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回走的路上,他在四牌樓附近一家南紙店看見門口擺著一堆堆兔兒爺,進去選了一個一尺來高的薛平貴,跟一個挎籃兒買菜的兔兒奶奶。又在接壁糕餅鋪子買了兩盒月餅,一盒自來紅,一盒自來白。」
這是張北海的《俠隱》(電影《邪不壓正》原著)中「八月節」一章中的一段。這裡的「八月節」,就是中秋。
正如文中所提到的,老北京中秋要買「兔兒爺」,吃月餅。這裡的月餅,便是我們所說的「京式月餅」,其中就包括自來紅和自來白。
舊時曾有竹枝詞云:「紅白翻毛製造精,中秋送禮遍都城。」和如今一樣,過去中秋也會互相送禮,這最好的禮物便是月餅,其中京城最常見的月餅還是要數「紅白翻毛」,即自來紅、自來白和翻毛月餅,此外再加上提漿月餅,這四種月餅便匯集成為了「京式月餅」。
不過,如今的月餅包裝大多十分豪華,往往費勁巴拉地打開,裡面只有一個月餅。但是其口味確實繁多,連人參、海鮮、烤鴨,甚至香菜、豆腐乳、螺螄粉、冰淇淋都能做成餡兒,可是口味就見仁見智了……
但趕在過去,月餅大多是當街散賣的多,品種不過剛才所說的四種,包裝也大多樸素大方,簡單的,用草紙一包,紙繩一紮,提溜著就能走。
稍微有些名號的老店,有特製的竹坯子或是細草編制的「蒲包」,油紙一包,蓋上紅帖,再用紙繩一紮,有的還有特製的繩扣,拎出去倍兒有面兒。
甫一入秋,帝都大小超市、點心鋪子裡賣月餅的架子上,自來紅、自來白總能佔據一席之地。
要說這兩款月餅有多麼美味,也許並不見得,畢竟在美食遍地的京城,人們的嘴頭也是越來越高。但你不得不承認老味道的魅力,這是深藏在無數本地人記憶中的味道,每到中秋,這種味道便會以強勢的姿態,在北京人的味覺世界昂然挺立。
說起自來紅和自來白,首先需要注意的便是「來」字的發音,在老北京口語中,並不讀「lái」,而是發「le」的音,即「自了紅」「自了白」。
顧名思義,這兩種月餅自然是以顏色來區分的。整體造型茁樸,不用壓模,而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圓而鼓的造型,頗似一個個的「小饅頭」。
其中自來紅是由香油和面做皮兒,白糖、冰糖渣兒、青紅絲兒、核桃仁兒、瓜子仁兒等做餡兒,烤制而成,整體顏色偏重,上面還蓋有一個醒目的紅圈,這便形成了招牌。
自來白則是則是用豬油和面做皮兒,其所用的豬油又叫「白油」,是用豬板兒油煉出來的專做點心的高級豬油,多為漢民所做。其餡料也比自來紅簡單一些,主要是白糖,再摻以桂花、山楂等。
不同於自來紅的紅圈,自來白鼓起來的中間多是蓋著紅色的印戳,有時是字,有時是花,還有的,只有個硃砂色的紅點點。因為是豬油和面,起酥效果好,而且夠香,很多牙口不好的老年人,大多更喜歡吃自來白。
別看這兩種小饅頭狀的直徑約5釐米多的月餅個頭不大,但掂在手裡卻沉甸甸的,每斤只有六塊。這說明它的餡兒非常「實」。
據傳,自來白、自來紅曾經因為炮製過程複雜,只存在於宮廷貴族的往來之間,後來才逐漸走進尋常百姓家。老北京人以紅白點心饋贈親友,有「清白傳家,鴻運當頭」之意,很長時間以來都是中秋禮品的首選。
自來紅的單價從六角六分錢,到七角二分錢,再到九角錢,自來白的單價從從七角八分錢,到九角錢,再到一塊零八分錢,價錢雖然漲了,牙口可能也漸漸不行了,但一到中秋,老北京的桌子上還是少不了這兩樣。
說起自來紅和自來白,過去京城裡做得最地道的要說前門外煤市街的正明齋,有「吃點心找正明齋,買茶葉認張一元」一說。
正明齋建於清同治年間,創始人孫學仁為山東掖縣人。早年間家境貧寒,後因掖縣大旱和父親一起來京謀生,在前門外擺了個小酒攤。後來因為菜品齊全,為人厚道,買賣實在,生意很是興隆,幾年後便已小有積蓄。此後,先是開了一家正陽酒樓,後在1864年5月開了這家正明齋餑餑鋪。
孫學仁聘請名師,精工細作,首創京味滿漢糕點。因為貨真價實,質地優良,經營得當,自開業起至1922年近60年中,便開了六家分店,足見其厲害之處。
其經營餑餑種類繁多,不僅按時令季節各有特色,也供應婚喪喜慶餑餑,此外還有祭神祭祖餑餑,皇宮內外,包括前門關帝廟、西便門外白雲觀、東便門內蟠桃宮、廣安門外財神廟、西四大街的廣濟寺、歷代帝王廟等,幾乎都是用的正明齋的糕點。
京城常見的「大八件」「小八件」糕點就是正明齋餑餑鋪首創的。
最繁盛的時候,正明齋還曾做過清宮喜慶壽宴的御膳,慈禧太后經常以此賞賜大臣和妃嬪,他家的糕點是進了皇宮的御膳房佳品。
清末崇彝也曾在《道成以來朝野雜記》載:「瑞芳、正明、聚慶諸齋,此三處,北京有名者。」
民國時期,袁世凱、曹錕、吳佩孚、張作霖等軍閥、政客,也喜吃正明齋的糕點。1914年、1915年該店的帳本上,還有袁世凱欠帳未還的記載。張學良當年留居京城的時候,就常派副官去店裡買玫瑰餅。
正當正明齋的發展如日中天之時,創始人孫學仁卻病倒了,將生意交給了自家弟兄,自己則是回家養病。但沒想到兄弟們卻做花帳騙他,一氣之下,雙方對簿公堂。這官司從宛平縣打到順天府,最終孫學仁也沒能打贏:孫學仁和親兄弟孫學義得了三家買賣,孫學士兄弟們也分到了三處買賣。孫學仁經此一事,病上加氣,不久便去世了,買賣由孫學義經營,但雙方還是明爭暗鬥。
之後正趕上時局混亂,戰亂頻仍,正明齋每況愈下,連麵粉都沒辦法保證供應,更談不是餑餑的品種了,一度瀕臨倒閉。
新中國成立後,正明齋幾個分店被合併成了一家。上世紀五十年代,還總能看見有從房山、密雲等京郊遠道而來的客人大清早就來店門口排隊的。
文革中,正明齋被當成「四舊」被全部撤銷,此後直到1980年才得以恢復。1989年,正明齋食品廠在崇文區(今東城區)北橋灣開業,其原址曾是正明齋餑餑鋪東棧。廠房旁邊就是門市部,不時還能看到前來買糕點的顧客,想必大多都是過去正明齋的老主顧了。
正明齋的廠房和門市。
不過也有老街坊說曾去北橋灣找過,已經找不著了。
當然,除了自來紅和自來白,京式月餅還有兩員大將:翻毛月餅和提漿月餅。
所謂「翻毛月餅」,您別看它的外表平平無奇,看似只是普通的酥皮月餅,其實這酥皮有數十層之多(據了解如今稻香村恢復的有25層),一拍桌子,酥皮翻飛,如潔白輕盈的鵝毛,於是便有了「翻毛月餅」之名。
此外,月餅的餡料也都是北方風味椒鹽、八寶等,口感不黏不硬,鮮香鬆軟、甜而不膩。
稻香村近年來恢復的五仁餡兒的翻毛月餅,不知道一拍桌子就酥皮能不能翻飛起來。
翻毛月餅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便是其得名的來歷。據傳清末年間,慈禧太后本來胃口不佳,因這月餅看起來很硬而發怒,一拍桌子,底下跪著的太監都以為在劫難逃了,結果因為這月餅的酥皮翻飛而起,白如鵝毛,慈禧嘗了一口,不黏不硬,入口即化,鮮香軟糯,回味悠長,十分喜歡,於是為之賜名為「翻毛月餅」。
據載,過去雖說「翻毛月餅」京城遍地都是,但真要說一拍桌子就能翻出毛來的,據傳除了御膳房,就只有老字號致美齋了。
正陽門大街上的攤棚和店鋪(1890),當時致美齋就在這裡。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足見其影響力。
清末宗彝曾在《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介紹過致美齋的月餅:「致美齋,其初為點心鋪……秋季月餅與其他處不同,既大且厚,其餡豐腴,至有十三種之多。約以四塊為一準斤,遠近行銷,真不讓雲南省之火腿月餅矣。」
確實如此,致美齋的翻毛月餅確實個頭很大,在王希富老先生(父親是致美齋名廚)的記載中一個甚至能有半斤重,一家子分著吃才能吃完一個,這大概正應了中秋「團圓」之意吧。
更有意思的是,王希富老先生的父母便是因翻毛月餅和瓜仁油松月餅而喜結良緣的。
而在西單牌樓北,據傳1800年左右開了一家毓美齋,老闆張永泰本是江南徽州人祁門縣人,精通嘉湖細點,他的嶽丈是當時內務府點心局的主事毓大人,精通宮廷御點、滿漢茶食,在嶽父的調教下,毓美齋的點心必定不會差,再加上口味繁多,經營得當,生意很是不錯。
店名「毓美」,也是有一段故事。話說毓大人慷慨幫助女婿,出資一萬兩白銀,加上張家的五千兩,在西單牌樓北大街盤下了這家鋪子,張家特感激親家,特以其女兒的名字作為店名「毓美齋餑餑鋪」。
據傳毓美齋的翻毛月餅就是一絕,真正能做到剛剛出爐的月餅放在桌子上,然後輕輕拍打桌面,外層的酥皮像雪白的鵝毛一樣輕輕飛起,因此一直是皇室和達官貴族的貢品。
在道鹹年間,毓美齋曾一度和瑞芳、正明、聚慶、寶蘭、桂英等諸多餑餑鋪子齊名。
可惜的是,在庚子之亂之後,毓美齋便回到了老家祁門縣。自此,這家百年的老字號便離開了京城。
提漿月餅,是一款古老的京式月餅。硬硬的皮,硬硬的餡兒,我想曾經伴隨過很多人的童年記憶。
乍一看,您可能認為這是來自南方的「廣式」月餅,但其實只要吃進嘴裡,嘗到熟悉的冰糖、青絲、紅絲、玫瑰、青梅等做的餡兒,就知道,這絕對來自北京。
所謂「提漿」,提的是糖漿,月餅皮需要用清糖漿和面,這裡的糖漿在熬製的時候,需用蛋白液提取糖漿中的雜質,提漿月餅由此得名。但如今製作多用麥芽糖,因為其純度大大增強,所以做提漿月餅也就取消了提漿這道工序。
與廣式月餅皮薄餡多不同,提漿月餅的皮厚實且硬,據說是為了延長存放的時間。提漿月餅的糖漿不含轉化糖,也就免了「回油」變軟,甚至會越放越硬,短時間內完全不用擔心放壞。
作為無數北京人童年的回憶,只有吃到硬硬提漿月餅,把月餅咬得「嘎嘎」作響,還要小心地用一隻手接著掉下的月餅渣,這才叫過了中秋。
如今好多老字號都在恢復傳統的月餅,比如稻香村,比如文中提到的王希富老先生,至於味道如何,還需要各位看官來評價了~
關於京式月餅,您有哪些回憶?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有興趣的也可以在後臺留言「老故事」
進入「西城老故事群」~
參考文章
[1] 肖復興,母親的月餅
[2] 老驥伏櫪,老北京的特色月餅「自來紅」「自來白」您吃過嗎?
[3] Angel,傳統月餅的京腔味兒~一口自來紅,一口自來白!, 安琪酵母烘焙之家
[4] 許志綺,正明齋餑餑鋪,北京工商,2003
[5] 葉淑賢,銳意創新贏得市場——近訪北京正明齋糕點廠(上),中國商貿,1998
[6] 王希富,翻毛月餅和瓜仁油鬆餅,中國烹飪,2015.07
[7] 毓美齋,毓美齋的前世今生
[8] 宗彝,道鹹以來朝野雜記,清
[9] 劉輝,提漿月餅「硬」無罪 難忘五仁「青紅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