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段時間上海出了一件刷爆家長圈的事情,甚至連電視新聞都做了互動新聞。
大概的意思是,有一位幼升小孩子的簡歷被曝光,這份簡歷可以說是熠熠生輝光芒四射亮瞎了我的氪金狗眼,整個PPT製作精美表達完整才華橫溢,例如在「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部分是這樣的:
還有看得我目瞪口呆的一年500本書的閱讀目錄。
我並沒有第一時間跟進這個熱點。大概的原因是三個:第一涉及到孩子的隱私,第二,做出一份漂亮的簡歷終歸是本事。至於裡面有沒有誇大的成分,收簡歷的自有判斷;第三,做簡歷總比發條簡訊「王局長是我姨夫,以後多照顧」要誠懇得多。
家長包裝孩子、誇讚孩子屬於人之常情,只不過大多數人家做不到那麼系統精緻罷了。我好奇的是一點:
這份簡歷是怎麼洩露出去,從點到面,引爆社交網絡的?
後來得到了一個這樣的消息:
我覺得和簡歷內容相比,這才是一個更值得探討的話題:那就是「老闆讓員工、或者上級讓下級幫自己做家事,究竟有沒有風險?」
二
我接觸過的許多老闆都覺得「沒有問題」,無非是介入深淺。我年輕的時候也幫老闆的孩子輔導過作業,我見過的比較誇張的老闆,還讓員工幫忙通別墅的下水道。
也有擦窗的,接送的,燒飯的。
理由也很站得住腳:我支付員工工資,理論上就是購買他的時間,只要我把它看做是工作的組成部分,員工就應當配合完成。
還有一個比較硬的理由:老闆的時間更值錢,更能助力公司發展,所有節約老闆時間的行為,都可以被看做是有利公司發展的行為。
但顯然這名實習生並不認可這個觀點。他用實際行動表達了抗議:
把上級的家事進行了公開。
出現這樣的後果,用港劇的話說,大家都不想的。按照前輩們的理論,我們年輕時候都幫領導端茶送水,現在年輕人連做一個PPT都有意見,是抗壓能力差。幫領導做家事,是多好的靠近領導的機會啊,非但不珍惜還反戈一擊,這是白眼狼啊。
這在職場生存學裡不是沒有道理。但我也說,這是「上一輩的觀點」,或者說,「這是我這一輩的觀點」。當90後開始越來越多,我越來越感受到這個觀念正在遭受挑戰。在現代的管理中,必須考慮另外三個問題:職業期許、親疏關係和標準尺度。
有時候我覺得「90後改變世界」,可能恰恰源於這種代際分歧。
首先,職業期許是個很清晰的問題,即「員工為什麼要來這個崗位工作,他期待學到些什麼,上升通道是怎樣的」。我是程式設計師,我的職業期許就是碼出一段讓我榮耀的代碼;我是文案,我的職業期許就是寫出市場叫好的文字;我是美編,我就希望設計得到認可;我是銷售,我就希望能賣掉更多產品……
所謂「一專多能」,必須是基於「一專」這個核心能力上的延伸,並且能讓人看到:這個技能可以通過工作得到提升,從而提高自己的身價。而絕大多數的「老闆家事」錘鍊不了業務能力,也提高不了自己的身價。更核心的是,這些「工作」大多不會寫在崗位說明書裡,一旦出現,很容易給員工造成「家丁」感。
在當代的職場關係中,年輕人對「家丁」感是高度排斥的。他們對於「從一而終」幾乎不抱期待,所以不要講什麼「我罩著你」「忠誠有回報」,他們期待的是自我價值的提升,在未來的崗位中擁有更漂亮的履歷和支撐新身價的實踐。
而絕大多數的「領導家事」很難支撐這種提升。
其次,親疏關係也是管理上的大忌。「領導家事」唯一能支撐的提升,叫做關係提升。因為你參與了上級的家庭事務,所以自然就會和上級走得更近些。你可能會更熟悉他的家人、住房情況、社會關係等一切與企業核心業務無關的事情,簡單說,就是可能知道上級的更多「隱私」。
在職場上,這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它極有可能導致管理上的投鼠忌器。例如,當你想開除一名員工時,發現他掌握了你太多的個人信息,你就會猶豫;再例如,員工之間互相競爭時,也會有人以「幫老闆做家事」作為「老闆是我後臺,我和老闆關係特別好」為碾壓點,從而影響既有的評價體系。
管理者還得意識到,「關係提升」越來越不是當下年輕人的剛需。我認識一個年輕人,幫一位領導做了不少家務事。大家說哎呀有前途啊,和領導走得很近啊。沒想到年輕人憂心忡忡:萬一這領導被抓了,會不會牽連到我啊?
所以接下來就得談談標準尺度。「家事」一個不受員工歡迎的點,是因為不少「家事」都有現成的社會分工:有保姆、有清潔工、有水管工,你讓員工幹,會有一點小尷尬。
如果這件事情屬於家事,又沒有寫在崗位說明書裡,原則上來說是應該去購買相應的社會服務的。員工是「付出根據崗位說明書設定的合理工作時間和勞動」,和賣身契還是有點差別的。
但話分兩頭說,畢竟員工溝通成本低,如果因為各種原因一定要讓員工做自己的家事,那也要遵循兩個原則:第一,如果使用了工作以外的時間,應該支付與薪酬無關的額外報酬,對方不要是另一回事;第二,如果對方願意,要表達謝意;對方不願意也很正常,千萬不能「一遍又一遍改自己孩子的PPT還對人家很兇」。
在我這個年齡段裡,我們可能覺得「這是領導重視我」;但在90後的職場認知裡,可能恰好相反。我有時候覺得他們離經叛道,但有時候,我也覺得他們是對的。
如果「家事」本來就不在別人的職業規劃裡,別人也沒有抱你大腿的意願,那你這麼幹就很可能遭遇管理危機。
三
作為一個和老闆這個身份相對接近的人,一個「上一輩」的人,我意識到:所有讓員工做家事的老闆,其實要自問三個問題:
第一,能不能通過採買服務,例如請個阿姨,上個淘寶,租個車,同樣及時有效解決自身的訴求?
第二,這件事情是否和員工的崗位說明書差異巨大,且對他的提升毫無幫助,甚至傳出去還有失身份?
第三,我是否能有效區分這件事和工作的關係,這件事情操辦的好壞會不會影響他的工作評價?
如果上面三個問題都是肯定回答,那建議三思而行。如果有一個「否」,那還能想點辦法。
我其實也不是太贊同「我的時間比你的時間更值錢」的說法:確實在單位時間裡,有人賺得多,有人賺得少。從純量級層面,它是對的。例如馬雲約我,我遲到了,他秘書肯定罵我:你居然敢讓馬總等,你知道馬總的時間多值錢嗎?你就是早到兩小時,也抵不過馬總的一分鐘!滾!
但時間這個東西,很難真去做比較,也很難產生說服力。
因為對任何人來講,都是「自己的時間最值錢」。
一個背景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