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茉莉花」茹絲——「中國文化已經融入我的生活中」

2021-01-18 瀟湘晨報

茹絲為孔子學院學生授課。奈洛比大學孔子學院供圖

肯亞首都奈洛比一景。影像中國

學漢語、參加「漢語橋」、留學中國、上春晚、彈月琴、參與「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擔任孔院老師……茹絲被稱作「非洲茉莉花」。和在天津攻讀博士的茹絲聯繫上時,她正忙著為中國教育部舉辦的「來華留學70年」紀念活動撰稿,忙碌地查閱大量資料。談起自己豐富的經歷,茹絲用標準流利的漢語說:「中國文化已經融入我的生活中。」她希望做一名非中文化交流的使者,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學,讓更多同胞了解中國、愛上中國。

憑著刻苦和堅持與中國結緣

1986年,茹絲出生於肯亞。上高中時,她希望能學習一門外語,母親建議她學習漢語:「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來到肯亞,能到這些企業工作是很不錯的選擇。」茹絲平時也從電影和紀錄片裡對中國頗有了解,對中國文化很感興趣。於是,懷著「漢語夢」的母女倆專門前往中國駐肯亞大使館打聽,了解到奈洛比大學正在組建非洲第一所孔子學院,就興致勃勃地報了名。2005年12月,這所孔子學院成立,茹絲成了學院的第一批學生。

「說漢語真的很難,但更難的還是寫漢字。」茹絲談起初學漢語時的刻苦,「每天回到家,我都會把新學的漢字練上10遍」。經過反覆練習,她逐漸發現中文的美,也取得不小的進步。在2006年舉行的「漢語橋」比賽中,茹絲在肯亞賽區折桂,前往中國參加全球總決賽並獲得優秀獎。「這是一份激勵。看到其他國家的人居然能把中文說得那麼好,我覺得我也可以,我必須更加努力。」

這次中國行徹底改變了茹絲的人生軌跡。她因為「漢語橋」比賽獲得獎學金資助,在天津師範大學完成了4年的漢語言文化專業本科學習,隨後攻讀國際政治專業的碩士研究生。2014年,她回到肯亞,成為奈洛比大學孔子學院的一名教師。2019年,茹絲再次赴華求學,如今正在天津師範大學攻讀世界史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茹絲說,多虧當初堅持學習漢語,她才能抓住許多難得的機遇。「當初在孔子學院學習漢語的同學中,有20多人堅持了下來,」茹絲說,她的同學們現在都從事著與中國相關的工作,有的進入中國企業,有的和她一樣擔任中文教師,「我們用不同的方式,都投入到促進非中友好的事業中」。

兩次登上中國春晚的舞臺

「我在仰望,仰望遠方,我的家就在那非洲大地上,學習漢語啊,學會了不忘,孔子學院架起一座友誼的橋梁。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2011年的除夕夜,茹絲同幾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友人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表演了相聲《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段改編版的《月亮之上》讓茹絲一展歌喉。

「以前也上過大大小小的舞臺,但能在億萬中國觀眾收看的春晚亮相,我還是既興奮又緊張」。茹絲說,他們排練了一個多月,最後演出效果相當不錯,春晚一結束,她就接受了中國和肯亞媒體的接連採訪。但讓茹絲想不到的是,她還有第二次登上春晚舞臺的機會。2013年的春晚,茹絲和李谷一及多位留學生一起演唱《難忘今宵》。「這是春晚的固定保留曲目,能和中國著名藝術家合作,太榮幸了。」回憶這段故事時,茹絲的語氣中透出一絲驕傲,「我是唯一上過兩次春晚的肯亞人」。

此外,茹絲還是中國月琴和北京琴書這兩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國傳承人。中國民樂優美的旋律和動人的古典意境令她沉醉其中,此前從未學過樂器的她專程前往北京學習月琴,「我希望能通過我的演奏,讓更多外國人聽到這樣美妙的旋律,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中國的發展故事講給更多人

茹絲已經數不清自己去過多少中國城市,「東西南北,我都去過。中國地大物博,自然風光和文化風情多姿多彩。」在眾多到訪過的城市中,茹絲最喜歡昆明,那裡的氣候令她想起故鄉,而當地的少數民族文化也深深吸引著她,她希望未來有機會深入了解和體驗。天津則是茹絲在中國生活最久的地方,「天津是大城市,卻沒有北京那麼快的生活節奏,居住在這兒特別舒服。天津人也特別熱情,總愛和你聊上幾句」。

說起自己多次來華的感受,茹絲直呼「中國這些年的變化太快、太大了:高鐵網絡遍布全中國,打開手機就能使用打車、共享單車、電商購物、行動支付等軟體,人工智慧和機器人也得到了廣泛應用……現在的中國就是我想像中『未來的樣子』,我想讓更多外國朋友來這裡看看。」

2019年6月,茹絲參加了中國文化和旅遊部組織的「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在上海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參觀調研。「參加這次研修計劃,讓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國快速發展背後的故事。」茹絲說,她和不同國家的青年漢學家一同走訪了許多地方:了解黃浦江上大橋的修建過程,參觀中國製造大型客機C919的建造車間,在崇明島上體驗「新農村」的現代生活……「上海是中國發生翻天覆地新變化的縮影,處處體現著中國發展的巨大活力。」茹絲說道。

當前,中國和肯亞的合作日益密切,蒙內鐵路等重大工程有力地促進著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也讓茹絲對共建「一帶一路」有了更多的認識:「共建『一帶一路』為肯亞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帶來了質量很好的公路、港口、鐵路。交通便利了,人們就有了發展的希望、致富的途徑。」茹絲在孔子學院教過的很多學生如今都在中國企業工作,有些還成為蒙內鐵路工程的骨幹力量。她認為,中國和肯亞的合作工程讓更多年輕人找到了好工作,更重要的是,肯亞的年輕人從中國夥伴那裡收穫了知識技能,也收穫了友誼,「這是一個交朋友的過程。共建『一帶一路』帶來的不僅是基礎設施的聯通,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現在,茹絲在努力完成學業的同時,參與組建了一個研究所,從事中國和肯亞在政治、經濟、藝術等領域的比較研究與合作。茹絲說,博士畢業後,她計劃回到奈洛比大學孔子學院繼續任教,「從學漢語的學生到教漢語的老師,多年中國留學經歷是我巨大的財富,我希望把所學到的知識回饋到課堂之中,讓更多學生愛上中國文化」。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馬麗紅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文化已經融入我的生活中」(海客談神州)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茹絲為孔子學院學生授課。奈洛比大學孔子學院供圖肯亞首都奈洛比一景。影像中國學漢語、參加「漢語橋」、留學中國、上春晚、彈月琴、參與「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擔任孔院老師……茹絲被稱作「非洲茉莉花」。
  • 讓我們一起致敬中國最古老的流行歌曲之一《茉莉花》
    今晚的節目中,國樂四君子陳軍、方錦龍、杜聰、王中山,將攜手奏響這一曲中華文化的正聲雅音,帶領觀眾一睹國樂芳華,《茉莉花》百年文化密碼的奧秘也即將開啟。《茉莉花》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她流傳的年代久遠,流傳的地方也比較多,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版本,這些不同的版本展現出一個多姿多彩、姿態萬千的民族文化。
  • 每十朵茉莉花中有六朵來自這裡!廣西橫縣茉莉花亮相茶博會
    全球10朵茉莉花,6朵來自廣西橫縣,這座城市有著超過500年茉莉花種植歷史,享有「中國茉莉之鄉」、「中國茉莉花之都」、「世界茉莉花和茉莉花茶生產中心」等美譽。5月15日,「橫縣茉莉花茶」作為廣西主推品牌產品參展由農業農村部、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第三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
  • 非洲電影:重塑非洲文化形象
    在當今中國對非洲電影的研究和討論中,往往指涉《黑鷹墜落》(2001)、《盧安達飯店》(2004)、《血鑽》(2006)、《索馬利亞海盜》(2017)等好萊塢式非洲大片。但是,這些電影並非由來自非洲的創作主體完成,也未塑造出符合非洲現實的多元形象,相反往往把非洲描繪成原始、落後、血腥、暴力的人間地獄。
  • 茉莉花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香與韻、兩清潔」的桂花和「花中之君子」的蘭花……只能作為陪襯了。有沒人突然有個疑惑,怎麼大家喜歡的茉莉花沒了蹤影?對呀,就算大家公認的中國十大名花也沒它的份呢。原來,儘管它為眾人喜愛,可它卻是「外來媳婦」,想讓它作為歸化球員代表中國參賽,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啦。不過,相對於可遇不可求的牡丹、梅花,我更喜歡「鄰家女孩」——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 浙江天宏文化 何仿與《茉莉花》的採集
    何仿「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我有心採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兒罵……」中國民歌《茉莉花》在國內外重大活動中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漫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融入人民生活 2020/12/23 21:14:21   來源:人民論壇網
  • 為了生活,我來到了非洲
    成功(Mpumelelo Macu)南非非洲,在沒來之前我是害怕的,說起來非洲的初衷並不像有些人說的是出來裝逼包裝一下自己,也不是因為內心嚮往大草原原始部落,更不是很多人口中說的是因為好奇想體驗生活;這幾年遇到過很多在非洲一幹就是大半生的人
  • 好一個何仿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在這個特殊時間、特殊場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特殊催化劑作用。」   1997年江澤民訪美,1998年柯林頓訪華,1999年中葡澳門政權交接儀式,2001年上海APEC會議、第21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2002年摩納哥蒙特卡洛上海申辦世博會,2004年俄羅斯總統普京訪華,優美動聽的《茉莉花》融入在一個個歷史瞬間。
  • 經典民歌《茉莉花》英文版:濃鬱的中國味道,簡直美醉了!
    在中國,有那麼一首民歌,早已走出國門,享譽世界,成為國際知名度最高的中國民歌之一;在中國,有那麼一首民歌,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性佳作,頻繁出現在重大外交場合,如北京奧運會開幕式、G20杭州峰會、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在中國,有那麼一首民歌,是中華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這首歌曲,就是享譽中外、傳頌極廣的——《茉莉花》。
  • 茉莉花 | 一首曲目讓你愛上交響樂
    《茉莉花》是一首曲調優美流傳久遠的中國民歌,最早名叫《雙疊翠》,又被稱為《鮮花調》或《茉莉花》。
  • 非洲以東,彩虹內外:我的肯亞雙重生活
    這對他也許只是一段再熟悉不過的路,對我卻是一場盛大的分別。分別了我來時的焦慮與擔憂,分別了我對這裡所有的期待與想像,還有我的甜蜜與哀傷。在那一瞬,我懂得了要真的離開這個地方,離開那些人是多麼地難,我與它格格不入又已經融入...」肯亞,地處東非。這個之前只存在於看過的紀錄片和想像中的國度,在隨後二十多天的當地生活中,一點點在我心裡拓下清晰的印記。
  • 中國女孩選擇了非洲黑人,意味著選擇了另一種文化!
    目前,很多中國女孩和非洲黑人結婚,究竟是什麼原因,說法很多。非洲黑種人和中國人文化差異巨大,對待婚姻和家庭觀念截然不同。坦率的講,真的不建議中國女性與黑人聯姻,當然,中國男性與黑人女性也一樣。中國女孩嫁給非洲黑人,就好像是鮮花插在了牛糞上。作為亞洲黃種人,都以美白為審美標準。就算不白,也要有個健康的小麥色。黑人的那個膚色,我想是斷然不能接受的。再者黑人無論從哪方面,都與亞洲人有著巨大的差異。
  • 「非洲威哥」:爭議中的非洲兒童舉牌拍攝者
    但拍攝者威哥卻有另一套邏輯,「掙錢的過程中,我不覺得可恥。我不是偷的,也不是搶的,我覺得光明正大。我還捎帶著推廣了中國文化的一些東西,我覺得我值得表揚。」10來個非洲孩子一起喊,每個孩子的收入一天下來大概35塊錢,剩下的刨去拍攝成本,就是威哥的。威哥的上遊還有淘寶代理,一般賣到200。利益鏈上每一層能掙多少錢,這筆帳並不難算。 「在這個平臺上,你就得讓觀眾願意看。就算我為了那點收益,我有私心,掙錢的過程中,我不覺得可恥。我不是偷的,也不是搶的,我覺得光明正大。我還捎帶著推廣了中國文化的一些東西,我覺得我值得表揚。」
  • 非洲文化月|非洲文化藝術系列講座|徐薇:非洲·人類學·情緣
    十年,且聽徐薇博士講述她的非洲情緣。   徐薇,人類學博士,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副院長、浙師大非洲研究院中國非洲人類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長期從事南部非洲種族與族群關係研究、非洲華僑華人研究。作為非洲研究者,徐薇從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將她在非洲的生活娓娓道來。衣帶翩躚,不過少女莞爾一笑。
  • 國際樂團愛上中國風 江蘇民歌《茉莉花》奏出國際範兒
    ,「茉莉花」已經成為中國的「第二國歌」。的確,它,已經成為很多外國人認識中國的第一個民族元素。  中國的藝術家帶著這首「茉莉花」走向世界舞臺,這不稀奇;10月2日,在南京森林音樂會第二場演出中,有一群外國人帶著這首江蘇民歌回到「它」的家鄉,向觀眾獻禮。
  • 民歌《茉莉花》,本意竟是為反腐!
    歐洲畫師筆下的清乾隆年間生活場景(畫師:W.Alexander,1804)「我從未見過有人能像那個中國人那樣唱歌,歌聲充滿了感情而直白。他在一種類似吉他的樂器伴奏下,唱了這首讚美茉莉花的歌曲。」就史料記載來看,最初將《茉莉花》引入歐洲音樂界的,應該是惠特納。但是惠特納在正式推出《茉莉花》之前,按照當時西方的音樂規則,為它配上了歐洲風格的引子、尾聲和伴奏,這樣一來,誠如約翰·巴羅所言,就「再也不是中國樸素旋律的音樂標本了」。和惠特納不同,約翰·巴羅對於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更感興趣。
  • 中國小哥哥在非洲的別樣生活
    大家好,我是七威,觀察電影到現實的點點滴滴。一部《戰狼2》讓國人心潮澎湃,片中激蕩著戰鬥帶來的震撼,卻少了些在非洲生活的中國人的寫實(多少人幻想能中500萬)這裡安利一部寫實類記錄片,真實反映中國人在非洲生活的酸甜苦辣,說不定,哪天就成為你去非洲闖蕩的攻略呢。
  • 中國式「電視相親」在非洲火了,畫風成了這樣…
    電視螢屏上的這一幕可不是中國相親節目的非洲專場,而是一檔創下收視神話的非洲本土相親節目「Hello Mr.Right」(你好,我的意中人)。   2018年,該節目在尚比亞首播後,打破了其播出頻道的收視紀錄,此後在奈及利亞等多個非洲國家熱播,圈粉無數。而且還將推出最新的肯亞版。
  • 廈門:讓傳統融入現代 推動閩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1日,逛完翔安大嶝紅磚古厝聚落群後,來廈旅遊的北方同學隨口而出的一句話,卻讓深愛閩南文化的廈門人葉子陷入深思。  「全國各地城市建設千篇一律,紅磚厝融入城市建設中,定能成為閩南城市的特色標誌。」葉子說,雖然深知閩南文化的傳承斷層現象比較嚴重,卻從未想到,城市建築也能跟文化傳承扯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