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師》是今年開展心理電影觀賞沙龍時,我與來自市內的30多名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共同觀看的。坐在暗淡的空間裡,一起感受光影的魅力,似乎更能引發情感的共鳴。
《嗝嗝老師》講述了身患妥瑞氏症的女孩奈娜.馬圖爾,在家人的愛護與鼓勵之下,戰勝周圍人的嘲笑,不僅在學業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而且以堅韌的耐心贏得母校的聘請,成為被全校邊緣化的9F班班主任。她用愛與智慧感化、教育著這群生活在貧民窟,頑劣不堪的孩子,創造了教育的奇蹟。
電影中的每個場景、每句臺詞都耐人尋味,不可或缺,令人在感動之後陷於思考之中。無論是充滿了生命熱情,感染著身邊人的奈娜,還是那群出生貧民窟,自我價值感降到最low的9F班少年,都讓我似曾相識,似乎從中看見自己在某時某刻的影子。
與9F 班相對比的是全校的寵兒9A班,襯託奈娜的則是執教9A班的迪瓦阿,他總是身著筆挺的西裝,抿著的嘴唇透出嚴謹與自負。他是社會精英階層的代表,以高人一等的優越感鄙視著貧民窟少年。他讓我聯想到《銀河補習班》中頑固保守的教導主任,《放牛班的春天》中觀念陳舊的校長,他們身上具有相似的標籤。
與校長、教導主任又有所不同的是,他卻改變了電影情節的走向。當他得知9F班被逐出諾特克斯學校的真相時,喜悅忽然消失,轉過身長久地、一言不發地凝視著操場。而最終他選擇了在眾人面前說出事實,完全的,沒有一絲保留。那麼,當他凝視操場時,他是不是想起了教育最初的目的,教育最原始的本真——就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在當今,不管是中國,還是印度,我們面對的教育萬象都是紛繁複雜,眼花繚亂。只有回歸到教育的原點,尋找回最樸拙的真理,才不會誤入迷途。頑固守舊如迪瓦阿者,也在瞬間激發起良知,直面自己的無知與誤區。正如奈娜要直面自己的妥瑞氏症,並與它和諧相處,又如貧民窟少年要直面自己惡劣的生活環境與出身,放棄抱怨,與自己和解,與生活握手。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黑影,這道黑影可能是生理上的先天不足,可能是怯懦與自卑,可能是曾經犯下的過錯,還可能是我們自己也不明白,潛入意識深處的怪獸,卻無一例外都折磨過我們。
也許,我們唯一的選擇,是像《地海巫師》中的格得一樣,猛然轉身朝向背後——自己的黑影大喊一聲「格得!」,就在瞬間卸下千鈞重負,獲得解脫。
《嗝嗝老師》同《護墊俠》、《摔跤吧爸爸》等印度電影,具有類似的敘事節奏、風格,可稱之為寶萊塢風格。從藝術感染力上而言,高於我在前文中提到的另外兩部影片。真實地直面、揭露自己國家的諸多社會矛盾,這是印度影片走向寫實的特點。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