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被「科學育兒」養大的小孩,一定都會有三大類益智玩具,樂高,積木,和拼圖,紅豆小朋友也不例外。
但她擁有的玩具數量很不科學,一箱樂高、一箱積木、N箱玩具,和,四盒拼圖,包括兩歲收到現在也沒開封的那個。
不玩的原因,一是她興趣缺缺,拼的沒有丟的多,從兩片玩到四片花了兩年時間(確實曾經擔憂過智商),二是我也不熱絡,這種零零碎碎難收納易丟失的小物件,沒有似乎更好嘛。
於是當拼圖又一次介入我們的家庭的時候,幾乎要引發一場血案。
年前帶紅豆跟媽友面基,她收到了一份禮物,一盒愛莎拼圖。大概長這樣↓
回到家後立馬要求拆,但我折騰一圈有點累了,想跟她先睡午覺,於是好言相勸,現在我們倆都有點累,先休息一下,睡醒了再玩吧。
她不依,就是要現在玩,我沒繼續爭辯,進屋換衣服。
出來的時候看到了一地的拼圖散片,跟地上本來就有的玩具混雜在一起,亂七八糟本糟。
紅豆得意地說,不用你幫我,我自己就能拆!
一瞬間我無名火起,說,我不是不讓你拆,而是說現在先睡覺,晚點再玩!
她也怒,就是要現在玩,現在!
我也怒,你現在要把拼圖收起來,拼圖少一片就拼不好了,如果亂丟拼圖就沒法玩了。
她說,我不收,就要玩。
我說,那你自己在外面玩,我累了,要睡覺了。
她哭,你幫我,我不會!我拼不好!拼完了就睡覺!
我又心軟了,心想幾十片的拼圖拼起來也快,耽誤幾分鐘應該也沒問題。
於是倆人蹲下來,她負責撿,我負責拼,很快拼到了最後。
玩拼圖最大的不快,是吭哧吭哧費了半天勁兒,最後發現少了一塊,那天就是這樣。
我的火氣蹭蹭蹭往上冒,再加上本來就又累又煩躁,直接罵她,不是說好了拼圖不能丟嗎?!你看,現在少了一塊,拼不好了!
紅豆哇哇大哭,但我也沒啥同情心,只是反覆地說,這個拼圖沒法拼了,缺了一個就拼不好了,我現在很累了要睡覺去了。
紅豆估計有很多不滿,但在情勢的壓力下,她抽抽搭搭地跟著我,抽抽搭搭地上了床,抽抽搭搭地睡著了。
艱難的周末啊。
睡醒之後發現天氣不好,就沒再出去玩,紅豆在地上搗鼓她的玩具,我收拾東西。
收著收著,突然在拼圖盒子底下發現了迷失的那一塊,心情有點複雜。
紅豆馬上說,拼圖沒有丟,不是我的錯對不對?
我說,對,拼圖不是你弄丟的,媽媽剛才生氣生的太著急了,是我的錯,你能原諒我嗎?
她很大方地原諒了我,作為回報,我幫她把完整的愛莎拼圖拼好了,皆大歡喜。
我繼續收,她繼續玩,我忍不住提醒,拼圖一片都不能少,少了一片就拼不好了,你能保證不亂丟嗎?
她擲地有聲地保證,沒問題的媽媽,我不會弄丟的!
過了一會兒聽見她煩躁的大叫,媽媽你幫我拼,我不會!我拼不好!
我奔過去看,看到滿地拼圖碎片,一個抓狂的小孩,正抓著兩片明顯對不上的拼圖,拼命往一塊摁。
本來她興致那麼高地要拼圖,我還挺竊喜的,這娃一向沒啥耐性,拼兩片就跑,這回難道是能力自然發展成熟了?
但是,一夜暴富之所以是都市神話,牛娃之所以是隔壁群傳說,因為都是小概率事件啊!
我想,果然還拼不了太複雜的,給你示範一下吧。
於是開啟示範教學模式,來,看我拼,要先找不一樣的拼圖,再找能跟它拼起來的……
是的,拼圖要從邊緣開始,這也是我男神Sheldon的做派↓
但小孩充耳不聞,我說我的她幹她的,媽媽的嘮叨不過是無關痛癢的背景音。
她繼續把兩塊完全不合拍的拼圖硬往一塊懟,懟不進去還硬掰,硬掰不成就大哭,一邊哭還一邊派活,我拼不好!幫我!
我在旁邊呢,行為很分裂。
一會兒是慈母,好言安慰,「沒事,這個拼圖比你玩過的都難,你再琢磨琢磨。」
一會兒是老師,趁機教學,「你觀察觀察,有一些拼圖跟別的不一樣,有直直的邊,先找有兩條直直的邊的,再找只有一條的,剩下的就好拼了。」
一會兒是惡人,怒火中燒,「這兩塊根本就拼不到一起,不是說了要從邊緣開始嗎?」 「拼完了的就別再動了,要不你永遠也拼不完!」
後來回想一下,當時的場景很像輔導孩子寫作業啊!
萬萬沒想到,懶媽一路佛著佛著,不小心在拼圖上暴露了本來面目。
過程的糾結根本不算什麼,最最崩潰的是,磕絆了無數次拼到了最後,還!缺!三!片!
我真是氣血上湧直奔頭頂,衝著旁邊的小孩就開吼,在你還沒有開始玩兒的時候,這個拼圖就已經丟了好幾塊,沒法玩兒了,你不覺得很可惜嗎?!
小孩莫名背鍋,也毫不示弱,我的火比你的還大,我要冷靜一下,我們都冷靜一下吧。
說完她回自己房間「冷靜」去了,但還不時地跑出來看看戰況,評估下形勢,嘴裡問著:
「你可以和好了嗎?但是我的巖漿還沒好,我喝點水冷靜一下。」
「我們等自己的火山冷靜下來了再理對方好嗎?」
小心翼翼又逞強,都要被她氣笑了。
我被怒氣驅使著,翻箱倒櫃也得找出那幾片拼圖,於是把沙發挪開,把坐墊全部掀起來,一件一件翻玩具箱,把目力所及的所有東西都換了個地兒,簡直像個神經病,但只找到了兩片。
雖然到最後也沒能找到最後一片拼圖,不過,漫長的尋找過程消散了我的火氣,感情和理智都又回來了,我們還是和好了。
強行ending是老毛病了。
經此一役,那盒遍尋不著缺一塊的拼圖,被我在心裡默默放棄了,紅豆怎麼玩我也不再關注了,愛誰誰吧,反正永遠也拼不完整了,想怎麼丟就怎麼丟,不管了。
偶爾幫紅豆收玩具的時候數一數,唉,這盒拼圖又少了幾塊,等她興趣過去了偷偷扔了吧。
差不多一個月以後,我發現她又翻出了拼圖趴在沙發上拼,當然還是沒拼好,當然還是亂七八糟,不過不少碎片兩兩相對的,倒還真沒錯。
類似這樣↓
沒聽我的指導從角落、從邊緣開始,而是只看關鍵人物和核心,這樣就算拼圖缺塊了,好像也能拼出個東西。
對目前的紅豆而言,她的樂趣只是拼出線索,還沒感受到把一大盒拼圖拼成一幅畫的快感。
這也沒錯,誰說拼不好就不能玩了?!
回過頭來再去反思之前那場因為拼圖引發的激烈的母女衝突,我自己要負很大的責任,至少,我的執念比她的「蓄意破壞」要深重得多。
有幾個預設深藏其中,但都被我選擇性忽略了。
預設1,拼圖一定要完整,缺了任何一塊就沒有價值了;
預設2,拼圖這個活動的唯一目標,就是把所有碎片歸位,拼出完整的圖;
預設3,拼圖是有方法有捷徑的,我掌握的這條唯一路徑是最棒最快的。
拼圖,就應該這樣↓
因為對這件事有著以上幾個預設,才會有我唐僧念經的重複,千萬不要弄丟了,少了一片就沒法玩了;才會有我歇斯底裡地翻箱倒櫃,必須把所有的拼圖找齊;才會有我強行教學的尬聊,我的方法是對的,我得教你。
但這只是我自己的預設,不是公理,尤其不是必須讓另一個人接受照搬的真理。
之所以會有「血案」,是因為我們倆對這件事的認識完全不同,而我渾然無知。
給孩子自主,看到他的本來面目,這幾乎是育兒中人人認同的一句套話了。
但到底是多大程度上、多大範圍內的自主,每個家庭、每個大人的邊界都不同,而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並不容易。
我們的腦中都有很多預設,那是我們深信的「事情本來就應該這樣」,它可能是成長過程中自發形成的,也可能是社會文化塑造的,我們從種種路徑之中,挑出了自己的那條,走到了現在。
一定程度上,它都是成功的。
面對無知的小孩子,說出「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聽我的吧,以後你就知道了」這樣的話,簡直太容易,他是真的對未來一無所知啊,作為成年人,我們有這個義務。
但其實,他的面前有幾條路,我們也一無所知,他將選擇哪條路徑走向他的目標,我們也不能妄加揣測。
可以引導,可以支持,但必須尊重。而尊重不同的選擇,和而且不同,實在是太難了。
因為要跳出自己的預設,重新去審視這個世界。
即使是學霸Sheldon,在理智的世界無比自洽的他,也不絕對掌握所有的正確。
Well, there’s no right way, Sheldon.
紅豆媽,幼兒教育探索者,擅長兒童語言心理;磕磕絆絆跟小紅豆共同成長,愛娃,更愛自己;開了個公號【媽媽的紅豆粥】(mmdhdz)寫寫心得,記記日記,歡迎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