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必須假設,
除非得到相反的證明,
他們對我們是敵對的。
人們常說,
先進的文化一定是善良的,
但是我們不能冒險。
——阿瑟·克拉克
文丨舊故麻袋
∨
《流浪地球》創造的票房奇蹟仍在被不斷刷新,有人預言它將成為中國第一部突破50億票房的科幻電影。可以說這個時代的我們有幸見證了中國電影工業的發展,也有幸遇見了一代優秀電影人為中國科幻電影做出的努力。
優秀的我們絕不否認,不足的未來更加努力。
看了《流浪地球》後,聽到很多人提及《2001太空漫遊》,於是來了興致去看了這部被譽為「經典科幻之作」的電影,看完驚覺是神作,但不知道該稱它為科幻巨製還是哲學巨製。再看一下年份,竟然出自1968年,更是佩服到五體投地。
無法想像,1968年的電影就開始關注起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的衝突關係,還探討起人工智慧是否實現人類的情緒化。這些題材即便是放到現在,都不會顯得過時,佩服編劇的前瞻性和腦洞。
我雖然並未完全看懂《2001太空漫遊》這部電影,看明白的部分也比較表面化,深層次哲學問題的探討或許超出了我現有的認知負荷。但僅僅是表面化的理解,就已然讓我驚訝不已。
電影用三個篇章,呈現了一場視聽盛宴。
第一個篇章名為《人類的黎明》,全程沒有一句臺詞,只有恢弘的音樂時常響起。那時人類的祖先(也就是猿人)還生活在荒涼的平原上,生存環境惡劣,水資源和食物匱乏,還會受到猛獸的攻擊,同類之間也經常會發生資源爭奪,嚴重時會互相殘殺。
直到有一天早上,某個猿人部落裡出現了一塊黑石,黑石是什麼?沒有人知道,直到影片最後,我都沒有找到答案,唯一能確定的是這塊黑石的打造者是比人類還要智慧的高等生物。
起初他們不敢觸碰這塊黑石,對它充滿了恐懼,之後慢慢靠近,慢慢接觸,這時鏡頭畫面顯示:黑石高高聳立,在它的上方頂端,太陽的一角逐漸顯現,釋放出耀眼的光芒。其實最初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並沒有看懂,後來才明白,光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啟蒙」。
最後,這一部族的猿人學會了使用工具。會使用工具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人類的偉大進步,物質文明得以發展,人類開始被啟蒙。可以說,人類祖先學會了使用工具後,才有了後面人類史的發展。
第一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短暫的黑屏之後,我們就正式進入到了關於太空的第二篇章《木星任務》。
隨著一段太空飛船的過度,可以看到衛星的形象、空間站的整體形象,1968年,能細緻到這種程度,還把內部環境描繪的如此科技感,只能給編劇大大跪了。
這一篇章中,佛洛依德博士為主的科研小分隊到達空間站,並要從空間站出發,前往月球執行任務。在此期間,佛洛依德博士被同事告知月球正發生著詭異的事情,其實博士心知肚明這些猜測背後真相是什麼,所以不顧勸誡,前往月球。
達到月球後我們才知道,原來所謂的外界傳言,全是源於美國科學研究人員在月球上的一處隱秘地點發現了來源未知的異常物質,而這一物質就是第一篇章出現的黑石,黑石聳立著,科研小分隊對它進行了勘測,結果它並未像對猿人一樣溫和的對待這些科學家,出現頂端的光芒後,一聲刺耳的噪音發出,屏幕漸黑。
我還來不及細細琢磨第二篇章中美國科研小組的最終結果如何,鏡頭卻把我帶到了一個更為細思極恐的領域——人工智慧的威脅。
這裡的主角是兩位太空人:戴夫·鮑曼和弗蘭克·普爾,他們搭載一艘名為「發現號」的宇宙飛船前往木星,管這艘飛船整體運行的是一臺號稱「從未出過差錯」的完美型高級人工智慧型電腦哈爾9000,與他們同行的還有三位在睡眠倉未被喚醒的科研人員。
從片中不難得知,兩位太空人並不知道此行木星的真正目的,而哈爾或許知道。
一開始太空人們與人工智慧哈爾的相處還算和諧,但是哈爾的一次計算失誤讓兩位太空人對它失去了信心,並產生了要將它主機關閉的想法。兩人專門找了一個哈爾無法聽到的密閉空間籌謀計劃,但令兩人始料未及的是哈爾會讀唇語,所以在不知不覺中兩人的計劃早已被哈爾識破。
然後在計劃未實施之前,哈爾就搶先一步實施了反擊,它故意將弗蘭克丟到了茫茫宇宙中,將睡眠倉內未甦醒的科學家團隊一併殺死,還將前去救援的戴夫攔截在發現號之外。
這裡說好聽點是人工智慧為了自救而做出的反應,說難聽點是人工智慧開始與人類抗爭,學會了殺戮。
好在最後戴夫還是艱辛地進入了飛船內,哈爾最終也被戴夫徹底關閉而失去了思考能力。人類靠智慧製造的,代表著科學理性最高層次的工具——人工智慧,竟然最後成了毀滅人類的兇手,這裡的諷刺意味不言而語。
而人工智慧,為了證明自己的完美,不惜以殺人為代價,掩蓋自己的過失和不足,這和人類的陰暗面是如此的契合,這個時候的人工智慧有自己的思考,也有了自己的情緒,細思極恐。
在哈爾停止運轉後,飛船屏幕上忽然出現了一段事先錄製好的講話,在其中佛洛依德博士揭示了木星任務的真實目的:十八個月前在月球上發現的黑石發射出穩定的射線指向了木星,而研究者們認為這是外星智慧的標誌。「發現號」此行的目的就是前往木星探明真相。
得知黑石的秘密後,戴夫只能一人獨自前往,他踏上了星際之旅,由此開啟了影片的第三幕《木星及超越無限》。
這一篇章中也似乎沒什麼對白,戴夫到了木星後,發現了黑石,但與此同時,他駕駛的飛船正穿過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星雲和廣袤荒蕪的峽谷。
這一段看著讓人有些頭暈目眩,而且時間也相當長,很佩服自己竟然沒有快進,一秒不落得看完了整個星雲穿越,最終飛船停在了一間套房內。
戴夫好奇的發現飛船外有個他,下了飛船之後,發現了變老的自己,老人起身後又坐回原位,他發現了床上瀕死的自己。最後死亡,在床上成嬰兒的形狀重生。
這一段或許是整部影片中最難懂得地方,我不得不翻看一些影評來解釋我的困惑,我看到其中有一種說法是:戴夫已經死於穿越星雲的過程中,而影片最後所呈現的套房內的景象,很可能是他在瀕死前所產生的幻覺。它所表現的內容則是戴夫對黑石和其所代表秘密的一種直覺式投射。雖然看了解析我還是沒能弄懂,這或許就是哲學的高深莫測吧。
《2001太空漫遊》所呈現給觀眾的視覺藝術只是佔據了它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思想價值上的終極命題,人文學和人類演化史。
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始終保持敬畏,有人說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主旨是:上帝真的存在。比我們更高級,更智慧的生物,其實在我們看來就是上帝,人類渺小,是大千宇宙沙礫般的存在。
我只想說,雖然我最終沒能弄懂電影的終極意義是什麼,但依舊不耽誤我對它的崇拜,它謎一般的內核,依舊使我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