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老電影,仿佛在看從前的自己,帶著 " 過來人 " 的優越感。
你看,網絡聊天室興起,陌生的人們在網絡相遇,又通過電子郵件傳情,在 20 世紀末的 1998 年,是多麼時髦的事,而現在看來,卻像是來自石器時代的古董了。
1998 年的電影依然畫質清晰,而世界已經歷了好幾輪後浪推前浪的系統更新。" 你收到了一封郵件 ",那時的人們還不知道,這句話正在開啟一個怎樣的時代。幸而有電影,記錄了那個看起來已然 " 古老 " 的開端。
《電子情書》,這部誕生於上個世紀末的老電影,由 1990 年代的票房保證湯姆 · 漢克斯與梅格 · 瑞恩擔綱主演,女導演諾拉 · 艾芙隆試圖以她獨有的視角來觀察現代都市正在發生的悄然變革。
她看見了兩條主線——生意和生活,跳動在紐約的繁華深處。兩條線纏繞在一起,讓這個略顯俗套的故事有了足以讓人回味的新意。
男女主人公身為連鎖大書店和街角小書店的經營者,在生意上是一對 " 天敵 ",針鋒相對火藥味十足;而在網絡虛擬世界裡,他們則成為了 " 未曾見面 " 的知己,彼此敞開心扉,總在為對方排憂解難。
喬是福克斯連鎖書店的繼承者,他果然繼承了父輩們對於擴張商業版圖的執著,憑藉優惠折扣、舒適空間和咖啡的迷人香氣,他不斷攻城拔寨,連鎖書店遍地開花顧客盈門,人們懷著對知識的渴求來到書店,而那隻代表福克斯家族姓氏的狡黠的狐狸,似乎在竊喜於營銷的成功和利潤的進帳。
凱薩琳繼承了母親經營多年的 " 轉角 " 兒童書店。店如其名,佔據了街頭轉角一塊小小的地盤,但胸懷廣大,凱薩琳和小夥伴們親自挑選最優秀的兒童讀物,對每一本書了如指掌,和書籍作者們保持聯繫,在每個周末為小朋友舉辦故事會,當年聽凱薩琳的母親講故事的孩子們長大了,又帶著自己的孩子來聽凱薩琳的故事。無論外面的世界怎樣改變," 轉角 " 書店裡的時光一如從前,寧靜悠長。
戰爭由喬發起。他將福克斯書店開到了 " 轉角 " 書店的同一條街上,大幅打折廣告下面還註明了一句:就在 " 轉角 " 旁邊。
在凱薩琳看來,這無疑是一種挑釁。是薄利多銷的規模經濟對崇尚個性的小眾經營的挑釁,亦是大資本對小企業的宣戰。
凱薩琳也是個鬥士。她不但主動應戰,還主動出擊,利用媒體調動輿論,大打情懷牌,讓 " 留住『轉角』書店 " 成為民意所向。但無論如何,薄利多銷真的管用。僅僅一個月後," 轉角 " 書店已陷入困境。是顧客不忠誠嗎?在商品經濟中,購買者只對高性價比忠誠。
雖然在凱薩琳眼中,福克斯只是一家 " 只會賣打折書的沒有靈魂 " 的書店,而她的 " 轉角 " 書店能幫人們發現自己的內心世界,但這場現代商業戰爭的結果是,她輸了。
" 轉角 " 書店關門,未來將成為另一家連鎖兒童書店的成員。凱薩琳失去了自己熱愛的事業。她熱愛的紐約似乎也不再屬於她。
但別忘了,這個世界不只有生意,還有生活這條線暗流湧動。
幾乎在同一時間,凱薩琳失去了曾視為一生伴侶的男朋友,而她和虛擬世界中的 " 他 " 越來越感覺彼此靈魂契合,情緒陷入低谷的凱薩琳,甚至希望和 " 他 " 見面,藉助 " 他 " 的智慧與鼓勵來走出現實的失落。
是的,無巧不成書,那個網絡世界裡風趣幽默的 " 他 ",恰恰就是現實生活中讓她咬牙切齒痛恨的 " 他 "。
這是一個現代版 " 傲慢與偏見 " 的故事,在重新認識 " 他 " 的過程中,凱薩琳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將對連鎖大書店的偏見遷移到了喬本人身上;而喬,則誠實面對了自己內心對於凱薩琳的好感。事業遭遇挫折的凱薩琳,收穫了一份真摯的感情。
電影到此結束,而現實中的故事剛剛揭幕。
每個 " 過來人 " 都可以笑容慈祥地告訴凱薩琳,轉讓書店是明智的決定,因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不用等多久,實體書店乃至所有實體經濟都將面臨網際網路大潮的劇烈衝擊,曾經財大氣粗的福克斯書店也可能陷入被動轉型的痛苦中。
也有能力告訴喬,盲目擴張規模未必是最好的選擇,轉換思路才是。
畢竟來自未來的最有價值的禮物是信息。
但沒有人真的能夠穿越時空。所有的問題,都只能在當時解決。問題也不會消失,只會轉型升級。誰也無法預知,是否還有一隻看不見的手藏在網際網路的背後,即將翻雲覆雨改變世界。人類的歷史,就是在一步步的懵懵懂懂和跌跌撞撞中寫出來的。
與其徒勞地追逐永恆的變化,不如欣賞眼前的美好。諾拉導演頭腦清醒。
電影捕捉了紐約最美的一面。這座城市不再是擁擠喧囂的鋼筋水泥森林,她春有百花,秋有落葉,咖啡的香氣無處不在,街頭花市裡的雛菊清新怡人,生活在不慌不忙的節奏中,散發著熱情浪漫的氣息。
她也拍出了書店最好的樣子。不只存在於 " 轉角 " 那樣的小眾書店,也存在於熱熱鬧鬧的福克斯書店。
還在一封封郵件往來中表現了符合現代人理想的相處方式:
" 我聽不到紐約街頭的聲音,我只聽到自己的心跳。"
" 我希望每一次一開始,就好像我們已聊了很久。"
" 我很想跟你聊天,奇怪的是這種形式的溝通,什麼都是廢話。但是我只想說,這些廢話對我說,比某些事還重要。"
生意是生意,生活是生活。生意是戰鬥,生活是歸宿。
諾拉呈現了網際網路帶來的社交新生態,同時致敬了蘊含於《傲慢與偏見》中的永恆哲理——無論生意還是生活,都必須首先消除偏見這個壁壘。傲慢如凱薩琳,也在終於踏入福克斯書店時心悅誠服,這兒真的很棒。
凱薩琳和喬一同完成了一次成長:擁抱變化,聽從內心。這一段緣分因而有了超越 " 小團圓 " 結局的深長意義。
未來的人並不能回到過去送去 " 先知 ",卻可以從過去的電影中收到一封重要的 " 郵件 ",提醒你:
在什麼時候堅持,什麼時候改變。
□劉睿
【來源:合肥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