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很難想像一個三十多歲、孩子正在上小學的中年男人會熱衷每天踩滑板上下班,但Fox的確是無法用常規定義來評判的那一類人。
十幾年前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從雕塑到塗鴉再到平面,都是Fox的拿手活。在年輕氣盛的年紀,他也曾立志要做「當代藝術家」,在北京798辦過幾次展,後來年紀漸長,收入卻沒跟著漲,於是便轉行幹了平面設計師。
關於環保這件事,Fox的感觸很早。上大學那會兒,他就聽說過有一個名叫「綠色和平」的國際公益組織,影響力很大,但喜歡採用直接行動,甚至是對「破壞環境」的企業施行破壞的粗暴手段來達成環保目的。
這讓他很反感,他覺得環保不應該是一刀切的,而是綜合考慮過後得出的一個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哪怕只是很小的事,比如踩滑板上下班,「又酷又環保又無害。」
但當代入設計師的身份時,他做的卻更多。今年夏天,Fox和工作室「未來事多」一起設計了一套原創潮玩「未來聯建」。
「未來聯建」以武漢城市建築為靈感,第一組「復興計劃01」就是一款形似長江大橋的玩具,分為漢口和武昌兩個塗裝版本,拼起來就是一條完整的大橋。
製作過程中,Fox挑選了好幾輪才最終定下一款安全無毒可降解的再生塑料作為原材料——儘管因此成本會提高很多,但他覺得這些是一個設計師力所能及、也應當去做的事。
當商業不斷注入環保元素,環保的產業鏈才會不斷完善,「把產業鏈打通了,環保才能成為所有人都會自發去做的事。」
石瑩瑩終於處理完了自己積壓在衣櫃裡,卻幾乎沒穿過的衣服。她回憶起學生時代那段瘋狂購物的時光,突然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也不知道是怎麼魔怔了,幾乎每周都要買新衣服。」
石瑩瑩是個漂亮姑娘,但並不是主流觀念裡流行的那種美,年紀尚小的時候,她常常會因此感到焦慮,衣服便成了補償焦慮的方式之一。
直到某天她看到衣櫥裡母親年輕時候穿的衣服,儘管時隔幾十年,她依然感覺到了美。她開始意識到也許衣服也可以有一種更加可持續、充滿生命力、歷久彌新的存在方式。
於是畢業之後,她在線上經營起一家店鋪,收集也售賣一些好看的二手舊物,去年又在這一基礎上創立了一個獨立設計品牌。
儘管已經倒飭了一年多,但品牌底下所有可售賣的衣服也不過二十來件。石瑩瑩說,製作一件衣服是特別麻煩的事兒,從畫圖到打樣再到修改,有的時候一件衣服得花兩個月才能「出來」。
她自稱不是科班出身,也不知道能不能代表大眾的審美,唯一可以確保的是「每一件衣服都是我自己會穿,並且能穿很多年的。」
要保證衣服的可使用周期,定價自然也會跟著上漲,所以每次有顧客來逛,石瑩瑩都會和對方聊聊,確保對方是真的出於需要才買下這件衣服。
她覺得理性消費就是最好的環保方式了,「我們處一個快速消費的時代,潮流更迭的速度越來越快。上一秒鐘被搶空的潮流單品,下一季就淪為無人問津的過時貨了。」
「過去我只需要負責消費,但現在我想要對消費負責。」
妮小兔的健身工作室開在解放南路上,工作日的下午三四點從門口路過,很容易誤會成一家咖啡店——四五個店員坐在吧檯前面,圍著一盆炭火取暖談笑。
妮小兔說這會兒正是最閒的時候,等到再晚一點,下班的會員陸續過來,就得一直忙到晚上十點以後了。
她是因為一次無意間陪朋友逛健身房才接觸到健身的,嘗試了幾次之後,她發現當自己專注於一件具體的體力活動,一個具體的目標時,生活裡那些亂如麻的瑣事,就像一個包袱那樣被卸下來,放在一邊,慢慢就忘了。
她喜歡這種被運動治癒的感覺——那會兒她剛剛離婚,孩子也被父親帶走了。
後來練得久一點,慢慢開始參加比賽,也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倒不是為了賺錢,就是希望把健身這件事教給更多人。
她常一邊上課一邊和會員聊天,叮囑她們少吃外賣,健康是一方面,汙染環境也是一方面。
她對環保的話題關注很早,研究生的時候去澳洲交換一年,常常能看到沙灘上有被海洋垃圾纏繞至瀕死的魚類物種,「那種直觀的畫面遠比新聞上看到的衝擊力要大多了。」
回國之後,儘管重新生活回了鋼筋水泥裡,但她仍下意識地希望選擇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覺得健身跟環保沒什麼關係,但其實有持久健身習慣的人,往往會有更綠色的飲食習慣,更低的物慾和更平和的心態。這些都是環保不可或缺的部分。」
和健身房相反,下午三四點的dd/c正是最熱鬧的時候。前幾天天氣好,不少人端著咖啡在門口的大葉綠植邊聊天曬太陽。
這些植物都是糖老思親自打理的。因為黎黃陂這家分店是今年剛開,所以布置還不算齊全,等到明年,糖老思還打算添上各樣花卉。
她一邊眯著眼愜意地打量一盆虎皮蘭,一邊突然背起詩來:「這就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糖老思過去的職業是廣告策劃,直到遇見現在的先生——一個一往情深的咖啡師,倆人決定共同生活後,便在洞庭街上創立了dd/c。
她總是陪先生一顆一顆、不厭其煩地選豆,製作甜品,精心呵護每一株花草。她熱愛自然,若是觸目可見綠色便由衷地覺得寧靜平和。
幾年前生下孩子之後,糖老思對天然和環保更是格外關注起來。
要求店裡所有甜品的原材料都是孩子可以入口的東西,會下意識地培養孩子隨手節能的習慣,她覺得「環保並不是一項宏大的工程,而是由日常生活一個個小小的習慣和選擇組成的。最難的,是邁出去。」
今年受疫情影響,店裡的陶瓷杯出於衛生考慮短時間不能再使用,只好統一換成外帶的紙杯,「好在一開始選的就是可再生的環保紙杯」,糖老思滿意地嘆了一口氣。
四組「生態朋克」的故事,四個潮尚與環保共生的樣本,展示了綠色生活更豐富的可能性。
或是身體力行,用作品反思環保與發展的最優解;或是作為一個售賣者,卻特立獨行地要求消費者理性購物;或是乾脆貫徹一種低消耗、低欲望的健康生活方式;或是關注生活中每一個生態細節,並努力將其傳遞給更多的人。
而他們的共通之處,在於始終把環保視作隨手可及的小事,而非宏大的命題。從跬步到千裡,從小流到江海,未來總有一天會因此而改變。
呼籲更多人於身體力行處關注環保,拍下自己隨手踐行環保的小行為,上傳照片參與讀者投票,每一個環保生活踐行者在這裡彼此見證。
中國環保奠基人曲格平老先生曾感慨,中國的環保人,是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
但他們推的不是那個冰冷的、體積不變的巨石,他們所推的環保是有生命的,即使是在有挫敗感的時候,環保也不是從原點上重新推起那塊巨石,而是由新的起點推向新的階段。
來源better 武漢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