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巨頭為何非要搶奪地圖生意

2020-12-28 新浪財經

來源:AI財經社

原標題:網際網路巨頭為何非要搶奪地圖生意

編輯 / 張碩

巨頭之間的競賽,成了一些中小公司的「福音」。

周非池意識到公司正身處一個「非常好的機遇」下,並且今年以來的感受愈發明顯。

他的公司瞰景科技,是國內地理信息行業專注於提供實景三維建模技術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具體來說,通過售賣專業軟體,為存在高精三維地圖製作業務需求的企業提供數據生產工具。

瞰景科技2012年成立,去年至今業務突飛猛進。「目前來講,比較大型的圖商,或者說線上地圖的服務提供商,只要涉及到實景三維的數據,多多少少都已經是我們的客戶了。」周非池告訴AI財經社。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高精度地圖賽道的火熱。高盛此前預計,2020年全球高精地圖市場規模為21億美元,2025年該市場將達到94億美元。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和普及,高精度地圖更是成為車企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以及網際網路巨頭們重要的流量入口。

高精地圖的入口之爭背後,則被認為是爭奪自動駕駛的未來,以及構建各自業務生態壁壘的「生命線」。

搶佔未來地圖入口

在某頭部地圖軟體公司任職的彭超越形容這種升溫的競賽狀態,是逐漸「從上升期向白熱期在過渡」。

普通精度的電子地圖導航到今天這個階段已經屬於中後期了。「最頭部的兩家,百度地圖和高德地圖,從2017年左右用戶的活躍度就基本持平了。」他告訴AI財經社,真正激烈的是下一賽道,「就是頭部幾家公司對高精地圖、高精定位,包括地圖對社會賦能方面的爭奪。」

除了大眾熟知的地圖應用軟體高德、百度、騰訊之外,京東、滴滴、美團,這些電商、生活服務類起家的公司,也紛紛加入新的戰局之中。此外,賽道上還能看到包括以四維圖新為代表的傳統地圖生產商,以及華為、小米等科技公司的身影。

今年10月,滴滴出行悄然上線了自研地圖業務滴滴地圖,並註冊了新的商標,內嵌滴滴地圖功能的導航及公交菜單也出現在滴滴出行乘客端App的一級菜單欄目中。作為以出行業務為支柱的公司,滴滴一直使用第三方的地圖導航,成為它最大的缺憾和不足。此舉被認為是滴滴在試圖補足短板。事實上,滴滴公司在2017年就獲得了國家測繪地理局頒發的電子地圖甲級測繪資質,這是從事電子導航類地圖資質的最高門檻。

百度地圖的一位員工告訴AI財經社,百度做高精度地圖是為了無人駕駛和一些基座型的能力建設服務。同樣,滴滴也將自動駕駛視作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今年6月,滴滴自動駕駛網約車服務在上海開放首秀。

無獨有偶,美團不久前也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北京美大智達科技有限公司」拿到導航地圖製作的甲級測繪資質。美團當時回應媒體表示,「地圖是生活服務電商平臺的基礎設施,美團將依照國家法規有序開展相關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此後美團創始人王興還專門在飯否吐槽:「國內主流的手機地圖在渲染方面有個缺憾,經常不顯示河流或湖泊的名字,讓我這種地圖愛好者的體驗不佳。或許他們是太關注導航等使用功能了吧。」

王興和他的美團可能要深入地圖企業高精地圖的腹地,而被王興吐槽的主流地圖應用廠商,百度、高德近期也都加緊各自的商業化落地,動作頻頻。百度在北京大張旗鼓開放了無人駕駛計程車試駕;高德則在聚合打車模式上加碼計程車業務啟動「好的出租」,被指挑戰滴滴。

另一則來自大公司相關進展的消息是,華為正式在海外上線了自己的地圖產品「Petal Maps」。雖然華為曾承諾不參與國內地圖的競爭,但一位接近華為的人士告訴AI財經社:「華為在這一塊的技術積累和它的能力不輸任何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國內網際網路一線巨頭對華為的這種警惕和防範,我覺得也是非常必然的一件事情。」

在地圖領域任職多年的彭超越近來看到的是「自動駕駛、車聯網、車路協同、車道級導航、高精地圖包括高精定位市場的逐漸繁榮」。幾年前,他就預感到了這一領域會變得「熱鬧非凡」。他當初的判斷依據是,像美團、滴滴之類的公司,都有一些生態需要地圖業務的支撐,加入進來順理成章。

在他看來,這些網際網路公司通過各種各樣的併購之後,已經各自形成了合力。「現在像百度、騰訊、阿里,其實他們都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生態,誰家沒有做一些能夠有獲取到位置信息能力的業務?又有誰家沒有對這些地理信息數據來進行應用落地的需求?」他反問道。

「對於這些各自領域的巨頭公司來講,地理信息和地圖已經成為它們各種各樣、能夠觸及到民生的方方面面的業務都需要的底座。」他進一步解釋。

一位業內人士則告訴AI財經社,包括百度、高德在內的導航電子地圖企業因軟體免費供大眾使用,仍處在虧損狀態。而高精地圖的應用主要集中在to B領域,將成為一種可行的變現方式。「所謂的賦能企業,其實也是出於止損和賺錢的訴求。」

新入局者的挑戰和難度

需要明確的是,高精地圖不是精度更高的導航地圖。

地圖生產商「四維圖新」的產品經理周猛,給高精地圖下的三個定義是「高鮮度、高精度、高豐富度」。

他將高精地圖視作是「完全不同於導航地圖的」全新產品。「導航地圖是作為車中娛樂模塊存在,在實際開車過程中實現糾錯,不必詳細到車道級,只需要看到道路的大致就可以了。高精地圖精度極高,路面和路外基礎設施信息也非常豐富。」

周非池也告訴AI財經社,自動駕駛用途的這種高精地圖的數據儲備,數據生命周期之短,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的要求之高,跟傳統的所謂導航地圖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在他看來,高精地圖不僅僅局限在一個二維的車載道路,而是「一個全面狀的三維地圖的需求」。

自動駕駛雖然因為實踐中的局限,熱度已經大不如前,但它推動了高精地圖的發展。反過來,高精地圖的進步,也將帶來自動駕駛的實踐突破和體驗提升。

「有了高精地圖之後,仿佛開啟了上帝視角一樣,可以高速自動駕駛。」周猛在近期的一次線上分享中表示。

不過,這仍然是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彭超越將美好憧憬拉回現實:「其實現在車道級導航還做不到高精,是需要持續演進的,不是說我們的工藝能達到高效的更新,高精就很快能做起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周非池將高精地圖的投入,視為「很有風險的燒錢行為」。「如果我有一部自動駕駛的車輛,按照上個星期的高精度地圖數據行駛,不管你精度能達到多高,對我來講都已經沒有用了,依然有可能出現事故。」他告訴AI財經社,前提一定是解決了按天、按小時更新的動態數據採集。「目前來看,自動駕駛在很多政策法規、道路基礎設施甚至行人,以及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的車輛要共存等方面,還有非常多的不可控性。」

事實上,各家圍繞高精地圖生產,以及基於高精地圖對社會賦能的賽道領域上的角逐,也需要面臨一些政策上和數據安全隱憂方面的約束。

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告訴AI財經社,早在2013年某巨頭的地圖產品就曾進行過高精度地圖方向探索,當時這家巨頭的負責人雄心壯志,要一年在幾十個城市中上線相關的公眾化產品,但「由於太高精度,出於地理信息數據保密等要求,最後沒能上線」。

該人士還表示,過去深圳有一家創業公司曾提出一個類似谷歌地球的產品,「就是在雲端做數據處理,然後直接在雲端就可以瀏覽,在網上進行發布。「也是因為觸及到了一些數據保密方面的問題,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商務上的阻礙,所以這個深圳團隊的業務現在已經結束了。」

單就高精地圖的生產方面,其實政策上是鼓勵的。但彭超越告訴AI財經社,「用戶信息、用戶的定位,包括一些政策區域性的問題,這些方面可能會敏感,有一些政策的管控。」

不過,一些樂觀的跡象已經顯現。近期,在相關測繪資質認證上,國家進一步簡政放權。「將測繪資質類別和等級總數由138項減至20項,除導航電子地圖製作外,將其餘甲級測繪資質審批全部下放至省級。」一名產業人士對AI財經社稱。

該產業人士介紹,高精地圖不管是地圖廠商的數據儲備,還是採集能力,目前來講都已經不是瓶頸。「我相信隨著很多技術的完善以及政策法規的完善,國內的高精度地圖尤其高精度真三維地圖,也很快能夠通過網際網路公眾服務的方式對大家打開。」

老圖商很「受傷」

另一種被視為「必然的趨勢」也正在顯現。

特斯拉車主胡兵,今年逐漸用回了自帶的車載導航。「原來大家都在用四維圖新地圖的時候,我所在的特斯拉車主群裡面最典型的一個現象就是很多人都不用車載地圖,都自己在旁邊架個手機,開百度或高德。」今年1月,特斯拉將車載導航切換成了百度。

胡兵也是其中的一員。他們認為四維圖新的地圖導航「錯誤比較多,更新不及時」。切換地圖之後,胡兵感受到了使用體驗的提升。「很多數據更新的時效性也提上來了,道路情況也準了」,他說,「慢慢又用回了車載,畢竟內置的方便而且屏幕大。」

百度地圖成功牽手特斯拉,似乎讓四維圖新成為了「受害者」。但該公司對此給予了否認。四維圖新當時回應表示,地圖切換隻涉及在線渲染,從騰訊地圖切換為百度地圖,但車機端地圖包全系依然都是四維圖新數據,雙方合作繼續。

表面上看似乎是騰訊地圖和百度地圖的業務競爭,但背後卻存在更深的關係糾葛。

作為國內資歷最高的底層圖商,四維圖新為多家地圖應用企業提供基礎數據,包括華為、騰訊、滴滴、京東等,甚至百度之前也是四維圖新長期的合作夥伴。

由於業務綁定緊密,四維圖新與地圖應用巨頭的關係也十分緊密。根據公開資料,騰訊在2014年通過股權轉讓成為四維圖新的第二大股東。百度與四維圖新的合作最早也始於2009年,很長一段時間百度通過付費使用四維圖新的底圖。但雙方的合作持續到2016年底,此後未再續約。

到期後,四維圖新質疑百度地圖繼續使用自己的數據構成了侵權,因此將百度告上了法庭。這一案件近期宣布了一審判決,四維圖新勝訴。但百度地圖決定上訴,並以同樣的侵權理由也將四維圖新告上了法庭。

一位百度地圖內部的人士對AI財經社解釋,終止和四維圖新的合作和公司的戰略布局有關。「過去地圖的生產、應用是分開的,現在之間的界限比較模糊,逐漸聚攏化了。」他稱。「很多網際網路的新巨頭也好,老巨頭也好,它們自己做數據的採集,對老的圖商造成一些生意上的壓力,我覺得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據AI財經社了解,不僅是數據歸屬問題的爭端,百度、高德這些網際網路企業剛入局的時候,瘋狂從四維圖新等老圖商們手裡挖人。一名四維圖新的內部人士對AI財經社的描述是,「不計成本」。

一位資深的從業人員告訴AI財經社,既然地圖服務對網際網路各巨頭來說都是剛需,「而我又不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就能夠招得到有足夠能力的人幫我去做這件事情,我也就不需要把地圖服務的生命線依賴於某一個第三方的服務商身上,何樂而不為?把採集的能力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會變成一個必然的剛需。」

該人士稱,實際上背後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裡面的水分或者說利潤差還是足夠可觀的」,「打個比方,我現在每年支付給圖商去買圖的費用,可能從中抽出一部分錢,我就自己能去把這個事幹了」。

他進一步解釋。對於網際網路巨頭來說,它們也並非是出於單一目的自己投入去做數據採集,搶圖商的生意。「比如,高德被阿里收購了之後,給菜鳥網絡天然帶來了這些門址信息。很多的事情其實還要花錢去做,可能人家的另外一個生態關聯公司,天天就是就這事的,而獲得這些位置數據其實是人家的邊際成本,甚至是沒有成本的。」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四維圖新會陷入業績困擾。根據2020年三季度業績報告,四維圖新前三季度營收15.3億元,同比下降0.3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1.95億元,同比下滑904.4%。這也是四維圖新連續第三個季度歸母淨利下滑。

百度、高德、騰訊都有自己對應的地圖生產商,甚至各家也在競相自己生產高精地圖,對傳統圖商提出了挑戰。「業務越聚合、投入越大的公司,如果有能力自己生產高精地圖的話,可能越不需要花錢來買高精地圖的數據了。」彭超越說,百度剛做搜尋引擎的時候,百度地圖對它來說是一個引流的作用,打開手機看地圖是一個剛需,但是它當時可能並不想花錢去養人、養隊伍採集數據。

但現在情況變得截然不同。尤其採集技術已經非常人工智慧化的今天,傳統圖商並沒有特別堅固的壁壘。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彭超越、胡兵為化名)

相關焦點

  • 放貸,網際網路企業的「共同業務」?為何巨頭們都盯上了這門生意?
    為何巨頭們都喜歡進行放貸?正所謂無利不起早,網際網路巨頭們在網貸業務上扎堆,自然有著一定的道理,至少在筆者眼裡看來,放貸業務存在三大「優點」。首先是高需求,與社區團購、電商業務雲計算等業務相比,小額貸款市場上,幾乎不存在競爭二字。
  • 網際網路巨頭為何賣菜?找不到更好的空間,開始降維打擊
    現在的網際網路巨頭更是如此,有了資本在背後撐腰,無論做那個行業都如同三體中的高維度生物一樣,輕鬆碾壓低維度生物。比如最近炒的比較火的賣菜,其實就是一場高維度打擊低維度的遊戲,利用自己的優勢,碾壓各個層級的對手。但這些巨頭為何會想著去跟小商小販們搶奪食物呢?
  • 管中窺豹:從社區團購看網際網路巨頭的野蠻之路
    最近社區團購站到了風口浪尖上,由於網際網路巨頭的加持讓這個賽道充滿了燒錢的味道,許久未現江湖的補貼大戰好像又回到了我們的視線當中,由於我們已經歷過數次「先薅平臺羊毛-後被平臺收割」的慘痛輪迴,所以這次巨頭們故伎重施大多數的我們好像並不買帳,從自媒體痛斥巨頭「搶奪菜攤生意」,到官媒現身勸告巨頭們「別老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這讓巨頭和這個賽道陷入了爭議之中
  • 為何要收拾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
    之所以如此的激烈,是因為網際網路巨頭已經發展成了一個個危害性巨大的「怪物」了。真實的平臺就是指:商場、商店、小市場等,這些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你有商品要賣,就把商品運輸到那個地方,然後需要的人就到那裡購買。虛擬的平臺就是指:由高科技術實現的仿實物或偽實物的技術平臺,比如淘寶、京東、滴滴、美團和各種APP等,這些「平臺」在現實中並不存在,它們只存在於網際網路上。
  • 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原標題:網際網路巨頭趕集「賣菜」   兩年前曾興盛一時的社區團購又「殺」回來了。在武漢、長沙、莆田等眾多二三線城市,只需要幾毛錢甚至幾分錢,就能從小區「團長」那裡買到一瓶可口可樂、6兩新疆庫爾勒香梨、3兩金針菇……繼2018年「社區團購熱」冷卻後,社區團購的復活賽拉開大幕。
  • 網際網路巨頭「燒錢」搶10000億賣菜市場,駒馬等收錢
    主要的網際網路巨人已經趕赴社區團購,他們都不缺席,賣方和打車公司都在趕路,以搶奪中國蔬菜市場的生意,社區團體購買的近期流行對所有人都是顯而易見的,許多媒體爭相報導。當主要的網際網路巨頭開始「燒錢」賣菜時,美團、滴滴、京東已經先一步進入了網際網路買菜市場,開始了霸權模式,各大巨頭「燒錢」賣菜,瓜分萬億的市場,或者成就了另一種物流「黑馬」。
  • 網際網路巨頭都在搶賣菜大媽飯碗,這就是我們的「高科技」公司?
    馬斯克有理由發出他的嘲笑:作為「汽車界的蘋果」,特斯拉有一半收入是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非美國地區,而比亞迪近90%的收入來自中國。其實不光是比亞迪,中國很多網際網路巨頭,一方面還在不斷壟斷國內所有細分市場,另一方面,他們在產品表現力上和國際品牌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 社區團購:幾捆白菜的生意,為何巨頭要一蜂窩瘋狂的湧入這個賽道?
    人民日報發布評論文章《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強調網際網路巨頭「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幾捆白菜的生意,為何巨頭要一蜂窩瘋狂的湧入這個賽道?最近人民日報評論發表了《「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一文,裡面提到網際網路累積的數據和算法,除了流量變現,還有另一種打開方式,即促進科技創新。號召網際網路企業別光惦記幾捆白菜。那麼社區團購到底是什麼,和拼團區別是什麼,如果是買菜,那麼美團買菜和叮咚買菜不就能解決了嗎?
  • 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的修羅場
    來源:阿爾法工場也許沒有一家巨頭能夠通過這個生意盈利,就像當年的團購一樣。但是,社區團購的價值,無疑已經重新被各大巨頭所重視。這不僅僅因為疫情所致,更重要的是,線上流量已經被短視頻吞噬,而線下流量,除了共享單車、出行之外,本地生活已經成了最後一塊蛋糕。網際網路進入下半場,流量枯竭。那麼,最後一塊線下流量蛋糕,必然成了群狼環伺之地。
  • 哈囉要開酒店?抖音要開旅行社?網際網路巨頭入侵酒旅業目的何為
    一周內兩個網際網路巨頭集中布局傳統酒旅業,各中原因目前尚不得而知,但酒旅業行業發展前景勢必很廣闊卻是肯定的。我們注意到,伴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酒旅行業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進入了空前的高速發展時期。酒店集團的大範圍布局搶奪市場,單體酒店和民宿也在加速跑馬圈地。而享受型消費的興起和消費者高漲的旅遊熱情讓酒旅業的繁盛發展成為可能。 針對2020年行業現狀,有業內人士如此解讀,受疫情影響,酒旅業今年經營慘澹已成定局。
  • 非巨頭電商的雙十一:在聚光燈之外做生意
    同臺競技的巨頭們共同將大促的周期拉長至一個月之久,並且紛紛以極強勢的營銷來爭奪流量,例如「承包」了眾多移動應用的開屏、辦百位明星齊聚的晚會、在線下大規模鋪廣告等等。幾家巨頭電商的一舉一動時刻搶奪大眾視線,但電商行業並非只有第一梯隊玩家。這不免也讓人好奇:在聚光燈之外,那些非巨頭電商平臺在大促時期都在做些什麼?都有哪些玩法?
  • 網際網路巨頭,終究被磨平了稜角
    近段時間,作為網際網路巨頭企業,螞蟻已經被約談兩次,而螞蟻也是積極回應,會落實相關工作,認真學習和嚴格遵守相關要求。前段時間,螞蟻已經陸續下架了部分金融產品,而且在花唄額度上面也開始下調,為了提倡理性消費。其實我們可以看到短短兩個月時間,螞蟻相繼的被約談,其實都能說明一件事,上面已經下定決心整治網際網路行業了,那些還在搶奪市場風口的就應該懂事收手了,要不然只會自食其果。
  • 巨頭扎堆「賣菜」,國內網際網路企業真的沒有夢想?
    在與國外網際網路企業的對比下,有輿論表示,為何國外網際網路企業看向了星辰大海,而我國網際網路巨頭們只會下場「賣菜」?國內網際網路企業沒有夢想,一心只為賺錢,或者說壟斷才是它們的夢想?資本是逐利的,無國別差異時代財經:為何巨頭爭相進入社區團購?這對小商販等群體實際影響會有多大?楊思群:美團、拼多多等網際網路巨頭進入社區團購,主要是因為獲客邊際成本低,有足夠的獲利空間,還可以增加流量提升用戶黏性。
  • 俠客島:網際網路巨頭入場「賣菜」 你會買嗎?
    這種社區團購的模式,已經形成了幾家頭部創業公司;最近這一現象闖入眼帘、登上報端,是因為僅在2020年,就有多家網際網路巨頭加入這場最新「激戰」。有人說,巨頭入場、高額補貼,搶佔和擠壓了小商小販的生存空間;也有人說,這是新的商業形態,甚至可能改變未來企業競爭版圖。
  • 中國巨頭熱衷放貸,美國巨頭偏愛星辰大海?背後真相是什麼
    當然,這除了證明谷歌有錢任性外,也表明美國在線支付市場競爭異常激烈,Google 雖然用戶數量巨大,但其支付工具要超越其他對手亦很難。在線支付是網際網路公司重要的入口。美國的各大科技巨頭大都擁有自己的電子錢包。
  • 網際網路巨頭社區團購大戰「殺」到長春 瘋狂補貼能否「燒」出未來?
    來源:宋清輝網際網路巨頭盯上哪個行業,哪個行業必然「血雨腥風」。最近幾天,網際網路巨頭們追逐社區團購風口之舉,就上了熱搜。而這背後的關鍵主線是,社區團購已從商業創新模式變成了與民爭利的工具。就連《人民日報》都有些看不下去了,此前發布評論文章《社區團購爭議背後,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強調網際網路巨頭「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凡事皆有因。其中的背景是,今年以來,社區團購如同一股洪流,以阿里、拼多多、美團等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電商紛紛入場社區團購。
  • 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推出APP極速版,背後深層次原因,你知道多少?
    那麼,為什麼這些網際網路巨頭都要推出APP極速版呢?要想了解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分析。針對這部分用戶的特點,各大網際網路公司推出APP極速版,整體策略就是在保留核心功能基礎上刪除了大量輔助功能,讓極速版佔用內存更小。所以極速版的特徵是安裝快、更省流量、不佔內存。比如:京東極速版APP就去掉了很多非剛性需求的功能,安裝包的大小只有30MB左右,安下載安裝只需要10秒左右,同時低配置的千元手機也可以很流暢的運行。
  • 網際網路巨頭都在做的月餅,已經成為了一門怎樣的生意?
    昨日,筆者在網上偶然看到了小米董事長雷軍為網友演繹小米音樂月餅盒的操作視頻,不禁感嘆,可以邊吃邊聽的小米月餅果真是科技感十足,進一步了解之後,發現各大網際網路巨頭都推出了自己的專屬月餅盒,頓時,只能感嘆自己的後知後覺。過完今天,一年一度的中秋節就到了,而"中秋未到,月餅先行"的說法也已經霸屏。
  • 不賣菜,網際網路巨頭應該賣什麼?
    觀點幾乎涇渭分明,一派人指責巨頭不講武德,不搞創新卻在搶賣菜小販的生意,另一派則認為,這些巨頭都是網際網路屬性的,最擅長的是「收平臺稅」,不要苛求所有的網際網路公司去做研發。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都自詡科技公司,但為什麼不僅爭相「放貸」,還都捨不得放棄電商、「賣菜」的蛋糕?
  • 當網際網路巨頭「惦記」你我家門口的菜攤
    對比此前爭奪流量入口的打車大戰、外賣大戰、單車大戰,部分輿論擔心此次網際網路巨頭會故技重施:先採取低價傾銷策略佔領市場,再「挾流量以令市場」擠壓中間商「賣菜者」生存空間,繼而剝奪終端消費者「買菜自由」。  一邊是輿論質疑,一邊是資本青睞,社區團購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它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蛋殼」?網際網路巨頭進軍社區團購勢必壟斷的立論是否站得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