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商傳媒記者 王柔儀/文 樓晉瑜 北 子/攝
編輯/米鹿
初秋小雨輕叩,溫柔地擊退了夏末的餘熱。杭商傳媒記者一行3人驅車南下,前往杭州富春山居·方外酒店開啟一場身心解鎖之旅。
水霧繚繞的建德乾潭碼頭,是方外的第一層神秘面紗。神秘感令人悸動,而富春山水卻使人平靜。
泛舟而行,我們順著富春江支流胥溪一路尋去。一江碧水煙雨朦朧,兩岸青山重巒疊嶂。方外禮士親切地向我們講述著伍子胥曾逃亡至此的故事,又將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的傳說娓娓道來。
遊船優雅地劈開水面,浪花裹挾著世俗的煩擾漸漸遠去。我們無暇回頭,只顧期待某個蜿蜒過後就能一睹方外的真容。終於一個拐彎,隱匿於溪西畈的方外露出了樣貌來。
船至溪西岸碼頭,方外的禮士已在此恭候。他們既是這片山水秘境的守護者,也是為現代生活注入自然維度的引路人,為每一位賓客提供方外順其自然的「留白式」服務。他們以微笑相迎,奏起輕靈而幽遠的編鐘之樂。
遠遠望去,方外的建築依山就勢,別墅群體臻合於局部的山水地貌,與自然環境親和協調。烏瓦白牆錯落有致,像是揮灑在山間的點滴水墨,處處彰顯著自然的空靈意境與傳統的人文詩韻。
作為開元旗下的高端度假酒店,方外完美詮釋了開元「人詩意地棲居」這一美好初心。
方外一詞,來源於曹植《七啟》詩中「雍容暇豫,娛志方外」,含世俗之外,仙境之意。禮士向我們介紹,這裡的每一處,都有著詩情畫意的名字。
大堂書吧名為陌上,取自漢樂府詩《陌上桑》。讀書臺一側是片明亮通透的落地窗,將胥溪的自然美景盡收眼底。向外凝望,不禁令人遐想萬千:或許秦羅敷陌上採桑之地,就是這般景致吧!
隨著禮士的引領往上走,二樓便是餐廳,名為不覺。蘇軾《定風波》有雲,「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其豁達的心境和親近自然的心態,與方外飲食「順應自然」的理念不謀而合。
方外的餐廳以本地精緻特色菜與杭幫菜為主,選用當地當季的綠色有機食材,並加以精研,讓美食與美景相得益彰,身心與自然在唇齒間交互。
這種交互,在居停下榻後更為深入。方外的52間別墅式客房演繹極簡的留白風格,皆為不對稱人字形屋頂,以合為聚,意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室外綠植環繞,蟲鳴蛙聲此起彼伏,室內空間寓現代風格於中式古風之中,木質的觸感傳遞著自然的溫度。一方山水之間,遠離塵世的我們仿佛有了安心的歸處。
我們的居所,名為愚木。愚木是榆樹的雅稱,《夢書》稱:「榆火,君德至也。夢採榆葉,受恩賜也;夢居樹,得貴官也;夢其葉滋茂,福祿存也。」可見榆樹被古人視為吉祥的象徵。
除了愚木,方外的其他幾處居所也選取了本土自然環境中的典型植物進行詩化演繹,賦予其美好的寓意。比如幾茂、花青、竹方、與丘,還有方外最大的別墅——植廬。
植廬隱在方外的最內側,分上下兩層,擁有獨家院落。王貞白《蘆葦》一詩有云:「高士想江湖,湖閒庭植蘆。」蘆葦象徵著淡泊名利、超凡脫俗,恰好契合方外這片安然靜謐之地。
循跡方外,探探夜景。我們偶爾誤入竹林深處,遇見酒吧「一樽」和泳池「空鏡」;偶爾駐足停望,看燈火依稀,聽雨聲淅瀝,微醺在醉人的夜色裡。
一夜秋雨。
清晨的鳥鳴,是方外最悅耳的聲音。向落地窗外望去,卻找不到聲音的來處,只見滿眼的綠依然蒼翠豐滿,葉片上的水珠滴滴答答,分不清是今早的晨露還是昨夜遺落的秋雨。
以自然之聲醒腦,是方外五禮中「啟晨禮」的第一步。靜坐片刻,等自己的靈魂也伸完了懶腰,再緩緩起身進入下一步——以自然之食醒身。
最後,放懷於天地外,得氣在山水間,早餐後去遊步道散散步,以自然之氣醒心,是喚醒儀式的最後一步。
遊步道沿胥溪而建,通過方外的那一段恰好圍起了天色湖,一起亭坐落其中,仿佛一顆澄澈的明眸。湖面上蒸騰而起的水汽是秋日的標配,縷縷仙氣隨風飄散,為方外蒙上了一層天然濾鏡。
從方外出發,沿遊步道慢行大約4公裡,便可望見子胥渡口。相傳春秋時期,伍子胥避楚平王謀殺,投奔吳國,在此渡江。入吳後,又曾在此隱居躬耕。再往前,便是富春江幹流了。
在富春江的山水畫卷中,釣魚翁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江邊隨處可見用石頭壘起的釣魚臺,那些靜坐的垂釣者總有著相似的背影,不知道他們是在等待魚兒上鉤,還是在享受獨釣一江秋的愜意。
在方外內湖,也有幾處絕佳的垂釣點。比如「茶覺」茶室外的垂釣平臺,可供賓客自由體驗古人的閒暇娛樂。如果運氣好,可能還會偶遇「茶覺」的師傅划著竹筏在天色湖中搖曳。
「茶覺」茶室集書畫、閱讀、喝茶於一堂,在這裡,賓客可與林語堂共話《老子的智慧》,可與汪曾祺一同《慢煮生活》,也可品讀老舍如何《活出自在人生》。
當然,不論讀書、品茶,或臨摹,禮士都會在無形中提供貼心舒適的服務。一杯茶、一縷香、一份獨處書單,便足以讓人忘記時間。
方外到底還有多少驚喜?或許,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方外給予的驚喜,巧妙地隱藏在旅居的細節裡,每個人發現的細節不盡相同,驚喜自然無窮無盡。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人都會愛上這裡,更會愛上喜愛這裡的自己。
當大自然的琴瑟和鳴在耳邊響起,我們在逃離現實中忘記自我;當我們化身隱士與自己對話,尋求內心的安詳與平靜,初心本我便在此豁達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