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班主任支招:孩子在家寫作業效率不高,怎麼辦? | 家長慧
民小編說
有的家長會注意到,孩子會有這樣的現象:明明在學校半個小時就能完成的作業,在家得寫2個小時還寫不完。家裡寫作業實在太低效,讓很多家長不得不把孩子放到託班,就為讓孩子把作業寫完。其實在家作業效率不高的問題也是可以解決的,來看這位班主任給家長支的招。
最近,我注意到有些學生放學後不急著回家,給自己加了一節「自習課」,說在學校寫作業效率更高。
在家寫作業效率比在校低,這並不是家長和孩子的新困惑。但以往都是家長更煩惱,他們焦慮、甚至抱怨孩子在家做作業的低效。
家長可以做什麼來配合孩子解決在家做作業效率不如在學校呢?我想給出三點建議。
01
調整臥室或書房的空間環境
首先讓我們想一想教室和家在物理空間上的差異。
教室環境沒有裝飾品,牆體上貼著的大多是學生作品,視覺內容簡單、聚焦學習過程和成果展示。室內燈,光線柔和、不刺眼。學生的課桌上,通常只放當堂課的學科材料和文具,無其他雜物。這樣的環境指向專注學習和深度思考,沒有幹擾項就更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家裡的書房或臥室大多有色彩鮮豔的牆面,花紋與暗格多樣的牆紙;手邊隨手可得自己喜歡的玩具、遊戲周邊產品、偶像明星海報等;書桌上不僅擺放著水杯,還有可能放著果盤、甚至零食。這樣的環境是為生活服務的,舒適、放鬆,營造家庭氛圍是主要目的。
所以,當我們回到家以後,我們都會自然而然的放鬆身心,而放鬆帶來的是動作和思維的放緩、注意力的分散、機體趨向休息。這樣的放鬆感很正常,因為家庭就是生活的場所。
想調整家中寫作業的空間環境,可以這麼做:
01
書桌留白,書本隨手可得
把孩子做作業時視線所及範圍內的布置儘可能簡單、無幹擾。桌上最好不放其他物品,因為寫作業時本身就會擺放很多書籍、作業本。可以放一個水杯,但不要經常喝水。書桌旁邊可以設立書架或書簍,隨手有書可翻閱。這樣做有助於培養孩子寫作業時專注的習慣和品質。
02
牆上掛一塊白板或布置一面貼紙牆
這樣的牆面有助於拆分作業過程,引起可視化評價。孩子將作業內容、時間安排、進程計劃、自我評價等內容自行設計,張貼出來;也可以將需要用到的公式、概念、新積累的生詞寫在板子上。這樣做有助於形成孩子自己的學習風格。家長和老師一定要跟進孩子在白板上設定的內容。
03
擺放1-2種時間管理的小物件
時間的拆分和管理是影響孩子作業效率的重要因素,通過設置鬧鐘,定時、限時完成作業,讓孩子對「時間」有概念,效率自然就高了。這樣做還有助於促成孩子積極的自我暗示。
二
優化孩子寫作業時的心理環境
再讓我們想一想孩子在校寫作業和在家寫作業的心理狀態。
在校寫作業,有老師的指導,有同伴的互動,想偷懶的時候還會有老師的督促,有班集體學習氛圍的影響。所以在校寫作業既有動力、也有壓力。
在家寫作業就不同了。累了,想休息;渴了,要喝水;時而站起來走動,時而還想玩玩手機;遇到難題更容易出現逃避心理,或者就想到網上去搜答案。行動上的磨蹭和心理上的迴避,降低了寫作業的效率。
想優化孩子寫作業時的心理環境,可以這麼做:
01
強化動機
老師布置和批改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所以我們特別希望通過有效作業反饋出學生的學習情況並在後面的教學中進行調整。孩子們通過完成作業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鞏固學會的,發現沒學會的,在後期的學習中主動補缺。明白作業的動機,就會對作業有積極的態度。
02
管理時間
按照學校作息,設定40—45分鐘為一次作業時間段,這段時間內不做任何與寫作業無關的事情。不隨意走動,不以喝水、吃水果等事為由停下來。家長也不要在這段時間裡打斷孩子或關心孩子。45分鐘後,休息10分鐘,這個時間可以放鬆一下。勞逸結合是對時間管理的最好體現。
03
配備工具書
遇到作業難點,先自己思考,可以通過工具書(如字典、語法書、概念手冊等)進行查閱。通過使用工具書,孩子不僅有可能進一步理解概念,解決問題,還有可能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不要在孩子遇到難題時,放手讓孩子上網查閱。網上查到的只能是答案,而不是思維。
04
控制作業量
孩子在家作業效率低,還有一種隱藏原因,那就是做完老師布置的校內作業,孩子還需要完成家長或課外班老師布置的額外作業。這個問題只能由家長進行把控和調整。作業不是越多越好,學習的效果也不是靠刷題提高的。家長對老師的信任,首先應該體現在對待老師布置的校內作業上。
05
建立信任關係
在孩子做作業期間,家長還要克服自己的主觀猜忌。有時候孩子反感的是家長對自己的不信任,如以關心孩子累不累為由,進臥室偷偷觀察孩子是否在認真寫作業。如果真的想陪孩子做作業(低年段和起始年級很重要),家長可以在旁做自己的工作或者進行閱讀。家長「偷看」的越多,孩子寫作業的注意力越難集中。
03
幫助孩子轉化作業中遇到的困難
孩子在家作業效率低,往往與他們遇到的困難有關。不同於學校隨處可尋的支持系統,孩子在家獨立完成作業時,經常是不自信的,在知識運用中某一個點卡住了,就會產生畏難情緒。沒有成功的體驗,效能感低,動作上就慢了。
想幫助孩子轉化作業中遇到的困難,可以這麼做:
01
調整順序:先複習後作業、先簡單後複雜
很多孩子為了圖快,拿起題目就做,大腦缺少對知識的記憶、加工、建構的環節,運用時自然會遇到困難。先複習,再做作業,就更容易在作業時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在完成某科作業時,應先處理簡單問題,後進行綜合運用,這樣學習的梯度就搭建起來了。
02
優化選擇:選擇合適的難度完成
有時候孩子在重複的知識中反覆操練,這樣機械的練習並不利於孩子能力的提高,也會很快失去對作業的興趣。家長可鼓勵孩子主動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篩選,如果覺得老師布置的作業明顯低於自己的層次,可主動與老師進行溝通。當然,這本身也要求老師在布置作業時做好分層設計。
03
鼓勵詢問:建議孩子標記出疑難處
如果遇到較長時間沒有解決出來的問題,家長要鼓勵孩子做好標記(包括自己思考到了什麼程度、解決到哪一步),第二天到學校與同學或老師交流,在思維互動中尋找解決途徑。
催促改變不了孩子在家做作業效率低的現實情況,從原因出發,看到在家與在校的區別,找到有針對性的方法和策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二者之間的矛盾。
這些方法說起來容易,但堅持做起來很難。所以想要孩子有改變,家長更需要有持之以恆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