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發展史:創立之初竟是為了安置遺物?

2020-11-17 騰訊網

文/錢淑敏

年屆七旬的漢斯·斯隆(Hans Sloane)爵士,1730年在英屬北美殖民地維吉尼亞覓得一隻大鼓,木質鼓體,鹿皮鼓面,看上去是印第安土著的娛樂工具無疑。斯隆爵士欣然把玩這件殖民者的戰利品,小心翼翼將它同其他斬獲的物品一起打包裝箱。這隻雕琢質樸的大鼓,即將隨著船隊駛向大西洋,落戶斯隆爵士在倫敦的切爾西莊園。這鼓事實上來自非洲,被美洲土著獲得後覆上鹿皮。

誰都不曾想到,這隻並不惹眼的大鼓將來會成為大英博物館首批藏品之一,不僅如此,斯隆的所有藏品都將成為大英博物館的發端。英國藝術史學家、傳記作家、藝術館館長詹姆斯·漢密爾頓的《大英博物館》,從斯隆說起,娓娓道來大英博物館的發展史。

斯隆爵士立下遺囑

大鼓的新主人,1660年生於愛爾蘭基利萊,早年的醫名使得他在27歲時便成為時任牙買加總督阿爾伯馬爾公爵的隨扈醫生。隨著閱歷和財富的增益,他從小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得以在收藏活動中被不斷滿足。他每到一處都悉心觀察記錄,據說正是他發現了可可與牛奶混合的妙處,進而成為巧克力牛奶飲品的專利人並從中獲利頗豐。

他在遊歷過程中滿懷激情地搜羅整理所見所得,保存造冊,並追求有序齊全,被同儕稱為「牙買加天然產物的集大成者」。他採集並製作大量幹植物標本和動物標本,收藏成千上萬的化石、巖石、礦物、礦石、金屬、貴重寶石和半寶石的原石。他的藏品來源不僅限於自然物,他的古董收藏與人類學收藏橫跨古今,幾乎將歐陸、新世界與東方的物件一網打盡。他將這些畢生收藏悉數安厝在私人宅邸——切爾西莊園。

隨著年事漸高,跟多數藏家一樣,斯隆爵士不可避免地要考慮心愛之物未來的運數。繼承給後人,他們有能力和精力盡心保存並妥善維護嗎?歷史上還沒有哪個藏家的藏品被世代維繫的。後人因奢靡變賣家產,最後落得窮困潦倒,早就不是什麼駭人聽聞的故事了。

此時正值西歐啟蒙運動的高峰,人們正竭力掙脫陳規舊例的羈絆,扛著理性主義大旗飛奔向前,新思潮、新觀念層見疊出。對大眾的啟智,對公共文化的建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只對自己有好處,就是一無好處。」啟蒙思想家馬奎斯·孔多塞寫下了《人類精神進步史表綱要》。他懷著對人類進步的理想,飽含熱情地呼籲必須改善人類的境況,要讓所有人都得到幸福、全人類實現進步。正是秉持這樣的理念,終於,在1739年10月9日,即將進入耄耋之年的斯隆爵士立下遺囑,欲將其裒輯半個多世紀的私人藏品「以為公共之用」。

大概是想到自己窮其一生的成果在死後將為他人所有,尤其還想到子孫的福祉和過去優渥生活仍需維繫,斯隆爵士甩出頗具想像力的一招:希望依照大不列顛法定貨幣作價2萬英鎊將這批藏品悉數賣給英王喬治二世,如果王室不接受,那麼依次賣給倫敦皇家學會、牛津大學教授學者、愛丁堡大學的醫生,甚至國外的諸如巴黎、彼得堡、柏林、馬德裡的皇家科學院。

英王認為皇家財力難以支付這筆費用,財政大臣也認為不能用公款購買「零星的小玩意兒」,王室收購成為泡影。好在喬治二世的長子、頗具修養的威爾斯親王弗裡德裡克攜夫人在1748年前來為他助力。王儲夫婦參觀了切爾西莊園並提議:「這些藏品必須在很大程度上有益於學問之便,以及有益於增進不列顛的榮耀,故將之確立為一家公共機構,造福最近的子孫後代。」

受其鼓舞,第二年即1749年,斯隆爵士籤訂了遺囑的附件。他在附件中提名了48名獨立理事和34名公職人員負責照看他的藏品,堅持要求理事向英王或議會提出,支付2萬英鎊給他的遺囑執行人。他還在附件中重申設立這一博物館的目的:「歡迎一切具有相同參觀和瀏覽之渴望的人到訪參觀……這渴望可以是『儘可能有用』,或是努力滿足好奇求知之欲,或是增進所有人的學識和新知。」一如年輕時的他渴慕的那樣。

四年後,94歲高齡的斯隆爵士溘然長逝。

斯隆爵士去世後,其藏品的處置被提上議程。能量無限的理事們化解議會中的反對聲,以重組理事會的條件獲得一份議會法案——《大英博物館法案》(British Museum Act,1753)的加持。議會則通過發行彩票,來募集支付給斯隆家族的2萬英鎊預算。至此,藏品的所有權授予了信託,博物館的三大領銜理事也變成了除王室外的三大社會階層——教士階層、統治階層、平民階層——的代表:坎特伯雷大主教、上議院大法官和下議院議長。大英博物館就這樣由私人之產業轉型為公眾之財富,開放於眾。

斯隆爵士的善舉頗具影響力,之後的大英博物館活像一個「吸力機」,不斷有大批藏家以遺贈、饋贈的形式,向博物館充實藏品。隨著藏品的不斷增多,切爾西莊園顯然侷促擁擠,理事們曾一度考慮將白金漢府即後來的白金漢宮闢為藏庋之所,但因「房屋狀況和周邊環境的不便」,最終選擇了布魯姆斯伯裡被蒙太古公爵廢棄多時的蒙太古府。

帝國殖民事業最有力的展示臺

隨著「日不落帝國」的日益擴張,大英博物館也成了其殖民事業最有力的展示臺。通過擲金購買、組織考古發掘,甚至明目張胆的劫掠,世界文明的各類載體如春潮洶湧般匯入大英博物館。最有名的莫過於庫克船長藏品、埃及古物、埃爾金石雕以及敦煌文書的入駐。

詹姆斯·庫克是繼哥倫布之後在海洋地理方面擁有奠基性貢獻的航海家,因進行了三次南太平洋的探險航行而聞名於世。他發現了澳洲大陸,並以英國政府的名義把澳大利亞東海岸命名為新南威爾斯。從此,大英帝國的殖民版圖增加了最大的那部分。庫克船長還考察了南極洲,以及南太平洋包括復活節島、湯加、新赫布裡底、新喀裡多尼亞、諾福克島及後來以他命名的庫克群島等島嶼。他在遠洋航行中獲得的奇珍異寶,分別於1771年和1775年兩次送入大英博物館的倉庫,成為「在精美的埃及藏品來到前館內最受歡迎的展品」。

精美的埃及藏品隨著帝國事業的擴大,紛至沓來。1798年,被異族統治了兩千餘年的埃及迎來一個新的徵服者——拿破崙·波拿巴。士兵們在距離尼羅河三角洲40英裡外的羅塞塔(Rosetta)重修防禦工事時,挖出一塊刻有三種文字的花崗巖石碑,這塊石碑就是後來被命名為羅塞塔碑的鎮館之寶。這塊石碑作為法國人的戰利品,卻最終落戶大英博物館,見證的是英法在爭奪中東過程中的血雨腥風。

在尼羅河河口海戰中敗北的拿破崙,拋下軍隊,獨自回到法國。1801年,法國向英國與埃及的將領投降,之後籤署的亞歷山大協議要求法國人交出一切文物,包括羅塞塔碑。上面鐫刻的象形文字,最終還是由法國學者商博良破譯。自此,世人才能識讀木乃伊、莎草紙上的古老文字。

1799年,英國駐土耳其大使第七代埃爾金伯爵託馬斯·布魯斯賄賂土耳其駐希臘官員,命人從希臘帕特農神廟上取走或在整個雅典衛城發掘雕塑、建築物的構件,並將其運到英國。1816年,英國政府購得此批石雕,存放於大英博物館。為此,親希臘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在《恰爾德·哈羅爾德遊記》中控訴道:「麻木不仁的是那些不掉淚的眼睛,看著英國人的手破壞你的城牆,搬走你殘破的聖壇……」

希臘自1829年從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下獨立後,不斷向大英博物館索回這批取自帕特農神廟的國寶。而博物館理事們則用一份聲明婉拒了這一請求,帕特農石雕「是這個互聯互通的世界藏品大家庭裡的關鍵成分,他們都是世界共享遺產的一分子,超出了政治的彼此疆界」。

19世紀中後期,當殖民觸角伸及遠東,古老的中華文明打開塵封已久的大門。1856年到1932年間,大批西方世界的考古隊深入西北,掠走大量文物。1907年,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在第二次中亞考古之旅時,沿著羅布泊以南的古絲綢之路來到敦煌。他從守洞的道士王圓籙手中,將藏經洞中發現的九千餘件寫本和五百多幅繪畫帶回英國。大英博物館現藏敦煌文書多達13700多件,佔存世敦煌文書的四分之一。

從切爾西莊園到蒙太古府,從湯利展廳到東西兩座新樓的修建以及蒙太古府的拆除,從幾個簡單的建築組合到成片的包括自然博物館、地質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大英圖書館等建築群的落成,大英博物館隨著藏品和參觀者的激增,不斷進行擴容。如今的大英博物館館藏已達800多萬件,涵蓋了200多萬年的人類歷史。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數量如此龐大的展品即便每年更換一次,輪流展出一百年也不能展示完全。更何況,捐贈和採購還在源源不斷地進行。

美國博物館專家喬治·布朗·古德曾說:「博物館不在於它擁有什麼,而在於它以其有用的資源做了什麼。」這句話一直被西方博物館奉為至理名言。如今,博物館早已脫離傳統博物館對文物裒輯收藏、整理研究的內向性功能,而是愈來愈彰顯其服務、教育的外向性功能。而這種有別於學校教育的獨具體驗性、沉浸式、個性化的教育方式,讓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的家長們趨之若鶩,一度形成博物館熱。每到節假日,大批海內外學生、學者湧入大英博物館,在玻璃展櫃間流連,在石雕畫卷前駐足,在文物古蹟前沉思,這大概是對斯隆爵士當年執意「以為公共之用」最好的回饋。

相關焦點

  • 大英博物館——800萬件展品和每年600萬觀眾
    再次踏入大英博物館的橢圓形穹頂大廳,頗有久別重逢之感。  一小時環遊世界  為保證參觀者和工作人員的健康,大英博物館重開後實施預約制,參觀者需先在網站上預約。筆者看到,開館頭幾天的參觀名額很快被預訂一空。  實際上,大英博物館在1759年對外開放之初,也是需要門票進入的。
  • 逛大英博物館必看的30件鎮館之寶
    往往大家去博物館的時候,會有一種時間很緊迫,找不著頭緒的感覺。
  • 大英博物館中,曾有一塊「鬍鬚」石,為何被稱為是鎮館之寶
    這塊石頭長75釐米,直徑約40釐米,重達400至500公斤,這塊石頭不僅沒有精緻的花紋,也沒有繁複的雕刻,顏值普通,相貌平淡,又憑什麼被收錄在大英博物館的「珍寶」之內呢?原來這塊石頭竟是斯芬克斯的下額之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獅身人面像」的鬍鬚。既然是獅身人面像身上的東西,為何又被拆下來搬運到大英博物館呢?
  • 大英博物館,大火紀念碑,厄爾布魯士
    大家好,我是譚卉桐,今天給大家說說《大英博物館》《大火紀念碑》《厄爾布魯士山》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歷史可追溯到二三百年前的喬治二世國王的醫生漢斯·斯隆爵士。這位醫生鍥而不捨地收集世界各地的書畫、錢幣、服裝、動物、花卉等,希望在他去世之後,這些東西都保存在一起,供人們前來大開眼界,大英博物館就這樣誕生了。1795年大英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時漢斯·斯隆爵士已逝世6年了。初時,博物館一周只開放3天,且每小時只許進10人,因此誰也沒有充裕的時間仔細觀看展品,參觀者只得匆匆穿過各展覽室。
  • 在大英博物館,來一場日本漫畫總動員
    Manga マンガ @ British Museum 短片2012年,大英博物館首次出版第一本通俗漫畫書《宗像教授的大英博物館冒險之旅》,這是漫畫家星野之宣的《東方奇譚秘聞》特別篇。這十集漫畫的靈感來源於星野之宣在2009年大英博物館為其辦個展時,對博物館進行的為期兩個月的深度訪問。回到日本後,他便以大英博物館為題材,創作了《宗像教授的大英博物館冒險之旅》。在科幻與偵探小說的框架下,以通俗有趣的方式介紹了博物館的重要館藏。
  • 大英博物館與你暢遊倫敦
    大英博物館 在這幅19世紀50年代早期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剛落成不久的博物館大樓以及來參觀的人們。當時大英博物館的收藏還未按類別分流至大英圖書館以及自然史博物館 (倫敦)。因此在這座當年的「新建築」內,參觀者們還可以找到浩如煙海的典籍和自然歷史類藏品哦。
  • 閉館近半年後,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重新開放
    當地時間8月27日上午10點,閉館已長達163天的大英博物館將迎來重新開放,結束這座著名博物館自1759年首次對外開放以來最漫長的一段閉館時間。 8月25日,工作人員在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舉行的媒體預展上將展品上的灰塵撣掉
  • 2019年大英博物館特展攻略
    今年四月,大英博物館與奧斯陸蒙克博物館攜手獻上英國45年來最大規模的蒙克版畫展。在展覽中,你可以欣賞到蒙克創新的技法,以及他對色彩和黑暗題材的大膽運用,並探究這些作品是如何與當時人們日漸轉變的心態和觀點產生共鳴,從而使蒙克成為最早的真正的現代藝術家之一。詳情及訂票,請登陸大英博物館中文官方網站http://britishmuseum.org.cn/exhibition.aspx?
  • 大英博物館之父:居然是被牛頓怒罵的流氓
    這位1866年以來的首位非英裔館長表示,歷史不應有任何隱瞞。的確,歷史不應有任何隱瞞。然而在去年那場逐漸失控的政治運動中,漢斯·斯隆在人們心中只剩下一個片面的白人奴隸主形象。移除他的塑像到底是對歷史的還原,還是從政治正確的角度再次隱瞞了歷史呢?
  •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到上海,備受矚目的第101件展品是二維碼
    上博展出的二維碼由此次展出的大英百件文物組成,亦是一件藝術品。在此基礎上,大英博物館又與企鵝出版公司出版了《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一書。在上海和北京的展覽,就都是基於此書而形成的,而展覽的旨要,是為了向世人展示一個文字之外,由具體的物品所構成的世界歷史。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擁有百科全書式的藏品,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也讓這一「以物述史」的龐大構想成為現實。
  • 大英博物館裡真的有幽靈嗎
    傍晚,當最後一批參觀者離開大英博物館的建築,外部大門封鎖後,博物館便恍然進入另一種狀態。 保安的夜班開始了,此時博物館中的大部分燈都已熄滅。
  • 大英博物館中古玉器,巧奪天工!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鈞瓷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許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偉大科學家的手稿,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中國很多珍品也被收藏在這裡,其中就有鈞瓷。
  • 博物館奇妙夜3:大英博物館裡的華麗夜遊
    但為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夜遊,直至近午夜,我們才拿著電影主人公博物館守夜人賴瑞·戴利(本·斯蒂勒飾演)須臾不離手的那種黑色長柄手電筒,躡手躡腳走進了早已被冬夜沉寂浸透的大英博物館。幽藍靜寂的月光中的大中庭,平日的恢弘之外又多了幻境般的迷離。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揭秘古埃及密碼,這才是真正的象形字!
    問題來了,被法軍發現的羅塞塔石碑,為何會成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三寶之一呢?> 1802年,這塊珍貴的石碑運到英國,以當時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名義捐獻給大英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今重開:減少展品,正視殖民歷史
    今天,大英博物館重新開放,這是英國最晚開放的大型藝術機構。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表示,重開後的大英博物館試圖以更少的展品與觀眾來提供更好的觀展體驗,為了防疫而採取的單向路線將實現展品之間的互動。為了保持社交距離,每天大英博物館只允許2000人入館,這一數目是疫情前的10%。大英博物館是疫情隔離期後英國最晚重新開放的大型機構,比倫敦國家肖像館晚了大約7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延遲?「我們的藏品可能是最複雜的,」費舍爾解釋道。許多展品可追溯至幾千年前,它們非常脆弱,例如劉易斯棋子(Lewis Chessmen)就由有機材料製成。
  • 故宮院刊︱霍宏偉:大英博物館藏漢代人像磚柱探微
    圖三 大英博物館人像柱局部特寫大英博物館人像柱的出土時間地點與年代判斷根據大英博物館出版物的信息,標註人像柱「發現於河南鄭州」。但因其為傳世品,來源不明,究竟何時何地出土?仍是有待進一步討論的問題。根據京漢鐵路的修築進度來推測大英人像柱的出土時間,約在1897-1905年之間。在中國近代鐵路線的修建過程中,遇到古墓並挖出器物的情況時有發生,也有墓中出土遺物被外國人收集、寄回國內的現象。1910-1925年,河南洛潼鐵路修築之際,英國工程師報告所得唐代明器,包括人物俑、動物俑及器物等共計57件,現藏大英博物館。
  • 又是一年博物館日,著名的大英博物館……又開始盤點「鬼故事」了
    由於博物館收藏著許多古老的物品,所以在很多迷信的人看來,博物館歷來就是靈異事件的「多發地」。而作為網羅了全球各地800多萬「老物件」的大英博物館,更是故事多多。明天就是世界博物館日,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英國媒體盤點的大英博物館歷年來「鬧過的鬼」!
  • 大英博物館*快手開啟中國直播夜:200萬人在線雲遊學
    北京時間2月15日晚上8:00,倫敦時間中午12:00,一場別開生面的博物館直播正在上演。在十四年金牌解說常吉的帶領下,大英博物館以在線直播的方式,通過博物館有意思、快手課堂等快手號,開啟了他的中國直播夜,讓眾多網友在線品嘗了這道大洋彼岸的文博大餐。
  • 大英博物館羅浮宮再次暫停開放
    【大英博物館羅浮宮再次暫停開放】3日晚,大英博物館宣布將於11月4日下午5時起暫停對公眾開放。館長稱,「保護員工和參觀者的健康與安全是大英博物館的首要責任。我們希望可以在12月初重新開放,再次與您相見。」據媒體報導,英國政府10月31日宣布新的疫情應對方案,英格蘭計劃從11月5日至12月2日再次實施大範圍的「禁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