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被譽為明君,為何卻重用大批奸臣,任由他們迫害百官?

2021-01-07 縱橫五千年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在位二十多年,後世對他評價很高,比如清朝官方編修的《明史》,就說朱棣「雄武之略,同符高祖」,「 幅隕之廣,遠邁漢唐」。然而朱棣有一項政策卻飽受後世的詬病,這就是他在位期間,任用一大批奸臣,任用他們迫害百官,欺壓良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根據《明史》的記載,朱棣在位期間,先後大概任用了八位比較著名的奸臣,他們分別是陳瑛、紀綱、馬麟、丁珏、秦政學、趙緯、李芳,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皆以傾險聞」。那麼這些人都做過哪些壞事呢?咱們從中挑選兩個著名的人物來一一講述。

第一個就是陳瑛,他在洪武年間就做到山東按察使的職務,不過他在建文元年擔任北平僉事期間,接受了燕王朱棣的金錢,被人告發,結果被貶到廣西。朱棣即位後,立即任命陳瑛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署院事。陳瑛一上任,就上書彈劾,「侍郎黃觀、少卿廖升、修撰王叔英、紀善周是修、按察使王良、知縣顏伯瑋等,其心與叛逆無異,請追戮之。」

在處置忠於建文帝的大臣時,陳瑛的手段非常殘酷,都察院的御史「皆掩泣,瑛亦色慘」,不過他說道:「不以叛逆處此輩,則吾等為無名。」結果導致「諸忠臣無遺種矣」。永樂元年開始,陳瑛「益以訐發為能」,「劾歷城侯盛庸怨誹,當誅,庸自殺」,「 劾曹國公李景隆謀不軌,又劾景隆弟增枝知景隆不臣不諫」。

之後,陳瑛「又劾長興侯耿炳文僭,炳文自殺」,「劾駙馬都尉梅殷邪謀,殷遇害」,「行部尚書雒僉言事忤帝意,瑛劾僉貪暴,僉坐誅死」,「又劾駙馬都尉胡觀強取民間女子」。據史料記載,陳瑛「為都御史數年,所論劾勳戚、大臣十餘人」, 其他所劾順昌伯王佐,都督陳俊,指揮王恕,都督曹遠,先後又數十人,俱得罪」。

至於紀綱,之前曾專門寫過一篇文章,他在朱棣即位後,官拜錦衣衛指揮使,他與陳瑛「合作」,「滅建文朝忠臣數十族,親屬被戮者數萬人」。除了他倆外,馬麟、丁珏、秦政學、趙緯、李芳也差不多。說了這麼多,咱們回到最初的問題,朱棣既然是明君,為何會任用奸臣,迫害百官呢?

首先,朱棣是以下犯上,通過靖難之役,篡奪皇位的,名不正言順。這就導致朱棣對百官並不放心,他擔心百官中還有不少支持建文帝的。由於這一層原因,朱棣才重用這些奸臣酷吏,「帝以篡得天下,御下多用重典,瑛首承風旨,一時臣工多效其所為,如紀綱、馬麟、丁珏、秦政學、趙緯、李芳,皆以傾險聞」。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自古以來有奸臣,而無奸帝。朱棣畢竟是皇帝,他不太可能直接出面,來制裁這些大臣,因此他豢養了陳瑛、紀綱等人,通過這些人來對付朝中大臣,既不損害自己的名聲,又可以除掉這些人。說來說去,紀綱等人不過是朱棣養的一群狗。兔死狗烹是必然的,永樂九年,陳瑛下獄而死,五年後紀綱被凌遲處死,其他人也沒得到善終。

參考資料:1.《明史》;2.《明史紀事本末》;3.《明成祖實錄》

相關焦點

  • 明朝為何出了那麼多明君?從朱棣到朱佑樘,除了朱祁鎮都是明君
    明朝有兩個祖,一個是太祖朱元璋,一個則是成祖朱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後世皇帝認為,明朝的開國之君是朱元璋,但是朱棣以後的北京政權,那是朱棣開發出來的,所以說朱棣也是明朝的創業祖先。其實明朝有很多明君,比如說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和孫子朱瞻基,他們倆創造的盛世被稱之為仁宣之治。雖然時間不長,可是影響力不小。
  • 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等,明朝到底有幾位是英明的君主?
    你說他是明君,他確有明君之範,在位初期他平反了于謙冤獄,恢復了曾經廢掉他太子之位的明代宗朱祁鈺的皇帝身份,而後又重用李賢、彭時、商輅等賢臣,一時間是政治清明,明朝國力繼續蒸蒸日上。但是,你說他是昏君,他也確有昏君之相,朱見深即位不久,即沉迷於美色之中,不理朝政,寵信萬貴妃,重用汪直、梁芳、錢能、覃勤、韋興等奸宦,放任他們在朝擅權,在外大斂民財,致使明朝國力衰退。
  • 朱棣攻破南京後,七品小官小聲問了他10個字,從此提拔成四朝首輔
    事關性命的事情,朱棣也不能忍受了,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棣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徵。也得感謝朱元璋給朱棣把能打仗的人殺光了,朱棣本人從小在軍營長大,又極有軍事天賦。一路可以說是所向無敵,而朱允炆傾舉國之力調動了幾十萬大軍還是沒能打得過幾萬軍隊的朱棣。
  • 朱棣的廟號是太宗,為何後世卻稱其為明成祖?
    朱棣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很出色的皇帝之一。他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叔叔,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在1402年成功上位,登基做了皇帝,在位22年時間,年號「永樂」。朱棣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朱棣在位期間,朱棣就立誓要振奮精神,儘自己最大能力治理好自己的國家。
  • 從朱棣的「惡犬」紀綱說起,閒聊錦衣衛
    錦衣衛的最大頭目為指揮使,官居正三品,佐官有同知、僉事、鎮撫、千戶等,部屬有將軍、力士、校尉。錦衣衛下設經歷司與鎮撫司,經歷司主管文卷出入,而鎮撫司為其核心部分,職理獄訟,後分南北司,北司專理刑獄。錦衣衛最厲害之處並不在於他們可以直接向皇帝匯報,而在於他們擁有獨立的法庭和監獄,也就是說,他們在直接聽命於皇帝的同時,可以在朝廷「三法司」之外,自設公堂,有權拘留與審訊疑犯,號稱「詔獄」,即皇家自設監獄。錦衣衛的設立本身就是對明代司法監察系統的一大破壞。明代司法系統承繼前代,號稱「三法司」,即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
  • 靖難之役後,他力勸朱棣登基,為何最終落得悲劇收場
    後來朱棣一路打過來,建文帝迫於壓力,只能將黃子澄罷黜,這才又將茹瑺召回來,官復原職。當燕軍兵臨城下的時候,建文帝再也坐不住了,便派茹瑺和李景隆等人,前去找朱棣議和。
  • 他被朱元璋視為親子,深受朱棣重用,最終卻被灌醉後埋雪地凍死
    7歲的時候他就能寫出好詩,被譽為「神童」。據傳,他襁褓中的時候,母親就在地上寫,教他認字,五歲的時候,父親教他寫詩。每個天才的背後,都有一對非常優秀的父母。解縉十二歲時,在父母的教導下,讀完了四書五經,懂得了它們的道理。十六歲時,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參加了鄉試。一三八八年,解縉與兄妹同進士出身。一家之言,同時出三甲,是很少見的,一時解家聲名大噪。解縉很快升為翰林學士。
  • 他是北宋開國名將,輔助宋太祖統一中國,卻被小說醜化成千古奸臣
    小說和各類文藝作品從來都是虛構的,所以後世在小說和各類文藝作品中看到的歷史人物,在真實的歷史上或許完全相反,說白點就是明君、賢臣、名將等被嚴重醜化成昏君、奸臣、庸將等,比如商紂王和隋煬帝就是被小說和各類文藝作品嚴重醜化的帝王,事實上兩人都很有本事,對中國歷史有一定貢獻。
  • 明成祖朱棣為搜捕一女子,竟下令抓捕全國的尼姑,為何?
    朱棣抓捕尼姑的事情在《明史》中有過簡單記載,永樂18年(1420),山東蒲臺地區有「妖女」唐賽兒起義,然而唐賽兒起義失敗後,卻沒有被官軍抓獲,為此朱棣派人在全國範圍內抓捕尼姑近萬人。原來明成祖朱棣之所以下令抓捕全國的尼姑是為了搜捕起義軍女首領唐賽兒。
  • 明成祖朱棣,廟號應該是明太宗,為何成了明成祖?
    畢竟宗室內鬥,也是歷代政局不穩的主要原因之一,明朝各地的藩王有著極大的權力,他們還有著軍權,朱元璋倒是不用擔心這些事情,可他的繼承人就要擔心。結果朱元璋一死,果然就出了大事,朱允炆削藩導致朱棣起兵造反,直接就奪取了他的皇位。
  • 朱元璋嚴禁太監幹政,為何明朝宦官仍然大權在握?朱棣是始作俑者
    明太祖朱元璋立國後有感於前朝宦官幹政的禍害和惡果,曾幾次對太監作出過諸多限制,比如特意制定祖訓:「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御外臣冠服,官無過四品,月米一石,衣食於內庭。」而且還明言:「內臣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那麼朱元璋嚴禁太監幹政,為何明朝宦官仍然大權在握?朱棣是始作俑者,我們就此分析一下。
  • 朱元璋留下一條家法,朱棣偷偷改了4個字,結果給子孫惹來4場橫禍
    朱元璋驅逐胡虜開創大明,功業煌煌,最終未能入選四大明君,未能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駕齊驅,有幾個重要原因。除了臭名昭著的殘暴嗜殺,還有一個毛病是心胸狹隘,猜忌疑慮之心太重,對於他人嚴重缺乏信任感,恨不得把兵權、相權全部攥在手中,給誰都不放心。洪武年間大殺功臣,根本原因就是想收回權力,集中皇權。
  •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去向成謎,他到底去了哪裡?
    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城後命令軍隊不得隨便進入皇宮,而是把軍隊駐紮在皇宮外。那他為什麼不讓軍隊進入皇宮呢?其實,意圖很明顯,他有好多重要的事要做。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初明面上的目的不是奔著皇位去的,而是以誅殺所謂的奸臣為名,發動的政變。
  • 永樂大帝——朱棣
    朱棣擊敗永平的遼東軍隊,又設計攻破另一重鎮大寧。在收編了大批軍隊之後,揮師北平,與堅守在城內的長子朱高熾裡應外合,大敗李景隆的部隊於城下。李景隆率先逃跑,連夜奔回德州。士兵見主帥已逃,也都落荒而逃。不久李景隆又糾集60萬大軍北上,與朱棣在白溝河展開決戰,結果又遭慘敗,朱棣率軍尾隨追擊李景隆的潰逃部隊,在濟南將其一舉殲滅,朱允炆的精銳盡失。
  • 為何皇帝都樂於重用自己的舅舅?不是同宗
    縱觀我國古代歷史便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相比於同宗的叔叔,皇帝一般都會重用外戚的娘舅,如漢代的衛青、唐代的長孫無忌等等。古代是非常重視宗族制度的,叔叔關係按理來說是比舅舅要更近一些的,為何皇帝會更信任自己的舅舅,而不是叔叔呢?
  • 劉伯溫被殺後,朱棣為何要殺了劉伯溫兒子?
    而劉伯溫被殺之後,朱棣為何又要殺了劉伯溫兒子呢? 而當燕王朱棣起兵發動了靖難之役的時候,當時朱允炆已經上位,而劉璟則堅定地站在朝廷方面,並隨軍作戰。當時的軍隊在面對經驗豐富的朱棣時多次戰敗,為此劉璟獻上了十六策想助朱允炆反敗為勝,但是卻沒有得到重用,他於是便棄官回家了。 後來的事情我們也知道了,朱棣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登基為帝,而朱允炆則下落不明生死不知。
  • 鄭和下西洋為何不帶少女,卻帶一船老嫗和接生婆?古人的智慧
    他帶著四十多艘船遠下西洋,但是為何他不帶少女上船,反而帶了一群老嫗和接生婆呢?當年藍玉平定雲南,帶回來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叫做鄭和。當時鄭和還只有11歲,但是深得藍玉等人的喜愛,讓他進宮做了太監。1385年,元朝舊勢力企圖捲土重來,藍玉再次被重用派往北方協助燕王朱棣鎮守邊疆,藍玉出發時將鄭和也一併帶上。
  • 朱元璋的祖訓,是保護大明還是害了孫子,為何朱棣起兵說是愛國?
    祖訓被朱棣利用起兵朱允炆的是朱標的長子,他是靠著孝順才做上皇帝的,當然,主要還是因為朱元璋足夠喜歡他,不然其他一切都是白搭,他年紀輕輕就做上了皇帝之位,很多人都覺得他是運氣足夠好,這裡面就包括他的叔父和其他藩王,朱允炆也是知道他們這個心思的,只不過不好說出來而已,後面削藩就是專門為他們設置的,只不過他不夠心狠,使得朱棣利用祖訓起兵了
  • 海瑞一生清廉愛民,為何得不到朝廷重用?專家:是你也不用
    眾所周知,各朝各代都有屬於自己的「英雄人物」,他們亦或是英勇威武的將軍,亦或是為國為民的首領,還可能是名不見經傳的貧民老百姓。但無論如何,只要是對這個國家,對這個時代有貢獻的人,都可以得到朝廷的重用,從而藉助這個平臺實現人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