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很老的電影,是60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經典的好萊塢式喜劇,劇情模式在現今仍被模仿。
C.C.Baxter(巴克斯特)是八百萬紐約人中平凡的一個,在保險公司工作,每個月95美元。公司每天17:20下班,可他卻每次都要在公司多加一兩個小時的班天氣差的時候更久。
他每日加班的原因是,他那85美元一個月的公寓是他上司們用來幽會的場所,他必須等領導完事後才能回家。雖然等的時間和過程及其煎熬,這也讓他在幾萬人的公司節節高升。
他一直暗戀公司的電梯操作員弗蘭。
主管給他兩張戲票並升職,代價是在他感冒的那晚要用他的公寓。他拿到票,準備和弗蘭一起去看。可是等了一夜,也沒見她來。
在聖誕晚會上,主管的秘書告訴弗蘭,主管有妻子,不僅泡了公司很多女職員,連藉口都是用的一樣的,約會的地點都是同一家中餐館,同一個位置。
聖誕夜之後,巴克斯特發現弗蘭暈倒在自己的公寓,他和鄰居一起救醒了她。
在巴克斯特悉心的照料下,弗蘭好起來了,卻還是沉浸在主管的花言巧語中。
過了一段時間,大佬們借公寓的次數不減反增。
甚至開始威脅他
最終巴克斯特想通了,如果繼續待在這個公司,雖然有升職的機會,但是越來越不是自己想過的日子,所以,他辭職了。當他在收拾行李準備去別處的時候,弗蘭來了,想要跟他一起離開。
劇情大致上是沒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那為什麼它還能得奧斯卡,為什麼我還要大力推薦呢?
理由在於該影片有很多細節的處理,比如在繁華的劇院門口,大家都成雙成對地進,他孤身一人站在寒風中;擁擠的電梯,各位「紳士」都戴著帽子,除了巴克斯特,他會為電梯操作員脫帽致禮……
在這家公司裡,每個員工都很忙,大家就像機器人一樣,按時上班,按時下班,每天做著相同的事。沒有生機,沒有活力,到處都是壓抑的空氣。在觀眾感嘆他有多麼悲慘的生活的時候,又會發現,這個灰暗的世界有一絲春意:弗蘭是個純潔又天真的人,鄰居夫婦慈祥又可愛。
鄰居醫生在半夜還熱心地救弗蘭,為受傷的巴克斯特包紮,醫生的太太,雖然很煩巴克斯特吵,但是看到弗蘭暈倒在他家,還是給她做飯,餵她吃飯。
對於這部電影,我至今還有一個疑點,為什麼在公司聖誕晚會時,巴克斯特說喝了三杯酒,手指卻伸出四根。
與之呼應的是弗蘭在病床上說一共愛過三個人,手指指的卻是四。
巴克斯特每天不僅要為自己的工作而煩惱,也得為每個領導提出借宿的要求規劃時間,感冒了連自己家都不能回。鄰居一直以為他是個花花公子,鄰居對他說,「你天天這麼個搞法,鐵打的腎也禁不住」,還勸他死後把遺體交給大學做研究。而他也不想為自己辯解,還戲稱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人。
他照顧弗蘭的時候,怕她自殺,悄悄把剃鬚刀裡的刀片取下。
全片有個很感人的一個小細節:在弗蘭痊癒後,弗蘭問他能否陪她到地鐵站,他騙她說他將有個重要的約會,並指向裡一旁的一個女人。兩人隨即分開,當鏡頭單獨給到巴克斯特,他和所指的女人擦肩而過,那個女的是別人的女伴,孤零零的他,一個人走了。
電影的結局還是很溫暖的,弗蘭終於決定拋棄主管給的美好生活,去巴克斯特的公寓找他準備真情告白,到房子門口聽見一聲槍響瞬間空氣凝固,她悲痛欲絕,在慢慢推開房門後才發現他並不是開槍自殺只是開了瓶香檳。
然後主角深情相擁。
電影是大團圓結局,其實我覺得這部電影已經夠好了,要是刪掉這個結局,就更好了。讓他們的這段小意外成為一個真正的回憶,而不是企圖去重塑它。喜劇結尾當然是讓觀眾的心放下,安安穩穩看完電影,可是這樣在藝術水平上,就會大打折扣。闔家歡樂和生離死別哪個更能讓人動容,更能讓人印象深刻呢?
弗蘭離開了感情騙子,巴克斯特決定從頭開始,好好做一個「人」,二人在桃色公寓相聚,小人物贏得了愛情。可是,這不是完滿的「王子與公主」的故事。「王子」丟了工作;而「公主」呢,會打字,卻不會拼寫,只能開電梯,既然拒絕了老闆,也即將被炒魷魚。這是一位已失業的「王子」,和即將失業的「公主」的 故事,禁不住讓人想到他們以後的生活會不會很快樂咧?其實這個電影,大部分的時候,是描述那個時候年輕人在紐約生活的不容易,壓力很大,所以,沒錢沒房沒工作,這算什麼美好結局?
只能說是在那個時候,這是好萊塢的固定模式,一個理想烏託邦式的幻想。畢竟藝術源於生活的同時也是高於生活的,他們只是給觀眾了一個美好的夢,一個希望而已。
好電影是有益的,像精神靈藥。卡爾維諾說,經典就是那種初讀起來像是重讀,而每次重讀又像初讀的作品,而這部電影,就是經典。
快捷酒店:最早起源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才在美國傳開,著名的有速8、7天,巴克斯特的「桃色公寓」正是彌補了當時的市場空白才有這樣一場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