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嘗君削牒?人性拷問和政治智慧

2020-12-22 騰訊網

溫馨提示

最近微信公眾號更改規則,按訪問權重來推送文章了。如果您喜歡《古案今讀》的話,請您為《古案今讀》公眾號「設為星標」,這樣就不會離散,不會收不到《古案今讀》推送的文章了。

孟嘗君重新當上相國為什麼要削牒?

《古案今讀》——130.孟嘗君削牒

【原文】

孟嘗君逐於齊而復反。

譚拾子迎之於境,謂孟嘗君曰:「君得無有所怨齊士大夫?」

孟嘗君曰:「有。」

「君滿意殺之乎?」

孟嘗君曰:「然。」

譚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

孟嘗君曰:「不知。」

譚拾子曰:「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貴則就之,貧賤則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請以市諭。市,朝則滿,夕則虛,非朝愛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願君勿怨!」

孟嘗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為言。

【譯文】

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曾被齊國國君驅逐出境,然後又重新返回齊國當相國。齊國大夫譚拾子來到邊境迎接孟嘗君回國。

譚拾子對孟嘗君說:「賢公恐怕會非常怨恨齊國的士大夫吧?」

孟嘗君直言不諱地說:「是的。」

譚拾子說:「是不是只有殺掉他們您才感到滿意嗎?」

孟嘗君說:「是的。」

譚拾子說:「事情有必定發生的,道理有本來如此的,賢公您知道嗎?」「古案今讀」公眾號

孟嘗君說:「不知道。」

譚拾子說:「事情必定會發生的,就是死亡;道理本來如此的,就是富貴了人會親近他,貧賤了人會遠離他。這就是』事之必至,理之固然』。這正好像早晨的集市一樣,早晨的時候集市到處都是人,可是到了晚上就空空蕩蕩了。這並不是人們愛早市而恨晚市,而是因為早晨有自己想買的東西,到了晚上就沒有了,所以就離開了。因此,希望賢公您不要怨恨他人。」

於是。孟嘗君就把刻有500個仇人名字的簡牘削掉,從此不再說報仇的話了。

【譯者按語】

這段文字記載,雖然不是案件,但因為和案件高度相關,所以也就選進了《古案今讀》。因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馬上就會因為報復而產生好多案件,甚至誅殺多名官員。這個事情,反映的是當權者如何對待案件的心情和態度,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防止發生打擊報復類的懲罰。

一、要認清自己的問題,不要責怪他人的背叛和冷漠。

人有報復之心,這是人性的本能。只有能夠認識並控制報復心理的人,才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報復之心,對於普通人來講,也就是涉及一兩個仇人的事情,但對於像孟嘗君一樣,手握懲處他人的大權的話,報復起來就是太厲害了,再加上不留後患的想法,往往除了報復他人之外,還會株連其族人,這就太可怕了。

所以說,譚拾子能夠勸諫孟嘗君,真的是明白了人性的劣根性,明白了解決這個報復心態的重要性。譚拾子的比喻也是極其恰當的,讓我們明白了人性的冷漠,這是人生的大智慧。我們不要抱怨別人對我們如何如何,也不要抱怨人性多麼多麼自私,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怨不得別人。

牆倒眾人推,首先是這個牆有些破舊了,如果牆是高大堅固的,人們都會仰望和讚美。

二、成功的當權者,還是要有極其寬大的胸懷。

歷史上,曹操在和袁紹打仗的時候,當曹操以少勝多戰勝了袁紹的時候,從袁紹軍中搜出的來自於曹操軍營的通敵信件,曹操選擇的是一把火燒掉。這就是胸懷,曹操明白,自己手下的官員投奔自己,也是為了混口飯而已,自己能做的就是足夠強大。而不是想辦法,找藉口除掉這些三心二意之人。三心二意雖然對於人性來講,是貶義詞,但是,世上哪有絕對的忠誠呢?哪個不是「擇木而棲」呢?

孟嘗君也是如此,當他明白了這一切後,把500個人的名字從木牒上削去就是明智的選擇了。如果孟嘗君沒有這胸懷,那麼這500個人,人人自危,可能就會鋌而走險聯合起來,最後除掉孟嘗君,這就得不償失了。

每期一語

(您如果有自己創作或喜歡的名言名句、情語、哲思、詩句等,可以告訴我們,我們來書寫上您的大名並發布出來,分享給大家學習。)

感謝您為我們「點讚」「在看」。您的每一個支持,都是我的驚喜,祝願幸福永遠伴隨您!

相關焦點

  • 【國學故事】孟嘗君寬容三千門客
    因為孟嘗君有君子之德,並且他還給予門客們不菲的工資待遇,因此一時間,普天之下的賢才們紛紛投靠於他,高峰期曾達3000人。這一狀況讓當時強大的秦國感到非常害怕,他們深知賢才們的厲害之處,如果長此以往,齊國在孟嘗君和他智囊團的幫助下必將勝過秦國。為了阻止這一狀況的發生,秦國使了一個離間計,讓齊王猜忌孟嘗君,然後將其降職,取消了他的宰相職務。
  • 品讀|古文觀止·《馮諼客孟嘗君》
    齊國有個名叫馮諼的人,窮得沒法養活自己,託人請求孟嘗君,說他願意在孟嘗君家裡當個食客。孟嘗君問:「客人有什麼愛好?」回答說:「他沒有什麼愛好。」又問:「客人有什麼才能?」回答說:「他沒有什麼才能。」孟嘗君笑著接受了他,說:「好吧。」   孟嘗君身邊的辦事人員因為孟嘗君看不起他,便拿粗劣的飯菜給他吃。過了不久,馮諼靠著柱子彈他的劍,唱道:「長劍啊,回去吧!
  • 中考文言文《馮諼客孟嘗君》全文詳細翻譯
    選自《戰國策》 齊國有位名叫馮諼的人,生活貧困,養活不了自己,他讓人轉告孟嘗君,說願意到孟嘗君門下作食客。孟嘗君問:「馮諼有何愛好?」回答說:「沒有什麼愛好。」又問:「他有何才幹?」回答說:「沒什麼才能。」孟嘗君笑了笑,說道:「好吧。」就收留了馮諼。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
  • 稻盛和夫:孟嘗君是我的老師,教我不管雞鳴狗盜,也要人盡其用
    二、禍起蕭牆春秋戰國時期的「戰國四公子」:魏國信陵君、齊國孟嘗君、趙國平原君和楚國的春申君。這四個人都是當時這四個國家的王公貴族,都喜歡在家裡養一些門客,為自己保存實力,擴大地盤而網羅人才。這些人才也在不同時期替他們的主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的孟嘗君門客最高峰時期有3000多人,不可謂不人才濟濟。
  • 孟嘗君名震天下,叱詫戰國風雲,王安石為何罵他「欺世盜名」?
    長大後,孟嘗君又勸父親收養食客,以鞏固家族的地位,田嬰覺得有理,就讓田文管這件事。公孫戌便快步離開,沒走多久,孟嘗君又把他詔回來問:「您的思慮為何能如此長遠?」公孫戌便將事情告訴孟嘗君。沒想到孟嘗君不僅沒生氣,還下了個命令給手下的人:「以後有發揚我名聲的方法,和阻止我過失的意見,都趕快來說吧!就算是私受了別人的好處,又有何妨!」
  • 戰爭與人性的拷問
    即便到了今天,不少文學作品對人物形象塑造往往非黑即白,這是我們的小說在創作上、思想水平上和對人性的發掘和內心的刻畫上存在缺陷的重要原因。一個人豐富的內心世界並不見得為其所處的政治立場或者階級陣營所決定。一個人,即便是惡棍、賭徒、恐怖分子,他們的內心也不見得永遠沒有一絲人性的閃現。
  •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篇,一個被美化的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徒
    隨著田文的名聲進一步提高,田文專權也進一步加強,以至於天下知有孟嘗君而不知齊王,齊閔王感受到了來自田文的威脅。恰在此時發生了田甲挾持案,齊國貴族田甲意圖劫持齊王,因為田甲一向和孟嘗君交好,所以齊閔王一怒之下罷黜了孟嘗君,並且將其黨羽一併剷除。
  • 《目擊者》人性的拷問
    個人認為影片還是屬於從側面反饋了人性的弱點,面對犯罪或者事故的時候,只要和自己無關,大部分人都會置身事外,劇情隨著半夜一個女子在一個小區被人砸死展開了這個劇情,半夜兩點,各自安然入睡,一個看似平靜祥和的公寓小區,裡面卻布滿了大家的冷漠,住在裡面的人都聽到了半夜的嘶叫,卻無一人問津,唯一一個親眼目睹了過程準備報警卻被家人的突然起夜嚇尿了,當罪犯看到了他家後,他選擇了保護家人不說出這個事實,但男主卻在驚恐的過每一天
  • 物質有價,情義無價,孟嘗君和門客帶給我們的人生啟示
    二、怪門客某一天,有一個姓馮的老頭因為窮得活不下去了,因而投到孟嘗君門下作食客。孟嘗君知道後,問管事的:「這個人有什麼本領嗎?」管事說:「這個馮老頭說他沒什麼本領。」「那就把人留下來吧!」管事的就按照下等門客對待,把馮老頭安頓下來。
  • 《流感》:「電車難題」下的人性拷問
    電影用了多個鏡頭和多個畫面將這一場面呈現在觀眾面前,目的就是重複觸動觀眾內心的情感,把觀眾的情感和情緒推到最高點,毋庸置疑,這個場景的確是整部電影最能觸動人心的畫面,母親從擋槍保護孩子到被年幼的孩子保護,將人性的本能刻畫到極致。當所有的嘈雜和吵鬧被掩蓋於孩子的哭聲中時,人性在這一刻得到了救贖。
  • 平原君門客馮諼的故事
    百姓們都磕頭高呼:「孟嘗君真是我們的再生父母啊!」馮諼回去後,孟嘗君問:「先生辛勞了,錢都收回來了嗎?」馮諼回答:「我不但為君收回了錢,還為君收回了德!」孟嘗君早知道他焚燒債券的事,就責備他說:「我有食客三千人,俸祿不夠用,所以才向薛地的百姓放債。聽說先生收來的利息錢,都和眾人一同買酒肉痛飲,又焚燒了一半債券,還說為我 『收德』,不知道所收的是什麼德?」 馮諼說:「請君不要發怒,容我詳細陳述。
  • 記住鬼谷子的智慧,短短三句話,讓小人不敢招惹你
    鬼谷子非常具有傳奇色彩,他雖足不出戶卻盡知天下事,後人稱他為「謀聖」,以彰顯鬼谷子的超凡智慧。小人其實不難分辨,你可以通過他們對一些敏感問題的真實反應判斷這個人的心術如何,還能觀察他們對待地位低下的人和貧窮之人的態度檢驗他們的道德水準,也可以通過他們做事有沒有長遠的目光和寬大的胸懷來判斷他們的為人。
  • 這部貼著「情色」標籤的韓國電影,其實在拷問權力與人性!
    這部叫《奸臣》的韓國電影,表面看起來很情很色,實際卻是在勾勒和展現權力的殘酷與人性慾望的某種可怕的陰暗面。幾乎每一個場景都體現了創作者的講究,無論是房屋裝飾的設計,還是其中所用工具(譬如毛筆、宣紙甚至木質器具),都經過精心設計,並且用鏡頭展現時,會有一種大氣的感覺,一種古典的唯美。而每一個性愛情節,又都很克制,適可而止,恰到好處。
  •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的平原君與清河
    在那個動蕩年代,曾經在同一時期湧現出赫赫有名的「四大公子」,他們分別是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四大公子」在複雜多變的政治舞臺上臨危不亂,機智勇敢,出奇制勝,為各自的君主立下不朽功勳,他們的故事,千百年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在戰國「四大公子」之中,與我們清河有著不解之緣的,當屬平原君趙勝了。平原君是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的弟弟。
  • 《史記》精讀原文及翻譯音頻全集合集丨08 孟嘗君年少有才
    和孩子一起聽經典,保護眼睛豐富心靈
  • 這是諜戰還是人性的拷問
    你看看人家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混在皇宮裡是一品大員,在天地會裡是「青木堂」韋香主,神龍教裏白龍使,同時和沐王府稱兄道弟,在俄羅斯呼風喚雨,和蒙古王子結拜,和臺灣、吳三桂鬥智鬥勇……咱就不說他娶了李自成和陳圓圓的閨女阿珂和其他六位如花似玉的老婆這件事了……就衝這複雜的關係,誰敢不服?誰拿得起來?呵呵!
  • 馮諼市義造三窟的智慧
    亂世出英傑,動蕩的時局,讓一些能言善辯、才能學識俱佳的人有了用武之地,他們遊走在各國之間,向他們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策略。各諸侯國的國君也都深刻認識到,人才對於國家興衰成敗的重要性,因此紛紛禮賢下士、廣招人才,這也使得養士之風在大夫階層盛行,其中最著名的養士之人便是戰國四公子,齊國的孟嘗君正是其中之一。
  • 拷問人性
    毫無疑問,人類是最典型的社會性動物之一,當我們在討論人性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很難區分我們看到的到底是「人性」,還是「社會性」。漢娜·阿倫特在1963年出版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這本書裡,提到了「平庸的惡」的概念。
  • 富貴胡為棄貧士,能令君存為君死 ——閒聊大秦之戰國四大公子
    搞政治的哪有啥兄弟情,何況李斯與韓非只是同過學,後來政見不同,爭寵與秦王,形同水火。歷史上同學害同學的又不是沒有,當年龐涓是怎麼害孫臏的?     也許導演和編劇太想拍成「正劇」了吧。問題是正劇不是說人物和事件就要看上去多麼「偉光正」而是儘量還原歷史同時,從正能量的視野去表現歷史的宏偉進程。
  • 張磊《價值》「拷問人性」的一句話,說透多少老員工的人生悲劇!
    張磊《價值》中「拷問人性」的一句話,說透了多少職場老員工的人生悲劇!父母和老師往往會教我們各種知識,甚至會教一些做人的道理,但他們卻很少教我們一些社會法則,更不會教我們一些實用的賺錢方法,所以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出入社會後,我們會用老師教的知識找到一份工作,然後就一直工作下去,賺一點微薄的工資,因為我們沒有其它的賺錢思維,而這時,我們就應該自己去學習了,張磊的《價值》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