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海平面上升和氣候暖化,鹽水入侵稻田,許多農民紛紛轉而養蝦,賺取厚利。(法新社)
(朔莊法新電)湄公河三角洲傳統上為稻米盛產區,但近年來許多農民因環境變遷轉而養蝦,並且還賺了大錢。但環境專家警告,密集的養蝦業對湄公河三角洲帶來更大的環境破壞,是不可持續的。
在上世紀90年代,由於海平面上升和氣候暖化,鹽水入侵湄公河致使土壤鹽化,威脅農田。
土壤鹽化對農民是壞消息,卻有利養蝦,再加上當時美國和歐盟對蝦的需求上升,許多農民紛紛將稻田改為養蝦場。數年下來,養蝦業頓成為數十億美元的產業,昔日掙扎求存的農民,現已成為富有的蝦農。
越南總理阮春福希望去年總值30億美元的蝦出口,到了2025年能驟增至100億美元。反觀稻米出口收益,自2011年以來每況愈下,去年只取得22億美元。
位於湄公河三角洲的朔莊省(Soc Trang)多年前只是一個窮鄉僻壤,但隨著養蝦業帶來的財富,當地人如今已不再騎腳踏車,改以嶄新的電單車代步,新鋪柏油路兩旁也都蓋上新的多層樓房。
當地蝦農唐萬科(54歲)在受訪時說:「養蝦帶來的收入非常可觀,是其他產業無法相比的。」他披露,他預計今年的收入會達十億越南盾或6萬新元;相比之下,一名稻農每個月的收入僅100美元。
手戴金表和戒指的唐萬科擁有多輛電單車,還出手闊綽為女兒辦婚禮,更誇口說他擁有「價值不菲」的古董收藏。
專家:為開闢養蝦場 越來越多紅樹林被砍伐
不過環境專家指出,像唐萬科這樣的蝦農的好日子不會長久,因為養蝦業已經對湄公河三角洲帶來了嚴重的環境破壞。
他指出,蝦收成帶來了環境汙染和疾病,但湄公河三角洲面對的更大危機是越來越多稻農從事養蝦業。為了開闢養蝦場,每年有越來越多的紅樹林被砍伐,這導致湄公河三角洲易受暴風雨侵襲,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目前正鼓勵當地蝦農保護紅樹林,並停止使用有害化學品,以確保他們所養殖的蝦能被認證為有機蝦,從中讓蝦農可以獲得額外的5至10%溢價。但蝦農稱,現有養殖法帶來的經濟效益大,他們都不願意作出改變。
有鑑於此,儘管鹽水持續入侵內陸地區,但越南政府拒絕將整個地區劃為養蝦區。
如今,政府已投入巨資,保留尚存的淡水地帶,繼續種稻,畢竟稻米才是湄公河三角洲的主要農產品,而政府的長遠策略是讓該地區生產足夠的稻米來餵飽人民。
本文轉載自聯合早報,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果涉及著作權或者轉載出處有誤,請及時與公眾號後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