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農民因土壤鹽化轉養蝦致富 專家:對環境破壞更大

2022-01-05 水產熱點

由於海平面上升和氣候暖化,鹽水入侵稻田,許多農民紛紛轉而養蝦,賺取厚利。(法新社)

(朔莊法新電)湄公河三角洲傳統上為稻米盛產區,但近年來許多農民因環境變遷轉而養蝦,並且還賺了大錢。但環境專家警告,密集的養蝦業對湄公河三角洲帶來更大的環境破壞,是不可持續的。

在上世紀90年代,由於海平面上升和氣候暖化,鹽水入侵湄公河致使土壤鹽化,威脅農田。

土壤鹽化對農民是壞消息,卻有利養蝦,再加上當時美國和歐盟對蝦的需求上升,許多農民紛紛將稻田改為養蝦場。數年下來,養蝦業頓成為數十億美元的產業,昔日掙扎求存的農民,現已成為富有的蝦農。

越南總理阮春福希望去年總值30億美元的蝦出口,到了2025年能驟增至100億美元。反觀稻米出口收益,自2011年以來每況愈下,去年只取得22億美元。

位於湄公河三角洲的朔莊省(Soc Trang)多年前只是一個窮鄉僻壤,但隨著養蝦業帶來的財富,當地人如今已不再騎腳踏車,改以嶄新的電單車代步,新鋪柏油路兩旁也都蓋上新的多層樓房。

當地蝦農唐萬科(54歲)在受訪時說:「養蝦帶來的收入非常可觀,是其他產業無法相比的。」他披露,他預計今年的收入會達十億越南盾或6萬新元;相比之下,一名稻農每個月的收入僅100美元。

手戴金表和戒指的唐萬科擁有多輛電單車,還出手闊綽為女兒辦婚禮,更誇口說他擁有「價值不菲」的古董收藏。

專家:為開闢養蝦場 越來越多紅樹林被砍伐 

不過環境專家指出,像唐萬科這樣的蝦農的好日子不會長久,因為養蝦業已經對湄公河三角洲帶來了嚴重的環境破壞。

他指出,蝦收成帶來了環境汙染和疾病,但湄公河三角洲面對的更大危機是越來越多稻農從事養蝦業。為了開闢養蝦場,每年有越來越多的紅樹林被砍伐,這導致湄公河三角洲易受暴風雨侵襲,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目前正鼓勵當地蝦農保護紅樹林,並停止使用有害化學品,以確保他們所養殖的蝦能被認證為有機蝦,從中讓蝦農可以獲得額外的5至10%溢價。但蝦農稱,現有養殖法帶來的經濟效益大,他們都不願意作出改變。

有鑑於此,儘管鹽水持續入侵內陸地區,但越南政府拒絕將整個地區劃為養蝦區。

如今,政府已投入巨資,保留尚存的淡水地帶,繼續種稻,畢竟稻米才是湄公河三角洲的主要農產品,而政府的長遠策略是讓該地區生產足夠的稻米來餵飽人民。 

本文轉載自聯合早報,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果涉及著作權或者轉載出處有誤,請及時與公眾號後臺聯繫。

相關焦點

  • 全國土壤環境專家齊聚廣州,為土壤科學與綠色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11月20-22日,「土壤科學與綠色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暨廣東省土壤學會2020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行。會議由廣東省土壤學會、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環境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化學專業委員會等單位聯合召開,由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和華南理工大學共同承辦,會議設有高峰論壇和分論壇。
  • 變大養蝦為養大蝦
    「小龍蝦養殖行業群雄紛爭,核心競爭力是養大蝦。」在全省農業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專題培訓班上,省農業發展中心主任黃國雄表示,明年湖北省水產業要重點抓「七錢蝦工程」和「稻-蝦-土憨巴」綜合種養模式推廣,推進大養蝦向養大蝦轉變,力爭每畝增收1000元。
  • 越南蝦王出現中國河流,長約40cm,會泛濫成災?吃貨:快到碗裡來
    小龍蝦屬於一種淡水蝦,在國內,由於小龍蝦需求極大,小龍蝦被人工養殖。其中,大棚養殖、池塘養殖、溫室箱式養殖等方法,而且必須要擁有完備的基礎設施,能夠有專業的指導當然就更好了,並且蝦苗的選擇也十分講究技術性。同時,養殖蝦對水質、土壤條件等都是要求比較高的,所以我們通常會選擇抗病能力強、生長速度快的蝦品種進行養殖。
  • 魚蝦混養,他養出了驚人的無毒蝦!
    所以我養蝦! 「養蝦人家」由劉明輝大哥創立,從小他就喜愛釣魚、釣蝦、大啖海鮮和水產,但吃市場或釣蝦場的蝦之後,他總會皮膚紅癢,因此愛蝦成痴的他,毅然決然從臺中回到鄉下學習養殖,希望能自己養蝦自己吃,還可以推廣給其他人,讓大家對無毒蝦有更深度的認識與認可。
  • 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鍾傳新:返鄉創業發展特色水產 念活「養蝦致富...
    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鍾傳新:返鄉創業發展特色水產 念活「養蝦致富經」2020-11-13 16:5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江安縣融媒體中心        瀏覽量: 2001次 我要評論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推進,農村吸引了一批批返鄉創業者,土生土長的江安人鍾傳新便是雁歸之一,通過返鄉創業發展特色水產養殖,念活了「養蝦致富經」。
  • 新時代奮鬥者|生態農業堅守者沈竑:助海島農民增收致富 引青年返鄉...
    「全國農業勞動模範」沈竑>>>相關專題:新時代奮鬥者  東方網記者奚亮5月20日報導:在上海崇明區,有這麼一個「全國農業勞動模範」,高學歷的他毅然放棄「鐵飯碗」,紮根海島20餘年引領農民增收致富
  • 「科技小院」成為遼陽農民致富加油站
    向企業展示農業新成果 根據農戶需求隨時「出診」「科技小院」成為遼陽農民致富加油站  8月3日,盛夏酷暑,遼陽縣甜水滿族鄉謝家大榛子種植家庭農場的大棚靈芝剛進入噴粉時節,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的專家團隊就前來提供技術支持,解決當前遇到的難題。
  • 開闢致富新路徑,新津「稻蝦第一村」的蝶變之路
    「稻蝦」養殖有效盤活了土地資源,讓閒置的土地變成了「聚寶盆」,實現了貧瘠土地變「沃土」、土疙瘩變「軟黃金」、有地農民變「有產居民」三個轉變,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展了渠道。
  • 不當高管當農民!這位東西湖「職業農民」帶著社員一同致富
    2008年,「閒不下來」的王建兵決心辭職做一個職業農民,那一年,他32歲。起初,王建兵選中了杜公湖畔的一塊土地。這裡曾是奶牛場,土地上一層又一層的牛糞保證了土壤充足的養分。他相信,在這樣的土地上,即使缺乏種菜經驗也能種出好的作物,而在願意種菜的人越來越少的大環境下,他的菜一定會有市場。
  • 土壤連作障礙損失太大了!解決方案在這裡!
    ,在蒸發快速的高溫環境下,土壤中的鹽分會析出蓄積在表層土壤,使土壤出現連作障礙問題。 4、土壤中的物理性遭到破壞 土壤經過連年耕作,尤其是設施種植,設施內的土壤缺乏雨水淋洗,長時期施行旱作,有機質補充不夠,有益微生物族群數量減少,土壤的團粒結構因耕作時高頻率機械重壓而遭到破壞。
  • 越南農民珍藏的史詩級景點,外國人評價:世界奇蹟
    說起山跟水這件事情,就不得不提起我國的鄰國越南,越南這邊就是出了名的以山水見多,大量的山脈橫在越南,把這個國家分割成了很多塊區域,其中很多山脈也會發源溪流小河,這些都是越南人引以為傲的旅遊資源,雖然有人說越南是窮山惡水,但是在大量的窮山惡水之間,依舊是存在一些綠水青山的漂亮景區。
  • 種桑養蠶對土壤有怎樣的要求?建桑園前期如何進行土壤改良?
    「種桑養蠶」是很多地方農民致富的主要方式之一,特別是當地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基本上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變現,取得不錯的經濟效益。在南方大部分蠶區,一年可以養蠶4次,春蠶、晚秋蠶所用的時間相對長些,需要40多天,而夏蠶、中秋蠶所用的時間相對較短,只需要30多天,這與種植其他農作物相比,見效時間是很有優勢的。
  • 樹上「糖包子」成農民致富「金果子」
    柑橘類水果一直受到水果市場的青睞,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導下,楊彩瓊看到家鄉興寧獨特的自然環境,於是具有優良品種血統的粵香柑便正式在梅州長壽富硒土壤中落地生根,開闢了另一片梅州農業發展的新藍海。好山好水出好柑,粵香柑有望成為繼梅州柚、客都米、嘉應茶、平遠橙等之後的又一張金燦燦的客都「名片」,不斷擦亮「梅字號」農業品牌。
  • 紅磚頭被禁止使用,農民怨聲沸騰質問專家:不用紅磚那用什麼磚?
    從構造,人員到材料的選擇,農民們都非常認真對待。不過,即使修房子比在城裡買房子便宜得多,可仍舊不便宜,少則十幾二十萬。在農村的房子裡,大家最喜歡用的磚頭就是紅磚頭。但是,現在村幹部們嚴查這種紅磚的使用。根據有關規定,違規使用紅磚者,每平方米將被罰款20元。違規生產紅磚者,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罰款以及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辛辛苦苦蓋的房子也會被拆除!
  • 越南黑虎蝦的全面介紹
    斑節蝦也稱之為黑虎蝦,也有叫做鬼蝦、草蝦、花蝦、牛形對蝦,分布區域甚廣,由日本南部、南朝鮮、越南、我國沿海、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泰國、印度至非洲東部沿岸均有分布。今天小編給你重點介紹下越南的黑虎蝦。
  • 塑料瓶和玻璃瓶,哪一個對環境的危害更大呢?事實超乎你的想像!
    塑料瓶對環境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第一、視覺汙染。在城市、旅遊區、水體和道路旁散落的塑料瓶,會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良刺激。影響市容市貌,破壞城市美感,造成非常嚴重的視覺汙染,是城市建設的一大阻礙。塑料瓶進入生態環境後,由於很難降解,所以會造成長期的、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首先,塑料瓶混在土壤中,會使土壤變得更堅硬,會影響農作物吸收養分和水分,最終導致農作物減產,給人類帶來經濟方面的損失。其次,拋棄在陸地或水體中的塑料瓶,有可能會被動物當作食物吞入,從而導致動物死亡。
  • 養殖「生態雞」擴寬致富路
    近日,在福貢的市面上出現了一種名叫沙瓦飛雞的生態雞成為了市面上的新寵,這種重量在三斤左右的烏骨雞一進市場,立馬銷售一空,那麼是什麼原因能讓沙瓦飛雞如此受寵,記者決定前往沙瓦土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一探究竟。
  • 宜豐:「淡」養海水蝦
    宜豐:「淡」養海水蝦 2020-10-18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養蝦業下一個驅動力,在這裡!
    要做到舒服養大蝦的狀態,需要通過水、底、溶氧、密度、溫度、飼料等方方面面提供給蝦一個舒服的養殖環境。水質方面進行嚴格消毒處理,水處理體積需要達到養殖水體積的60%,大約佔到整個養殖場面積的25%;養殖容器要採用耐酸、耐鹼、耐腐、光滑不沾汙的底部材料,且底部坡腳達到5%;溫度、密度也要跟據養殖情況進行檢測調節。投飼方面,合理的投餵套餐和加料策略至關重要。
  • 本是四大家魚之首,身上帶有「寶石」,肉質鮮美,為何農民不養?
    青魚在水塘的中下層地帶生長,其生性相比要沉悶很多,食物來源包括蛙、螺絲等,沒有食物就會捕捉蝦或昆蟲,冬天時會去往深水處越冬,其最適生長氣溫在20-32℃,如果溫度低於6.5℃或大於40℃就會死去。青魚長得和草魚比較相似,只是顏色相比要青上一些,同時個頭也會更大,它生性沒草魚活潑,力氣卻大上不少,作為一種肉食類時魚,它主要是以底層的軟體小動物為食,對螺螄肉很是喜歡,因此也被稱之為螺螄青,在養殖時可投放穀物、麩皮、米粒等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