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寫生往往是帶著心去旅行,畫的山水雲山霧繞似乎住著老神仙

2021-01-15 當代國畫

古人寫生往往是帶著心去旅行,畫的山水雲山霧繞似乎住著老神仙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

文章來源_網絡


古代人繪畫並不太講究寫生,他們不講究寫生,並不代表他們不觀察自然,他們往往是帶著心去旅行,到大山中觀察石頭的走向,觀察肌理的皴法,觀察樹木的穿插,觀察雲彩的變化,但是他們並不是對照自然來描摹,把它畫在紙上或者放在相機裡都不是,而是把它放在心裡,回到家以後,根據他體悟到的東西,把這些大自然的山川落在紙上,這些作品就成了寫意畫。

  在寫意畫當中,往往更追求的是筆墨的精神和作者思想的傳達,而並不會太去追求所畫的這座山是什麼樣的山,所畫的這個水是什麼樣的河?今天我們來分享的這套山水測驗也是這樣的,這些作品出自於梅清之手,他與石濤是好朋友,兩者之間在繪畫上面多有交流,但是梅清的山水畫更加細膩,以氣勢取勝,用筆流暢,水墨淋漓,整個繪畫的作品呈現出一股雲山霧繞的景象,似乎山裡面住著老神仙,不妨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高手中的高手」山水 花卉 人物無不精妙-樊圻 清潤雅致 梅清黃山十九景  歷代名畫欣賞  中國歷代繪畫電子圖庫

臺北故宮古代書畫高清電子圖234G 1118幅

如何欣賞「看起來都差不多」的山水畫?

中國「文人畫」最後的高峰,四條屏拍出千萬天價

整理編緝_夕月慕畫

本文/圖片 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轉載請註明來源

特別聲明

圖片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

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

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本號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點擊「閱讀原文」 進入「藝術書單」

相關焦點

  • 「津門網」古人寫生是帶著心去旅行,畫的雲山霧繞似乎住著老神仙
    古代人繪畫並不太講究寫生,他們不講究寫生,並不代表他們不觀察自然,他們往往是帶著心去旅行,到大山中觀察石頭的走向,觀察肌理的皴法,觀察樹木的穿插,觀察雲彩的變化,但是他們並不是對照自然來描摹,把它畫在紙上或者放在相機裡都不是,而是把它放在心裡,回到家以後,根據他體悟到的東西,把這些大自然的山川落在紙上
  • 陳金章畫《雲山初曉》
    《雲山初曉》 紙本設色 陳金章陳金章擅畫河山大川、參天古木,是繼關山月、黎雄才之後嶺南畫派的新高度。而陳金章更是把嶺南畫派的山水題材畫出了一大豐碑。陳金章汲取了兩位老師的優良傳統——就是寫生,誠實勤奮的實踐者在長年累月默默付出艱苦探索,卻又從中發現新的美感和靈感。
  • 山水畫家陳櫑|武夷山寫生
    畫固所以象形,但不可求之於形象之中,而當求之於形象之外。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可目視,畫面止而神欲行。齊白石先生講「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於不似之間,欲立藝者」。寫生應抓住自然物象之神氣,不拘於筆墨形式,皴擦點染,橫塗豎抹,或三筆五筆,或千筆萬墨。筆不可窮,眼不可窮。
  • 黃君璧畫山水,氣勢萬千,雄偉壯麗!
    臺灣畫壇把溥心畲、張大千、黃君璧稱為「渡海三家」。黃君璧兼擅詩、書、畫,畫則兼能山水、人物和花鳥,是一個全能型畫家。年近古稀之際,黃君璧開始赴世界各地暢遊名山勝水,汲取自然精華,融入畫中,所作之畫,雄偉壯麗,氣勢萬千,雲山瀑布,自成一格,為世人所讚譽。
  • 深蹲150公斤不在話下,畫起畫來心手兩忘——山水名家湯哲明不做老...
    不止於此,「阿湯哥」自己的畫,真真風流倜儻,醉心宋畫厚重磅礴,亦成己作精雅腴潤。這會子,山水丹青,總難免被歸入年代藝術,背後更藏著千古興亡多少事。所以,國畫藝術,脫不去「老先生」這樣的影像與印象。偏偏,湯哲明是最怕「老」的。「別別別」,他推了推眼鏡,說笑著卻也當真:「我這個人最怕就是做一個老先生。」今天眼前的這位「阿湯哥」,其實是個潮先生。
  • 飛雲之下|霧裡朦朧,一場古村蝶變入畫來
    李白詩云: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人們從未停止過對「世外桃源」的嚮往;在鄉間尋一處秘境,成為人們的心之所向。「四都因雲而名」「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松陽,繚繞的霧氣頃於塵間山林,雲海、雲霧嫋繞山澗,不經意間成了人間仙境。
  • 小蓬萊舘學畫雜詠
    冬日臨習古人山水晴窗燈影對晨昏,閒趁日暇深掩門。蒼嶺荒雲山立骨,寒江野樹水生魂。半毫難得古人意,數紙空留新墨痕。長嘆一聲禿筆擲,聊將鴻爪雪泥存。 仲夏朔日仿石濤山水步其《大滌草堂圖》詩韻筆落煙塵絕,雲山堪臥遊。深林鴻影隱,清澗鹿聲留。搜盡奇峰處,寫來千壑秋。夢中風謖謖,大滌草堂幽。 題畫《暮江吟》江水泱泱白鷺飛,雲山淡淡晚風微。
  • 美術研究|要畫出不同凡俗之山水,就要對超脫視覺之道,深切體悟!
    說起山水寫生,我會想起兩個掌故:一是陸儼少早年在四川秋雨乍晴,見一處山水嵐翠猶溼,白雲紅樹燦然如錦,使他驚呼好像黃公望的《秋山圖》。未料數日後重遊該地,其所見之景卻索然無味。難道是因晴雨而不同?他又趁雨再往,仍不見那日佳景。直至晚年陸老猶感嘆此事:觀山亦須有緣。
  • 走近巨匠 | 黃君璧:生平最愛寫雲山
    到臺後,他經常觀賞阿里山的雲海,更是遊遍亞、歐、美、非、南美各種瀑布大川,名山勝景,直到87歲高齡,還遊訪美國大峽谷並當場寫生。黃君璧大量臨古而不泥古,能賦予作品以活潑生機和鮮明個性,正是不斷師法造化的結果。90歲,他在《白雲堂畫論畫法》一書的自序中寫道:「習藝一事,不外師人,師心,師造化。師人者以古人為師,師心者以己身為師,師造化者以自然為師也。」這是由畫家切身體會印證的道理,是格外寶貴的。
  • 秀美國畫山水,自成一格,氣勢萬千!
    臺灣畫壇把溥心畲、張大千、黃君璧稱為「渡海三家」。黃君璧兼擅詩、書、畫,畫則兼能山水、人物和花鳥,是一個全能型畫家。年近古稀之際,黃君璧開始赴世界各地暢遊名山勝水,汲取自然精華,融入畫中,所作之畫,雄偉壯麗,氣勢萬千,雲山瀑布,自成一格,為世人所讚譽。
  • 黃筌的寫生
    談中國畫,繞不開五代!五代十國,政權更迭如走馬燈般頻繁,整個華夏大地一片混戰。而這時,卻是中國畫發展的過渡期,上接隋唐,下開兩宋。人物畫邁上了古代工筆重彩人物的最後一個巔峰,帶著餘暉慢慢褪色。荊關董巨四大家的山水畫開了宋代山水的風貌和基礎。花鳥畫從唐末人物畫的點綴中獨立出來,形成專科。在五代至於兩宋的大多數畫科上,人們的審美依舊還停留在寫實重於寫意的階段。
  • 黃君璧:生平最愛寫雲山
    到臺後,他經常觀賞阿里山的雲海,更是遊遍亞、歐、美、非、南美各種瀑布大川,名山勝景,直到87歲高齡,還遊訪美國大峽谷並當場寫生。黃君璧大量臨古而不泥古,能賦予作品以活潑生機和鮮明個性,正是不斷師法造化的結果。90歲,他在《白雲堂畫論畫法》一書的自序中寫道:「習藝一事,不外師人,師心,師造化。師人者以古人為師,師心者以己身為師,師造化者以自然為師也。」這是由畫家切身體會印證的道理,是格外寶貴的。
  • 心有桃花源 筆戲雲水間—知名山水畫家弘瑞畫展將於11月15日舉行
    認識弘瑞老師時,他正在峨眉山指導大家寫生,只見他面帶微笑跟大家講解寫生的注意事項,說面對同樣一個景色,可以畫出很多不一樣的畫。這就要搞明白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法。他說寫生如同獨行俠,傾情山水之間,攝取草木之精靈,從大自然的勃勃生機中撲捉靈韻,發現內蘊、感悟理趣、把握規律。最後整合出自己想要的那種意境。
  • 太行印象:李河鳴師生太行寫生遊記
    我心百般糾結,難忘這一路經歷的別景與風土人情;還有學員們表露的勤奮、專注、不畏艱辛精神所帶給我的感動,以及對大山大水而引發的深深思考。太行山寫生帶給我的絕非僅僅是難忘的風景;更是對時代筆墨的理解和山體的重新認識與解構。中國山水畫家以「遊記」來表達中國山水的意象,是人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一種表達,是在「遊動」中去觀看自然,中國山水畫表現的就是一種可望、可遊、可居的審美理想。
  • 賞畫 | 米友仁《雲山墨戲圖》卷
    《雲山墨戲圖》卷,(傳)南宋米友仁繪,紙本,墨筆,縱21.4釐米,橫195.8釐米。  本幅題識:「餘墨戲氣韻頗不凡,他日未易量也。元暉書。」又有清乾隆御題詩一首:「看山愁步山巑岏,看水愛聽水潺湲。尾紙有董其昌題跋:「米元暉山水卷皆為元高尚書所混。即餘收《瀟湘白雲》長圖,宋元名公題詠甚富,沈石田以晚年始覯為恨,餘猶疑題詠雖真,似珠櫝耳。神物或已飛去。不若此卷之元氣淋漓,布境特妙也。丙子(崇禎九年,1636年)六月三日,其昌題。」之後有馮銓、龔心釗二跋。鈐有吳國遜、劉珍、朱輝、馮銓、梁清標、安岐等鑑藏印15方。
  • 行走山水間——畫家楊林庚子春月皖南寫生之二
    行走山水間——畫家楊林庚子春月皖南寫生之二圖文/楊林皖南的古村落雖然遺存不多,但每一顆卻珍貴無比的,那歲月的 滄桑交織著人文的情懷,總能讓我流連忘返。章渡以前曾經畫過,印象深刻,破敗殘缺無人管理的遺落青弋江邊,每每想起令人遺憾,卻是畫畫的絕佳之處。殘垣斷壁和中國畫的筆墨表現似有機緣巧合,橫塗豎抹隨意點染也總能曲盡其妙,你想不到的佳構組合,會真實地出現在畫中,斷牆木樑間會長出勃勃生機的梧桐,紫色的花朵與殘屋講述著生命的故事。
  • 「藝展中國」何杰國畫山水作品欣賞
    何杰簡介何杰,生於廣州畢業於廣州大學環境藝術專業研修於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山水專業參加第三屆廣東中國畫創作雁蕩山寫生創作參加中日書畫美術交流展作品獲得優秀獎參加南粵古驛道古道遺韻寫生創作展(省自然廳收藏)中國室內裝飾協會特聘委員
  • 帶著一顆謙卑的心去旅行
    酷愛旅行和攝影的他,用鏡頭記錄下了美麗的異域風景,並感悟到別樣的人文風情。這個11歲就開始在國內長途旅行的男孩,截至目前,已經走遍了除港澳臺、東三省、新疆外的中國所有省級行政區,騎行過香格裡拉大環線。他的攝影作品和在旅途中記錄下的點滴文字,震撼著每一位讀者的心靈。
  • 不隨流俗,與古人爭 ——讀陳連春其人及畫
    畢業離開韓園已經快十年了,連春兄一如既往,心無旁騖,專注繪事,用師古人的毅力和師造化的勇氣,浸淫在國畫創作中,佳作跌出。因當今網絡的便利,使我能及時觀摩佳作,驚嘆佩服之餘,我似乎明白了當初連春書寫大千先生名聯的用意。莫非學生時期的他早已從中悟出妙門,將這一名聯作為從藝發願的座右銘?
  • 許俊的青綠山水畫,有著來自自然山水寫生的原型
    1997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當代山水印象」畫展,曾集中展示了一批優秀的中青年山水畫家的作品,在當時得到了很好的反響,許俊亦是參展的作者之一。他在wg結束後考入高等藝術學府,在中央美術學院這座名師雲集的校園中,在教學和學術復甦的日子裡,他受業於多位師長,尤其在知識構成和藝術方法上植根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提倡的「傳統-寫生-創造」三位一體的系統,把向傳統學習和走向自然、深入生活結合起來,自覺踐行山水畫師造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