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給西方觀眾的精神爽片——《別告訴她》
今天聊聊電影《別告訴她》。
片名The Farewell (2019),別名別對她說 / 不要告訴她 / 告別婚禮。
《別告訴她》由華裔導演王子逸執導,講述一個家庭裡的奶奶被確診肺癌晚期,移居美國和日本的子女趕回家,以大孫子辦婚禮為名一起陪伴奶奶。
與此同時,一家人約定向奶奶隱瞞肺癌確診的消息,讓奶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繼續生活。女主角大孫女碧莉不能認同這種做法,表示要保障奶奶的知情權,從而與一家人產生了一些價值觀衝突。
影片中為數不多的亮點就是女主角奧卡菲娜和女配角趙淑珍的表現。
在她們身上,觀眾們可以看到晚輩對長輩敬愛和長輩對晚輩的關愛,那種真情流露很容易引發觀眾們的情感共鳴。只要能夠讓觀眾們聯想到自己家裡的老人孩子,催淚效果就成了。
《別告訴她》全片瀰漫著一種居高臨下的傲慢和莫名其妙蜜汁自信的優越感,影片試圖引出中西文化碰撞,暢談親情和別離,但夾雜大量的定製式刻板印象,又讓人無法認同這種所謂的文化差異。
《別告訴她》核心矛盾就在於是否應該告訴奶奶患病真相。從這個設定就可以看出核心差異不過是香蕉人眼中的文化差異。
一個地方小家庭的生死觀被打上華人家庭的標籤後,性質就不同了。
影片受眾是西方觀眾,通過強化刻板印象博得好感。香蕉人,表面看起來是黃的,皮下全是白的,思維方式也一樣是刻板的。
《別告訴她》就是將西方人心裡對神秘東方的刻板印象再一次拍攝出來,引得西方觀眾評委連連點頭,表示導演說得太對太好了,給你幾個提名和獎項吧。
《別告訴她》在Metascore得到89分高分,收穫爛番茄98%的新鮮度,同時也是當年西方社會口碑極佳的衝奧「爆款」。就很能說明問題,大家要注意,即便是爆款那也是為奧斯卡準備的電影,並不是向華人觀眾準備的電影。
奧斯卡設立的目的就是鼓勵美國電影發展,他們連流媒體都不待見,更別指望會接受東方價值觀了。只有符合學院派價值觀的才有可能獲獎。
影片摸準了西方觀眾的受力點,一頓大力操作後,另觀眾覺得十分受用。就像我們喜歡看三哥的各種奇葩趣事一樣,西方觀眾也喜歡不斷強化影片中的刻板印象。影片只是順著觀眾的爽點一頓猛拍,觀眾自然覺得說得極好。
導演想融入西方的意圖十分明顯,在影片中加入大量毫無意義的細節,不斷貶低中國人形象,借著角色之口舔燈塔國。
比如碧莉剛入住賓館時,新建成的賓館居然電梯壞了,基建水準一塌糊塗;那個大堂經理不斷追問強調「美國更好」,意識形態傾向明顯;奶奶吐槽日本孫媳婦,你看,狹隘排外小市民;治療藥丸要從日本購買、年輕有為的醫生要從英國留學回來,一切看似先進的東西都是西方社會愛的供養;就連二十多年沒見面的一家人坐下來一起吃飯,也要將話題引向美國好還是中國好,極其尷尬。
還有演員選角問題,也是在迎合西方刻板印象。
女主角碧莉選用的演員奧卡菲娜,她的外形大家都看到了。這裡並不是對長相評頭論足,而是那麼多黃皮膚的女演員,一定要選一個符合西方人眼中的國人形象嗎?小眼大臉駝背啃老。
其他影片裡的女演員都是膚白貌美大長腿,哪怕那個民族沒多少人也要選一個最好看的做代表。到了這裡華裔女導演拍攝神秘東方文化時,就選擇了奧卡菲娜。那為啥不選汪可盈來拍呢?要是選一個女性演員代表亞裔,你會選奧卡菲娜還是汪可盈呢?
奧卡菲娜的演技有目共睹,但從本片在西方社會這麼高的評價來看,究竟因為是她符合了西方社會對東方女性的刻板印象還是因為她的演技高超徵服了各位觀眾呢?
其實在2018年《摘金奇緣》就玩過同樣的路數,全片充斥著西方社會對東方的刻板印象,西方社會好評連連,而在內地上映後得到慘澹票房。
每隔幾天《別告訴她》還想把同樣的招數再玩一次,真的當觀眾們是失憶已久跪著的奴隸麼。《別告訴她》在大陸上映後又撤檔,至少看起來還有點兒自知之明,哪怕是奧斯卡爆款也不好使。
同期的《小丑》以一個魔幻故事反映現實,而《別告訴她》則是用看似現實的故事表現魔幻。被摸準爽點的西方觀眾可能很受用,並不是目標受眾的大陸觀眾如果還覺得受用那就有問題了。
《別告訴她》裡的角色嘴上喊著大家都是中國人,實際上想著的不過是大家兜裡的票子。四個自信了這麼久了,但凡有點腦子的人都看到了我們自信的基礎,加上懂王反向操作這麼久,如果還有人會被《別告訴她》裡暗戳戳的小伎倆忽悠到,那真的是有問題了。
拍給西方觀眾的精神爽片,
充斥傲慢偏見的刻板印象。
這裡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妙看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