所以得名。
蟹味菇可以用來涮火鍋,吃起來比較鮮美,口感比香菇還要韌。不僅味道出眾,價格也很親民。
大家最喜歡吃哪種菌菇類呢?秋天到了,可要好好大補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