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點好的 | 看完《東京大飯店》,當然要去嘗嘗「日式法餐」!

2021-02-07 BonBon Photographie 好好拍照

一直以來,我們總覺得去日本就應該要體驗日本地道的飲食文化,比如懷石、比如握壽司、比如和牛料理。而在法國,當然要品嘗最好的法餐。前段時間的熱播劇《東京大飯店》,突然讓我們對這兩者的結合 -- 「日式法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東京大飯店》劇照,圖片源於網絡)


劇中餐廳「Grand Maison Tokyo」的原型(或者應該說是菜品的原型,而作為競爭對手的Gaku,菜品原型則來自另一家兩星餐廳Inua)-- 就是連續蟬聯13年米其林三星的日式法餐廳「Quintessence」。特別值得一提的是,「Quintessence」是唯一由日本人掌勺的東京三星法餐廳。「Quintessence」主廚岸田周三少年成名,早年師從巴黎米其林三星餐廳 L'Artrance 名廚帕斯卡·巴博特( Pascal Barbot ),2006年回國創業,2007年,年僅33歲的岸田周三一舉拿下三顆米其林星星,創造了日本最年輕的三星主廚記錄。


不過可惜這次日本之行,未能如願預定到「Quintessence」。退而求其次,選擇了另一位日本大廚生江史伸(Shinobu Namae)的餐廳「L'effervescence」。事實證明,希望不大的時候反而會有大驚喜。負責任的說,這是近三年來我們吃過的最好吃的法餐,思路完整巧妙,菜品道道驚豔,配酒也極為講究,令人印象極為深刻。後面的文章中,我們會詳細給大家介紹「L'effervescence」的菜品,這裡,不妨先來了解一些背景資料。


(「Quintessence」官網)


關於生江史伸(Shinobu Namae)


這又是一出「半路出家的天才廚師」的劇本。生江史伸,1973年出生於日本橫濱,1996年從日本名校慶應義塾大學(Keio University)政治系(political scienc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畢業。因為熱愛廚藝,讀書時和畢業後陸續在一些日本Fushion餐廳工作。03年前往北海道的Michel BRAS TOYA Japon餐廳研修,中間有去法國本店Laguiole學習,05年當上Sous Chef(副主廚)。08年生江史伸轉戰英國,在著名的The Fat Duck餐廳擔任副主廚和甜點大廚。09年回國,10年9月在東京創業,開店L'Effervescence。旋即,2011年L'Effervescence摘下第一顆米其林星,2015年收穫第二顆星,被米其林評價為「激情四射的料理」。他說:「用餐應該是有趣的和享受的,不僅是餐盤裡的食物,還包含其他的感受,例如視覺和聲音。」


不同於年少入廚房的日本名廚們,主修法政的生江史伸,料理價值觀更加兼容並包,充滿了好奇心和童趣,據說他每年都會週遊各國,尋找新的靈感和啟發。


關注我們的朋友,有沒有發現這個劇情有那麼些似曾相識:法政出身,憑興趣入行,經過專業研修,終成一代大師。沒錯,同樣拿到這個劇本的,就是我們最喜歡的日本攝影師之一、廣告界的最高審美 -- 上田義彥(延伸閱讀:上田義彥,審美即正義)。對此,我們可以得出兩個結論:第一,日本的法律政治學科還真是臥虎藏龍呀。第二,難怪在法國,廚師是和攝影師一樣,歸於藝術家行列的呢。


(充滿搖滾感的大廚生江史伸,圖片源於大廚的Ins)


關於「L'effervescence」


除了名字根本念不出、記不住之外,位於原宿西麻布表參道附近的這家餐廳幾乎沒有任何槽點:環境優雅,菜餚精緻、服務一流。L'effervescence,在法語中意味「發泡」或「沸騰」,給主打精緻法餐的店取這樣的一個名字,很有一種搖滾的意味。


「L'effervescence」是一家很神奇的餐廳,同時在諸多標準完全不同的排名和指南中取得極好的成績:


亞洲Top50餐廳:亞洲第26位,日本前10,2018年還獲得了首屆可持續餐廳獎

米其林指南:2011-2014年一星,2015年至今二星

Tabelog:4.60的超高分數,連續三年拿到金獎,2019更是收穫了法餐領域唯一的「 Best Hospitality 」獎項

大眾點評:黑珍珠二鑽


要知道,上面這些排名和指南每一家的標準都完全不同:亞洲Top50最看重「創意和創新」,會考慮「與眾不同的哲學思想」;米其林追求「創意、菜餚水準的一致性和口味的平衡」;Tabelog則基於全日本食客的評分和投票,連官方都說唯一的標準是「口味」;雖然大眾點評的標準一直模糊不清,但想必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評價體系。同時能夠在這些榜單上擁有姓名,而且基本上都處於相同或相似的位置,讓我們在就餐前,也被吊足了好奇心。


(餐廳正門,頗有曲徑通幽之美)


關於「日式法餐」的一些思考


在正式「開餐」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日式法餐」。日本人做的法餐?符合日本人口味的法餐?還是具有日式風情的法餐?雖然似乎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但經過上次的用餐體驗,加上與大廚的一番交流和我們查閱的一些資料,似乎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採用日本本地食材。不難發現,打著「日式法餐」旗號的餐廳,無一例外都同樣打著「本地食材」的旗號,大廚週遊日本各地,尋找最好的應季食材。連配酒也是一樣,越來越多的「日式法餐」開始尋找可以替代國外產品的本地釀葡萄酒,甚至使用清酒(Sake)或者日本威士忌作為搭配。


2)沿用日本飲食習慣。比如傳統法餐一定不會把「燙」的菜餚或者湯品端給客人(傳統法餐廳中唯一燙人的是餐盤),而「日式法餐」則明顯的摒棄了這個規則;再比如強烈的「旬」的概念,完全追求時令的食材。


3)融入日本餐飲文化。不難看出,「日式法餐」在上菜順序和菜品組合上,似乎受到了懷石料理的影響,發展出了與傳統法餐不太一樣的地方,比如迎客酒的出現和充滿儀式感的茶道的加入。日本人對於飲食,有著諸多獨特的文化傳統,「日式法餐」的精神內核,就要從這裡尋找了。


想想還是非常神奇的,除了「日式法餐」,你聽過「中式法餐」、「美式法餐」或者「澳式法餐」嗎?沒有吧。究其原因,恐怕是日本廚師內心對於本國餐飲的驕傲、執念和堅持,才在法餐這個源頭上,開闢出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L'effervescence」,我們吃了什麼?


提前半個月預定到位置,地鐵「表參道」站下車,步行大約15分鐘就可以到達「L'effervescence」。餐廳隱藏在一片居民區中,窗外有鬱鬱蔥蔥的小樹林。儼然一片隱逸景象。


進入餐廳,會有侍應接待,幫忙掛起衣物,簡單聊了幾句後就告訴我們位置已經準備好了。引入座位,Menu已經放在桌前,侍應小哥過來做了自我介紹,侍酒師遞上酒單。


「L'effervescence」主打主廚推薦,菜單是固定套餐不需要選擇。於是選了5杯酒的配酒(Wine Paring),直接開餐。



第一道:迎賓酒



純米大吟釀清酒兌上一點波爾多紅酒,最具代表性的日本酒與法國酒的碰撞,象徵主廚的「日式法餐」流派。清甜可口,盛酒的杯子,也是富士山一般的造型,平添一份意境。


迎賓酒是典型融入日本本土餐飲文化的做法,在懷石料理中,開餐之前就有「酒一獻」的文化,和為了促進食慾的餐前酒不一樣,迎賓酒需要由店長或大師傅親自捧出,代表感謝客人「百忙之中的光臨」,也代表了感謝神,感謝他讓店家可以給客人品嘗到美味料理。


可見,「L'effervescence」的日式法餐流派,是開門見山的。



第二道:Almanac



這道菜主料是軟鱈魚卵,藕根,應季的黑蘿蔔,配料有蜂蜜和日本柚子。綿軟的蘿蔔泥中加入了清脆的藕根,鱈魚卵處理的恰到好處,不帶任何魚腥味。蜂蜜和柚子的搭配帶來酸甜可口的口感,是一道很是應季的開胃菜。


第三道:Just like the Apple Pie#41



包裹著野豬肉、芋泥和黑松露的41號「蘋果派」。這是「L'effervescence」的代表作之一。比想像中要小,但一口咬下,唇齒生香,真的是太美味了!這道菜是大廚玩的一個梗,象徵著對快速低質的快餐文化的嘲笑和反抗。但是想想,敢於把這樣一道菜端上米其林餐桌的廚師,是有著多麼強大的自信。


#41,代表的是這道菜已經經歷了41版的改良,可見用心。


下圖是隨「蘋果派」一同端上來的主廚的話,介紹了為何會製作這樣一道充滿了嘲諷精神的美食。



第一杯配酒,搭配前面的兩道菜,使用的是來自勃艮第的白葡萄酒。因為對酒類研究不深,加上喝的暈乎乎,已經差不多忘記口感了,這裡我就不多班門弄斧了。



第四道:Our dearest artisanal farmers



侍應小哥非常驕傲的告訴我們,這盤菜裡,有來自8個「具有藝術氣息的」日本農場當日送達的幾十種不同的蔬菜。而且每一種蔬菜,都經過單獨的烹製和調味,最後再以合適的方式組合到一起,極具匠心,群英薈萃。整體非常爽口清甜,雖然都是蔬菜,但是層次鮮明而豐富。可以清楚的看到主廚的用心和態度。


下面是農場的名字、地區和蔬菜的品種,感興趣的朋友,不妨仔細數數,看看這盤菜裡到底有多少種蔬菜呀?



第五道:A Swaddle



群馬縣下仁田(Shimonita)的大蔥,包裹著炙烤過的東京灣梭魚和北海道產的貝類,搭配的是打發出泡沫的蔥油汁。蔥味甘甜清脆,魚貝鮮香生津,入口後滿嘴都是食材本身的鮮味,非常可口。


第二杯配酒,是日本本地的純米清酒,也是搭配兩道菜。



第六道:A Fixed Point



這是「L'effervescence」的保留菜式,不論季節一定會出現在菜單上。難以置信的是,這個唯二保留菜式居然是一道燉蘿蔔(另一個就是上面的「蘋果派」)。燉蘿蔔在日本算得上是一道傳統菜,但在這裡的做法大大不同。慢燉4小時的東京本地蕪菁蘿蔔,煎至焦香,搭配翠綠的歐芹醬汁、巴斯克火腿和布裡歐修碎末。蘿蔔清甜而水分充足、歐芹提味,火腿鹹香,多層口感混合,很是美味。以這樣的一道菜來作為保留菜式,再次說明了大廚對技術的自信心。


第七道:Winter, dead leaves, snow



從這裡開始,進入主菜階段了。第一道是入口即化的煎方頭魚,搭配炸酥的洋姜碎末,狐鰹魚骨熬製的奶油湯底,湯底濃鬱,奶香醇厚,又略帶菊花葉和花椒油的清新口感。整道菜口感層次非常豐富,有多重奏的感覺。畢竟是個海島國家,日式法餐的魚料理,明顯比傳統法餐要強很多,融入了很多懷石料理烹製的手段和理念。


第八道:Heritage



這是一道迷你日式蒸蛋,作為兩道主菜間的過渡。蒸蛋內加入了新鮮鮑魚,使用當年第一批收穫的海藻和茴香調味。就是一個字,鮮。這又是一道融入日料文化的菜式,雞蛋料理,無論在懷石餐廳還是各類料理專門店的廚房裡,都是必修課。


第三杯配酒,是來自法國阿爾薩斯的雷司令。



第九道:A country between the mountains & the oceans



接著是來自京都的鴨子(不知道是不是鴨川裡遊的那些),使用了鴨腿和鴨胸兩個部分的肉,煎至六七分熟,肉質幼嫩,口感極為細膩。配菜是冬季的時令菠菜和焦糖化烹製的扇貝泥,加上使用骨髓和內臟熬製的醬汁,反覆強調著日本這個介於山海之間的國家特有的美食特性。作為肉食動物,這道菜我們真的非常喜歡,單從鴨肉的處理上,就要勝過巴黎銀塔餐廳著名的血鴨許多。


出於意外(有點喝的上頭了),我還點了一份「比黃金還貴」的白松露搭配這道菜。不過說實話,松露應該是個玄學,確實香氣四溢,但是你說口感吧,我覺得真的說不出個一二三來(心疼錢)。



第四杯配酒,來自2012年波爾多Saint Emilion一級莊Chateau Troplong Mondot的紅酒。



第十道:Nightfall



這是主菜之後的消食開胃甜點,清酒酒粕製成的冰淇淋,搭配釀製的銀杏果和梨子,非常爽口,一洗嘴裡的味道,準備迎接下一道主甜點。


第十一道:Memory of the sound and the wind



「聲音與風的記憶」,很美的名字,微帶澀味的釀慄子和慄子味脆片之間,是綠茶冰激凌和朗姆味蛋奶沙司,間或點綴著桂花蜜。用勺子敲碎脆片,再與冰激凌和蛋奶沙司同食。這道甜點造型驚豔,甜度適中,意境優美。



最後一杯配酒,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冬季特飲,Neige Ice Cider(冰蘋果酒),作為甜點的搭配。



第十二道:Mignardises, Matcha



甜點結束,先上一杯花生奶,別看是奶,其實底子是日本燒酒。繼續是日法混合,呼應了前面的迎賓酒。非常好喝,一口而盡,喝下去感覺肚子又空了一點出來。



這時候,侍應小哥推出了小車,表情嚴肅地在客人面前展示了一次日本茶道。抹茶打的很好,口感綿密無渣,茶香醇厚。看著小哥快速地打出細緻的泡沫,再捧在手裡轉著慢慢喝下去,是很有儀式感的事情。



第十三道:「World Peace」



最後送上的是配茶的小點,取名「世界和平」,應該是取義來自世界各地的甜品和諧地拼配在一起:杏仁酥、南瓜蛋糕,慄子蒙布朗、藏紅花馬卡龍還有裡面藏著跳跳糖的巧克力棒棒糖。每一樣都挺好吃,不是非常的甜。


離店之前,還送了一小袋精美的檸檬味費南雪作為伴手禮。侍應小哥送至店外,一直到看不到我們才鞠躬離開。


整個套餐、整晚體驗都趨近完美。主廚生江史伸在日料與法餐之間自由行走,遊刃有餘,在經典和變化之外,還多添了一分俏皮和不羈。這樣的水平在東京,居然只拿到兩顆米其林星,真的有點嚇人(不過我相信,生江史伸離第三顆星星只有一步之遙了,大家可以等著看看)。另一方面,又讓我們對岸田周三有了更多的期待。


(「L'effervescence」官網)


Ps:關於名餐廳的預定


1)日本的很多好餐廳都需要提前一個月甚至數個月預定,部分餐廳還會有自己的訂餐規則(比如只能每月1號預定下個月的位置),目前性價比最高的方式是預定日本當地四五星酒店,然後寫郵件給禮賓部煩請幫忙代訂。酒店通常會發送一個表格給你,要求填寫信息並附上信用卡複印件,之後就會去儘量幫你預約你想要的餐廳了。除了個別非常非常難訂的餐廳之外,大部分時候,還是不會讓你失望的。部分餐廳比較理智,會自己開設或與第三方機構合作開設在線預定系統,比如這次我們預定的「L'effervescence」就是這樣,直接在官網預定就行了。

特別提示一下,單看日本的米其林指南是比較容易踩雷的,比如我們曾在京都吃過的米其林三星懷石料理餐廳「千花」,就是一家水準普通、無比遊客的餐廳(現在已經因為失火關門了)。所以建議大家搭配日本「大眾點評」 -- tabelog一起服用,更有療效。基本上tabelog評分能夠達到4.0以上的餐廳,口味上都不會太差。如果再能拿到Tabelog的金銀銅獎,就更加了不起了。2)法國米其林餐廳或者一些熱門餐廳基本上也都需要預約,但整體要比日本的好訂,大多數餐廳可以通過官網預定,一般提前1-2周也就可以了。部分餐廳會要求提供信用卡擔保,以免被鴿。米其林在法國整體來說還是很有權威性的,歷史上還曾發生過不少與升星降星有關的故事,以後有空我們可以具體聊聊。目前,2-3星踩雷的概率不高(Chef狀態不好就另當別論了),1星有時候會比較看運氣,但是整體也還好。反正法國目前也沒有什麼其他比較有(neng)價(kan)值(dong)的、可以作為對比的餐廳排名或者評價體系。好啦,今天的推送就到這裡,咱們明天見!(未說明的圖片均使用蔡司B40鏡頭拍攝)

L'Atelier de 

BonBon Photographie

相關焦點

  • 《東京大飯店》追完,想不想去日本吃法餐?
    今天帶你去吃一家真實的東京大飯店——米其林二星,亞洲五十佳,連續三年 Tabelog 金獎名店。 魚骨熬湯,湯底濃鬱,調味卻很輕柔,點上花椒油,有我喜歡的微麻清香。 簡練、清晰、鮮美、層次分明,不得不說日系法餐的魚料理真的很強!
  • 揭秘木村《東京大飯店》原型!日本最難預訂連續12年榮獲米其林三星的日式法餐
    最近的大熱劇 《東京大飯店》引起眾人追劇,首播收視率直衝12.4%,難以取悅的豆瓣評分也高達8.8。
  • 看完東京大飯店,2020年東京米其林法餐好想馬上走起,這10家可以帶孩子去喲!
    最近的米其林真是熱鬧,北京的榜單讓人大跌眼鏡,有網友吐槽說「評委們是不是特恨北京」😂而東京的榜單,都是「壽司之神沒上榜」「壽司之神退出米其林?」這樣的標題,實際上只不過是人家生意太好,不再接受普通公眾預約了😂而我最關心的,則是我的男神——木村拓哉的新劇<東京大飯店>。
  • 這一家日系法餐是中國版《東京大飯店》嗎?
    「餐前麵包很好吃,自己做的嗎?這是《東京大飯店》裡的茄子料理。日本主廚向來擅長把家常亞洲食材融入法餐,來看看 OSTRA 用茄子做的開胃菜。一鴿雙吃,炭燒鴿子胸皮酥肉嫩,油封鴿子腿越啃越香。鴿肉基本沒什麼油脂,都是精瘦肉,烹調火候務必精準,醬汁使用八丁味噌,鹹中帶點甜,主廚說考慮到鴿子愛吃玉米,於是配了玉米泥(鴿子:我謝謝你!)
  • 東京美食餐廳推薦
    日比谷本店裡還有當年宋慶齡彈過的鋼琴。現在只要是國內有人來訪,我們老闆都會邀請他們來這兒,以示中日友好源遠流長嘛。(圖片來自官網)日比谷本店是在日比谷公園裡的獨棟小洋樓非常漂亮,在其他地方例如東京大學校園內也有分店。在這裡用餐不僅能吃還有很多歷史故事可以聊。
  • 現實版《東京大飯店》出現了!在K11 MUSEA一嘗木村拓哉式法餐!
    2019年最火的日劇之一,非木村拓哉主演的《東京大飯店》莫屬!可惜東京的拍攝地已閉店,但粉絲們不用失望,因為原團隊打造的TIRPSE已登陸香港K11 MUSEA!新年假期就可以去打卡了! ❂ TIRPSE ❂  現實版《東京大飯店》TIRPSE東京總店開業僅兩個月便摘得米其林一星,創下全球zuì快摘星紀錄,在2017年被Diners Club International評為世界50佳餐廳
  • 跟大廚木村拓哉學做「日系法餐」
    這就跟上周剛完結的年度美食劇《東京大飯店》裡,男神木村拓哉飾演的 Grand Maison Tokyo 副主廚尾花夏樹年輕時跟隨學藝的日本師父潮卓的最高料理法則相通:永遠心系顧客,而不是滿腦子米其林星。
  • 東京大飯店:法餐雖精緻,也別小瞧市井街邊美食哦
    怎麼說呢,他們提倡所謂還原和襯託食材本身的味道,當然,以及精緻!也就是所謂如何把一個食材弄成你吃不起的樣子。《東京大飯店》,一口氣看完後還戀戀不捨。這部劇是圍繞法餐的,我自己對法餐的認識僅限於影視劇裡的情景,給我的印象是精緻的、高級的,不能否認看起來也是誘人的,這部劇對每一道出現的料理所進行的講解和完成邏輯,也都讓人覺得,法國人真T娘的精緻吼!怎麼說呢,他們提倡所謂還原和襯託食材本身的味道,當然,以及精緻!也就是所謂如何把一個食材弄成你吃不起的樣子。
  • 我都閒到能報《東京大飯店》食力清單了!
    我是無聊中的佼佼者,萬年不看劇的我開始追劇了。而且一天追完那種,比如大家都看剩下的這部《東京大飯店》。平成年代的偶像木村拓哉,這次一面是職業重回巔峰的落魄大廚,一面是推動女主倫子衝擊米其林三星的天才管理者。他平時路邊摘花摘葉就吃,積累味覺記憶的職業習慣,真的很迷人。尾花能在餐中加入靈光乍現。
  • 《東京大飯店》,還原了東京最真實的米其林世界
    在法餐世界,米其林評定無疑是最受人矚目最有公信力的標準,正如《東京大飯店》劇中所說,沒有一個chef不想要米其林星。這也是為什麼會有《東京女子圖鑑》的名臺詞「30歲前去Robuchon約會就是好女人」。以及《失戀巧克力職人》裡不論男女拼了命的要去巴黎吃巧克力。
  • 東京旅宿推薦:世界最高水準飯店「四季飯店東京大手町」
    這次要介紹的「四季飯店東京大手町」,2020年9月才剛開幕就立即引起熱烈討論,即使受肺炎疫情影響、旅遊經濟消退之時,依然能保有高度訂房率,如果你是對飯店極度挑惕的玩家,這裡絕對抓得住你的目光!▋用高品味犒賞自己!
  • 東京9大必吃網紅美食,讓你吃過癮!
    每家店的MENU不太一樣,而手繪的蛋糕真的跟實體一模一樣,所以看菜單可說是非常好對照,雖然每個蛋糕看起來都很好吃,但個人誠心地建議,第一次去吃就吃「水果蛋糕」摟!「一蘭拉麵」這間連鎖拉麵店,當然也是去日本必去的拉麵名店。依舊是號稱「自由行到日本必訪拉麵店」之一,店鋪獨特的「單人位」裝潢以及投幣式點餐模式,搭配高C/P的價位,對於臺灣的旅客可說是新鮮有趣、吃得起又好吃啊!
  • 東京,全世界擁有最多米其林三星的城市,去吃什麼?
    或許比起廚師這樣冷冰冰的職業稱呼,這些米其林大廚更像藝術家,把「吃」魔法般地變成了一種「料理美學」。若想要去東京與美味料理完美邂逅,下面有一些並不太難預定、又可以充分體驗到東京米其林精髓的餐廳推薦。鮨いちかわ門外在所有類型的餐廳裡,壽司店的大將總給人特別冷峻的感覺,他們似乎是料理職人裡的典型代表,要有高高在上的威嚴。畢竟,壽司就是一種「簡單到你無法說吃懂」的東西。
  • 木村新劇《東京大飯店》告訴你
    除了美食之外,《東京大飯店》之所以讓人看得非常過癮,還在於它的真實性,劇中不只還原了米其林餐廳的廚房,還呈現出了各種專業的法餐製作手法,讓熱愛美食的我們第一次近距離地走進了米其林的世界。劇中的米其林三星餐廳原型,就是日本最頂級的米其林三星法餐Quintessence,餐廳自2008年東京米其林初版發布時就獲得米其林三星榮譽,持續至今無人能及。《東京大飯店》的故事也不複雜,甚至說有點老土,但好在可以為不太懂美食的人,一個深入料理米其林餐廳的機會。
  • 『東京』2018米其林指南發布,234家米其林餐廳到底該吃哪家?
    要攻入惠比壽的城堡的「Joël Robuchon」去摘星也是難啊,旗下的「L』Atelier」和「La Table」都保持了二星。這可能也是全球「Joël Robuchon」裡最好吃的一家吧!這家日法融合法餐的主廚川手寬康和「Den」主廚是好基友,自然「Florilège」是長谷川在佑最愛的餐廳,甚至在自己的招牌炸雞盒子上印著「Florilège」。川端寬康的鬼點子也是不亞於愛惡搞的長谷川在佑。
  • 下飯必備神劇《東京大飯店》 你們的木村拓哉來嘍!
    復盤2019年最後一季度最佳日劇,木村拓哉主演的《東京大飯店》必在其中。這部劇的戰績也是極佳,平均收視率12.74%,位列秋季日劇第二,豆瓣網友評分8.7,目前B站有全集。 該節目由日本TBS電視臺製作,共11集,2019年10月20日至12月29日於TBS日曜劇場播出,木村拓哉主演。
  • 南京 Attitude餐廳 | 《東京大飯店》的復刻嘗試
    當然這家開在南法的餐廳,確實是很有實力的店,我去年過去玩,還特地打卡的,只不過沒有提前預約就沒吃上。不管是風景,還是餐廳的整體調性,都是一流的!只不過主廚好像一年到頭也就來南京一次,今年疫情,更是不可能過來了。以至於前段時間和朋友去吃,踩了個大雷,還沒來得及吐槽呢!言歸正傳,其實這種只是靠掛牌的做法,並不能讓餐廳的出品有太大的提升。
  • 2019東京米其林餐廳打卡指南,吃到的是幸福啊!
    每道菜除了食材介紹,還會有一個詩意的小標題,如「嚴冬物候」、「雪見」、「被爐裡的溫暖」,串聯起來,便是一首流暢的行歌。餐廳還能享用到日式抹茶,這樣的場景也讓人印象深刻,看了頗為感動。當然,你也可以就近在上海吃到。上海的這家也是二星。
  • 到「東京米其林一星」吃午餐吧!
    「SOBAHOUSE 金色不如帰」是東京第三間拿下東京米其林一星的拉麵店,當然在拿下一星之前,和前二間拉麵店一樣,早已連續多年登上了東京米其林指南必比登的推薦餐廳。想品嘗東京最好吃的鰻魚飯嗎?一定要來摘下米其林一星的日式鰻魚飯餐廳「五代目野田巖」品嘗一回!
  • 下飯必備神劇《東京大飯店》你們的木村拓哉來嘍!
    復盤2019年最後一季度最佳日劇,木村拓哉主演的《東京大飯店》必在其中。這部劇的戰績也是極佳,平均收視率12.74%,位列秋季日劇第二,豆瓣網友評分8.7,目前B站有全集。主要講述了法餐廚師尾花夏樹為了打造世界最棒的米其林三星餐廳「Grand Maison 東京」而努力奮鬥的故事。香港於10月22日起由my TV SUPER緊跟日本更新,臺灣則由KKTV緊跟日本播出。無論是看這部劇還是看電視劇,最吸引大家的必定是木村拓哉。但這部劇裡,我們看的不是顏值,而是一群真正一部以大叔為主的米其林餐廳奮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