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令騎馬客京華——孫長銘與他的篆刻藝術漫筆

2021-02-19 夜中葵

不管是正對著還是背對著故鄉,在這個大江奔流的時代,「飄」都是新文藝群體的一種典型生活狀態,世事沉浮,逐夢而居。

他們都有一份強烈的生命行走意識,不懼「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身份,把命運的韁繩牢牢塞到自己手裡,歲月如黑白膠片越積越厚,孤燈長夜下墨染心頭。具有獨立思想和精神追求的「布衣知識分子」,沒有體制內的種種護佑,在如此漂泊中找尋自我認同的公眾平臺,把人生視野加大,擔當起「人性中最大的可能」。

多少年以後,曾經離家的年輕人,在「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裡,閱讀著光陰的故事,梳理出一個又一個他鄉青年的精神成長史。當代篆刻家孫長銘便是其中的一位。

十二年的「北漂」生涯,他用飽滿的熱情探尋篆刻藝術的真諦,用精細的刀法鐫刻文化人的靈魂驪歌,沒有偽態與時尚,生存而不虛度。「中年意趣窗前草」,長銘篆刻藝術的勇猛精進,令人真切感受到來自京華的溫度。

著名作家朱天文說:「創作的終極是把自己統統拿出來。」長銘用刻刀描摹的,和朱天文用文字表述的正是同一種東西:精神拷問和生命追求。

2006年,長銘離開滄州老家旅京,甘做沒有舵楫的孤舟。離別的場景頻頻回味中生出融化的力量,融化消磨人性的庸常和沮喪。

每每母親向我揮手划過自己眼眸的一瞬,心即為之顫動。「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時刻縈繞在我的腦際之中。「遊必有方」,好在有自己的方向定位,未成為我今生的憾事。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理解離父母愈遠向成功邁得更近的道理呢!看著母親日漸蒼白的雙鬢,看著妻子那張布滿灰塵的臉頰,看著漸漸成為大人的兒子,淚水幾度打溼了我的衣襟。

「分明荏苒催人老,猶記蹣跚繞膝時」的家庭溫馨,與一隻背包走天下、雨夜負劍而來拜訪京華諸多高手的書生意氣,鮮活地成為「飄一代」無法繞開的人生創痛和感悟。

儘管十多年在琉璃廠摸爬滾打,充滿了對北漂生涯的整體疲倦,然而,「人僅僅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需要一個詩意的世界」(王小波語)。

為了自己心中那個「詩意的世界」,長銘決然放棄了當醫生那「大爺」似的派頭,嘗盡京華瑣尾之苦,卻樂觀面對,近乎內外一元地十年磨一劍,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在篆刻世界裡,放牧危冠古袖、依劍作歌的自由。

從文化旁觀者的視角來關注長銘的篆刻藝術,得到的是碎片式生活的當下,一個完整藝術追求者的經典樣本。

十二年問道求學,自我砥礪,如同問天問地問人間的屈子般執著於理想又零餘於世俗,他的篆刻藝術從在鄉土社會裡的少年愛好,成為旅京時期沉靜下來的生命升華。刀法灑脫爽利,奇正相生,法脈直接戰國古璽。長銘的篆刻創作,屬於秀骨珊珊、倜儻風流的寫意印風。

趙熊先生認為,

印壇對於寫意印風的認定,不過是近三十年的事情。況且,對於寫意形式的描述、歸納、界定等,最初只是基於「將軍印」「爛銅印」以及吳昌碩、齊白石印風展開的,也可以說是基於漢印範式中的一類風格進行觀照、研究的。至於以戰國古璽、印陶為參照,創作、研究寫意印的風氣,僅僅是十多年來漸次形成的。在這一波新形式的寫意印創作研究過程中,中青年印人憑藉著熱情與敏銳,擔當著先鋒的角色。

當代中青年印人對寫意印風的形成可謂厥功至偉,流風所及,已「動搖」大眾審美。既然眼前的刻字謀生之路更容易走向平庸與浮華,長銘真的想闖一闖自己心裡的那條路。 

他的寫意印風來自兩個向度,「包含有漢印和古璽兩大參照系」。

在漢印這一向度中,將軍印散發出的流水下山、片雲歸洞般的率性散宕味道,魏晉南北朝璽印中在「寫」的質感中生出的山水意趣,成為長銘篆刻藝術最初的審美砌成。「如果以『靜中求動』概括漢印的基本構成方式,那麼,靜愈甚則法愈顯;反之,則法稍隱而意漸生。至於二者之間比例的調度,則在於篆刻家的認識與追求。」長銘的這一類印式,「其在保持漢印一系泱泱風規的前提下,強化了類如書寫式的率意和印面上的虛實對比,遂使作品表現出濃鬱的寫意韻味。」

作為現實救贖的解藥,長銘對篆刻藝術從不將就。

而在古璽類向度中,長銘把創作的著力點放在了六國私璽上。刀起刀落的瞬間是熱情,是較真,更是完美主義。「失敗、挫折不斷地疊加、考驗、洗禮,層層積厚,我的身心疲憊而茫然。曾經幾度試圖放棄她,又一次次而使我難於割捨」,最終,他在六國私璽中找到了屬於自己寫意形式的落腳點,「私璽中文字多為二至四字,最易於排布變化,且與當代寫意形式的追求有著諸多相合之處。源於戰國文字外形不甚整飭,其結構中又富含斜、弧變化,使得印面上有了生成陰陽虛實的最大可能」。

人在旅途,長亭短驛間的稍稍駐足,細觀長銘的寫意印,並非為了博得世人眼球,而是刀與石撞擊下的「文藝復興」,邁出的是技進乎道的鏗鏘步履。雖然依舊前路迢迢,任重而道遠,然眼前無山,心中卻已有山。

事因難能,所以可貴。「經濟與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儼然已將世界變成了地球村。浮華已經是現代生活的標籤了!似乎這一標籤與我們這撮兒搞古典藝術的人們愈來愈遠。是我們冷落了大都市,還是大都市冷落了我們?我想也沒有必要考證了。『板凳要坐十年冷』,這種寂寞的可怕與塵俗的喧囂可謂格格不入,如文人士大夫生在現代社會又待如何呢?殊不知,誰守住了寂寞就等同於成功啊!」

當刻刀的足尖,劃破浮華世界的外衣,傾聽長銘的陋室心聲,難免生出時光如水、人生至道的況味。

在篆刻藝術上既有天分又不乏勤奮的長銘,不但從事藝術創作,而且在課徒教學中更多地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

他師從韓煥峰、趙熊、曾翔、駱芃芃諸君,並請益於馮寶麟、洪亮、崔志強、李剛田、朱培爾、楊濤、李強、陳正國等先生,深知「篆刻藝術的格調高低主要表現在對古法汲取的個性與超然的氣息兩個重要方面」,在學理上不斷對古璽印探頤索隱,終如春起之苗,日有成長,從「先秦古璽背景成因」「先秦古璽的文字結構與章法」「線條之美」「先秦印陶與陶璽」等方面縷述其精要,「量力守故轍」而多有自家心相,凸顯出篆刻史上較難釐清的「史實死結」被解開後的豁然開朗之美,最終形成學術性專著《方寸乾坤:先秦古璽探微》,於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

馮寶麟為該書撰寫的評論文章《心源開處有清波》中說:「長銘是站在東方傳統文化的立場上,站在一個純粹的篆刻家的立場上,以一個獨立的藝術創作者的視角,審視和剖析有關古璽的發展源流、審美特徵、風格嬗變軌跡,等等。正因為『立場』的存在,他的視角是獨特的,他的發現也是獨特的。他沒有因襲他人之說,也沒有過多地參照前人的定論,更沒有引用西方美學理論中那些高深拗口的詞彙來為自己『造勢』,而是用最樸素的語言,用最實用的手法,大膽地推想,小心地求證,進而提出自己的見解。」

長銘的理論研究成果,讓諸多佔領「有利學術地形者」亦不敢小覷,其學術高度和格局,不啻其篆刻藝術創作實踐中的一種有益延伸。

電影《追風箏的人》裡有一段經典臺詞至今記憶猶新:「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追憶似水年華,並非只是要加重故土鄉愁的滋味,更多地在於,經歷了時間無盡磨損後,長銘的篆刻越發稜角鮮明。

而今,反思人生種種,長銘的篆刻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在新的語境和視域內,一定會另起一行,再次從故鄉開始,就像第一次離家時一樣。這便是長年異鄉生活的背後,作為布衣知識分子的精神主導所在。

南宋愛國詞人陸遊曾作《臨安春雨初霽》一詩,發出「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的感喟,長銘篆刻藝術中的一刀暖色,熱烈如春,為「騎馬客京華」的新文藝群體起草了生命中精彩的段落;同時,為傳統回歸,為文事騰蔚,為有一定文化水準的話語圈的形成做出了人文註腳,並總結出值得持久追尋的核心意義。

相關焦點

  • 【藝術對談】遊刀精刻意蹁躚——梁選鋒的篆刻世界
    選鋒的作品首先打動我的是他印面上撲面而來的古意,使我一下子回到了明清乃至秦漢,字體雋秀而遒勁,文雅而脫俗,刻痕精巧而灑脫,這正是我崇尚的感覺。於是,這些年我們的對談便是從我的畫和他的印之間進行無聲的交流。在我所用的選鋒治印中最鍾情他為我的絲巾設計「HUAN·HUANG」標誌所創作的篆刻,我先邀一位設計師朋友設計了標誌的雛形,將兩個傾斜連體的字母H中隱藏一枚金剛杵,隨後請選鋒篆刻成印。
  • 天涯明月刀——品讀李勇篆刻藝術
    就像古龍小說《天涯明月刀》裡面的傅紅雪,他能不為任何人、任何自私的理由,只為了自身的正義感而起身與龐大惡勢力周旋、搏鬥。在我認識的文人雅士裡面,李勇手裡也有一把刀,這把刀既可以快意江湖,又可以揚名天下,只是他手裡這把刀是篆刻用的刻刀。古龍筆下的傅紅雪,刀光一閃,比閃電更快,比閃電可怕,沒有人能形容他這一刀,他一刀出手時,刀上就彷佛帶著種來自地獄的力量,而李勇手裡的篆刻刀,也是神鬼莫測,刀鋒蕭瑟。
  • 方寸華章: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
    他對篆刻創作的介入停留在字體設計層面,具體的刻制則交由專業的工匠完行。因此,米芾的私印風格大體合於當時工匠制印的主流,不過印章上的字體則具有鮮明的個人特色,展現出書法大家的藝術追求。元朝書法家趙孟頫的幾方齋室印,即他取自己所居的松雪齋之名而鐫刻成的印章,亦是他自行寫就印稿後由工匠刻成。有了這些藝術素養較高,在當時即富有盛名的文人的參與,篆刻在藝術高度和成品格調上從此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間。
  • 篆刻藝術:中華五千年歷史的見證者!
    這樣的「龍章鳳篆」是篆刻藝術中的一個非常特別的分類,和它有些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宗教中的「雲篆」,這是道人從天上的雲中發現的神仙文字。齊白石篆刻「龍章鳳篆」和「雲篆」都是非常高雅的,與普通人實在搭不上邊,而凡俗的人們更願意去刻一枚「某某之印」的小章子。
  • 人物 | 李世偉 · 開關東大地篆刻新風
    李世偉是遼瀋地區領風氣之先的老一輩書法篆刻家的重要代表。他在文學、戲曲、美術、雕刻、版本目錄學等各個領域均有不俗建樹。特別是篆刻藝術,熔古鑄今、博大端雅、敦厚清新,其藝術實踐與探索,對遼瀋大地的篆刻藝術有拓荒之功。
  • 藝術與人生|第2期 趙增福:篆刻時代印記,藝術度化人生
    藝術於人生便是一葉扁舟,載人,渡人,方始彼岸。趙增福介紹:「藝術是幫助人養心修行的工具,我做篆刻,追求的精神通過這八個字體現:正:蒙以養正,追求正氣;嚴:治學嚴謹,自己雖然會,還要翻字典,包括印章文字的布局,不能想當然,精心體會設計;信:肯定,要讓人看得懂,一步一畫儘量不要讓人猜,文字表達要清清楚楚,要讓人舒服,舒服本身是一種審美;雄:一站一坐一走,要有雄偉之氣,好說不好表達,需要每一個線條來表達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簡介: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篆刻。印章,信也,權也。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
  • 蕭漢篆刻┃一刻千金 當代篆刻名家邀請展
    擔心他今後會如何發展,擔憂他能不能走出自己的一條新路。這種現象在篆刻藝術承襲傳統方面是件好事。年輕人確實需要打好傳統功力的基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看過一遍工穩印展品後,你會發現,作品幾乎千人一面。沒有誰會讓你過目不忘,更不要說風格獨特了。所不同的只是技藝嫻熟上的差異。當然,工穩印幾百年來都是遵循著少有的幾種創作規律的,當今年輕人追隨的無非也是王福庵和陳巨來兩種風貌。那麼,工穩印真的就只有這兩種模式了嗎?    歷史是人創造的!
  • 篆刻創作:篆法、刀法、章法
    所謂「獨創型」,就是指創作者完全成熟後其創作能表現個人藝術觀念與風格,如趙之謙、吳昌碩中晚期的篆刻作品,而他們早期作品也還是「模仿型」的。篆刻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從「模仿」逐漸過渡到「獨創」的過程。進行篆刻創作當然也必須從篆法、刀法、章法這三方面來談。篆刻首先碰到的是篆法問題,比如「暮鼓晨鐘」、「花雨雲濤」,選擇什麼篆體?怎樣寫法?
  • 印外求印:趙之謙篆刻特輯(四)
    早期研究文獻如:王冬齡《宏逸多姿,神採飛揚:趙之謙的書法篆刻藝術》、味琴《趙之謙的篆刻藝術》等多屬此類。  一九九六年辛塵發表《趙之謙篆刻藝術論》,該文從「力合二宗」「刀從筆出」「印外求印」等三方面對趙之謙篆刻藝術的建樹做了系統的梳理與定位。在此基礎上,一九九九年辛塵又在其專著《歷代篆刻風格賞評》中進一步挖掘了趙之謙篆刻「合宗」美學主張與形成過程,以及其印外求印藝術主張的歷史價值。
  • 「舞勺之年」預熱杭州大劇院建院十五周年 | 舞臺藝術和篆刻藝術的美妙碰撞
    據了解,用方寸之間濃縮的篆刻藝術來呈現舞臺藝術之美,這樣的嘗試,在國內外均屬創新之舉。整個展覽分8個板塊:芭蕾舞劇、兒童劇、音樂劇、歌劇、話劇、舞蹈、戲曲、音樂會,精選歷年杭州大劇院的經典演出劇目進行展出。
  • 零基礎學篆刻:比丁敬還早的切刀宗師——朱簡
    由這個推斷可知,朱簡所處的時期,正是篆刻發展的黃金時代:前面有文彭開創了文人篆刻,何震推廣了文人篆刻,後面有比他大七歲的蘇宣普及了文人篆刻,當朱簡在世之時,《集古印譜》已經印行於世,世間文人,親手施刀篆刻已成風氣。更重要的一點是,朱簡本人也有物質條件投身篆刻,他出於殷實之家,據他的老師陳繼儒在《印品》序言中說他棄家中「美田園」而遠遊,以學詩文及篆刻為樂事。
  • 篆刻46個小知識,你都知道嗎?
    篆刻雖屬皖派,卻與文何風格不同,白文刻意仿漢,能在工穩中再現漢印自然的情趣,成功地運用印文的並筆、破邊手段,發展了篆刻技法。 善以衝刀治印,刀法穩實,布局謹嚴。所以他的作品成為印家學習漢印的榜樣,後世不少印家是通過汪關的作品來領悟漢印的神韻的,例如喬居常熟的莆田人林皋就受到他很深的影響。
  • 書法篆刻藝術家薛平南翰墨舞霞天
    華夏經緯網6月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薛平南晚號「霞翁」,近期在臺北中山畫廊舉辦《翰墨舞霞天》大展,滿壁連屏書法頗見恢弘氣象,滿櫃印石篆刻極盡博雅精美,古詩「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恰可形容其書印展品之豐美、藝事成就之輝煌。
  • 電影海報中的書法篆刻元素研究
    走向國際舞臺的中國電影也使得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得以傳承和發揚。 關鍵詞:電影海報;書法;篆刻;字體設計 電影海報是電影宣傳的重要視覺表現形式。早期電影海報多為手繪,在給受眾傳達電影信息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電影中表達的思想精華,側面反映了電影的藝術審美價值。
  • 學習篆刻打基礎:篆刻技法——邊款法
    一、邊款的起源我們現在參加展覽,或者在印譜裡看名家印,邊款已經是很重要的篆刻組成部分了,這是因為篆刻在幾百年(元代甚至明代以前的是實用印章)的發展積澱下來藝術審美形式,最初的實用印章是沒有邊款的,這是因為印章本身當時的作用僅僅是「物勒工名」,為了標記某個器物製造的有關情況,比如誰製造的,什麼時候製造的,於是需要刻一方印,蓋在器物上,或者是為了某種實用目的,比如授官、徵信的作用
  • 「藝遊方寸間」主題篆刻文化進軍營活動
    印章古稱璽,是一種憑信工具,同時也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一門藝術。為進一步豐富軍營業餘生活,提升官兵文化修養,加強軍地溝通聯合,近日,白銀市會寧縣博物館的篆刻老師走進武警甘肅省總隊白銀支隊會寧中隊,組織「藝遊方寸間」主題篆刻文化進軍營活動。
  • 【書畫傳奇】篆刻之美 方寸之間有乾坤
    顧可侖 安徽省青年書協篆刻委員會秘書長,合肥市書協篆刻委員會秘書長,合肥市政協書畫院副秘書長,結廬印社秘書長師從峴居戴文先生。 《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入展 《全國第八屆新人新作展》入展 《「書聖故裡.中國臨沂」中國書法臨書大會》入展 《「入古出新」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提名全國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 《第五屆「四堂杯」全國書法篆刻展》獲獎
  • 嘉德拍賣會上的當代名家篆刻作品
    嘉德拍賣的金石專場,近年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當代名家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了當代篆刻藝術的繁榮和興盛,下面看看有哪些篆刻名家的作品出現在了2020 嘉德春拍上。韓天衡,號豆廬、近墨者、味閒,別署百樂齋、味閒草堂、三百芙蓉齋。1940年出生,祖籍江蘇蘇州。擅長篆刻藝術。
  • 臺灣百位書法篆刻家漢字文化藝術節展現非凡活力
    圖片提供/長歌藝術傳播如何讓書法篆刻藝術貼近時代、表現時代,進而走向人群、走入生活,這是眾多書篆藝術家努力的方向。曹容先生被譽為「臺灣書壇第一人」,且一生致力於書法教學,連勝彥追慕其師風範,兼攻各體書法及創作詩詞,書風蒼潤遒勁,詩韻高古敦厚,在個人書藝成就之外,他繼承其父領導清傳高商,積極融入藝術教育於學校教育系統,此外,還熱心領導書會社團,作育英才無數。連勝彥為漢字嘉年華的大地揮毫活動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