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穴文化論證之終極篇(郭廣傑)

2020-12-28 汝水隱者

2020年3月28日上午,我在古同口發現石器後,下午又在村西河床底部發現匣缽,推測後來真正的瓷窯應該在上遊(朱文立老師一直惦記,並叮囑我風穴寺傳說中有個唐代的汝瓷窯口,讓我多留意),因為匣缽輕,又出現在河底,加上下午愛人在,快下至河底的道路旁,挖機擦落的土層內,發現一個汝瓷碗片,當時就納悶,這個地方出現瓷器?說明窯口應該在村子的上遊。

4月2日凌晨,我早早醒來,通過百度百科又細讀了瓷器、瓷窯的進化演變過程。瓷器史料記載:瓷器起源於中國。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的一個重要的創造。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制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制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當時比較有名的還有柴窯和建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高級瓷器擁有遠高於一般瓷器的製作工藝難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代表瓷為:元明清時期瓷器、宋朝瓷器、唐五代時期瓷器、六朝時期瓷器、原始青瓷、晚清民國瓷器。

通過這些史料可知,瓷器最早出現於商朝,又是從陶器演變過來的,而古同口遺址為仰韶文化時代,劉溝古城為商朝遺址,加上古同口眾多陶器窯爐、陶器瓷器眾多碎片的發現,讓我更加堅信:瓷器有可能最早出現在汝州!

隨後,我又通過百度詞彙裡查詢瓷和瓷器名稱來源,瓷器一詞的最早出現和形成。

在中國,「瓷器」一詞最早見之於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瓷」這個字在漢以前指「瓦器」,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瓷」為:「瓦器,從瓦次。」《隋書·何稠傳》記載的「匠人無取清意,稠以綠瓷為之」。當時的綠瓷應該包括我們今天稱呼為青瓷中的某些釉色玻璃質感很好的製品。磁縣博物館已有收藏,但當時不稱「青瓷」而稱「綠瓷」。

「磁器」一詞早見於唐代文獻記載內。當時磁、瓷的使用也分別得比較清楚。如《新唐書·地理志》記載:「邢州巨鹿郡土貢磁器;越州會稽郡土貢瓷器。」

當時磁州的一些窯場都會生產到唐代。那麼磁器的最初出現很可能同越器、邢器等名稱含義一樣,指的是磁州所產陶磁器。當然「磁器」也可能泛指整個河北南部一帶的產品。這種磁器與瓷器在外觀上肯定有區別。因此《新唐書》才以不同稱謂加以記載。《唐書·地理志》中記載「土貢延埴盎缶」當時磁州屬於河北管轄,似可旁證「磁器」也包括盎缶類產品。在實物資料方面,磁州的臨水曾經發現唐代窯址,墓葬出土過許多唐風陶瓷,其中有青瓷,又有化妝白瓷、醬褐釉瓷。這些都可以納入「磁器」範圍。

由於磁器產量巨大,不僅行銷範圍擴展止整個中國北方,官民具獲其益,還有許多輸出國外。導致文獻記載中出現以「磁」代「瓷」現象,建構出內涵豐富的「磁器文化」。自宋代後「磁」「瓷」開始出現混用現象。

元時陶瓷文獻廣泛使用「磁器」的稱謂來指胎體堅固的陶磁製品,而不大再使用「瓷」字。元學者耶律楚材在《佩文韻府》卷96《七蜀缽脫·磁缽條》中詠道:「累累山果映磁缽,薄薄濁繆半瓦壺。」《元史》記載景德鎮設立「浮梁磁局」亦用「磁」字。(然,近年來,景德鎮部分學者在文章中把《元史》中設立的「浮梁磁局」,恣意改寫史料為「浮梁瓷局」。真可一哂。)在彭城出土的一件元末明初的《西江月》詞文枕上,彭城磁州窯仍然保留了「礠窯」之稱謂。宋、金、元、明、清時期,我國各地許多生產陶磁的地名也統統使用了磁器的「磁」字,如山東的「磁村窯」,福建的「磁灶窯」,寧夏的「磁峰窯」,「磁器」用語風靡世界。

明代隨著彭城窯場在中國北方陶瓷生產中心的確立,關於磁器的記載漸趨豐富。「磁器」一詞得到各種解釋,有了特定與明確含義。明代學者曹仲明《格古要論》中指出:「古磁器出磁州。」指出明代之前古磁器產地在磁州。自元代起磁州窯陶瓷大規模發展,產品覆蓋面與影響力遍及全國,導致文獻記載及實際生活中大量出現以「磁」代「瓷」現象。日本學者常石英明則提出早在宋代,就出現以「磁」代「瓷」的現象。元政府曾在浮梁設立「浮梁磁局」,就連景德鎮陶瓷器產品也被稱之為「磁器」了。 通過這些,知道了瓷出現在漢代,之前只出現瓦器記錄,推測瓷器可能出現在漢朝。

史料記載,用瓷土燒制精細的瓷器是中國特產。原始瓷器從陶器發展而來,最早見於鄭州二裡崗商代遺址。東漢出現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為主,隋唐時代,發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單色釉為主的兩大瓷系,並產生刻花、劃花、印花、貼花、剔花、透雕鏤孔等瓷器花紋裝飾技巧。五代瓷器製作工藝高超,屬北瓷系統的河南柴窯有「片瓦值千金」之譽。柴窯是後周柴世宗官窯,傳說周世宗要求柴窯生產瓷器「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但至今尚未見到柴窯傳世品或發掘實物。南瓷系統以越窯「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單彩釉為特長,釉面能作冰裂紋,並能燒制窯變色及兩面彩、釉裡青、釉裡紅等。著名「瓷都」景德鎮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間為宮廷生產瓷器得名。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小巧細緻,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該段史料記載,青瓷出現於東漢,後周所敘述的「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柴窯,至今未發現發掘實物及傳世品。

史料上記載,瓷器與陶器的關係密不可分。當部分摻有高嶺土(或長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銅、氧化鐵、氧化亞鉛等天然色彩成分的原料在燒結陶器時,會自然在陶器表面結成一成薄釉。在中國的歷史上,明代以前中國的瓷器以素瓷(沒有裝飾花紋,以色彩純淨度的高低為優劣標準的瓷器)為主。明代以後以彩繪瓷為主要流行的瓷器。

最早素瓷依照顏色分類,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種常見顏色的瓷器.

彩繪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較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溫鉛陶)、信樂燒、青花瓷等。

依照瓷器出產地點也有不同的分類。由此用原料所示,古同口具備有石英,石灰,高嶺土(瓷器歷史上一直有風穴土為主的傳說)等豐富資源。史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國就已經發明了「穴窯」用來燒造陶器。商周時期,又出現了升焰式的圓窯和方窯,但當時的瓷器與陶器同窯燒造,並無專門的瓷窯,像商周時期的原始瓷器與印紋硬陶即是同窯燒制。隨著制瓷業的不斷發展,瓷窯才逐漸從陶窯中分離出來,成為專門燒造瓷器的窯爐,瓷器的燒成溫度比陶器高,隨著建窯技術改進,窯內溫度升高,於是原始青瓷誕生了。商周時期正是從陶器過渡到瓷器的漸進階段,也就是原始青瓷發生發展的階段。

中國真正的瓷器出現是在東漢時期,從原始青瓷到青瓷,完成了跨越階段的演變,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瓷器。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在這一時期,燒造技藝有所發展,較為堅緻的釉陶普遍出現,漢字中開始出現「瓷」字。同時,通過新疆、波斯至敘利亞的通商路線,中國與羅馬帝國開始交往,促使東西方文化往來交流,從此一時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看出外來影響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時傳入我國。

該段史料記載,瓷器為商周時期隨著窯爐的改進、溫度提高慢慢從陶器進化為瓷器,而「瓷」字又最早出現於漢代,隨著我國新疆、波斯至敘利亞通商線路開通,佛教至此時傳入中國。而古同口上方風穴寺舊址就出現為漢朝,充分說明當時古同口已經擁有強大的部落聯盟或者是城堡,且有類似於皇帝的重大人物,代表該地區在當代的重要性。

查讀完相關史料後,讓人更加堅信古同口這個地方的神奇,古同口應該有類似官窯的重大制瓷區域。於是我起床洗漱,簡單吃些東西後,戴上草帽,淋著細雨對古同口北進行深度搜索。

同樣是順應思想意識的自然控制,我將車停至村北部河谷路邊,想從此處河床邊緣直達發現匣缽的位置。剛下車,我就興奮的發現,路東邊、土崖頭內,居然有大量陶器、匣缽碎片,以及遠古堆積層。由於修路時挖掘機加寬路道才顯現出來,加上連續兩日的風颳雨淋,古蹟一目了然。我爬上土崖上方,通過搜索陸續發現燒結殘塊及可疑石器,於是繼續北上搜索,又在下面的河道東側發現大量燒結物體、磚塊和部分瓷器碎片。

我逐級而上,由於路滑摔了一跤後,竟然發現一塊耐火磚塊,趕緊顧不上疼痛,興奮的繼續攀爬,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爬上約三級梯田後,驚人的一幕出現在眼前:在被後人整理過的土崖內,有古人用石板棚制痕跡,緊挨著有石塊壘砌殘留,右手方向發現窯爐殘留。我興奮的拍照、存留視頻,顧不上因雨淋渾身溼冰冷,小心翼翼的繼續擴大搜索範圍,依次發現了作坊區域、廢料堆放處、原材料採取區域,及經過淘洗後排放的廢料渣坑,並撿到了幾個作坊使用石器,當即給大國工匠、汝瓷大師朱文立打電話匯報,期待雨後能和大師和專家學者一起現場論證。

當天下午,我收拾好證物、清洗好瓷片後給高萬須老師打電話,說發現並撿到的器物,高老師看到照片說馬上過來,於是又聯繫楊佔營、劉佔江老師,一起到隨緣閣品茶論證,各位老師一一看過收拾回來的東西後,更加確信該區域瓷窯爐的存在。我詳細的匯報了自己的所見和推測,並和楊老師極力辯論,最後在我用海拔等數據的驗證下,大家都共識了汝海的存在。

3月31日早上,我簡單吃些東西後,直奔瓷窯區,做最後考證,想尋求更直接有力的證據。出於對各種論證的真實性考慮,全程朋友圈現場視頻錄製,我將車停到河底,向北部風穴寺舊址區域沿河床仔細搜尋,雨後衝刷後,我發現古同口南部窯爐區域,出現常用做石器的石頭,在兩水交匯處,從白馬村方向進去,竟然找到了三座窯爐殘留,第二個窯爐有完整的煉結爐壁,底部有火道遺存。拍照留證後,我繼續擴大範圍搜索,在窯爐的上遊區域,發現上部有十餘孔窯洞,逐一仔細查看拍照,在最後一孔窯洞內發現黑板,說明屬近代教室,有可能是一所學校。隨後,我把每個窯爐的燒結塊、土塊及火道碎塊部分放上車,開始對前一天發現的瓷窯區域進行地毯式搜索,依次又發現些許瓷片、火燒痕跡的石頭、地面下的文化層,認真仔細拍照,同時發布視頻朋友圈,留下重要資料。中午時分,我將所有證物帶回車上,準備返程。

剛準備開車,我聽到有奇怪的聲音,隨即在風穴寺舊址南,兩水交匯處,傳說的硯臺石上,發現有人帶探測儀在搜索,以為是哪的考古人員,趕緊過去,結果是幾個人在搜索地面下的銅錢,並且挖出來了十多個,有嘉慶的、道光的,還有一個疑似手槍子彈殼,說明這個地方還真是有些歷史。

剛好碰到一個劉溝村人,我趕緊向他打聽詢問上午所見到的景象和這片區域的歷史,他陳述曾在這挖過料石,記憶中還有個煤窯豎井,但記不清楚料石坑具體屬於什麼年代,他清晰的說出我所見到的窯洞群屬,白馬小學、坡上谷口(從風穴寺方向過來,古同口和寺後溝分叉口)屬於白馬老大隊部,有磨坊,診所等,這些陳述充分將我對這些窯洞需要的歷史補充完整。

至此,歷時一個多月,我對古同口古窯爐區域整個考察基本結束,接下來將繼續走訪村中老年人,通過回憶、交談、探詢、印證自己所有的推測,通過權威機構鑑定碼頭石及部分瓷器碎片,通過權威專家考證,逐步完善並發表論證終結篇。

4月1日,我開始對古同口年齡最大的老人之一、司更新大伯進行走訪,由於和我父親是老同學的關係,他爽快的跟著我,直接到該區域進行現場確認指證,從每一個窯洞是誰家的,古同口當時有多少人,百戶溝三家在此處開彈棉花店,對面窯洞屬於倉房,上小學時從風穴寺舊址、佛爺洞門口過,後來窯洞坍塌,親眼見原風穴寺和尚師父乾枯屍體等逐一仔細講來,如身臨其境一般。

當然主要的話題是我急於求證,昨天發現的,佛爺洞對面,原白馬村小學的下面,有沒有窯爐燒造史?哪怕是石灰窯,發現的大型瓷窯爐區域有沒有燒造史?司更新大伯均連口否認,這就更加確定了我的推測,該區域就是大家苦苦尋覓的汝州歷史上最早燒制汝瓷的地方。

時至中午,司更新大伯交待我,如果想再進一步確認的話,寺後溝、白馬村分別有一個90多歲老人,比他早知道七八年的經過。我牢記心底後回來吃飯休息,想等兩點多後,老人們休息好後逐一走訪。下午先去雪窯村找寺後溝的老人,打聽後說是在楊莊兒子家住。於是就先去白馬村找田姓老人,在半路碰上白馬村熟人,一打聽說沒在家,在市區兒子家呢,於是又一頭扎進古窯爐區域,進行地毯式搜索。

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在這兩天發現古代瓷器窯爐區域,斷層的三米深處,有文化層的地方,發現的些許瓷器碎片及碗底,瓦器及近朝代的磚塊,石器及燒結物等,在興奮中趕緊手機錄像的同時慢慢取出來,逐一仔細拍照後返回隨緣閣清洗陳列。

在古同口南部峽谷高處一號圓窯爐內發現陶器,二號方形窯爐發現磚塊及異形磚,三號窯爐發現煙道,四號窯爐發現高溫煉結爐壁、大型陶器碎片及下方發現高溫煉結物及耐火磚塊,五號窯爐發現瓷器梅瓶碎片及石器,六號窯爐現有完整爐壁及內部發現精美陶器素胎,七號八號窯爐遺址在古同口南部河床處後,歷時一個多月,共採集窯爐證物三十餘座,最後在風穴寺舊址佛爺洞,對面崖壁上發現三座窯爐及東南方向汝瓷窯爐區域後,綜合地表上各個朝代的陶器,瓷器碎片,河道裡新舊石器、匣缽等,可以確切的說,古同口村,是一個從遠古時代制陶,慢慢積累經驗、發現並製造瓷器,從原始的土窯爐進化至磚窯爐,從燒制普通磚塊,到專業耐火磚,從低溫改進煙道火道延續到近代燒瓷,從來沒有斷代過的陶瓷燒造基地,大型部落聯盟區域。

汝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女媧補天、遠古汝海時代,皇帝問道廣成子於崆峒山,許由厭官河邊洗耳,麻城中九間窯出現朝廷,這次發現彩陶等器物,據推測,古同口遺址有可能有萬年以上歷史,閻村歡魚石斧圖彩陶器物當屬汝州生產,而隨著人類增多,陶瓷需求量加大,燒制窯爐區域擴建及大風口颳風汙染等因素,部落聯盟城堡西遷至劉溝古城,而又在劉溝古城和古同口遺址之間發現風伯廟遺址,西五百米的門樓莊發現城隍廟,以及發現瘟神殿等碑刻證物,更加印證了劉溝遺址屬商朝古城的可考性。

史料記載,漢代佛教隨著陶瓷走西藏,經波斯至敘利亞經商古道開啟後傳入中國,風穴寺舊址出現在古同口北一千米兩水交匯處,風穴寺現在居劉溝古城北一千米,且歷史上的風穴古道口就在劉溝古城,通過海拔數據的綜合驗證,古同口遺址、劉溝古城、三山寨、崆峒、龍門石窟等均屬一個海拔高度,閻村遺址、神德宮遺址、嚴和店等其它遺址均屬龍門,伊闕口打開、汝海消失後才有後人前去居住,充分說明汝州設城前屬劉溝古城和風穴佛教文化,是互相影響、互通互補的整體風穴文化!

此次發現古同口從遠古彩陶窯爐逐步演化至近代制瓷區域,必將改寫和刷新汝州及中國陶瓷歷史。可以確切的說:古同口村是一個從遠古時代制陶到近代燒瓷,幾乎沒有任何斷代的大型部落聯盟區域,與漢代佛教引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最終詳細驗證報告,需在政府重視下,加大考古力度,邀請陶瓷專家、考古專家進入保護挖掘程序,通過權威機構及專家考證後公布於眾。通過我三十多天的辛苦取證,加上自己多年的經驗,我堅信:這次的重大發現,有可能改寫汝州及陶瓷發展的歷史篇章,讓古韻汝州、厚重汝州衝出亞洲、轟動全世界!(作者:郭廣傑)

相關焦點

  • 陳嘉映|看法與論證
    但這同時也意味著,沒有什麼是註定不可論證的。問題是,在審美、道德領域,發現有效論證的方法要困難得多,於是,爭執之點往往不是引向論證,而是導致瞎爭。 §16.註定不可論證的想法常常和「終極理據」連在一起,按照這種想法,論證總有個盡頭,到了這個「終極理據」,就不再有論證,只有同意與否。
  • 半妖的夜叉姬:彌勒法師登場,實力縮水不少,高配版「風穴」再現
    在《犬夜叉》動漫中,彌勒法師是一位實力強大的法師,而他最強大的一個能力就是風穴。關於風穴的來歷相信各位小夥伴們也都非常的熟悉,彌勒法師的風穴是彌勒的祖父受到奈落的詛咒而產生的,只有當奈落死去,風穴才會消失,而在《犬夜叉》動漫中,隨著奈落被消滅,彌勒法師也失去了風穴。
  • 風穴的繼承者居然是它?
    而饕餮最厲害的,還在於它能走動的風穴這個外號,一張能夠血盆大口,吞能力吞山河,吐能狂風大作,除了毒,幾乎沒有弱點。倒是跟真正的風穴所有者彌勒,有異曲同工之妙。
  • 大堡礁的涵義——論證了文化的無趣
    還是上帝之手的最得意揮灑?澳大利亞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孤懸藍色海洋漫漫無際之中。你說,她是一個巍峨的大陸?還是 一塊雄壯偉大的「大島」?到現在一直眾說紛紜。旅行,不參合「文化」,沒有歷史故事擠入你的歷程,那就是一次「行屍走肉」哇(這比喻不合適)。
  • 演繹論證與歸納論證
    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演繹論證是從一般到個別,歸納論證是從個別到一般。演繹論證得出的是必然性結論,歸納論證得出的是可能性結論。演繹論證從一個大前提開始,這個大前提通常是全稱命題,並且為真,通過小前提得到結論,該結論是原始命題背後隱含的規律,典型的就是三段論。
  • 彌勒重新獲得風穴?
    拋去我們所不知道的這十四年珊瑚的親朋好友都是除魔村的人早在奈落的陰謀中死光了 如果珊瑚祭拜死者最有可能的便是以前的親人而後遇到的同伴便是 犬夜叉戈薇等人我相信他們現在因某些原因暫時不能出現但祭拜之人絕對不可能是他們
  • 邏輯思維語言~論證
    思維導圖一、什麼是論證論證是邏輯學的核心內容,是邏輯思維的具體表現形式。二、正確論證的形式為了使論證正確有力,除了前提正確、符合事實、與結論密切相關外,我們還要關注論證結構的有效性,才能使結論有說服力;簡單地說,就是要內容(正確)真實、結構(形式)合理。論證形式最著名的是三段論,反映了人類思維的習慣性運作。三段論用符號表示就是:每一個M都是P。
  • 電影《姜子牙》發布終極海報之大戰篇!「建議八歲以上觀看」
    近日,國漫四年巨製《姜子牙》發布終極海報(上)之大戰篇。此番海報「眾神之長」姜子牙馭四不相高燃登場,充滿著大戰一觸即發的張力。此外,影片首次提出「建議八歲以上觀眾觀看」,可見其是不同於「哪吒」、極具獨特性的國產動畫。
  • 演繹邏輯 有效的論證形式
    由於(有效的)演繹論證的定義就是前提為真能夠保證結論為真,所以我們可以看看能否找到一種雖然具有真的前提,但卻具有假的結論的論證。如果沒有這種論證,那麼這種形式就是一種有效論證形式。如果存在這種論證,那麼它就不是一種有效論證形式。
  • 《刀劍神域》愛麗絲篇的哲學悖論終極盤點
    《刀劍神域:愛麗絲篇》自2018年10月開播以來已近2年,雖然觀眾們總是希望能夠有激烈的戰鬥,然而故事真正的精彩之處遠不止於此。【刀劍神域/序列之爭&愛麗絲篇-終章/銳《SAO》事件的始源來自於茅場晶彥,在他的操控下,《SAO》變成了如同《黑客帝國》一般的矩陣世界,雖然表面上這個虛擬世界要比
  • 《盜墓筆記》終極篇《終極筆記》上映,吳邪和張起靈探尋身世之謎
    《盜墓筆記》的IP已經被刷爆,如今改了一下名字成了《終極筆記》。顧名思義,這是《盜墓筆記》的終極篇。不過小編認為,那麼火的IP怎麼可能會有終極篇章呢?或許過不了幾年,我們的南派三叔又要出續集也不一定呢!
  • 中考語文乾貨:議論文中論證方法的識別及作用
    我們都知道議論文主要是為了闡述一個道理,說明一個論點,在這個過程中,說服別人是過程,也是終極目的,所以,寫議論文的人總是想盡各種方法來說服別人,這才有了所謂的論證方法。如果,我們想要說服別人,我們會怎麼做呢?有的時候,我們會舉一些具有概括性的事例,比如司馬遷受刑著《史記》、範仲淹劃粥苦讀的例子,常用來說明「磨難」、「挫折」對人的重要性。
  • 【資訊】《四大名捕3》「三部曲」完結篇迎來終極一戰
    冷血、鐵手(鄒兆龍飾)、追命(鄭中基飾)聯手追查,無情冷眼旁觀、伺機復仇,一個潛藏已久的驚天陰謀即將徹底浮現,武功蓋世的幕後黑手也行將出手,「四大名捕」將迎來生死之決、終極一戰。【劇照福利 《四大名捕3》】《四大名捕3》三部曲完結篇,前兩部作品票房累計3.68億,第三集作為完結篇將打造出華語電影史上少見的古裝三部曲。保留了前兩部的原班人馬,還加入了蘇有朋飾演的親王。
  • 【論證理論前沿】範愛默倫等著|楊穎譯|說服研究中的論證
    說服研究幾乎沒有涉及論證理論,但論證理論也許能闡明論證類型、論證力以及理論研究中要考量的其他因素的關鍵作用。[1]訊息要素研究可分為三種類型:「訊息結構」研究、「訊息內容」研究和「序列策略」研究。例如,訊息結構研究包括了論證順序研究。許多經驗研究已經開始考察論證排序具體方式的相對實效性,其中一種方式是層進式排序與漸降式排序。
  • 什麼是「演繹論證」? 邏輯學
    重要的是要強調,一個論證是否有效,僅僅取決於論證的形式。一個有效的論證——形式正確的論證——依然可以有一個假的結論。考慮這一論證:注意,例4在形式上與例3完全一樣。結論顯然是假的,但是,這個論證依然有效。可是,如果一個演繹論證的結論可以為假,那麼它好在哪呢?答案是,如果初始陳述為真,那麼就可以保證結論的真。
  • 議論文如何運用對比論證
    「志,氣之帥也。」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成就事業,當恆立志、常勵志。時下,勵志文化已成為一種流行、一種時尚。但是,在急於求成、急切成名、急功近利的人眼裡,往往把勵欲和勵志混為一談,他們把「創造財富神話」「享受物質的最大分配」「成為人上人」,當作奮鬥的終極目標。這種財富化、物質化、功利化和世俗化的所謂勵志,其實不是勵志,而是勵欲。勵欲和勵志,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 論證類型 | 演繹與歸納
    演繹與歸納,都是論證的基本類型,是論證,而不是解釋,論證是涉及概念,判斷,推理,命題,前提,結論,斷言,陳述,信念這些術語的,論證處理的問題是:前提是在支持還是證明1個命題,以及論證類型屬於歸納還是演繹,以及論證本身是
  • 【乾貨】三段論是否是循環論證
    首先明確,什麼是循環論證?論證,就是從一系列前提,經過推理規則的推演,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循環論證指的是,前提的得出需要用結論來推導,而不是「前提為真依賴於結論為真」。(實際上後者等價於「結論是前提的必要條件」)那麼,「所有人都會死」這個前提需要依賴於「蘇格拉底會死」這個結論才能得出嗎?    並不是。
  • 終於迎來了第7季《神盾局特工》終極篇
    今年,《神盾局特工》終極篇出來了,最終篇也就是第7季,共計13集,克拉克·格雷格、汪可盈、溫明娜、伊莉莎白·亨斯屈奇等回歸。2013年9月開始,漫威劇集《神盾局特工》播出,這是漫威主打的劇集,而且和漫威宇宙電影聯動,一直深受影迷的喜愛。