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大營於永樂初年陸續建立,比西班牙火槍兵早一世紀使用槍炮

2021-01-18 騰訊網

明朝軍事實力的巔峰時期應該是朱棣時期,他建立的京軍三大營應該就是明王朝軍事實力的巔峰。下我就來詳細說說朱棣時期的京軍三大營:

京軍三大營的編制

永樂初期,為加強京師的守備和強化精銳部隊建設,朱棣建立了居重馭輕的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等京軍三大營,成為朝廷直接指揮的「內衛京師、外備徵戰」的戰略機動部隊。三大營各營編制的官員數額不完全相同,各級官員的名稱也與衛所制官員的名稱不同。

各營的主官稱大營坐營官或管操官,掛提督銜;各哨和掖的分管官稱坐營官或坐司官;他們都由兵部奏請朝廷,從公、侯、伯、都督、都指揮內推選,後兼用內臣;此外,神機營還增設監槍、掌號、把總、把司、把牌等官。

1、五軍營的編制

在「靖難之役」中,朱棣曾在會州將所部步騎兵分編為中、左、右、前、後五軍,可以說這是爾後編制五軍營的先導。

五軍營以其主要部分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個軍命名,還編有一個大營(似為五軍營的機關營)和執行各種專門任務的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效義營等4個二級營。其中幼官舍人營和殫忠效義營又各分兩個三級營。

五軍營設提督內臣1員、武臣2員、掌號頭官2員;大營設坐營官1員、把總2員;中軍設坐營官1員、馬步隊把總各2員;左掖、右掖、左哨、右哨設官與中軍相同。

這些營的主要任務是管操練在京各衛、中都留守司,以及山東、河南、大寧都司所屬各衛輪班來京馬步軍的操練。十二營設把總2員,專管隨駕擺列馬隊官軍。

圍子手營設坐營官一員,下轄一司、二司、三司、四司4個司。每司各設把總2員。專管上直叉刀手和在京各衛隊官軍的操練。

幼官舍人營設坐營官1員,下轄幼官營和舍人營,幼官營設把總1員,舍人營下轄一司、二司、三司、四司,每司各設把總1員。專管在京各衛的幼官和應襲舍人的操練。

殫忠效義營設坐營官1員、把總1員,下轄殫忠營和效義營:殫忠營又稱舍人營,專管居京各衛應襲舍人的操練;效義營又稱餘丁營,專管在京各衛報效餘丁的操練。

2、三千營的編制

三千營以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幹,實際人數不止三千,全部為騎兵。三千營是用邊外降丁編成,設提督內臣2員、武臣2員、掌號頭官2員。三千營下轄5個司, 設坐司官5員、見操把總34員、上直把總16員、明甲把總4員。

5司的任務各有不同:一司管執大駕龍旗、寶纛、勇字旗、負御寶及兵仗局什物等件上直官軍;二司管左右20隊勇字旗、大駕旗纛、金鼓等件上直官軍;三司管傳令營令旗令牌、御用監盔甲、尚冠、尚衣、尚履什物等件上直官軍;四司管執大駕勇字旗、五軍紅盔貼直官軍上直官軍;五司管殺虎手、馬轎及前哨馬營上直明甲官軍、隨侍營隨侍東宮官舍、遼東備御回還官軍。

3、神機營的編制

這是明軍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士兵使用的武器是火炮和火銃後期又添置火繩槍。火銃兵列隊為三行,發現敵騎兵前進後,第一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一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

此一戰術最早為明初名將沐英所創製,是所有前填槍最核心的戰術,領先西方二百餘年。

神機營設提督內臣2員、武臣2員、掌號頭官2員,下轄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軍;中軍設坐營內臣員、武臣1員,下轄4個司,每司設監槍內臣1員、把司官1員、把牌官2員;左掖、右掖、左哨、右哨的編制相同,各設坐營內臣1員、武臣1員,其下各轄3司,每司設監槍內臣1員、把司官1員、把牌官2員。

神機營專管操演神槍、神炮等火器。其後,又得都督譚廣馬5000匹,編為五千下營。營設坐營內臣1員、武臣1員,下轄4個司,每司設把司官2員。五千下營專管操演火器及隨駕護衛馬隊官軍。

全營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戰重炮及大連珠炮);共計官兵5000人。

裝備火器:霹靂炮3600桿(步兵火銃);合用藥9000斤;重八錢鉛子90萬個;大連珠炮200桿(多管火銃);合用藥675斤;手把口400桿(炮兵防身用手銃);盞口將軍160位(野戰重炮)。

4、三大營的兵力

三千營是有蒙古騎兵組成的騎兵突擊部隊,算是明朝版的僱傭軍。其實三千營並不是只有3000蒙古騎兵,總體來說,三千營大約有六七千蒙古騎兵。

至於神機營則是明朝專業的火器部隊,神機營總計有5000多人,負責對其他兄弟部隊進行火力掩護。規模最大的就是五軍營,五軍營是指五個不同的部隊。三千營和神機營都是幾千兵馬,五軍營則多得多。

經過計算,三大營加在一起有17萬軍隊。按照這個標準計算,五軍營的兵力應該在15萬以上。在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期,明朝曾經大舉進攻瓦剌。當時,明朝軍隊號稱有50萬大軍,其實絕對沒有這個數字。當時,調動了京師三大營的主力,還有北直隸等地的一些衛所軍,總計也就20餘萬軍隊。50萬這個數字明顯是嚇唬人的,中原王朝打仗最喜歡號稱多少多少。這些軍隊幾乎全軍覆沒,京師三大營一敗塗地。

京軍三大營對明朝的作用和意義

永樂前期建立的京軍三大營,是明初軍隊編製作戰訓練方式的一大改革,初步建立了步騎兵和神機槍炮兵進行協同作戰訓練的軍隊。平時,五軍營習營陣,三千營習巡哨,神機營習火器。

永樂時期,除按原制定的《教練軍事律》嚴格訓練各地官軍外,特別重視加強在京各營的軍事訓練。

首先,在京軍三大營中,專門編制管操官掌管軍事訓練。其中五軍營掌馬步官軍的訓練,神機營掌官軍使用神機槍炮的訓練。

其次,對京軍三大營下轄的二級和三級營的訓練,又作了具體的分工:如圍子手營專管上直叉刀手和京衛中的幼官和應襲舍人的訓練;殫忠效義營下轄的殫忠營和效義營,分別掌管京衛中的報效舍人和報效餘丁的訓練。

第三,三大營除了分別訓練單兵的弓馬騎射、神機槍炮的射擊技術和戰術外,還要合練營陣和戰法。在此基礎上,再進行三大營之間協同作戰的陣法和戰法訓練。

在皇帝親徵時,三大營護衛周圍,成為作戰主力。

其駐營有明確的層次:大營居中,營外分駐五軍,步卒居內,騎卒居外,神機營在騎卒之外,神機營外有長圍,周長20裡。作戰時的布陣原則是:「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前鋒要疏,後隊要密,「鋒疏則達,陣密則固」,戰鬥開始後,「首以銃摧其鋒,繼以騎衝其堅」,這樣就能取勝。

朱棣

這一作戰布陣原則,是朱棣在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八月,於第四次出兵漠北途中提出的,是對神機槍炮兵與步騎兵協同作戰陣形的高度概括。

其要義是:作戰開始後,三者要互相協同,發揮總體殺敵作用,神機槍炮兵列於全陣之前,各射手之間要有一定的間隔,以便裝填彈藥,實施輪番齊射,摧毀敵鋒;待敵陣潰亂時,後隊的密集騎兵,並氣積力,以排山倒海之勢,衝擊敵軍本隊,追殲敗殘逃敵;步兵隨馬隊後衝入敵陣,同敵拼殺,直至全殲敵軍為止。

朱棣的論述,總結了明軍神機槍炮與步騎兵協同作戰的新戰術,這種戰術主要是利用槍炮與冷兵器殺傷距離遠近的不同,多層次地殺傷和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達到最後全殲敵軍的目的。

因此,三大營的建立和神機槍炮的擴大使用,使古代以步騎兵為主的野戰方陣戰術,開始發生新的變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這種協同作戰模式就是近現代戰爭的發展方向。由於三大營具有較強的戰鬥力,所以朱棣親握在手,在幾次親徵漠北時,都命三大營隨同出徵。

京軍三大營的建立年代

三大營建立的年代,在有關明代的史書中沒有明確的記載,如《續文獻通考·兵考·兵制》說:「三大營之立,史無歲月可考」。對三大營建立的年代之說,以神機營最為紛繁。

葉向高《京營兵制考》稱:「徵交趾,得神槍火箭之法,立神機營。」《續文獻通考·兵考·兵志》說:「據王圻《續通考》雲……五年初定交趾,神機營立於此時」。

《明會要·兵四·火器》徵引了《世法錄》的記載:「永樂八年,徵交趾,得神機槍炮法,特置神機營,肄習火器」。《明史·兵四》說「至明成祖平交趾,得神機槍炮法,特置神機營肄習」。趙士楨在萬曆二十六年(1588年)的《進神器疏》中說:「成祖文皇帝,三犁虜廷,建置神機諸營,專習槍炮」。

上述五條記載概括起來有二說:一為永樂五年(1407年)後,一為永樂八年(1410年)後或永樂八年(1410年),而它的創建同永樂時期的用兵交趾、漠北,以及神機槍炮的大量裝備和使用有關。

朱能

朱棣第一次用兵交趾是在永樂四年(1406年)七月決定的。其時,命成國公朱能為大將軍。西平侯沐晟、新城侯張輔為左右副將軍,統率步兵、騎兵、舟師,以及神機將軍程寬、朱貴所部的神機槍炮兵出徵。

是年十月, 朱能病故於龍州 (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市),由張輔代領其眾,出師交趾,在作戰中已「翼置神機火器」。五年五月,交趾平。九月,張輔派遣的都督僉事柳升,送黎季犁、黎蒼、黎澄至京師。永樂 六年(1408年)三月,張輔回朝,七月,以功升諸將軍,柳升被封為安遠伯。從明廷第一次用兵交險的過程看,柳升於五年九月回到北京,是不是當年就建置了神機營呢?看來似不大可能,因為籌劃創建神機營須費一定時日,諸如營官的選任、技術兵員的挑選、神機槍炮的準備等。

再從朱棣在交趾和漠北兩個用兵方向看,永樂七年(1409年)八月張輔再入交趾時,神機槍炮兵並未隨同出徵,此後幾次用兵交趾時,也無神機槍炮兵的戰績。永樂八年(1410年)朱棣用兵漠北時,安遠伯柳升「將神機火器為前鋒」,大敗阿魯臺,進封為侯。

但此次出徵沒有明確記載柳升率神機營,其時柳升為中軍的副將,「將神機火器為前鋒」這一記載雖然說明神機火器已配置在中軍中,但是尚難確定神機營是否已獨立成營。戰後,朱棣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十月指示柳升說:「神機銃炮兵之利器,攻戰所不闕者,必操習精熟,然後臨機得用,爾提督不可不嚴。」

這說明柳升不僅在第一次北徵中「將神機火器」,而且在第二次北徵前提督京軍中的神機銃炮兵的訓練。可見這時神機銃炮兵已進行單獨訓練;進行單獨訓練的部隊,必須是一個獨立的編制單位,這個單位當是神機營,而且這個神機營至遲是在第二次北徵前組建的。永樂十二年(1414年)二月第二次北徵時,柳升領大營。《明史·柳升傳》說柳升「將大營兵戰忽蘭忽失溫,以火器破敵」,似乎這時的神機火器又配置在大營當中,還不是一個單獨的編制單位。

柳升

其實不然,這從永樂十九年(1421年)七月,朱棣北巡(即第二年的第三次北徵)中的軍隊配置情況,可以得到佐證。當時,朱棣敕「安遠侯柳升率領中軍馬步隊及大營、圍子手並神機營」。這說明,第一,中軍可以統領神機營,因此永樂八年(1410年)柳升為中軍副將,將的神機火器就是神機營;第二,大營、圍子手、神機營是可以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當有大營時,神機營配置在大營之中;當無大營時,神機營配置在中軍。

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結論;第一,神機火器使用較早。神機營的建立是在永樂八年(1410年)第一次北徵前,第一次北徵時,它已是一個獨立的編制單位。第二,神機營的建立和永樂四年(1406年)徵安南時的都督僉事柳升有直接關係。柳升是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回到京城的,因此神機營的建立不會早於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這樣推斷可以肯定神機營的建立時間當在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至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之間。

如果把永樂七年(1409年)九月新造的火銃數,以及各年累計的造銃數,同神機營的創建、朱棣用兵漠北的事件聯繫起來分析,神機營似創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底或永樂八年(1410年)初。永樂八年(1410年)初,朱棣權衡南北兩個用兵方向的輕重,把北方視為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用兵方向,因此決定命新建的戰略機動部隊神機營隨同出徵。而出土實物表明,此時朝廷製造的「天」字號制式火銃,已在23625支之上,足夠裝備神機營使用。

所以,朱棣在永樂八年(1410年)以後的幾次漠北之戰中,每次必有神機營隨同出徵。因此,創建於永樂七年(1409年)底或永樂八年(1410年)初的神機營,是我國最早裝備槍炮的新兵種,它比歐洲最早裝備火繩槍的西班牙火槍兵,要早一個世紀左右。

《明會典·營操·京營》稱:「永樂初,既有五軍營,又有三千營以司寶纛令旗,神機營以司神槍火器,名日三大營。」《續文獻通考·兵考·兵志》的編者按語稱:五軍營的建立當在神機營之前,而三千營當在二者之間。據此可以判斷,三大營是永樂前期陸續建立的,但其最後建成的年代,至遲不晚於永樂七年(1409年)底或永樂八年(1410年)初。

相關焦點

  • 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明朝三支精銳禁衛軍都是什麼樣的?
    明代的禁衛軍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直屬於皇帝的直隸諸衛親軍,初建時原本只有十二衛,後漸漸擴張到二十六衛;還一部分,就是大家通常理解的守衛京城的部隊了,這就是「京營」。明代「京營」分三部分,即著名的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俗稱「三大營」,這三大營各有特色。
  • 明朝著名三大營都有多牛?第二打敗蒙古騎兵 第三收復越南
    這種憤怒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你看一下明朝大名鼎鼎的三大營,你就會發現,其實中國古代並不落後,只不過近代突然陷入一種無法擺脫的停滯而已。箇中原因,一言難盡,清朝帶來了許多嫁妝,也帶走了很多聘禮,比如曾經一度領先世界的軍火工業。明朝三大營又稱三大營,包括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至明正統十四年(1449)二月,總人數約為17萬。三大營為明代京軍編制。洪武初即設,隸大都督府。
  • 明朝精銳——三大營
    明朝的三大營又被稱為京師三營和御前三營 三大營作為大明王朝拱衛京師的重要力量,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初便設立了。洪武十三年(1380年)歸屬五城兵馬司指揮。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將三大營分設為御前三營和南京三大營,規制逐漸達到完善。 而三大營真正的春天,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
  • 如果將永樂大帝時期明朝的強大,用今天眼光去看,是什麼樣的存在
    據說鄭和寶船的航速比一兩個世紀後葡萄牙輕快帆船和西班牙大帆船更快。同時墨菲也承認:大明帝國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巨大規模和恢弘抱負,大力開拓航海技術和遠洋探險在當時世界範圍來說也是空前的。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將大明帝國的強盛繁榮遠播四方,對外顯示力量,贏得海外諸國對中華帝國的尊敬和臣服。
  • 明朝火器部隊的創建:既不是來自於西方,也非由越南傳入
    其實當時只有鄭和下西洋,而直到15世紀末西方的大航海時代才開啟,明朝接觸西洋軍隊要到了16世紀前期。因此當時明朝的皇城內不可能有一支說著英語,還操著火槍的西洋兵。尤其讓人忍俊不禁的是,不少彈幕和評論的內容是:原來明朝時期就有西洋人將火器帶到了中國,後來才有了大名鼎鼎的神機營。
  • 故宮珍藏百年的永樂劍,被西方列強搶走後,如今已成英國鎮館之寶
    而上世紀90年代初,英國皇家軍械局博物館斥十萬英鎊巨資購入了一把名為永樂劍的藏品,如今已成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把永樂劍正是當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從我國故宮裡掠奪走的國寶級文物,其有多麼傳奇精美呢?且聽筆者一一道來。 永樂劍,顧名思義,即明朝永樂年間鑄成的寶劍。這把劍鑄造於1420年,是在朱棣的全程監督下打造的。當時,朱棣是想把這把劍送給西藏一位活佛當禮物,從而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統治。因此劍身上紋的全是佛教的花紋圖案,譬如劍格上雕刻的動物是藏傳佛教的瑞獸雪獅。
  • 明朝火銃發展史——火門槍篇
    在明朝一統全國後,明朝鑑於火器在戰爭中體現出來的強大破壞力和火器部隊的強大戰鬥力,開始著手建立專業火器部隊和規定火器在軍隊中的比例,如洪武十三年年,明太祖正式下令規定:「凡軍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洪武二十六年,又規定:水軍每艘海運船,裝備碗口銃四門,手銃筒十六個,火槍二十支,火箭和神機箭各二十支等等。
  • 【大象視界】永樂盛世佛光,這裡有你想了解的所有
    明朝建立之初就極為重視西藏地區的安定,《明史·西域傳三》有著這樣的記載:洪武初,太祖懲唐世吐蕃之亂,思制御之。惟因其俗尚,用僧徒化導為善,乃遣使廣行招諭。而到了永樂一朝,明朝國力更為強盛,雄才大略的永樂皇帝對於西藏高僧的封贈更是史無前例,成為了一項極其成功的邊疆政策。
  • 淺析明朝萬曆三大徵後的晚明局勢
    陣法、兵制和武器裝備層面,車騎混營,戚繼光的鴛鴦陣,各種火器的運用,都是領先於那個時代的。可以這麼說,明末以前,明朝的軍事總體來講是相當成功的,明朝積累的各種戰爭經驗應該是相當豐富的。萬曆初為遊擊將軍,統標兵家丁千餘,專制寧夏,多蓄亡命。哱拜於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糾合其子哱承恩、義子哱雲及土文秀等,嗾使軍鋒劉東暘叛亂,此後東暘自稱總兵,以拜為謀主。明廷特調副麻貴馳援,四月,又調李如松為寧夏總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監軍,統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將寧夏城團團包圍,並決水灌城。叛軍失去外援,城內彈盡糧絕,同時內部發生火併,哱拜之亂全部平息。
  • 明朝巔峰時期的軍事實力有多強大?周圍國家都得向其納貢
    圖片:明朝朝廷的臣子們劇照一、明朝興衰縱覽明朝,從十四世紀中期朱元璋建立明朝開始,到17世紀70年代崇禎皇帝自殺為止,前後歷時長達將近300年。在這300年的時間,明朝的國力可謂浮浮沉沉,跌宕不斷。圖片:崇禎皇帝自殺劇照1、明朝初年的興衰明朝建立之初,是在元末天下大亂的基礎上,雖然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明朝曾經多次北伐北元的殘餘勢力,但其實,這些北伐的含金量比起西漢對戰匈奴,唐朝打擊突厥,是不一樣的,因為朱元璋所面對的北元,只是一隻生了病的老虎。
  • 明朝貨幣史裡一朵瓊花,白銀帝國的貨幣化實踐
    《白銀帝國》一書的作者著名青年經濟學者徐瑾認為,貨幣的本質是信用,某個物品的信用只有被廣泛建立起來之後,它才有可能成為大家普遍接受的貨幣,而貨幣信用又需要有政府的強大背書。關於這一點,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是如此。
  • 探秘—明朝三大特務機構
    如果是哪個特務機構最厲害,那應該是眾說紛紜了,像美國的CIA、俄羅斯的克格勃、以色列的摩薩德等等,可是如果說自古代以來的,那想必應該就是錦衣衛了,這些人一出場讓人不自覺的就會想到一些不寒而慄的情景,而和錦衣衛一起出場的還有東廠、西廠乃至內廠的公公,而三大機構之間的關係很多人卻並不清楚
  • 徵服明朝需要多少士兵?西班牙:明朝很強大,起碼也得要10000人
    西班牙出來跟葡萄牙爭奪霸主地位,自然不會放棄廣袤的東方,實際上自1299年來華遊歷的馬可波羅回去寫下一本《馬可·波羅遊記》後,神秘的東方"遍地黃金"的思想已經深深植入歐洲人的心中,他們對這片神奇的土地心生覬覦,
  • 明朝時,已有不少許姓人開始陸續遷入四川
    明朝時,經過洪武初年的移民運動,許姓人在全國的分布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人口重心進一步向南方傾斜,當時已有不少許姓人開始陸續遷入四川。 一份資料顯示,明朝時許姓總人口有61萬,較宋朝時的總人口才增長了9萬,增長率低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在全國姓氏的排名中,和宋朝一樣,仍在第26位。
  • 看大明風華,夢回明朝,打造一個所向披靡的帝國王牌精銳軍隊
    近期熱播的《大明風華》將觀眾的目光引向了漢人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明朝,文章以永樂帝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以及皇后胡善祥,太后孫若微為主軸線索所展開的劇情,既有皇家後宮的恩怨情仇,又展示了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的恢弘盛景。
  • 《大明風華》歷史穿幫,戈登提前幾百年來中國,幫明朝建立洋槍隊
    前幾天開始準備搞《大明華年》,《大明風華》別名《大明皇妃》,我當時一看這個別名,和那些傾世皇妃什麼的垃圾網文有什麼區別,以老子這種「歷史碰瓷術」,拿你發飆那還不是一搞一個準。今天第一次想讓我發飆的點是,太子朱高熾說想回順天(北京),也就是說,當時他們還在南京,我們知道朱棣在位期間幹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遷都到北京,我剛想發飆,結果一查資料,朱棣是永樂十九年遷都的,而是當時是靖難之役的十年後,應該就是永樂十年,還是符合史實的。
  • 永樂大帝——朱棣
    對朱允炆的舊臣,只要能夠真心歸附的,朱棣也有選擇地量才使用。此後,朱棣開始減輕刑法,停止濫殺,以儘快改變濫殺故臣所造成的恐怖緊張局面。整頓國政 傳揚國威 明成祖在位期間,吸取建文帝的教訓,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強中央集權。一是設立內閣。朱棣即位後,設立內閣。內閣成員俗稱閣臣,也叫殿閣大學士。
  • 永樂皇帝的瓷器,你知道多少?
    明成祖朱棣,朱元璋四子,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在位期間,最廣為人知的活動,是派鄭和多次下西洋,以及編修《永樂大典》。在他統治期間,明朝經濟繁榮,國力昌盛,史稱永樂盛世。說完永樂帝的背景,今天我們重點要說的是他在瓷器上的審美。這裡我們用一個傳說開始。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
  • 歷史解密:從《大明劫》入手,剖析明朝攻防兼備的三類火器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摒棄落後的投石機攻城器械,著令軍器局研製鐵質火炮(注意:元朝時期,火炮大多以銅製成,但維護費用過高),成批的火炮被裝備於陸上部隊與水師部隊。(注意:元末至明初,由於官本船制度的推行,間接將海外火器技術填補國內技術空缺,火器地位領先世界。)明朝防衛疆土一覽自15世紀始,西方國家開啟「地理大發現」熱潮。自由思想促進新型僱傭制生產關係的產生,火炮製造高度工藝化,新航路開闢地軍事實力得到鞏固。
  • 明朝有120萬兵力,4萬多門神飛炮,為何還是敗於清朝
    中國近代史是一個非常讓中國人憋屈的歷史,也常被認為是軍事上的落後,冷兵器打不過槍炮。人們總認為火藥本是中國人發明的,卻被西方人用來做了槍炮,而自己人也用來當煙花爆竹。其實歷史要比這個要複雜,明朝時期,中國的火炮技術並不比歐洲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