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白翻毛和提漿:北京人過中秋 還是要吃塊京式月餅

2021-02-16 北京傳統文化聯盟

「往回走的路上,他在四牌樓附近一家南紙店看見門口擺著一堆堆兔兒爺,進去選了一個一尺來高的薛平貴,跟一個挎籃兒買菜的兔兒奶奶。又在接壁糕餅鋪子買了兩盒月餅,一盒自來紅,一盒自來白。」

這是張北海的《俠隱》(電影《邪不壓正》原著)中「八月節」一章中的一段。這裡的「八月節」,就是中秋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老北京中秋要買「兔兒爺」,吃月餅。這裡的月餅,便是我們所說的「京式月餅」,其中就包括自來紅自來白

舊時曾有竹枝詞云:「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和如今一樣,過去中秋也會互相送禮,這最好的禮物便是月餅,其中京城最常見的月餅還是要數「紅白翻毛」,即自來紅、自來白和翻毛月餅,此外再加上提漿月餅,這四種月餅便匯集成為了「京式月餅」。

不過,如今的月餅包裝大多十分豪華,往往費勁巴拉地打開,裡面只有一個月餅。但是其口味確實繁多,連人參、海鮮、烤鴨,甚至香菜、豆腐乳、螺螄粉、冰淇淋都能做成餡兒,可是口味就見仁見智了……

但趕在過去,月餅大多是當街散賣的多,品種不過剛才所說的四種,包裝也大多樸素大方,簡單的,用草紙一包,紙繩一紮,提溜著就能走。

稍微有些名號的老店,有特製的竹坯子或是細草編制的「蒲包」,油紙一包,蓋上紅帖,再用紙繩一紮,有的還有特製的繩扣,拎出去倍兒有面兒。

甫一入秋,帝都大小超市、點心鋪子裡賣月餅的架子上,自來紅、自來白總能佔據一席之地。

要說這兩款月餅有多麼美味,也許並不見得,畢竟在美食遍地的京城,人們的嘴頭也是越來越高。但你不得不承認老味道的魅力,這是深藏在無數本地人記憶中的味道,每到中秋,這種味道便會以強勢的姿態,在北京人的味覺世界昂然挺立。

說起自來紅和自來白,首先需要注意的便是「來」字的發音,在老北京口語中,並不讀「lái」,而是發「le」的音,即「自了紅」「自了白」。

顧名思義,這兩種月餅自然是以顏色來區分的。整體造型茁樸,不用壓模,而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圓而鼓的造型,頗似一個個的「小饅頭」。

其中自來紅是由香油和面做皮兒,白糖、冰糖渣兒、青紅絲兒、核桃仁兒、瓜子仁兒等做餡兒,烤制而成,整體顏色偏重,上面還蓋有一個醒目的紅圈,這便形成了招牌。

自來白則是則是用豬油和面做皮兒,其所用的豬油又叫「白油」,是用豬板兒油煉出來的專做點心的高級豬油,多為漢民所做。其餡料也比自來紅簡單一些,主要是白糖,再摻以桂花、山楂等。

不同於自來紅的紅圈,自來白鼓起來的中間多是蓋著紅色的印戳,有時是字,有時是花,還有的,只有個硃砂色的紅點點。因為是豬油和面,起酥效果好,而且夠香,很多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大多更喜歡吃自來白。

別看這兩種小饅頭狀的直徑約5釐米多的月餅個頭不大,但掂在手裡卻沉甸甸的,每斤只有六塊。這說明它的餡兒非常「」。

據傳,自來白、自來紅曾經因為炮製過程複雜,只存在於宮廷貴族的往來之間,後來才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老北京人以紅白點心饋贈親友,有「清白傳家,鴻運當頭」之意,很長時間以來都是中秋禮品的首選。

自來紅的單價從六角六分錢,到七角二分錢,再到九角錢,自來白的單價從從七角八分錢,到九角錢,再到一塊零八分錢,價錢雖然漲了,牙口可能也漸漸不行了,但一到中秋,老北京的桌子上還是少不了這兩樣。

說起自來紅和自來白,過去京城裡做得最地道的要說前門外煤市街的正明齋,有「吃點心找正明齋,買茶葉認張一元」一說。

正明齋建於清同治年間,創始人孫學仁為山東掖縣人。早年間家境貧寒,後因掖縣大旱和父親一起來京謀生,在前門外擺了個小酒攤。後來因為菜品齊全,為人厚道,買賣實在,生意很是興隆,幾年後便已小有積蓄。此後,先是開了一家正陽酒樓,後在1864年5月開了這家正明齋餑餑鋪

孫學仁聘請名師,精工細作,首創京味滿漢糕點。因為貨真價實,質地優良,經營得當,自開業起至1922年近60年中,便開了六家分店,足見其厲害之處。

其經營餑餑種類繁多,不僅按時令季節各有特色,也供應婚喪喜慶餑餑,此外還有祭神祭祖餑餑,皇宮內外,包括前門關帝廟、西便門外白雲觀、東便門內蟠桃宮、廣安門外財神廟、西四大街的廣濟寺、歷代帝王廟等,幾乎都是用的正明齋的糕點。

京城常見的「大八件」「小八件」糕點就是正明齋餑餑鋪首創的。

最繁盛的時候,正明齋還曾做過清宮喜慶壽宴的御膳,慈禧太后經常以此賞賜大臣和妃嬪,他家的糕點是進了皇宮的御膳房佳品。

清末崇彝也曾在《道成以來朝野雜記》載:「瑞芳、正明、聚慶諸齋,此三處,北京有名者。」

民國時期,袁世凱、曹錕、吳佩孚、張作霖等軍閥、政客,也喜吃正明齋的糕點。1914年、1915年該店的帳本上,還有袁世凱欠帳未還的記載。張學良當年留居京城的時候,就常派副官去店裡買玫瑰餅。

正當正明齋的發展如日中天之時,創始人孫學仁卻病倒了,將生意交給了自家弟兄,自己則是回家養病。但沒想到兄弟們卻做花帳騙他,一氣之下,雙方對簿公堂。這官司從宛平縣打到順天府,最終孫學仁也沒能打贏:孫學仁和親兄弟孫學義得了三家買賣,孫學士兄弟們也分到了三處買賣。孫學仁經此一事,病上加氣,不久便去世了,買賣由孫學義經營,但雙方還是明爭暗鬥

之後正趕上時局混亂,戰亂頻仍,正明齋每況愈下,連麵粉都沒辦法保證供應,更談不是餑餑的品種了,一度瀕臨倒閉。

新中國成立後,正明齋幾個分店被合併成了一家。上世紀五十年代,還總能看見有從房山、密雲等京郊遠道而來的客人大清早就來店門口排隊的。

文革中,正明齋被當成「四舊」被全部撤銷,此後直到1980年才得以恢復。1989年,正明齋食品廠在崇文區(今東城區)北橋灣開業,其原址曾是正明齋餑餑鋪東棧。廠房旁邊就是門市部,不時還能看到前來買糕點的顧客,想必大多都是過去正明齋的老主顧了。

正明齋的廠房和門市。

不過也有老街坊說曾去北橋灣找過,已經找不著了。

當然,除了自來紅和自來白,京式月餅還有兩員大將:翻毛月餅提漿月餅

所謂「翻毛月餅」,您別看它的外表平平無奇,看似只是普通的酥皮月餅,其實這酥皮有數十層之多(據了解如今稻香村恢復的有25層),一拍桌子,酥皮翻飛,如潔白輕盈的鵝毛,於是便有了「翻毛月餅」之名。

此外,月餅的餡料也都是北方風味椒鹽、八寶等,口感不黏不硬,鮮香鬆軟、甜而不膩。

稻香村近年來恢復的五仁餡兒的翻毛月餅,不知道一拍桌子就酥皮能不能翻飛起來。

翻毛月餅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便是其得名的來歷。據傳清末年間,慈禧太后本來胃口不佳,因這月餅看起來很硬而發怒,一拍桌子,底下跪著的太監都以為在劫難逃了,結果因為這月餅的酥皮翻飛而起,白如鵝毛,慈禧嘗了一口,不黏不硬,入口即化,鮮香軟糯,回味悠長,十分喜歡,於是為之賜名為「毛月餅」。

據載,過去雖說「翻毛月餅」京城遍地都是,但真要說一拍桌子就能翻出毛來的,據傳除了御膳房,就只有老字號致美齋了。

正陽門大街上的攤棚和店鋪(1890),當時致美齋就在這裡。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足見其影響力。

清末宗彝曾在《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介紹過致美齋的月餅:「致美齋,其初為點心鋪……秋季月餅與其他處不同,既大且厚,其餡豐腴,至有十三種之多。約以四塊為一準斤,遠近行銷,真不讓雲南省之火腿月餅矣。

確實如此,致美齋的翻毛月餅確實個頭很大,在王希富老先生(父親是致美齋名廚)的記載中一個甚至能有半斤重,一家子分著吃才能吃完一個,這大概正應了中秋「團圓」之意吧。

更有意思的是,王希富老先生的父母便是因翻毛月餅和瓜仁油松月餅而喜結良緣的。

而在西單牌樓北,據傳1800年左右開了一家毓美齋,老闆張永泰本是江南徽州人祁門縣人,精通嘉湖細點,他的嶽丈是當時內務府點心局的主事毓大人,精通宮廷御點、滿漢茶食,在嶽父的調教下,毓美齋的點心必定不會差,再加上口味繁多,經營得當,生意很是不錯。

店名「毓美」,也是有一段故事。話說毓大人慷慨幫助女婿,出資一萬兩白銀,加上張家的五千兩,在西單牌樓北大街盤下了這家鋪子,張家特感激親家,特以其女兒的名字作為店名「毓美齋餑餑鋪」。

據傳毓美齋的翻毛月餅就是一絕,真正能做到剛剛出爐的月餅放在桌子上,然後輕輕拍打桌面,外層的酥皮像雪白的鵝毛一樣輕輕飛起,因此一直是皇室和達官貴族的貢品。

在道鹹年間,毓美齋曾一度和瑞芳、正明、聚慶、寶蘭、桂英等諸多餑餑鋪子齊名。

可惜的是,在庚子之亂之後,毓美齋便回到了老家祁門縣。自此,這家百年的老字號便離開了京城。

提漿月餅,是一款古老的京式月餅。硬硬的皮,硬硬的餡兒,我想曾經伴隨過很多人的童年記憶。

乍一看,您可能認為這是來自南方的「廣式」月餅,但其實只要吃進嘴裡,嘗到熟悉的冰糖、青絲、紅絲、玫瑰、青梅等做的餡兒,就知道,這絕對來自北京。

所謂「提漿」,提的是糖漿,月餅皮需要用清糖漿和面,這裡的糖漿在熬製的時候,需用蛋白液提取糖漿中的雜質,提漿月餅由此得名。但如今製作多用麥芽糖,因為其純度大大增強,所以做提漿月餅也就取消了提漿這道工序。

與廣式月餅皮薄餡多不同,提漿月餅的皮厚實且硬,據說是為了延長存放的時間。提漿月餅的糖漿不含轉化糖,也就免了「回油」變軟,甚至會越放越硬,短時間內完全不用擔心放壞。

 

作為無數北京人童年的回憶,只有吃到硬硬提漿月餅,把月餅咬得「嘎嘎」作響,還要小心地用一隻手接著掉下的月餅渣,這才叫過了中秋。

如今好多老字號都在恢復傳統的月餅,比如稻香村,比如文中提到的王希富老先生,至於味道如何,還需要各位看官來評價了~

 關於京式月餅,您有哪些回憶?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有興趣的也可以在後臺留言「老故事

進入「西城老故事群」~

參考文章

[1] 肖復興,母親的月餅

[2] 老驥伏櫪,老北京的特色月餅「自來紅」「自來白」您吃過嗎?

[3] Angel,傳統月餅的京腔味兒~一口自來紅,一口自來白!, 安琪酵母烘焙之家

[4] 許志綺,正明齋餑餑鋪,北京工商,2003

[5] 葉淑賢,銳意創新贏得市場——近訪北京正明齋糕點廠(上),中國商貿,1998

[6] 王希富,翻毛月餅和瓜仁油鬆餅,中國烹飪,2015.07

[7] 毓美齋,毓美齋的前世今生

[8] 宗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清

[9] 劉輝,提漿月餅「硬」無罪 難忘五仁「青紅絲」

相關焦點

  • 北方月餅大閱兵,哪個是真愛?
    標準化生產線的,則都按照其他月餅的形制,一個足有二兩100克,「那簡直胡鬧,和最初來歷差太遠了」。而從前的自來紅、自來白,標準都是一斤二十個,也就是大號藥丸子大小,而這也正應了這兩款月餅的最初來歷。相傳當年民間夏季流行傳染病,兔兒爺下凡給人間送藥,男女有別,分服紅白兩款,藥到病除。等到中秋,民間感念神明救命之恩,遂以當初藥丸模樣的自來紅、自來白供奉。當然,之後還是進了凡人的肚。
  • 中秋月餅的由來
    其實,我國最早出現月餅的文字記載,是出於蘇東坡的詩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也就是說從宋代時起,月餅才漸漸大行其市,並且讓月餅多了團圓的另一層含義,圓圓的月餅正好取了團圓的圓的象徵意思,萬裡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清代有竹枝詞寫道:「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民國北平的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節,家家戶戶把月餅切,香蠟紙馬兔兒爺,猜拳行令同賞月。」
  • 中秋節的意義是什麼,中秋月餅種類大全,你喜歡吃哪一種
    挖掘和弘揚中秋節中的團圓文化,發揚敬老孝親、感恩父母的美德,也應該是中秋文化的範疇。中秋節俗有久遠源頭,中秋節俗貼近了民眾生活的需要,民眾將秋季的節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為四季慶賞的大節之一。明清以來民間社會中秋節饋送月餅習俗流行,人們在相互饋送月餅等節物的過程中,融洽了親友、鄰裡等家族關係與社會關係。
  • 別問我為什麼中秋貼發這麼早,這些美食好物再不下手搶就來不及了...
    舊時老北京過中秋有許多說法和講究。 童謠唱道:八月十五中秋節,水果月餅擺滿碟。人人說我三半嘴,原來是個大兔爺。1910s末,德勝門城樓,斜街(果子市) 清代有竹枝詞寫道:「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詞裡說的「紅白翻毛」,說的是老北京的三種月餅。
  • 全國最好吃的6種月餅,你吃過幾種?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月餅
    全國最好吃的6種月餅,你吃過幾種?快來看看有沒有你家鄉的月餅臨近中秋,最近最火爆的食物應該就是月餅了吧,大街小巷無處不在,然後這關於月餅的選擇也就開始了:到底吃甜口還是鹹口,又或者是甜鹹口,京式、廣式還是蘇式呢?
  • 全國最好吃的月餅,蘇式月餅上榜,看看有你家鄉的月餅嗎?
    導讀:全國最好吃的月餅, 蘇式月餅上榜,看看有你家鄉的月餅嗎?中秋將至,在中秋那天,大家少不了吃月餅。中秋吃月餅是一個很「古老」的傳統,在古時候,每到中秋的時候,大家就要開始「祭月」。他們會在月下,把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全家依次對著月亮拜祭,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餅,給全家分著吃。
  • 京城月餅大賞來了 這些月餅不太推薦吃
    今年的這些月餅不太推薦吃因為顏值實在太高了捨不得!!!月餅味兒酸奶?北京稻香村從未停下跨界合作的腳步京式翻毛酸奶月餅五仁月餅味酸奶想嘗嘗嗎?高校方陣前幾天全國各高校的中秋月餅上了熱搜在京高校也各顯神通拿出了自家的校園文化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這款
  • 四大名著唯獨《紅樓夢》對中秋文化描述詳盡,從詩詞到規矩樣樣全
    我們也在上文裡解析過了賈雨村所作的第一首中秋詩——從意境和傳情達意上來看,那首詩的分寸拿捏得很準確,算是一首不錯的律詩。而甄士隱邀請賈雨村一起慶祝中秋節時,飲了茶以後,就又享受了一番美酒佳餚。每次讀到這一節時,我就總想起一個問題:古代人慶祝中秋的方式只有「吃吃吃」嗎?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不妨一起探究一下。
  • 秋天的第一塊月餅怎麼吃才更健康
    河南商報記者王蒙    喝過了「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秋天的第一塊月餅」也該安排上了。中秋佳節,家人團聚,月餅自然必不可少。    然而近年來,中秋節後因吃月餅住進醫院的人卻不在少數。專家提醒,香甜的月餅也是有「脾氣」的,有幾類人更要謹慎、適量食用。    案例    3塊月餅將女子「送」進ICU這些人要慎食月餅    江蘇常州的沈女士患糖尿病7年,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
  • 月餅界又出奇招!大閘蟹醋珠、北京二鍋頭巧克力榛子……中秋將至...
    在北京的一家盒馬鮮生店裡,月餅禮盒專區還是以傳統款式為主。負責人介紹,儘管傳統月餅仍舊是主流,但是店裡也要兼顧年輕人對於網紅月餅的需求。盒馬採購經理 許曉萍:八味盒餅,也是老北京的老式月餅,它裡面有一款口味非常有代表性,是紅星二鍋頭酒調餡兒的巧克力榛仁月餅。」
  • 中秋望月話月餅
    不知不覺又到了一年的中秋節了,各種媒體鋪天蓋地的月餅廣告,早已讓你的味蕾舞動,商店超市琳琅滿目形式多樣的月餅更顯得格外惹眼。本來自己對過年過節的少了份心情,但是撲面而來的節日氣氛洋溢的喜氣又一次感染了我。月餅飄香,準備過節了,中秋節到了。  從前是盼著中秋吃月餅,而今是吃著月餅盼中秋了。
  • 周末去哪兒尋一枚好吃不膩的月餅盼中秋
    ,尋一枚好吃不膩的月餅盼中秋。距離中秋還有整一個月,各家各戶的月餅早就排好隊等著陪你賞月。儘管巴掌大的一塊點心變著法兒填進各種口味餡料,但很多人對月餅的感情不過是逢場作戲,僅限於中秋節應景的一口吃食。地址:東城區東單北大街金魚胡同8號北京王府半島酒店價格:迷你奶黃月餅禮盒(8塊裝)368元半島酒店出品的奶黃月餅是月餅界傳說級的尖兒貨,由半島集團點心大使葉永華師傅創製的奶黃月餅改變了很多人的月餅觀
  • 中秋美食月餅,從何而來,有什麼故事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的習俗,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心靈手巧的麵點師們,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了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們青睞的中秋佳節必備食品。而且,一些典籍中,也都有明確地提到月餅。在漫長的月餅演化過程中,製作師們對月餅的質量、品種、口感和設計進行不斷創新,做法上更是花樣百出,餡料也是層出不窮,使月餅更加豐富多彩。按照月餅的產地、做法、餡心和花樣不同,逐漸形成了京蘇廣潮滇五大流派。月餅1.京式月餅。
  • 中秋知識:月餅的由來和歷史
    月餅是久負盛名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中秋節時令美食。其中京式、廣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月餅圓又圓,又是合家分吃,象徵著團圓和睦,在中秋節這一天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開始。
  • 傳統文化——為什麼中秋全家要坐在一起吃月餅!
    它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的發展形成的,賦予濃重的傳奇色彩。對於中秋節它的來歷故事備受人們的關注,那麼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秋來歷故事吧!其裝飾華麗,滋味甜美,太宗吃後大喜,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傳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於是,就有了以後的吃月餅、慶中秋的喜慶節日。
  • 中秋只知道吃月餅?這一口90%人沒吃過
    感受一下,被300多款月餅支配的「恐懼」不過,月餅肯定還是要做的。畢竟對我而言,做月餅和做菜一樣,除了求一份美味,得到的還有一份儀式感。和一份麵團,調一份餡料,再把它們包成一個個小巧可人的模樣,這個過程就足夠讓人心滿意足。
  • 中國月餅的「四大流派」和「十大餅系」,你聽說過嗎?
    潮式月餅(3)京式月餅。京式月餅起源於京津及周邊地區,重用麻油,口味清甜,口感脆松,在北方有一定的市場。傳說古時候某年北京鬧了一場嚴重的瘟疫,廣寒宮中嫦娥仙子命專門為她搗仙藥的玉兔(即兔爺)下凡,救治疾苦百姓,兔爺用紅白兩種藥治好全城百姓後返回月宮,這兩色藥便演化成自來白月餅、自來紅月餅。京式月餅皮鬆酥,餡綿軟。
  • 2020年月餅數據消費報告:傳統月餅地位依舊難撼
    原創 時代數據君 時代數據在母親的口中,當她們那代人還是孩童的時候,一年到頭就盼著春節、端午或者中秋快快到來,只有在這些日子,才可能吃到湯圓、粽子和月餅。清代有竹枝詞寫道:「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論斤成套多低貨,餡少皮幹大半生。」一面描述了民間中秋盛行送月餅的情狀,一面也諷刺了月餅質量低劣、風味不佳的現象。中國的月餅市場也曾盛行過貴奢侈、重包裝而輕月餅的買櫝還珠之風,月餅幾乎完全成為社交工具,失去了團圓的祝福內涵。許多人心中月餅難吃的印象就是從那時開始形成的。
  • 中秋只有賞月和吃月餅?趕緊看看閩南人怎麼過中秋的!
    漳州人中秋吃柚子,寓意團圓。有些地方未婚夫妻雙雙到蔗園採甘蔗,以祈未來日子節節甜。此外,芋頭往往是一個大芋頭周邊連著很多小芋頭,在閩南人看來這寓意著多子多孫。中秋團圓時吃芋,寄託著人們庇佑子孫、人丁興旺大團圓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