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漫遊》:當代青年的精神漂流

2021-01-10 澎湃新聞

「我是一個編輯,也就是說,我每天至少要讀十萬字的文字垃圾。」「毫無疑問,編輯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尊嚴可言了,尤其是文學網站的編輯。在作者們的眼裡,你和餐館的服務員沒什麼兩樣,不過是答疑解惑,端茶送水。」青年作家遠子在其新書《白日漫遊》的開篇《業餘》中對於編輯職業進行了這樣的調侃。

《白日漫遊》是遠子過去的短篇合集,他談道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工作時間創作出來的。《白日漫遊》刻畫了在大都市掙扎求生的年輕人,描述青年人們渴望自由而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生活狀態:不想工作,又害怕失業;想要戀愛,卻又恐懼婚姻;有吶喊,更有彷徨;一心要逃離,卻不知逃向何處。

遠子

關於《白日漫遊》這個題目,遠子稱命名靈感來自法國作家塞利納《茫茫黑夜漫遊》:「一開始是希望和這本書做一個對應,白日雖然看起來很明亮,照亮一切,但也有一些游離的人,找不到自己的出口和歸宿,在大城市和家鄉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心靈處在一種漫遊的狀態,不知自己的終點在哪裡,我想寫的就是這種狀態。」 都說「北上廣裝不下肉身,三四線放不下靈魂」,《白日漫遊》所描述的似乎是當下青年們的常態。城市已經成為現實的工業化造夢機器,既無力承載他們臃腫的夢,也不能留給他們一片棲息的家園,每個不同名字的城市都是一樣的枯燥乏味。當從城市逃回鄉村,停下了身體的漂泊,他們又開始了精神的流浪。

遠子的故事裡平實而真實地呈現了都市生活中的小焦灼:「(讀書時)我的眼珠順著書上的句子左右移動,文字超載的大腦卻拒絕它們的進入。我只能轉而去看娛樂節目,一邊看一邊哈哈大笑, 關掉視頻後我開始咒罵自己,在悔恨中入睡。」

「每天早晨醒來都像是從同一個早晨醒來。…… 辭職,辭職,辭職,這個念頭像齒輪在我腦子裡咬合轉動。但是隨著刷牙、洗臉、洗頭、胡亂往胃裡塞點麵包、擠公交、推開公司大門等一系列動作的完成,內心的爭鬥被一點點稀釋,我覺得自己還能再忍受一天。審稿的間隙,我偷偷上網瀏覽各種負面新聞,咒罵利維坦,把自己裝扮成一個鬥士,只有躲在別人的苦難裡,我才能暫時忘卻自己所受的折磨。」遠子在《業餘》中寫道。

遠子,1987年生,湖北紅安人。畢業於蘇州大學哲學系。作品散見於《鯉》《詩刊》和ONE一個等雜誌和網絡平臺。已出版短篇小說集《十七個遠方》和《夜晚屬於戀人》。最近,遠子攜新書《白日漫遊》與好友、青年作家大頭馬進行了對話。

大頭馬

大頭馬認為,雖然《白日漫遊》是小說,但是可以看作是現實主義作品。《白日漫遊》是圍繞著作者個人真實經歷所著,她說: 「我在拿到書的兩個小時內就把全書看完了,很震驚地發現裡面有許多熟悉的名字,我也在其中,當然劇情是虛構」 。對於本書透出的自傳性,遠子認為每個作家的作品中都有寫作者自己的影子,哪怕給其他人寫傳記,筆觸也會從自己的視角出發,「重要的不是別人的人生,而是自己如何解讀別人的人生。有人會說這種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東西寫起來很簡單,但我並不認同,不是說離生活越遠就越好,我覺得太遠會缺乏真實感,缺少必要的論證」。

為了寫好書中情節的細節部分,遠子說他會在地鐵站花了好幾個小時觀察陌生人。寫作是一門藝術,如同繪畫,在動筆之前就需要寫作者構建好藍圖,書中每一篇都經過反覆修改,「雖然有些篇目看起來很隨意,但這種效果也是我刻意為之,每個句子和人物都是我安排的結果,這種以情緒和氛圍為導向的寫法很常見,並不是我的獨創」 。

作為85後寫作者,遠子認為早期80後的寫作有很同質化的一面:「青春啊,傷感啊以及無疾而終的感情。」這種同質化,在遠子看來,有其背後的原因:「外在的世界就是同質化的,我們生活在這種消費主義的大狂歡中,每個人穿的一樣,看的一樣,想的也一樣,要敢於跳出來,這需要你很痛苦的自信,我的小說中有這種自信,雖然不算成熟,但是80後作家還在成長,要堅持進步。」

《白日漫遊》書封

寫作最終是要面對讀者的。遠子說自己在創作過程中也存在一位讀者,這位面目模糊的讀者只存在於自己的腦海之中,不知是誰,不知性別,也不知來自何方。「寫的時候已經預設了不同的目光在讀我的文字,雖然我不期冀每位讀者都能明白我所表達的意思,但是我會盡力傳達。」 作品是必定要和讀者發生關係,在遠子看來今天已經不存在一種環境,讓寫作者寫完就不用思考之後的事,「你不得不思考寫作之外的事情」 。

告別城市回到家鄉,遠子回到久違的農村生活,談道城市與農村的生活的區別,遠子說:「一個城市的經驗是需要很多代人積累的,生活在城市並不代表就能寫好城市小說,雖然生活在城市中,但由於網絡太過普及,我們更多在線上發生關係,頂多約在某個地方吃個飯,這些點都是孤立的,並不能描繪出一個城市的整體結構。不能走進一個城市,寫出來的東西就會單薄。」 大頭馬認為這個時代也有優秀的都市文學:「什麼叫都市文學?並不是生活在北京,只寫白領才是都市文學。」

回家一年多,遠子最主要的工作不是創作,而是翻譯:「寫小說需要一種狀態,在沒有狀態的時候,翻譯是很好的充電方式,我會從中獲得靈感。翻譯對作家來說是一種很重要的素養,今天的作家具備流利雙語甚至多語種技能的佔少數,其實翻譯是一扇了解世界文學的窗口。」

談到回家的不適應,遠子說剛開始會非常懷念大城市的便利,但農村會提供很多城市無法提供的經驗:「一天傍晚,我走過一個垃圾堆,一張丟棄的生日賀卡一直唱著『祝你生日快樂』,歌聲迴蕩在四下無人的夜空中,這種經驗是你在城市中無法獲得的,我很願意把這些寫進我的下一本書中。」

相關焦點

  • 關禁閉的當代青年——一個人的世界
    筆者:宋楊1.當代青年人的日常「一個人坐在咖啡館看著窗外,一個人在街上閒逛,一個人窩在家裡看劇,一個人打遊戲,一個人刷抖音,一個人旅行,一個人健身,一個人看書,一個人聽音樂,不需要戀愛關係成家的忙著掙錢養家,精神?那是別想了,忙不過來。」一個人的大多數精力,要麼花在工作上,要麼在睡覺上。工作的時候只談事件,大家都很忙,鮮少有時間能夠聚在一起。一在一起幾乎也只能為了一些比較重大事件,在那一刻有一個短暫的相遇。隨著社會發展人與人的連接越來越貧乏,精神層面的溝通更是難能可貴了。
  • 肖戰演繹經典歌曲《紅梅贊》,致敬紅巖精神,展現當代青年風貌
    該專輯包含由三首單曲,分別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麗達演繹的《瀏陽河》、重慶籍青年演員肖戰演唱《紅梅贊》以及安徽籍青年音樂人蔡誠俊演繹的《再見了大別山》。其中重慶籍演員肖戰以當代年輕人的風貌致敬經典,重新演繹的歌曲《紅梅贊》,唱出時代新義。《紅梅贊》體現的紅巖精神不僅是重慶在那段崢嶸歲月的時代記憶,紅梅堅韌的品格更是中華兒女英勇不屈精神的寫照。
  • OPEN CALL徵集 參與網吧表演《Speed Show:漂流網咖》
    並擔任藝術總監,同年創作超文本劇場《————這裡是分割線————》,受邀第六屆北京南鑼鼓巷戲劇節「改變公共的風景」單元、2015獨立藝術空間節「閃展」、深圳當代戲劇雙年展以及上海明圓當代美術館「實驗劇場30年」,撰寫《中國賽博劇場,表演還是行動?》刊載於《藝術界》2015法文特刊、《兔子洞與分割線:愛麗絲漫遊賽博劇場》刊載於《廣東藝術》。
  • 當代嬉皮青年精神退出史
    若干年後我在北京做嬉皮年代講座,臺下是一幫碩博、教授和青年學者,就看得更透一點。那時候鑽研嬉皮年代考據,一年寫十幾萬字嚴肅長文,國內基本就我一個,在相關領域很多牛人我與之談笑風生。所以成績好不算什麼,「學霸」也不過是自我催眠,重要的是你能做成什麼事,以及選擇做成哪些事。另一方面算是不浪費不學無術的「快感」,也提前設定了享樂閾限。
  • ...漂流與創城同行——玉樹市、雜多縣首屆中學生四人艇漂流友誼賽...
    為深入貫徹落實以中學生為重點開展體育活動的要求,試點推廣玉樹特色高原漂流夏令營,持續加大對青少年漂流人才的挖掘、培育、儲備力度,助力玉樹生態漂流運動的持續發展。7月25日玉樹市-雜多縣首屆中學生四人艇友誼賽在當代碼頭隆重開幕。
  • 我們討論的當代青年文化,到底是什麼?
    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推進,西方文化思潮尤其是個人主義思潮逐漸對青年群體產生了較大影響,西方青年的文化表徵也一度成為這一時期青年群體追求的時尚文化。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精神匱乏、道德滑坡的社會現象開始出現,青年文化又開始出現懷舊轉向。
  • 描繪當代青年社交圖鑑 《心動的信號》第二季傳遞深刻精神內涵
    《心動的信號》第二季不僅使「劇式綜藝」的沉浸式觀感進一步提升,更引領戀愛節目從「偶像劇」走向「青春都市劇」,傳遞出更深刻的精神內涵。從「偶像劇」到「青春都市劇描繪當代青年社交圖鑑《心動的信號》第一季中胡金銘&週遊的西紅柿約定,向天歌&江銘亮擠痘痘的親密舉動等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節目收穫了良好的熱度與口碑。珠玉在前,觀眾對第二季產生了更大的好奇與期待。
  • 光谷轉盤 太空漫遊 | 合成雲
    俱樂部俱樂部榮幸宣布,合成雲個人項目《光谷轉盤 太空漫遊>合成雲1994水瓶座湖北美院影像媒體聲體影力工作室可以紋身老闆咔CD樂隊吉他手2015「是非」首屆長江國際影像雙年展 長江當代美術館 第十六屆「OPEN」國際行為藝術節 空間站 北京2015「內生外向」中英藝術聯展 武漢K11 2015「25x25」赫爾辛基藝術節  芬蘭2015「以身觀身」中國行為藝術文獻展 澳門2016「異質共生」長江當代美術館
  • 影評丨當代青年的影像書寫:成長、奮鬥與擔當
    圖片來源豆瓣當代青年的影像書寫:成長、奮鬥與擔當——淺談2020國慶檔三部主旋律電影的青年敘事文/劉庫 王梓2020年國慶檔的三部主旋律電影《再見吧!少年》《一點就到家》《我和我的家鄉》,聚焦當代青年的成長軌跡與情懷擔當,以較高水準的電影創作展現了當代中國青年在初始期、發展期、成熟期不同的生存狀態——直面生死的堅韌成長、勵志向上的脫貧奮鬥、心繫故土的家國擔當。
  • 戰疫一代 青春不敗——新冠肺炎疫情對當代青年價值觀影響調查
    戰疫過程使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榜樣」和具有鮮明時代色彩的「公眾偶像」完美結合,並通過科學魅力和人性共鳴,使英雄人物身上所體現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當代青年普遍認同的道德準則,並內化為他們自覺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嚮往。
  • 2020年賽博朋克,是啟於五四的當代青年「反叛」
    曾經只存在於幻象之中的2020年,卻以一種錯誤的方式打開了,即使有無數猝不及防的青年們希望能按下重啟的按鍵,但2020年的朋克之風卻不能被否認。4月24日,堡壘之夜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賽博朋克」風潮,Travis Scott 與Fortnite的遊戲虛擬演唱會在這個夜晚點燃了無數酷咖的心。
  • 臺北漫遊,跟著臺灣時尚設計師遊私房景點!
    歌莉婭邀請臺灣時尚設計師玫竹,帶我們體驗一場與別不同的城市漫遊!臺北當代藝術館臺北當代藝術館位於大同區的長安西路上,在日據時代是一所學校;後來這裡曾是臺北市政府的駐地,直到政府遷入別處,這裡才由臺北市立美術館進行整修和規劃。藝術館建築為古蹟建築,紅磚表面,木造屋架,垂直長條型的窗,黑瓦洋風斜屋頂。
  • Modern Life is Rubbish | 來自宇宙的聲音,銀河漫遊
    這是一首夢幻的歌,第一次聽這首歌我覺得真的有一種銀河漫遊的感覺。你可以閉上眼睛想像你漂流在銀河當中,身邊路過了你的青春,路過了你的失敗的愛情,路過了一個又一個曾經的愛人,一抬頭你能在這黑夜裡看到美麗的銀河,那麼明亮,一時之間潸然淚下。
  • 當代青年的朋克養生
    大概熊孩子們的內心想法就是:管它熬夜有什麼危害,先熬了再說,我都不在意,本寶寶反對一切,別管我...這也是朋克精神的精髓。 看到這兒,你可能還是有點懵,不知道到底啥子是個朋克,我來告訴你。你敢對主流說不嗎?當時敢反對主流就叫做朋克,放在今天,就叫做非主流。
  • 當代青年油畫聯展| Contemporary Youth Oil Painting joint exhibition
    上海香江畫廊一直致力於青年藝術家的挖掘,及繪畫思想性的探索。從2012年開始先後舉辦過「頂尖青年藝術家聯展「、「遊戲的面孔」當代青年油畫展,「小幅油畫展」等。從21世紀60年代開始,以此作為分水嶺,很多的藝術作品冠以當代藝術。其實真正的當代藝術作品是需要藝術家們憑藉對藝術的追求,以紮實的功底創作出充滿時代氣息,展現生活精髓的作品。它具有思想性、批判性。
  • 宵夜 今晚跟著李文漫遊東湖
    《唐皇遊地府》將《西遊記》中前幾回加以改編,用現代人演繹神話情節,把傳統故事放到當代社會語境下去重釋。當兩個面無表情的保安出場,說自己是蝦兵蟹將,還一本正經的給龍王行禮時,實在有趣得很。《李文漫遊東湖》是他的第四部長篇,受「東湖藝術計劃」啟發,並以此為契機,講述了主人公李文在東湖邊尋覓一位「精神病人」的故事。同時以散漫的形式展現發生在東湖邊的有趣人與事。
  • 當代青年消費現狀及對策研究
    上述文獻雖然並沒有將青年的消費觀和消費行為與社會整體區別開來,但是對於消費和收入的關聯,以及對於消費觀的系統分析能夠為本文提供理論背景支撐。本文主要是對我國當代青年消費存在的典型性特徵進行梳理,然後分析這些典型特徵背後的心理因素,並提出引領青年構建合理消費觀的政策建議。
  • 為什麼大家都愛《2001太空漫遊》科幻經典定義時代
    對於那些熱愛電影的人,《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個揮不去的魔咒,它總是不時的從各式各樣,相關或不相關的電影評論裡跳出來,看得你心煩意亂。《荒島餘生》裡漂流荒島的
  •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青年...
    12-24 08:47:13 來源: 明德新聞 舉報   12月23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青年宣講團走進雁寧路青年之家開展宣講活動
  • 漫遊者的肖像——愛馬仕「奇境漫步」展 Modern Art 貴賓專場
    「漫遊者的肖像」藝術沙龍什麼樣的人是漫遊者?哪些事情與漫遊有關? 19世紀上葉法國現代派詩人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在《現代生活的畫家》(Le Peintre de la vie moderne)中提出了「漫遊者」的概念,而漫遊者不僅是城市人流中的觀察者——詩人/藝術家,在德國思想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看來,漫遊者的行為是在進行「考古學」的工作,發掘有關現代性的神話和現代都市的「集體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