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最近微信公眾號更改規則,按訪問權重來推送文章了。如果您喜歡《古案今讀》的話,請您為《古案今讀》公眾號「設為星標」,這樣就不會離散,不會收不到《古案今讀》推送的文章了。
孟嘗君重新當上相國為什麼要削牒?
《古案今讀》——130.孟嘗君削牒
【原文】
孟嘗君逐於齊而復反。
譚拾子迎之於境,謂孟嘗君曰:「君得無有所怨齊士大夫?」
孟嘗君曰:「有。」
「君滿意殺之乎?」
孟嘗君曰:「然。」
譚拾子曰:「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君知之乎?」
孟嘗君曰:「不知。」
譚拾子曰:「事之必至者,死也;理之固然者,富貴則就之,貧賤則去之。此事之必至,理之固然者。請以市諭。市,朝則滿,夕則虛,非朝愛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願君勿怨!」
孟嘗君乃取所怨五百牒削去之,不敢以為言。
【譯文】
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曾被齊國國君驅逐出境,然後又重新返回齊國當相國。齊國大夫譚拾子來到邊境迎接孟嘗君回國。
譚拾子對孟嘗君說:「賢公恐怕會非常怨恨齊國的士大夫吧?」
孟嘗君直言不諱地說:「是的。」
譚拾子說:「是不是只有殺掉他們您才感到滿意嗎?」
孟嘗君說:「是的。」
譚拾子說:「事情有必定發生的,道理有本來如此的,賢公您知道嗎?」「古案今讀」公眾號
孟嘗君說:「不知道。」
譚拾子說:「事情必定會發生的,就是死亡;道理本來如此的,就是富貴了人會親近他,貧賤了人會遠離他。這就是』事之必至,理之固然』。這正好像早晨的集市一樣,早晨的時候集市到處都是人,可是到了晚上就空空蕩蕩了。這並不是人們愛早市而恨晚市,而是因為早晨有自己想買的東西,到了晚上就沒有了,所以就離開了。因此,希望賢公您不要怨恨他人。」
於是。孟嘗君就把刻有500個仇人名字的簡牘削掉,從此不再說報仇的話了。
【譯者按語】
這段文字記載,雖然不是案件,但因為和案件高度相關,所以也就選進了《古案今讀》。因為,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馬上就會因為報復而產生好多案件,甚至誅殺多名官員。這個事情,反映的是當權者如何對待案件的心情和態度,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防止發生打擊報復類的懲罰。
一、要認清自己的問題,不要責怪他人的背叛和冷漠。
人有報復之心,這是人性的本能。只有能夠認識並控制報復心理的人,才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報復之心,對於普通人來講,也就是涉及一兩個仇人的事情,但對於像孟嘗君一樣,手握懲處他人的大權的話,報復起來就是太厲害了,再加上不留後患的想法,往往除了報復他人之外,還會株連其族人,這就太可怕了。
所以說,譚拾子能夠勸諫孟嘗君,真的是明白了人性的劣根性,明白了解決這個報復心態的重要性。譚拾子的比喻也是極其恰當的,讓我們明白了人性的冷漠,這是人生的大智慧。我們不要抱怨別人對我們如何如何,也不要抱怨人性多麼多麼自私,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這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怨不得別人。
牆倒眾人推,首先是這個牆有些破舊了,如果牆是高大堅固的,人們都會仰望和讚美。
二、成功的當權者,還是要有極其寬大的胸懷。
歷史上,曹操在和袁紹打仗的時候,當曹操以少勝多戰勝了袁紹的時候,從袁紹軍中搜出的來自於曹操軍營的通敵信件,曹操選擇的是一把火燒掉。這就是胸懷,曹操明白,自己手下的官員投奔自己,也是為了混口飯而已,自己能做的就是足夠強大。而不是想辦法,找藉口除掉這些三心二意之人。三心二意雖然對於人性來講,是貶義詞,但是,世上哪有絕對的忠誠呢?哪個不是「擇木而棲」呢?
孟嘗君也是如此,當他明白了這一切後,把500個人的名字從木牒上削去就是明智的選擇了。如果孟嘗君沒有這胸懷,那麼這500個人,人人自危,可能就會鋌而走險聯合起來,最後除掉孟嘗君,這就得不償失了。
每期一語
(您如果有自己創作或喜歡的名言名句、情語、哲思、詩句等,可以告訴我們,我們來書寫上您的大名並發布出來,分享給大家學習。)
感謝您為我們「點讚」「在看」。您的每一個支持,都是我的驚喜,祝願幸福永遠伴隨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